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51节
  可要让他们自己选,只怕还不如挨手板呢。
  陈琰知道,这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从小被家里宠坏了,我行我素自行其是,根本不懂合作,又处在人憎狗嫌的年纪,做事不像样,说话还难听。
  于是处理完打架事件,他只检查了前日的功课,并不给他们上课,而是拿出一张清单撕成几段,又发给一些纸钞,让他们四人一组分头上街采购物品。
  孩子们面面相觑,上学不上课,给钱要他们上街买东西,再看清单上那些硫磺、烧酒、苍术、艾草……目光更是迷惑。
  陈琰又宣布,完成任务的,不但可以免当天功课,还会发给红袖章委以重任。
  这么大的孩子,只要不读书,不做功课,做什么都很开心,各自拿着清单欢天喜地上街去了。陈琰遣了两个人跟在后头盯着,却不靠近,也不帮忙。
  从来没有合作意识的孩子们,果然像没头苍蝇一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买回的东西不是缺斤短两,就是错买、漏买。
  陈琰冷眼看着他们吵架、相互埋怨甚至推搡,只要不是大打出手,都没有出言干涉,只是次日让他们继续上街。
  他们磨合了整整三日,才学会用正常的口吻相互交流。
  再三日,才将清单上的东西按照数量种类全部买齐。
  陈琰一一检查,并安排他们搬进祠堂的耳房妥善安置。
  学生家长们充满质疑,学堂不上课,孩子们每天像蚂蚁搬家一样扛着大包小包穿街过巷,回到家还特别能吃,做完功课倒头就睡……这是在干什么?
  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在采购接待灾民用到的物资。
  第七日,陈琰更加“过分”,他让阿祥搬来几口薄皮木箱,每组发一口,挨门挨户地去募捐。谁家有多余的衣衫、鞋袜、被褥……都往箱子里塞,当然,阔绰些的人家免不了捐些银子和粮食,谁会拒绝自家孩子开口呢?
  孩子们抬着募捐而来的物资,一趟趟运到祠堂统一存放,因为东西太多太重,陈平继将家里的板车推出来,众人分工合作,有人装卸,有人推车,速度快了几倍。
  问他们忙得热火朝天是为了什么?答曰:红袖章。
  “红袖章是个什么东西?能吃吗?”族人们拭目以待。
  第八天,孩子们终于将神秘的红袖章捧回了家,原来只是一块红布卷起的袖套,上面写着“巡检”、“防瘟”、“志愿者”等字样。
  什么鬼东西?既丑且不能吃还不值钱……可孩子们视若珍宝,非要缝在左袖上,四处招摇。
  陈敬时终于可以下地了,出门便见佩戴红袖章的小孩在四处巡逻,还热情洋溢的朝他问好,他随机抓过一只问:“今天怎么没上学?”
  “堂叔给我们放假了,我们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那孩子说话也利索:“小叔公,没什么事我先忙去了,灾民要到了,我们得把物资提前分配好,及时发放给他们。”
  陈敬时:……
  他走进学堂,里面空无一人……哦不,有人,替他代课的小陈先生。
  小陈先生歪靠在椅子上,正在看一本历代程文,手边搁着一杯热茶,怡然自得的样子。
  陈敬时明知故问:“今天不是休沐日啊?”
