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34节
大梁,也就是后世的河南开封一带,本就地处黄河之滨,大梁城外数千米外,就是大河奔涌而过,但是黄河这几年还算安稳,雨水也不多,于是大梁城颇为安宁,少逢水患。
王贲看过黄河奔涌,再看固若金汤的大梁城,心生一计:既然人力攻破不得,那不如引动黄河之水,在大梁城西北方向黄河堤岸上开渠,一路筑建堤坝引着河水冲向大梁城,他们那城墙也不是铁打的,经得起这一日日的水淹水泡?
嬴政拿到了这封信,沉默一会儿后传阅诸位大臣,大家都表示此计可以一试,总不能一直在那里耗着。
随着回信送去的,还有好几个水利工匠,大梁城打下来就是他们的地盘了,在战胜的基础上,还是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否则这城若是全坏了,不还是得重修?
接到回信后,王贲立刻组织军中将士们行动起来,决堤非同小可,一定得先修好从堤口到大梁城下的水渠,再决堤,否则黄河水漫多地郡县,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等王贲完工,春雨悠然而至,接连四五天连绵不止,春汛时节水面上涨,站在黄河堤坝边上,河涛怒吼浪翻水涌,只是看着都震动人心令人心生恐惧。
在掘开堤坝之前,王贲还举行了祭拜仪式,顶着雨天带着士兵们冒雨兴工。
选好了决口,两边的堤坝加固,然后,随着两侧的十架弓弩齐齐发射,本就被破坏过的堤坝被射穿大洞,河水咆哮着奔涌而出,顺着秦军修建好的河道一路往大梁城的方向流去。
但就算是黄河之水,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冲垮大梁外城的,像这种外城,在修建的时候用的都是糯米浆,十分牢固,历史上是足足泡了三个月,大梁的外城才被冲垮。
王贲专门派了大量的士兵日夜看守河道,时不时还需要加固,春雨连绵不绝,河道是急工,若是一直这么淋着也不好。
李盛待了两天觉得无聊就跑回咸阳了,路上给嬴政抓了一只大鱼,是在深山的河流里抓的。
他用吃剩的羊肉做饵料把鱼吸引过来,等聚集了好多只后,选了一只最肥美的,足足有两尺多长,两只成年人手掌长度那么宽,鳞片在林中的光下呈现一种淡青色,尾巴是青黑色的,没见过,不咋认识,不过系统说能吃而且好吃,李盛就毫不犹豫地一爪子下去把鱼拍晕了。
简简单单!毫无挑战性!
但是带回去的时候李盛就很狼狈了,要是一只牛羊鹿什么的,他叼着就带回去了,但是这鱼身上表面都是粘液,李盛尝试着叼了一下尾巴,呸—!一股子腥味儿!而且滑溜溜地叼不住。
最后还是费劲吧啦地用一枝柳树枝穿起来,叼着树枝的两头带回去的。
夜里,李盛趴在旁边甩尾巴,嬴政在旁边吃鱼羹。
秦汉时代的羹,并不是李盛思维中那种像是粥一样的东西,羹的概念非常广义,只要是加水炖的,无论是大块还是肉沫,都可以被称为羹。
除了鱼羹,还有煎鱼,就像后世某部美食纪录片说的那样,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这鱼腹部的肉丰腴鲜嫩,切成厚片稍微炙一下很快就熟了,少少地放一点调料,就是鲜美异常,嬴政吃得很爽,哪怕是他,也不是经常吃到这种大鱼。
美美地吃了一顿,还吩咐剩下的腌起来他明天要吃,嬴政快乐地走进后殿,继续加班。
王贲向他报告了大梁城的情况,现在魏王既不敢出城应战,也对他们水淹大梁毫无办法,只要他国没有援军,大梁陷落秦手,不过是早晚的事儿罢了。
既然确定魏国战场不会再有变动,嬴政的目光就投向了下一个目标——燕国。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质子,但是前阵子居然逃跑了,秦国当时正在筹措攻魏的相应事宜,一时疏忽让他买通了一个来自燕国的宦官,两人一起逃亡回去了。
秦国派人过去问罪,燕王道是因为他重病在身,太子丹为尽孝道才回国,此前已经向秦王请求过回国,秦王不准,万般无奈之下才逃回来的。
有理有据,秦王使者也不能说老子都快病死了儿子还不能回去尽孝。
嬴政听说后,并不当回事,在他眼里,燕国也早晚都是秦国的地盘,若是燕王父子识趣,他还会留他们一命,眼下嘛,他无所谓地轻笑一声:“燕太子丹情愿死在故土而不愿活在秦地,寡人自然是要成全他。”
第352章
大梁城泡了一个半月的时候,李盛觉得不能再这么泡下去了,再泡城墙都快烂了,以后还不是得嬴政掏钱修?嬴政的钱得留着啊,打完了六国还得打匈奴呢!哪儿能这么浪费?
