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26节
直到吃晚饭时,黑将军还没有被找到,平安难过的不想吃饭,林月白哄他:“别难过了,让舅舅再帮你找一只来,比黑将军更大的。”
平安勉强笑笑,再抓一只也不是原来的黑将军了。
夜幕降临,陈老爷遣人将平安叫到前院去,对他说:“我想到一个绝好的主意,先去灶房拿些糖,洒在花圃中,上头盖一张纸,明日一早就能找到黑将军。”
平安愣愣点头,跟着陈老爷去了灶房,翻箱倒柜寻找红糖。
“祖父,”平安小小声地问:“这是咱们自己家,为什么要偷啊?直接叫刘婆婆来找岂不是更方便?”
陈老爷也小声道:“你懂什么,这样才有趣。”
平安:……
黑灯瞎火的,平安只翻到一个细瓷罐子。
“这是西洋糖。”陈老爷道:“价比黄金。”
平安打开盖子,用食指戳一下放进嘴里——甜。
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
“倒也用不了太多,”陈老爷又道,“取一小撮即可。”
平安又将糖罐子取下来。
陈老爷撕下一块油纸,包起一小撮,将罐子放回去。
“祖父,我还想给我爹做糖酥酪。”平安道。
陈老爷一听,孝心可嘉,重新取下罐子,又包起一小撮,放回去。
“还有白糖糕。”
“能不能一次说完。”陈老爷埋怨一句,又去取罐子。
忽听“哇哇”几声惨叫,窗外的野猫打架了,惊得陈老爷手一抖,糖罐子被打翻,径直掉进了水瓮里,咕嘟嘟冒了几个泡泡。
“啊!”平安惊叫一声。
“嘘——”陈老爷捂住他的嘴,撸起袖子伸进水瓮里去捞,只捞出一只淋淋漓漓的糖水罐子,整整一罐上好的西洋糖,全都融进了水里。
“嘿,捅大楼子了,又要被你祖母骂。”陈老爷道。
平安灵机一动:“明天把这缸水搬到太阳底下晒,就能把糖变回来。”
“你可太聪明了,”陈老爷道,“那不是等于告诉全家人,我们不但偷糖,还打翻了糖罐子?还是会被骂啊。”
平安义正言辞地说:“祖父,我娘说了,犯了错要勇于面对。“
陈老爷闻言一愣,欣慰的眼泪险些掉下来——真是祖坟冒青烟,让这么好的孩子托生在陈家啊。
刚准备夸他几句,只见平安再次爬上灶台,取下汤勺,打开盐罐子,从里面挖出两大勺食盐,装进糖罐子里。
陈老爷嘴角一抽——祖坟是不是被人动过手脚?
平安指着糖罐子:“暂时充数,明天去街市上买回来,偷偷放回去,就不会被祖母骂了。”
陈老爷:……
又是破财的一天。
拿着仅剩的两小包白糖,祖孙俩钻进花圃,辨别了黑将军走失的大致方向,将白糖洒在花圃中,上面盖一张废纸。
次日一早,众人扒开潮湿的废纸一看,黑将军吃饱喝足,正趴在下面睡大觉呢。
平安无声地欢呼,伸出小手向前一扑,小心翼翼地将它捉进笼子。
黑将军找到了,又要去解决白糖的事,爷孙俩逛遍了整个县城的南货铺、商号甚至当铺,都没能买到西洋糖。
“有价无市,果然是紧俏货啊。”陈老爷道:“还是把糖水晒干更靠谱一些。”
“同意。”平安道。
他们再次回到灶房,才发现那缸水已经见底,灶房的下人们正在添水,一桶桶清澈的井水倒进水瓮里的时候,两个人心都碎了。
“这水怎么用的这么快?”陈老爷问。
“回老爷,这是用来刷锅的水。”
“……”
平安扯扯他的衣袖,拉他来到院子里,避开人,小声说:“祖父,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老爷爷在制作白糖。”
“哦?”陈老爷好奇地问:“是不是个白皮肤、绿眼睛、黄卷毛的怪爷爷?”
