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34节
  “坐稳了,别太惊讶。”陈老爷得意的掀开盖子:“正是这洁白胜雪,甘甜细腻的西~洋~糖~”
  赵氏突然站起身来,紧张地看向翡翠:“这是西洋糖,拿去给周先生的是什么?”
  平安捂着脑袋,栽倒在床边的小榻上。
  ……
  且说那周夫子得到了西洋糖,如获至宝。当日便迫不及待让老妻蒸糖包子,在他心里,老妻蒸的红糖包子可以说是人间绝味,咬一口糖汁溢出,又香又甜,千金不换,若换成更加美味的西洋糖,岂不是可以原地成仙?
  毕竟西洋糖质地细腻,甜味纯粹,是市面上那些粗质红糖替代不了的。
  热腾腾的包子出炉,周妻都舍不得尝一口,等到丈夫进门便催促他洗手吃饭。
  周先生迫不及待拿起糖包子咬了一大口。
  郭妻问:“好吃吧?”
  周先生忽然一阵猛烈的咳嗽,嘴里的包子尽数喷了出来,抖着手翻过水杯倒了一杯水,咕咚一口灌下去,被烫的跳了起来。
  “你抽什么疯?”周妻有些不悦。
  周先生怒气更盛,发脾气道:“你你你……你这做的这什么东西?”
  “糖包子啊。”
  “苦的,咸的,没有半点甜味!糖和盐你都分不清了吗?”
  周妻不解的看看灶台上的糖罐子,没错啊。
  常言道“四十三过眼关”,到了这把岁数眼神不会好到哪里去,西洋糖又不是常见的东西,把糖包子做成盐包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谁能想到南陈家送来的白糖是食盐!
  她捏了一点放进嘴里品尝,“呸”的一声吐出,怒道:“这不是戏弄人吗?”
  周先生怒道:“我这就上门讨个说法去。”
  “有话好好说。”周妻劝道。
  “还怎么好好说。”周先生道:“我这就回了他们,休想让我继续教南陈家的孩子。”
  言罢,拿着“糖罐子”出门去了。
  ……
  赵氏带着丈夫和孙子再三解释,又是赔礼又是道歉,怎奈那周先生脾气太大,谈话的结果以南陈家的孩子集体失学告终。
  陈琰坐在堂屋里,盯着鞋尖,半晌失语。
  一个是他亲儿,一个是他亲爹,他怕说出什么不好听的,坏了二位祖宗的雅兴。
  陈老爷率先打破尴尬:“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你们看,咱家的糖坊,已经成功制出很纯正的西洋糖了。”
  平安看着那洁白如雪的西洋糖,偷偷把小手伸进罐子里,被赵氏挥手拍开:“不许乱尝东西,当心有毒。”
  陈老爷道:“哪有什么毒啊,我在糖坊跟长工们都尝过了,清甜绵密,绝对是正经西洋糖,说到这儿,你得再批我三百两银子,我说好要赏他们的。”
  赵氏将信将疑,用小匙挖一撮,做足了心理准备,才放入口中品尝,惊喜道:“果然是西洋糖,你是怎么做到的?”
  “嘿嘿。”陈老爷十分欠扁地说:“保密。”
  “……”
  赵氏今天却没跟他生气:“也对,这白糖的配方,今后是陈家的最高机密。”
  “密不了。”陈老爷喝一口茶水,摆摆手道:“你去糖坊看看就知道了,工艺虽然讲究,却是一层窗户纸,一旦开始大量制造,要不了一两年,其他塘坊都会开始仿制,根本没法保密。”
  赵氏蹙眉。
  “索性造它一万斤,尽快倾销出去,赚一笔块钱。”陈老爷道。
  “那也太可惜了,我倒有个办法。”林月白不假思索道:“保不住工艺,就创招牌。从前我们开糖坊,是倾销给各大商行铺货,没有自己的商号,不如我们成立一个‘陈家糖坊’,多开几个分号,自产自销,抢占先机,这样即便同行仿制,我们也已经深入人心,是第一家制造西洋糖的商号,是最正宗的西洋糖。”
  “我们还要给这糖重新取一个名字,再叫西洋糖肯定不合适了,它洁白如霜,就叫……白霜糖。”
  赵氏眼前一亮。
  陈琰看向妻子的目光充满了骄傲。
  陈老爷搓着手:“虽然我有点听不懂,但是儿媳说得最多,一定很有道理。”
  平安也听得目瞪口呆,原来娘亲才是无师自通的经商天才,只是从前不努力罢了。
  一条金光闪闪的生财大道就在眼前,全家人都特别高兴。
  ……
  不过第二天,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南陈家的失学儿童快把半条巷子给拆了,每天在巷子里狂奔乱跑,不是乱扔炮仗吓唬行人,就是提着木剑哐哐打架。
  平安连门都不敢出,生怕短手短脚的脆皮本体被那些横冲直撞的堂兄们撞出个好歹。
  赵氏揉着生疼的脑袋,把家里老、中、小三个男人叫到跟前,下了死命令:“旁的事都可以放一放,赶紧去给他们找塾师,把学堂开起来,将这些五脊六兽们统统归笼。”
  三人得令,各自去想办法——陈老爷和陈大爷想办法,平安给他们加油。
  陈老爷在员外圈子里放话,谁家有不要了的塾师匀他一个,束脩优厚,食宿全包。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真有个老塾师来应聘,虽是个年过六旬的老童生,但胜在战斗经验丰富,眼下能将熊孩子们约束起来不闹事,于陈家就是最大的恩德。
  赵氏命人将隔壁陈敬时空置的宅子收拾出来,荒草丛生的院落被重新种满花木青竹,在前院抱厦中置了一排书架,几套桌椅,一张大案,一个小家塾就这样办起来。
  陈平继等人没想到这么快又要上学,而且就在家门口,再也没有下雨天水淹巷子逃学的理由了。
  开学第一天,学生家长们带着束脩和六礼,押着熊孩子们来到新家塾,先拜孔子像,再给李老夫子磕头。
  陈老爷带着平安也来观礼,平安穿一身簇新的白色绸面夹袄,带着毛茸茸的棉帽和围脖,像个雪白的汤圆团子,唇红齿白,乖巧可爱。
  李老夫子殷切期待如此乖巧的小孩加入学堂,陈老爷却说:“我们还小呢,暂时不上学。”
  李老夫子心里想,大概是孩子太乖了,家里舍不得让他太早读书。便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家塾成立,陈老爷身为一家之长自然要发表讲话,仍是“只要继承祖上遗志,坚持诗书传家,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云云。
  待师生们都落了座,朗朗的读书声响起,陈老爷才带着平安回家。
  他觉得自己最近办事越来越漂亮,家里家外都离不开他了。
  赵氏见到祖孙二人,奇怪地问:“你怎么把平安带回来了?索性让他留下旁听,直接开蒙算了。”
  平安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陈老爷也道:“天太冷了,早起上学多辛苦啊,明年开春暖和些再说嘛。”
  赵氏道:“读书还要挑季节吗?”
