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9节
平安清点着自己失而复得的玩具和银子,一遍又一遍。
在考场中,陈琰凭一口气撑着,并不觉得多累,回到家,剃须盥洗,里里外外收拾一新,挨在久违的枕头床铺上时,来自四肢百脉的酸痛和倦乏便一齐涌了上来。
平安数银票数到第三遍的时候,只见老爹已经睡着了。
他将自己的宝贝们仔细收好,蹑手蹑脚的替老爹盖上一条毛毡,在他身旁找了个位置躺下,抱着虎头枕沉沉睡去——他又何尝不辛苦呀!
……
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平安和爹娘总算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陈琰也终于见识到妻子教儿子读书的办法——看话本儿。
当然,林月白也是做过筛选的,少儿不宜的只留着自己看,绝不会被平安看到。
大雍出版业发达,政策宽松,人人都可以著书立说,各类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来风靡市井的连载长篇小说——《三侠平妖传》,讲的是两男一女三个少年不畏艰险斩妖除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通篇小说情节紧凑,险象环生,字字精彩,甫一上市,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切追捧。
这本书奇就奇在老少皆宜,无论男女老幼,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这本书的作者“空山闲客”不是别人,正是平安的小叔公陈敬时,这一点陈琰和平安早就知道,为了保持神秘感,他们选择对娘亲保密。
陈琰不可思议地问:“你用小说教他识字?”
林月白抬起头:“有什么问题?”
“不该从‘三百千’学起吗?”陈琰问。
林月白微哂,叫平安展示给他爹看。
平安随便翻过一页,指着其中一行,磕磕绊绊的读了出来。
陈琰微惊,他竟一直不知道,平安可以看懂这么多字,还以为他只认得自己的名字和数字。
林月白得意道:“他现在已经能将《三字经》通读了,免得我一字一句的教,岂不是事半功倍?”
平安心中暗暗得意,其实他像大部分简化字使用者一样,阅读繁体字本就太大压力,像天生写在基因里的。单个学习繁体字确实枯燥,可是放在语境里就不一样了,比如看小说。
谁知陈琰微微的惊诧过后,只是说:“平安读得好,只是出了这个门,不要告诉其他人你识这么多字。”
平安笑容凝滞,好奇的问:“为什么?”
“照做就是了。”陈琰道。
平安有点扫兴的“哦”了一声,陈琰让他出去玩儿,九环便拿着毽子白索,带他去了院子里。
林月白对着镜子取下耳环,话音明显有些不悦:“才四岁多的孩子,认识这么多字,你却泼他冷水,识字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为什么不能对外人说?”
“我自是为他好。”陈琰道。
林月白觉得他莫名其妙,但也没往心里去,兀自拿起书来继续看。
陈琰又凑上去,帮她摘另一只耳环,将声音放到最轻,轻轻地提议道:“还是要给他读一些正经的蒙书才好。《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之功也,‘蒙养’重在‘养’,不仅要识字,还要奠定修身立德的根基。”
林月白思索片刻,表示认同:“你说的没错,我往后不偷懒,从‘三百千’开始教他。”
“是极。”陈琰笑道:“他这个年纪,混沌未开,看这等不入流的杂书,只怕偏了本性。”
他这话刚说完,林月白脸色瞬息变了脸色:“你懂什么,这位‘空山闲客’,必定是个温文尔雅的君子,哪里不入流了。”
说她教不好孩子她可以改正,说《三侠平妖传》是不入流的杂书,绝不能忍!
“他就算了吧。”陈琰心中暗笑,他和陈敬时一起长大,小叔是不是温文尔雅的君子,他会不清楚?
却见妻子的脸色骤然冷了下来,只说了三个字:“好好好。”
陈琰心道,连说三个好,大概是不太好的意思,便也不敢再多说,谁知他不说话的样子更加气人,当晚,爷俩又被撵到了前院。
平安洗漱之后,抱着他的虎头枕,盘腿坐在榻上,小脸写满了幽怨:“爹,您以后招惹我娘的时候,能不能让我躲远一点,每次都被你连累。”
陈琰道:“我不是让你出去了吗?”
平安更加郁闷:“那为什么把我也撵出来呀?”