毕竟是西洋糖嘛。
“不是,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普通爷爷,他说制做西洋糖非常简单,只需要黑糖、黄泥和一个大漏斗。”平安道。
西洋糖很贵,可据他所知,制作的的方法非常简单。
孤儿院有一间图书室,里面塞满了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
因为是捐赠品,种类十分繁杂,有野史杂谈,有小说剧本,有蟋蟀的选养与竞斗,甚至有母猪的产后护理……他从来不挑,什么都看,《奸臣录》就是其中的一本。
平安前世并不笨,甚至还有点小聪明,他没有足够的关爱和引导,一切学习的动力,都源于摆脱困窘生活的渴望,而且他记忆力强,对书中的许多内容记忆深刻。
说到白糖,他在一本古书中看到过一种脱色工艺,可以利用黄泥的吸附性,使红糖脱色变白,得到洁白的糖霜,味道也更加纯粹绵密,即为早期的白糖,也叫西洋糖。
这种白糖做法简单,用料也很便宜,而这个时代显然还没有这类工艺,西洋糖全靠走私,是富人阶层也不能实现自由的“奢侈品”。
这是一个相当值钱的信息差。
陈老爷听了平安的描述,沉吟道:“你的意思是说,用一只形似大漏斗的器具,黄泥和黑糖,就能做出白糖?这也太离谱了。”
平安摊摊手:“我也觉得很离谱。”
“这么离谱的事,咱们得试试真假!”陈老爷道。
平安:“……”
陈老爷整活儿的时候行动力一向很强,立刻叫人去糖坊,拿三十斤黑糖来,又叫人去瓷坊街,烧制平安说所说的,上宽下尖,底部有个小孔的“大漏斗”。
他们找了间空置的院子,占用了炉灶,开始研究制糖。
按照书中的方法,一步步操作下来,反复几次,都只能得到黑乎乎的糖膏和脏兮兮的泥水。
如此折腾了很多天,平安备受打击,做这点小事都会失败的话,还怎么好意思置身穿越大军?
“祖父,还是跟祖母说实话吧。”平安道。
“再等一等,”陈老爷目不转睛的盯着大漏斗:“我觉得思路没错,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陈老爷是技术型人才,热衷于研究一些被世人视为“奇技淫巧”的事物,此时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了。
陈家有自己的糖坊,规模不小,只是盛安制糖业发达,太平年景一长,大小糖坊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激烈,生意早已不似从前。
正如平安一直担心的那样,陈家看似光鲜,实则问题重重,族人好逸恶劳,人口多,开销大,生意也不如从前景气,正因如此,陈琰发迹之后,他们才会大肆兼并,疯狂敛财,以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果能成功做出白糖,必是一项获利颇丰的产业。
可平安看着眼前的黄泥水,就直打退堂鼓。
原来他以为的简单,不过是作者描述简单,而真正的技术核心,譬如用量比例、熬制时长,甚至“黄泥”是什么品种的泥土都没有记载。
“不要气馁嘛,即便失败一百次,也有可能在一百零一次成功。”陈老爷将沾满黑色糖膏的陶漏斗从瓮里取出来:“祖母问起来,你只当不知道。我将它拿到糖坊,叫师傅们一起研究,不信做不出洁白如雪的糖。”
……
在这个家里,祖孙俩安静了,整个宅子都静悄悄的。
空置的灶房天天冒着炊烟,到处充斥着焦糖味道,阿吉日日守在小院的灶房外望风。
林月白叫来正帮娘亲熨衣裳的阿蛮,问她:“安哥儿这几日在忙什么?”