  陈老爷近来愈发胆肥了,居然回嘴道:“那是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要藏。”
  言罢,拉着平安去糖坊参观长工们制糖,顺便发放赏钱。
  平安掰着指头算:“祖母批了三百两,每个工人发二两,祖父!你倒赚了一百九十多两啊!”
  “你都会这么复杂的算术了?”陈老爷不好意思地笑笑:“研制白霜糖可垫进我不少私房钱,我只是平进平出。”
  平安更不乐意了:“我也垫了!见者有份!”
  陈老爷被他缠的没办法:“好好好,可以分你五两,你一共也没垫多少。”
  平安一想,五两银子还真不少,这才作罢,催他兑现。
  陈老爷只好从自己随身的荷包里掏出一个小银锭,装进他的鲤鱼荷包里。
  平安晃晃沉甸甸的小荷包,满心欢喜,拿出五钱银子去集市上买了一筐山楂、黑枣、山药豆,用小锅熬糖浆,准备自制一批冰糖葫芦分给工人们吃。
  ……
  等待朝廷判决下达的时间里,陈家巷的生活也回到了正轨。
  李老夫子年纪大了,孩子们还是很尊重他的,几乎不在体力上折磨他。
  老夫子为鼓励他们勤勉,对他们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又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好学的佳话,诸如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刘峻燎麻照读,匡衡凿壁偷光,以印证“天道酬勤”的观点。
  学生们听得十分认真。
  谁料,第二天竟有一半的学生请假。
  陈平继在家等下雪,陈平信上山采蓖麻,陈平义去山里捉萤火虫,陈平松连夜把房间墙壁凿了个大窟窿,被他爹揍的起不来床。
  甚好甚好,李老夫子不到三天就辞了馆。
  第33章 塾师难求
  李老先生走后,赵氏的脸上沉的可以滴出水来。
  陈老爷依旧说着他的的口头禅:“凡事要往好处去想……”
  赵氏静静地看着他,后者想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所以然,只好拍拍陈琰的肩膀:“儿啊,交给你了。”
  言罢,领着孙子跑出去避避风头。
  陈琰能有什么好办法,只得硬着头皮从落榜的同窗之中打听,与他交好的同窗大多是成绩相对优异的廪生,只要没有正式职业,每月可食廪米六斗,一旦开始从事别业,朝廷便默认可以自食其力,不会再用廪米供他继续读书。
  家境贫寒者很需要这六斗廪米,最多做些代写书信的杂活补贴家用,而家境富裕者根本不会去做教书匠,挣那每月一二两银钱去浪费时间消磨精力。
  这就是塾师难求的原因。
  赵氏每日被巷子里的熊孩子们吵的头疼不易,开出了绝对扰乱市场的三两银钱的价格,这才让陈琰找到一个家境贫寒的同窗——小张先生。
  小张从前也是小康之家,家里开南货店,去年祖父过世,父亲接手了家中生意。父亲是个读书不太好的书呆子,既考不上科举,又做不了生意,不到一年就弄的青黄不接,还欠下了大量外债。
  家里遣散了下人,眼看就要卖房卖地,为了继续学业,小张只好出来寻找营生,毕竟每月三两的诱惑实在很大。
  可来到陈家的第一天,他便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一分钱是好赚的。
  这些熊孩子们很会见人下菜碟,小张先生年轻,扛折腾,所以没有老李夫子那么好的待遇。
  他被难缠的学生们泼了一身墨汁,为了三两银子决定咽下这口气,回隔壁住处换下一身新的衣袍,正盘算着要严厉的训斥责罚他们,重新回到学堂,又被座椅垫子里面的蒺藜刺扎了屁股。
  小张先生连三天都没能坚持下来,就来跟东家太太商量辞馆。
  可巧,这天陈老爷陪赵氏去寺庙上香,只有陈琰和林月白在家。
  外头飘着雪花,屋里点着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