“又不是你一个人。”陈琰道。
平安看着缩在墙角的倒霉小狗——倒是还有阿吉陪他。
阿祥抱着一床新晒好的薄被进来铺床,陈琰帮他拆散了头发,哄劝道:“既来之则安之,说不定明天天一亮,娘亲就让咱们回去了。”
平安朝他做了个鬼脸,抱着虎头枕滚到床尾,找了个角落蜷着发呆。
“还不睡吗?”陈琰问。
“睡不着,娘这几天都会给我讲睡前故事,《封神演义》。”平安道。
陈琰去外间书架上,梭巡一圈,也没找到什么《封神演义》,回来问他:“只有一本《大学衍义》,你听不听?”
平安从没听过什么《大学演义》,眼下也没得选,只好点头道,“听。”
陈琰打开扉页,跳过序言,用涓流般的嗓音朗读:“尧曲,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
再抬头时,平安已经窝在角落里睡着了。
这也太快了。
陈琰喃喃自语:“小时候该用这个法子哄睡的。”
言罢将平安抱起来,摆成一个相对舒适的姿势,盖上他的小被子,轻手轻脚的洗漱更衣,恍然间听到他在说梦话。
“爹爹,爹爹……”
陈琰回头看着儿子的睡颜,不禁唇角上扬,睡着了都会梦见爹爹,真是可爱极了。
“落榜啦!”
陈琰:“……”
平安:“咯咯咯”地笑了几声,半睁开眼,蹬飞了被子,沉沉睡去。
第20章 放榜
次日一早醒来,沉浸在老爹乡试落榜的美梦中,平安心情大好。
夜雨过后,天空一碧如洗,院中落叶成堆。
霜降已过,平安仍喜欢赤着脚跑来跑去,陈琰每日盯着他穿鞋袜至少一二十次,转眼看不见时,袜子又不知跑到哪去了。
陈琰命阿祥取针线来,一把薅过了平安,打算把他的袜子和裤脚缝在一起。
“爹,您不常做针线,别扎着我呀!”平安嘴里喊着,却是一动也不敢动。
陈琰不是不常做针线,是从来没做过,不过他对自己的针脚甚是满意,歪七扭八,密密匝匝。
一只脚缝完,再缝另一只。
陈寿报门而入,有些气喘:“大爷,大爷,今日是放榜之期,县衙已派人去省城看榜,特地来人通知,孙知县将亲自到登榜的举子家中道喜,请各家耐心等候。”
陈琰抬头看一眼黄历,原来已经九月初十了。
平安本想偷偷爬走,又被抓了回来。
陈寿看着陈琰的举动一脸迷惑,提议道:“大爷,您没用过针线,让小人媳妇帮您缝吧。”
陈琰很执着:“不必。”
他正缝的起兴,忽听外头锣鼓喧天,报喜的队伍果真上门了。
陈老爷和赵氏早就穿戴整齐,站在大门口巴望了,只见红衣皂靴的公差从陈家巷最北端,敲着锣一路走来。
族亲纷纷放下手头的事,挤在自家门前翘首瞧着。
“来了来了,阿琰人呢?!”陈老爷激动道。
陈寿擦擦额头的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他总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大爷在给少爷缝裤子吧。
说话间,公差来到陈家门前站定,高声报到:“捷报贵府陈老爷讳琰,高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京报连登黄甲!”
一时之间,整个陈家巷沸腾起来,四邻纷纷朝着家门口涌来,向陈老爷和赵氏道喜,另有不少跟在报喜队伍后头看热闹的闲人,足有数百人,把陈家巷塞了个水泄不通。
书房中,尽管窗外鞭炮锣鼓喧天,平安还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老爹的名次。
陈琰面色平静,缓缓从榻桌上拿起小剪子,将最后的线头剪掉,针线仔细收好,抬头看一眼满墙的藏书,缓缓地呼出一口气,牵着平安出门。
平安被刺眼的光线耀了一下,不由眯起眼来,来不及消化噩耗,整个人看起来懵懵的。
“安哥儿怎么了?”赵氏兴奋的拉着平安,这孩子看起来快哭了。
平安含含糊糊地说:“离离原上谱,一谱接一谱。”
陈老爷侧耳听着,翻译道:“哦,他说十年寒窗苦,一苦接一苦。”
赵氏抹着眼角的泪:“安哥儿懂事,心疼爹爹呢,你爹爹苦尽甘来了。”
平安自暴自弃地点头,好好好,老爹是苦尽甘来了,全家人的苦难也不远了。
这时只见县衙的罗师爷,拿着知县的拜帖,拨开人群跻身进来:“县尊亲自来向解元公贺喜!”