阿蛮摇头:“大奶奶,我不知道。”
“阿蛮,你可要跟大奶奶说实话。”曹妈妈催促。
阿蛮目光清澈:“我真的不知道,他说这几天让我躲他远点,别连累我。”
林月白更加预感不祥,委婉地提醒婆婆盯一下公公,毕竟这祖孙俩凑在一起的时候就没发生过几件好事。
两人一合计,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刚准备来个“关门捉贼”,空置的西跨院却已人去屋空,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研制白糖,全程走陈老爷的私账,陈老爷的零花钱用完了,平安只好拿自己的顶上,研发工作如火如荼,倒也用不着平安一个小娃娃在糖坊待着。
可他即便回到家,也像个小耗子一样躲着祖母走,这让赵氏坐立不安,再次命人检查家里所有要紧的房契、地契、户籍文书、防盗措施、消防安全隐患……
里里外外找了好几天,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只道是怕自己抓他读书,也便作罢了。
而平安静悄悄,最大的获益者是陈琰,从省里参加鹿鸣宴回来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会试的备考之中,只等年底进京赶考。
……
秋雨连绵不绝,衣裳又冷又潮,平安开始赖床。
曹妈妈每天将他的衣裳鞋袜放在炉子上烘,穿在身上暖呼呼的,才肯离开温暖的被窝。
赵氏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不但让晚辈们添衣裳,还命人赶紧去糖坊,给不知道在用什么功的陈老爷送两身夹袄。
林月白好似是有些日子没见过公公了。
她十分好奇地问婆婆,公公不在家里浇花遛鸟,整天泡在糖坊里作甚?
赵氏道:“你父亲说,糖坊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他要去整顿一番。你们父亲总算长大了,知道做正事了。”
“……”
赵氏比陈老爷年长四岁,从少年夫妻那会儿,就拿他当孩子驱使,可林月白身为儿媳,公婆再怎么不摆架子,也不敢接这话呀,只好尴尬地陪着笑。
婆媳俩正说着话,送衣裳的家人媳妇从外头折返回来,对赵氏道:“太太,老爷回来了。”
赵氏望向门口。
“刚出门就撞见了,老爷和大爷,还有北陈家的三爷一起,陪着几个官府的人在河边转悠。”
不到半盏茶功夫,陈老爷打了帘子进来,带进一团湿漉漉的寒气。
平安打了个哆嗦,赵氏将他拉到离炉火近一些的地方,问丈夫:“你怎么回来了?”
陈老爷照旧乐呵呵的:“有我儿做代表,我何必杵在外头喝风?”
赵氏又出了问什么事。
平安勉强笑笑,再抓一只也不是原来的黑将军了。
夜幕降临,陈老爷遣人将平安叫到前院去,对他说:“我想到一个绝好的主意,先去灶房拿些糖,洒在花圃中,上头盖一张纸,明日一早就能找到黑将军。”
平安愣愣点头,跟着陈老爷去了灶房,翻箱倒柜寻找红糖。
“祖父,”平安小小声地问:“这是咱们自己家,为什么要偷啊?直接叫刘婆婆来找岂不是更方便?”
陈老爷也小声道:“你懂什么,这样才有趣。”
平安:……
黑灯瞎火的,平安只翻到一个细瓷罐子。
“这是西洋糖。”陈老爷道:“价比黄金。”
平安打开盖子,用食指戳一下放进嘴里——甜。
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
“倒也用不了太多,”陈老爷又道,“取一小撮即可。”
平安又将糖罐子取下来。
陈老爷撕下一块油纸,包起一小撮,将罐子放回去。
“祖父,我还想给我爹做糖酥酪。”平安道。
陈老爷一听,孝心可嘉,重新取下罐子,又包起一小撮,放回去。
“还有白糖糕。”
“能不能一次说完。”陈老爷埋怨一句,又去取罐子。
忽听“哇哇”几声惨叫,窗外的野猫打架了,惊得陈老爷手一抖,糖罐子被打翻,径直掉进了水瓮里,咕嘟嘟冒了几个泡泡。
“啊!”平安惊叫一声。
“嘘——”陈老爷捂住他的嘴,撸起袖子伸进水瓮里去捞,只捞出一只淋淋漓漓的糖水罐子,整整一罐上好的西洋糖,全都融进了水里。
“嘿,捅大楼子了,又要被你祖母骂。”陈老爷道。
平安灵机一动:“明天把这缸水搬到太阳底下晒,就能把糖变回来。”
“你可太聪明了,”陈老爷道,“那不是等于告诉全家人,我们不但偷糖,还打翻了糖罐子?还是会被骂啊。”
平安义正言辞地说:“祖父,我娘说了,犯了错要勇于面对。“
陈老爷闻言一愣,欣慰的眼泪险些掉下来——真是祖坟冒青烟,让这么好的孩子托生在陈家啊。
刚准备夸他几句,只见平安再次爬上灶台,取下汤勺,打开盐罐子,从里面挖出两大勺食盐,装进糖罐子里。
陈老爷嘴角一抽——祖坟是不是被人动过手脚?