  陈琰抬起头,煞有介事地说:“我正在上课,一堂很重要的课。”
  两人心照不宣地笑了。
  “房子腾的怎么样了?”陈敬时问。
  “起先都有情绪,不过听说有房租可收,大部分人还算配合,整个南巷一共腾出四十八间房、十二间小院、祠堂的四间厢房也可以利用,大概可以容纳七八十户人家,已经报到县衙去了。”
  陈敬时点头道:“但愿一切顺利。”
  三月十五日,淫雨霏霏,府里运送灾民的大船陆续抵达盛安码头。
  “压轿。”
  孙知县掀开轿帘走上码头,借着微弱的天光,看着甲板上密密匝匝的灾民,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他们背着包袱,挑着扁担,扶老携幼,满面风尘。
  大船在码头抛锚,一时间,稚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伤病者痛苦无助的呻吟声,押送官兵无情的呵斥声连成一片。
  他们的家园尽毁,土地被淹,开春辛苦种下的粮食也都化为泡影,他们站在雨里,绝望地看着码头上一众衣冠楚楚的官吏。
  他们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像猪狗一样被赶进肮脏潮湿的窝棚,一天两顿白粥充饥,如果运气不好生了疫病而死,则会被撒上石灰拖到乱葬岗深埋。
  县里的原住民会厌恶他们,听说朝廷下令各县打开常平仓和广惠仓放粮,那都是本地百姓辛苦积攒几年以备灾荒的救命粮,吃了别人的粮,受别人冷眼是必然的。
  可他们不得不听从命运的安排,因为只有活下来,才有回到家乡重建家园的一天。
  迎着风雨,孙知县拱手朝着大船作揖道:“诸位父老,本官盛安知县孙燮,在此迎候各位。”
  为首一位年长的老者问:“您就是为孟氏女翻案的孙知县?”
  “正是本官。”孙知县心想,这事儿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了吗?
  “巨浪滔天,毁了我们的田庐,不得已背井离乡来到盛安以求活命,请大老爷救救我们吧!”
  老者声泪俱下,跪倒在甲板上,身后的百姓如倒伏的麦子,黑压压的跪了下来。
  “请大老爷救救我们吧!”
  孙知县的眼睛湿润了:“诸位,快请起,快快请起!”
  钱县丞也朝船上拱手,朗声道:“诸位,你们想必也听说过,往日里朝廷赈灾,会将灾民驱赶集中在窝棚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冻饿病死乃是常态,能否活到回乡的一天,都是听天由命。”
  船上百姓闻言,纷纷潸然泪下。
  “但是来到盛安,你们就算回家了。鉴于此次受灾百姓过多,大老爷另辟蹊径,拟定了新的赈灾章程——以工代赈,只要你们有手有脚,不懒惰不惹事,就能获得粮食和房租,像本县百姓一样的生活。”
  灾民们满目不解的望向他,话是江南官话,每个字都很清楚,怎么组合在一起就听不懂了呢?
  ……
  陈家巷,小桥南边的牌坊下站着一群孩子,那巨大的“解元坊”牌匾下,被拉起了一道红色横幅,上书“洪水无情人有情,同甘共苦渡难关。”
  陈平继和陈平信一左一右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捆绳子,丹姐儿站在桥上指挥:“左边高一点,右边再高一点,左边再低一点……”
  “能不能一次说完?”陈平信道。
  “总要调整的嘛!”丹姐儿道。
  “换人换人,玉凤,你去看。”陈平继道。
  陈敬时远远看着一群孩子张罗着所谓的迎接仪式,问陈琰:“这是你想出来的?”
  “都是孩子们自己弄的。”陈琰道:“当然,我这个引路人也尤为重要。”
  且说着话,陈老爷带着几个族中长辈出来,亲自迎接灾民,以示对县里工作的支持。
  官差们将四百多名流民送来陈家巷时,喧天的锣鼓声骤起,不知从哪里跳出一对彩狮,踩着欢快的鼓点摇首摆尾跳跃。
  孩子们分列两旁敲锣打鼓,平安亲自指挥,鼓点简单但不杂乱,配合相当默契。
  陈敬时呆住:“他们哪来的钱请人舞狮子啊?”
  陈琰道:“采购物资省下来的钱。”
  “那为什么要亲自敲鼓?”
  “因为钱不够了。”陈琰道。
  “……”
  陈敬时道:“早说啊,我捐他们一点。”
  “你侄孙说了,小孩子不喜欢花钱图省事,喜欢亲力亲为的成就感。”陈琰道。
  “这个鬼机灵。”
  看着激情指挥锣鼓队陈平安小朋友,陈老爷满目骄傲地说:“我早就说过,我乖孙很有音律方面的天赋,你们就是不信。”
  陈琰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家里那套编钟呢?”
  “太占地方,被我给卖了。”陈老爷道。
  “卖了,钱呢?”