只听巷口处鸣锣开道,仪仗跟从,孙知县的绿呢坐官轿挤进了热闹的小巷,一身青色的圆领官服,满面春风,和蔼无比。
陈老爷立刻去门外见礼,片刻,陈琰也赶到大门口。
孙知县忙扶住了陈老爷,热络地攀着他的手臂:“适才看题名录,取中彦章的房师赵学士,正是当年在院试时取中本官的主考,此后彦章该叫我一声师兄,我该称您老一声世叔。”
以陈老爷的头脑,一时之间换算不出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一味笑着点头,不过他也知道,县老爷称他“世叔”是礼贤下士的态度,他可不敢真的托大叫人家“贤侄”。
平安没往前凑,他这么小的孩子,即便家里来了重要客人,也不会要求他必须出面见礼,只在人群中看着一县之尊与他爹称兄道弟。
这孙知县人看上去不太聪明,倒是很有眼光,只是不知后来清算奸臣党羽时,有没有被一起算进去。
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有眼光的孙知县无意间与平安视线相撞,不知为什么,竟从一个四五岁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同情……
一瞬之后,孙知县便被热情的陈老爷请进堂屋上座,轩敞的前院也开始上菜。
对儿子很有信心的陈老爷早有准备,盛阳县最好的三家酒楼联合承包了陈家的宴席,仍不在家里开伙,酒水菜肴流水般的送进来,陈家有陈琰这样的儿子,还有陈老爷这样的爹,免不了常要大宴宾朋,只是这一次规模空前,接连三天的流水席,鞭炮买了上百挂,计划招待至少千余人。
平安最头疼这种场合了,被拉着到处喊人便也罢了,总有些长得差不多的亲戚拉着他,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再见到爹娘时,忍不住抱怨。
“你穿开裆裤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呢!”平安摇头晃脑,将亲戚们的神态模仿的活灵活现。
爹娘被他逗乐,忙拉他在身边坐下来,不要被人听到。
“我真的已经很久不穿开裆裤了。”平安争辩道。
“可不是,”林月白哄道,“我们平安都是大孩子了。”
在考场中,陈琰凭一口气撑着,并不觉得多累,回到家,剃须盥洗,里里外外收拾一新,挨在久违的枕头床铺上时,来自四肢百脉的酸痛和倦乏便一齐涌了上来。
平安数银票数到第三遍的时候,只见老爹已经睡着了。
他将自己的宝贝们仔细收好,蹑手蹑脚的替老爹盖上一条毛毡,在他身旁找了个位置躺下,抱着虎头枕沉沉睡去——他又何尝不辛苦呀!
……
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平安和爹娘总算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陈琰也终于见识到妻子教儿子读书的办法——看话本儿。
当然,林月白也是做过筛选的,少儿不宜的只留着自己看,绝不会被平安看到。
大雍出版业发达,政策宽松,人人都可以著书立说,各类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来风靡市井的连载长篇小说——《三侠平妖传》,讲的是两男一女三个少年不畏艰险斩妖除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通篇小说情节紧凑,险象环生,字字精彩,甫一上市,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切追捧。
这本书奇就奇在老少皆宜,无论男女老幼,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这本书的作者“空山闲客”不是别人,正是平安的小叔公陈敬时,这一点陈琰和平安早就知道,为了保持神秘感,他们选择对娘亲保密。
陈琰不可思议地问:“你用小说教他识字?”
林月白抬起头:“有什么问题?”
“不该从‘三百千’学起吗?”陈琰问。
林月白微哂,叫平安展示给他爹看。
平安随便翻过一页,指着其中一行,磕磕绊绊的读了出来。
陈琰微惊,他竟一直不知道,平安可以看懂这么多字,还以为他只认得自己的名字和数字。
林月白得意道:“他现在已经能将《三字经》通读了,免得我一字一句的教,岂不是事半功倍?”
平安心中暗暗得意,其实他像大部分简化字使用者一样,阅读繁体字本就太大压力,像天生写在基因里的。单个学习繁体字确实枯燥,可是放在语境里就不一样了,比如看小说。
谁知陈琰微微的惊诧过后,只是说:“平安读得好,只是出了这个门,不要告诉其他人你识这么多字。”
平安笑容凝滞,好奇的问:“为什么?”