平安指着糖罐子:“暂时充数,明天去街市上买回来,偷偷放回去,就不会被祖母骂了。”
陈老爷:……
又是破财的一天。
拿着仅剩的两小包白糖,祖孙俩钻进花圃,辨别了黑将军走失的大致方向,将白糖洒在花圃中,上面盖一张废纸。
次日一早,众人扒开潮湿的废纸一看,黑将军吃饱喝足,正趴在下面睡大觉呢。
平安无声地欢呼,伸出小手向前一扑,小心翼翼地将它捉进笼子。
黑将军找到了,又要去解决白糖的事,爷孙俩逛遍了整个县城的南货铺、商号甚至当铺,都没能买到西洋糖。
“有价无市,果然是紧俏货啊。”陈老爷道:“还是把糖水晒干更靠谱一些。”
“同意。”平安道。
他们再次回到灶房,才发现那缸水已经见底,灶房的下人们正在添水,一桶桶清澈的井水倒进水瓮里的时候,两个人心都碎了。
“这水怎么用的这么快?”陈老爷问。
“回老爷,这是用来刷锅的水。”
“……”
平安扯扯他的衣袖,拉他来到院子里,避开人,小声说:“祖父,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老爷爷在制作白糖。”
“哦?”陈老爷好奇地问:“是不是个白皮肤、绿眼睛、黄卷毛的怪爷爷?”
毕竟是西洋糖嘛。
“不是,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普通爷爷,他说制做西洋糖非常简单,只需要黑糖、黄泥和一个大漏斗。”平安道。
西洋糖很贵,可据他所知,制作的的方法非常简单。
孤儿院有一间图书室,里面塞满了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
因为是捐赠品,种类十分繁杂,有野史杂谈,有小说剧本,有蟋蟀的选养与竞斗,甚至有母猪的产后护理……他从来不挑,什么都看,《奸臣录》就是其中的一本。
平安前世并不笨,甚至还有点小聪明,他没有足够的关爱和引导,一切学习的动力,都源于摆脱困窘生活的渴望,而且他记忆力强,对书中的许多内容记忆深刻。
说到白糖,他在一本古书中看到过一种脱色工艺,可以利用黄泥的吸附性,使红糖脱色变白,得到洁白的糖霜,味道也更加纯粹绵密,即为早期的白糖,也叫西洋糖。
这种白糖做法简单,用料也很便宜,而这个时代显然还没有这类工艺,西洋糖全靠走私,是富人阶层也不能实现自由的“奢侈品”。
这是一个相当值钱的信息差。
陈老爷听了平安的描述,沉吟道:“你的意思是说,用一只形似大漏斗的器具,黄泥和黑糖,就能做出白糖?这也太离谱了。”
平安摊摊手:“我也觉得很离谱。”
“这么离谱的事,咱们得试试真假!”陈老爷道。
平安:“……”
陈老爷整活儿的时候行动力一向很强,立刻叫人去糖坊,拿三十斤黑糖来,又叫人去瓷坊街,烧制平安说所说的,上宽下尖,底部有个小孔的“大漏斗”。
他们找了间空置的院子,占用了炉灶,开始研究制糖。
按照书中的方法,一步步操作下来,反复几次,都只能得到黑乎乎的糖膏和脏兮兮的泥水。
如此折腾了很多天,平安备受打击,做这点小事都会失败的话,还怎么好意思置身穿越大军?