虎虎的勤俭持家技能点立刻点亮了!
魏王当然是能僵持一天算一天,大梁城一天不破,他就一天是魏王,是国都内的最高统治者,等来日秦军杀进来,他就算不是阶下囚,估计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谁会主动去面对这种惨淡的下场呢?
朝堂上倒也有人主张投降,但是魏王不肯,眼见着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他能安乐一天算一天,而且他还心存侥幸,万一秦军撑不住退兵了呢?
此前大梁城内囤积了不少粮食,倒是还能撑一阵子,但是这些粮食也是尽量供给军士大臣们,地下的庶民百姓们日子过得可不怎么样,好歹现在是夏天,草叶树芽的不少,也饿不死人,但日子不好过是肯定的,妇孺老幼就更难捱。
但是等再过一阵子城墙腐朽开始进水,夏季又多雨,大梁城内到处都是水,必然是疫病四起,说不定还会有瘟疫,这个烂摊子不也得是嬴政接手?
李盛蹲在大梁城外面的堤坝上,决定今天晚上就干活儿,先把魏王搞定!
当晚,魏王刚躺下睡熟,就梦见了一副令他肝胆俱裂的可怕场景,雷声阵阵大雨瓢泼,眼前大梁城内的水已经涨到了小腿高,库房被失去食物的流民冲烂,粮食浸水后迅速腐坏,城内房屋都被大雨浇坏了。
百姓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尺地可卧,更兼风寒疫病四起,城中伤亡病重者甚多,一时间群情哀怨,被人挑动后他们居然冲进王宫,大声质问他,既然早知秦军围城再难转圜,为什么不早点投降?!
秦军堵着各处城门,外面是黄河水围城,城内暴雨的水也流不出去,若是魏王愿意为了保全城内百姓向秦王称臣,这么会死这么多人?
此前韩王投降,父子二人俱都存命,且境内并无杀戮之事,降者不伤。
既不肯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也不肯开城投降让他们求生,就这么硬生生把人圈在这囚笼一样的大梁城内,雨灾疫病,夺去了多少人的性命!
魏王争辩他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但是没有人肯听,大家历数这一年来为了备战,魏王征收的赋税,那些官吏士兵们从他们田间强征的粮食,还有从家中抢走的牲畜。
他被大家从王座上拉拽下来,撕扯着拖到城门,登上城墙,从高高的墙头上推了下去。
强烈的失重感让人惊恐大叫。
正在这时,魏王惊醒了,旁边的姬妾柔声安慰他,给他端了温水过来。
但是魏王再也睡不着了,他走到门前,天已经快亮了,他喘着气回想起刚才的情景,只是还不等他仔细想,只听得天边一声接一声的闷雷响起,西边的黑云压下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不过眨眼间,地上已经有了水花。
梦里也是这样的大雨!也是清晨在一阵雷声后开始的!
魏王只觉得背上都起了一层汗,这轰隆隆的雷声无异于催命一般,他想起前几天朝中劝他开城投降的几位大臣说过的话。
秦王性情残暴(李盛表示不同意,作为封建贵族,铲屎官脾气其实挺好了),虎狼之心,若是执意不降,将来城破国败,只怕秦军不好相与啊。
历史上秦军先攻后淹,加上之前的筹谋,大梁是一年半才打下来,攻城伤亡惨重,水利工事也损耗颇多,而在攻占了大梁城后,为震慑他国,秦军便有屠城之事。
闭了闭眼睛,魏王仿佛没了骨头一样无力瘫坐在殿门口:“传大臣们进宫,为保城内百姓,寡人要开城门,降秦。”
就在城门大开后不到一刻钟,大雨倏然而止。
魏王降了,而且比预料中投降更快。
但是大梁城内外都是一片狼藉,嬴政把吕不韦派过来协助安抚民心,做善后工作。
城墙保住了,人口也保住了,李盛回了咸阳,还拽着嬴政去药材库示意了一下,大梁城内病人不少,李盛就怕有灾病瘟疫啊。
嬴政和大臣们商议后,派了些大夫过去,秦军还在大梁驻兵,万一要是有瘟疫秦军也不能免灾。
接下来就该燕国了。
李盛花了积分看了一下,燕太子丹正日夜与幕僚们相商,图求救国之策。
正面抗事肯定不行的,就如史书一般,他打算刺杀秦王——但是这一世,嬴政攻破魏国比历史上早了六年,人物变动并非前事,燕丹还能找到荆轲吗?