“照做就是了。”陈琰道。
平安有点扫兴的“哦”了一声,陈琰让他出去玩儿,九环便拿着毽子白索,带他去了院子里。
林月白对着镜子取下耳环,话音明显有些不悦:“才四岁多的孩子,认识这么多字,你却泼他冷水,识字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为什么不能对外人说?”
“我自是为他好。”陈琰道。
林月白觉得他莫名其妙,但也没往心里去,兀自拿起书来继续看。
陈琰又凑上去,帮她摘另一只耳环,将声音放到最轻,轻轻地提议道:“还是要给他读一些正经的蒙书才好。《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之功也,‘蒙养’重在‘养’,不仅要识字,还要奠定修身立德的根基。”
林月白思索片刻,表示认同:“你说的没错,我往后不偷懒,从‘三百千’开始教他。”
“是极。”陈琰笑道:“他这个年纪,混沌未开,看这等不入流的杂书,只怕偏了本性。”
他这话刚说完,林月白脸色瞬息变了脸色:“你懂什么,这位‘空山闲客’,必定是个温文尔雅的君子,哪里不入流了。”
说她教不好孩子她可以改正,说《三侠平妖传》是不入流的杂书,绝不能忍!
“他就算了吧。”陈琰心中暗笑,他和陈敬时一起长大,小叔是不是温文尔雅的君子,他会不清楚?
却见妻子的脸色骤然冷了下来,只说了三个字:“好好好。”
陈琰心道,连说三个好,大概是不太好的意思,便也不敢再多说,谁知他不说话的样子更加气人,当晚,爷俩又被撵到了前院。
平安洗漱之后,抱着他的虎头枕,盘腿坐在榻上,小脸写满了幽怨:“爹,您以后招惹我娘的时候,能不能让我躲远一点,每次都被你连累。”
陈琰道:“我不是让你出去了吗?”
平安更加郁闷:“那为什么把我也撵出来呀?”
“又不是你一个人。”陈琰道。
平安看着缩在墙角的倒霉小狗——倒是还有阿吉陪他。
阿祥抱着一床新晒好的薄被进来铺床,陈琰帮他拆散了头发,哄劝道:“既来之则安之,说不定明天天一亮,娘亲就让咱们回去了。”
平安朝他做了个鬼脸,抱着虎头枕滚到床尾,找了个角落蜷着发呆。
“还不睡吗?”陈琰问。
“睡不着,娘这几天都会给我讲睡前故事,《封神演义》。”平安道。
陈琰去外间书架上,梭巡一圈,也没找到什么《封神演义》,回来问他:“只有一本《大学衍义》,你听不听?”
平安从没听过什么《大学演义》,眼下也没得选,只好点头道,“听。”
陈琰打开扉页,跳过序言,用涓流般的嗓音朗读:“尧曲,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
再抬头时,平安已经窝在角落里睡着了。
这也太快了。
陈琰喃喃自语:“小时候该用这个法子哄睡的。”
言罢将平安抱起来,摆成一个相对舒适的姿势,盖上他的小被子,轻手轻脚的洗漱更衣,恍然间听到他在说梦话。
“爹爹,爹爹……”
陈琰回头看着儿子的睡颜,不禁唇角上扬,睡着了都会梦见爹爹,真是可爱极了。
“落榜啦!”
陈琰:“……”
平安:“咯咯咯”地笑了几声,半睁开眼,蹬飞了被子,沉沉睡去。
第20章 放榜
次日一早醒来,沉浸在老爹乡试落榜的美梦中,平安心情大好。
夜雨过后,天空一碧如洗,院中落叶成堆。
霜降已过,平安仍喜欢赤着脚跑来跑去,陈琰每日盯着他穿鞋袜至少一二十次,转眼看不见时,袜子又不知跑到哪去了。
陈琰命阿祥取针线来,一把薅过了平安,打算把他的袜子和裤脚缝在一起。
“爹,您不常做针线,别扎着我呀!”平安嘴里喊着,却是一动也不敢动。
陈琰不是不常做针线,是从来没做过,不过他对自己的针脚甚是满意,歪七扭八,密密匝匝。
一只脚缝完,再缝另一只。
陈寿报门而入,有些气喘:“大爷,大爷,今日是放榜之期,县衙已派人去省城看榜,特地来人通知,孙知县将亲自到登榜的举子家中道喜,请各家耐心等候。”
陈琰抬头看一眼黄历,原来已经九月初十了。
平安本想偷偷爬走,又被抓了回来。
陈寿看着陈琰的举动一脸迷惑,提议道:“大爷,您没用过针线,让小人媳妇帮您缝吧。”
陈琰很执着:“不必。”
他正缝的起兴,忽听外头锣鼓喧天,报喜的队伍果真上门了。
陈老爷和赵氏早就穿戴整齐,站在大门口巴望了,只见红衣皂靴的公差从陈家巷最北端,敲着锣一路走来。
族亲纷纷放下手头的事,挤在自家门前翘首瞧着。
“来了来了,阿琰人呢?!”陈老爷激动道。
陈寿擦擦额头的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他总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大爷在给少爷缝裤子吧。
说话间,公差来到陈家门前站定,高声报到:“捷报贵府陈老爷讳琰,高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京报连登黄甲!”