  陈老爷笑道:“从溧阳给我孙儿订了一把上好的焦尾琴,还在路上。”
  陈琰:“……”
  四百多名灾民,以及押送他们的官差,看到这种场面,全都惊讶地说不出话。
  背井离乡的悲凉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脑子问号。
  明明是来逃难的,生生被营造出一种走马上任之感。
  第49章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待到锣鼓声停止,陈琰清朗的声音在巷子中响起。
  “诸位,想必登岸之前,县里的官吏已经跟你们说得很清楚了,我这里不妨再多说几句。你们来到陈家巷,就是陈家巷的一员,大老爷希望你们付出劳力换取房租和口粮,不必忍饥挨饿,而是像从前那样,外面做工,家里生火做饭,扯布做衣裳,絮棉花纳鞋底,你们的孩子,也会像陈家所有的孩子一样,三餐温饱,有瓦遮头。为此,陈家巷一百多户人家,腾出数十间房屋供各位居住。”
  灾民们静默良久,他们刚从洪峰巨浪中死里逃生,被官兵呼和驱赶装船,运送到此处,陈琰所说的这些场景离他们太遥远,远的难以置信。
  “但是,既然来到陈家巷,也有几点规矩望诸位务必遵守。”陈琰道:“第一,不准随地便溺,乱扔杂物;第二,不准吃生食、生水、发霉以及虫鼠碰过的东西;第三,如有发热、腹泻、便血等病征,要及时上报……”
  待灾民们一一应下,才又道:“各位都是连结互保的乡邻,现在由甲长带领去祠堂,每户领取二斗米,四两肉,再加朝廷赈济的米面,足够撑一阵子的,衣物被褥按人头发放,房屋随机分配,不可挑拣,不可私下调换,进屋先洗澡,换下的旧衣集中在桥头的空地焚烧,咱们是同船合命,望大家不要抵触。”
  灾民们看着这个年及弱冠的青年,说起话有理有据,条理清晰,非但把话交代清楚了,还不伤及他们的自尊,竟比码头上那些官员说出的话更让人信服。
  很快,四百多名灾民便以十户为单位排好队,依次进入祠堂登记、领钥匙、领物资,而这些事,竟全被陈琰交给一群孩子去操办。
  陈琰反复告诉他们,灾民们来到在陈家巷,不是来跟我们争夺房屋和衣食的,是来帮助盛安县修桥补路开辟荒田的,靠劳力赚钱,绝不低人一等,谁也不许歧视和嘲笑他们,更不能欺凌他们的孩子。
  对于喜欢欺负弱小的陈平信,陈琰单独找他,进行了一番恳切的长谈,字字句句直击灵魂,直把他说的泪流满面悔不当初才肯作罢。
  欺弱是动物本性,可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是可以教化和约束的。一遍说不通就说十遍,不断的重复,不断的耳提面命,说到真正明白事理的一天,而不是归咎于他的本性,那要父母和老师有什么用呢?
  灾民们每人领到了一袋米,一条肉,少量调味品,在戴着红袖章的孩子们的引领下,来到各自住处,屋内装饰丰俭不一,但都是窗明几净的,床具桌椅板凳应有尽有,可以拎包入住。
  墙面贴上了烧开水、勤洗手等示意图,每人又额外发放一瓶白醋,要求他们洗漱更衣之后,将白醋倒进锅里,熏蒸屋子消毒。
  平安和陈平继几人,还将灾民里的大孩子集结起来,成立了“除四害”小分队,积极捕捉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可以凭尸体到学堂里找平安换糖果,一只换一颗粽子糖,集齐五只换一个糖酥饼。
  陈敬时想到自己的宅子将成为虫鼠尸体的聚集地,胃里就一阵阵反酸水,可又不好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毕竟他们的想得周全,灭虫灭鼠可以有效阻止疫病传播。
  将这些灾民安顿下来,用了一整天时间,大人们都在看热闹,孩子们都快累瘫了……
  “我娘说小孩儿没有腰,可是我分明觉得腰疼啊。”陈平松道。
  丹姐儿解释道:“说小孩没有腰,是怕小孩‘夭折’,不是真的没有腰。”
  去别的地方当灾民,都是被当成苍蝇蚊子般驱赶嫌弃,在陈家巷当灾民,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礼遇。
  灾民们安顿下来,就找了几个代表,去陈老爷面前磕头道谢,感谢收留活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