“祖父,还是跟祖母说实话吧。”平安道。
“再等一等,”陈老爷目不转睛的盯着大漏斗:“我觉得思路没错,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陈老爷是技术型人才,热衷于研究一些被世人视为“奇技淫巧”的事物,此时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了。
陈家有自己的糖坊,规模不小,只是盛安制糖业发达,太平年景一长,大小糖坊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激烈,生意早已不似从前。
正如平安一直担心的那样,陈家看似光鲜,实则问题重重,族人好逸恶劳,人口多,开销大,生意也不如从前景气,正因如此,陈琰发迹之后,他们才会大肆兼并,疯狂敛财,以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果能成功做出白糖,必是一项获利颇丰的产业。
可平安看着眼前的黄泥水,就直打退堂鼓。
原来他以为的简单,不过是作者描述简单,而真正的技术核心,譬如用量比例、熬制时长,甚至“黄泥”是什么品种的泥土都没有记载。
“不要气馁嘛,即便失败一百次,也有可能在一百零一次成功。”陈老爷将沾满黑色糖膏的陶漏斗从瓮里取出来:“祖母问起来,你只当不知道。我将它拿到糖坊,叫师傅们一起研究,不信做不出洁白如雪的糖。”
……
在这个家里,祖孙俩安静了,整个宅子都静悄悄的。
空置的灶房天天冒着炊烟,到处充斥着焦糖味道,阿吉日日守在小院的灶房外望风。
林月白叫来正帮娘亲熨衣裳的阿蛮,问她:“安哥儿这几日在忙什么?”
阿蛮摇头:“大奶奶,我不知道。”
“阿蛮,你可要跟大奶奶说实话。”曹妈妈催促。
阿蛮目光清澈:“我真的不知道,他说这几天让我躲他远点,别连累我。”
林月白更加预感不祥,委婉地提醒婆婆盯一下公公,毕竟这祖孙俩凑在一起的时候就没发生过几件好事。
两人一合计,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刚准备来个“关门捉贼”,空置的西跨院却已人去屋空,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研制白糖,全程走陈老爷的私账,陈老爷的零花钱用完了,平安只好拿自己的顶上,研发工作如火如荼,倒也用不着平安一个小娃娃在糖坊待着。
可他即便回到家,也像个小耗子一样躲着祖母走,这让赵氏坐立不安,再次命人检查家里所有要紧的房契、地契、户籍文书、防盗措施、消防安全隐患……
里里外外找了好几天,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只道是怕自己抓他读书,也便作罢了。
而平安静悄悄,最大的获益者是陈琰,从省里参加鹿鸣宴回来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会试的备考之中,只等年底进京赶考。
……
秋雨连绵不绝,衣裳又冷又潮,平安开始赖床。
曹妈妈每天将他的衣裳鞋袜放在炉子上烘,穿在身上暖呼呼的,才肯离开温暖的被窝。
赵氏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不但让晚辈们添衣裳,还命人赶紧去糖坊,给不知道在用什么功的陈老爷送两身夹袄。
林月白好似是有些日子没见过公公了。
她十分好奇地问婆婆,公公不在家里浇花遛鸟,整天泡在糖坊里作甚?
赵氏道:“你父亲说,糖坊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他要去整顿一番。你们父亲总算长大了,知道做正事了。”
“……”
赵氏比陈老爷年长四岁,从少年夫妻那会儿,就拿他当孩子驱使,可林月白身为儿媳,公婆再怎么不摆架子,也不敢接这话呀,只好尴尬地陪着笑。
婆媳俩正说着话,送衣裳的家人媳妇从外头折返回来,对赵氏道:“太太,老爷回来了。”
赵氏望向门口。
“刚出门就撞见了,老爷和大爷,还有北陈家的三爷一起,陪着几个官府的人在河边转悠。”
不到半盏茶功夫,陈老爷打了帘子进来,带进一团湿漉漉的寒气。
平安打了个哆嗦,赵氏将他拉到离炉火近一些的地方,问丈夫:“你怎么回来了?”
陈老爷照旧乐呵呵的:“有我儿做代表,我何必杵在外头喝风?”
赵氏又出了问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