一时之间,整个陈家巷沸腾起来,四邻纷纷朝着家门口涌来,向陈老爷和赵氏道喜,另有不少跟在报喜队伍后头看热闹的闲人,足有数百人,把陈家巷塞了个水泄不通。
书房中,尽管窗外鞭炮锣鼓喧天,平安还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老爹的名次。
陈琰面色平静,缓缓从榻桌上拿起小剪子,将最后的线头剪掉,针线仔细收好,抬头看一眼满墙的藏书,缓缓地呼出一口气,牵着平安出门。
平安被刺眼的光线耀了一下,不由眯起眼来,来不及消化噩耗,整个人看起来懵懵的。
“安哥儿怎么了?”赵氏兴奋的拉着平安,这孩子看起来快哭了。
平安含含糊糊地说:“离离原上谱,一谱接一谱。”
陈老爷侧耳听着,翻译道:“哦,他说十年寒窗苦,一苦接一苦。”
赵氏抹着眼角的泪:“安哥儿懂事,心疼爹爹呢,你爹爹苦尽甘来了。”
平安自暴自弃地点头,好好好,老爹是苦尽甘来了,全家人的苦难也不远了。
这时只见县衙的罗师爷,拿着知县的拜帖,拨开人群跻身进来:“县尊亲自来向解元公贺喜!”
只听巷口处鸣锣开道,仪仗跟从,孙知县的绿呢坐官轿挤进了热闹的小巷,一身青色的圆领官服,满面春风,和蔼无比。
陈老爷立刻去门外见礼,片刻,陈琰也赶到大门口。
孙知县忙扶住了陈老爷,热络地攀着他的手臂:“适才看题名录,取中彦章的房师赵学士,正是当年在院试时取中本官的主考,此后彦章该叫我一声师兄,我该称您老一声世叔。”
以陈老爷的头脑,一时之间换算不出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一味笑着点头,不过他也知道,县老爷称他“世叔”是礼贤下士的态度,他可不敢真的托大叫人家“贤侄”。
平安没往前凑,他这么小的孩子,即便家里来了重要客人,也不会要求他必须出面见礼,只在人群中看着一县之尊与他爹称兄道弟。
这孙知县人看上去不太聪明,倒是很有眼光,只是不知后来清算奸臣党羽时,有没有被一起算进去。
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有眼光的孙知县无意间与平安视线相撞,不知为什么,竟从一个四五岁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同情……
一瞬之后,孙知县便被热情的陈老爷请进堂屋上座,轩敞的前院也开始上菜。
对儿子很有信心的陈老爷早有准备,盛阳县最好的三家酒楼联合承包了陈家的宴席,仍不在家里开伙,酒水菜肴流水般的送进来,陈家有陈琰这样的儿子,还有陈老爷这样的爹,免不了常要大宴宾朋,只是这一次规模空前,接连三天的流水席,鞭炮买了上百挂,计划招待至少千余人。
平安最头疼这种场合了,被拉着到处喊人便也罢了,总有些长得差不多的亲戚拉着他,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再见到爹娘时,忍不住抱怨。
“你穿开裆裤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呢!”平安摇头晃脑,将亲戚们的神态模仿的活灵活现。
爹娘被他逗乐,忙拉他在身边坐下来,不要被人听到。
“我真的已经很久不穿开裆裤了。”平安争辩道。
“可不是,”林月白哄道,“我们平安都是大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