这会儿还是刚有计划,李盛无聊地伸出后爪挠了挠耳后,就当看戏了,反正到时候他肯定不会让那个刺客进了秦宫。
刚打完了魏国,秦国也需要整顿兵将安抚伤员,短时间内不会对燕国动手,但是嬴政在和谋士门开会的时候已经开始研究燕国的地图了。
李盛也开始好奇地了解燕国的历史,他在廊下努力伸长前腿做了个标准下犬式伸展,就地一趴,一边悠哉悠哉地啃着肉干一边听系统给他用电子音播报燕国历史。
肉干炫完,李盛起身去一旁的大水缸喝水,伸出舌头啪嗒啪嗒还没喝两口,突然呛了一下:“系统你再说一遍?燕王哙干了啥?禅位给国相?”
假的吧?他呆住了。
亭子里正在看书的嬴政已经大步跑过来了,抢过旁边宫女手里的帕子,亲自給大虎虎擦了擦嘴,很关心地问到:“你看见什么了吗?”
他刚才被太阳晒得眼睛发花,刚站起来打算回内殿,就瞄见大老虎仿佛被惊了一下似的呛住了,两只眼睛都呆呆的。
他顺着老虎的眼神方向望过去,什么也没有啊难道是什么鸟
李盛醒神过来,伸出前爪安抚地拍拍铲屎官的手臂,用大头推着他一起回内殿了,嬴政继续办公,李盛窝在一边的竹席上继续看系统的文献。
燕王哙当政时期,国相叫子之,子之是个对权利欲望非常大的人,虽然贵为相国,但是他仍然不满足,希望得到燕王更多的信任,拿到更多的权利。
为此,他干了两件事。
第一次是收买齐王地使者苏代,燕王哙垂问齐国使者:“齐王能成为霸主吗?”
苏代:“臣以为不可。”
然后说是因为齐王不够信任他地政治伙班,也就是国相,然后就旁敲侧击地假模假样地感叹起来,说您的国相子之实在是个贤臣大才啊云云,您有如此贤才真是好运啊。
燕王哙自此对子之更加倚重信任。
眼看着燕王对自己言听计从,又派出一个人去游说燕王,劝说燕王道,您不如把国家禅让给子之吧!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当年尧能被称为圣贤,就是因为他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但是许由并没有接受。
您作势禅让给子之,他一定也不敢接受,但是您可以把国政托付给他,他感念您的心意,必然肝脑涂地为国尽忠。
这逻辑,简直令人无语至极——但是燕王哙他信了,他居然真去做了这件事!
李盛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都替当时的太子平心酸,作为燕国铁板钉钉的继承人,一脸懵逼地看着老爹要禅让给国相
可怜的太子平,他当时说不定都怀疑是自己还没睡醒,就算做梦都不会做这么癫的梦啊!
当年赵武灵王禅位幼子,以至于长幼失序祸起萧墙,政变后他被饿死在沙丘,李盛以为赵武灵王的操作就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啊没想到,战国时代居然还有一个和他不相上下的大蠢蛋!
第353章
燕王哙那个僵尸见了都摇头的脑子,简直是为祸不小,若说起燕国的没落,大半因由便由此而始。
燕王哙听了那些人的话,把国政都托付给子之,到了后来,干脆把朝中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印信都交给子之,子之这位国相坐北朝南,行使了君主的权利,燕王哙这个国君倒是声称自己年迈不能理政,甘居人下,退守宫中不再掌权。
太子平摊上这么个倒霉爹也是造孽,这爹还不如干脆点嘎了呢,那他就能干脆利索地继位称王,哪里像是现在这样屈辱,一国太子,倒要坐在臣子下首听他宣读诏书,简直是倒反天罡,奇耻大辱!
而且子之这人属于志大才空类型的,他野心不小,但却并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执政不到三年,燕国国内朝野一片大乱,朝中大臣们惶恐不安,在现管上司子之和礼法上的继承人太子平之间摇摆不定,既怕将来太子继位后秋后算账,但是更怕现在子之报复。
如此一来,朝政乱得不得了,政策的施行已经不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耕织和顺,而是为了争权夺利,朝令夕改,底下的百姓就更没好日子过了,赋税财政收缩,军民不安,燕国在内斗中迅速衰弱下去。
三年后,太子平再也忍不了了,正当这时,齐国的使者来到燕国,向太子平表明立场,声称他们齐王也看不惯这样以臣凌君的样子,会支持太子平。
于是太子平自觉有了助力,他找到机会,伙同一位名叫市被的将军一起密谋包围王宫攻打子之。
但是没能打下来。
更戏剧化的是,市被还被子之策反了,背叛了太子平,开始调转力量反攻太子平。
然后,他就在混乱中被乱箭射死了。
——战国版本的“辜负真心的人要吞针”,只不过这针有点粗。
至于此前承诺要帮助太子平的齐军呢,连个影子都没见,直到几个月后,燕国因为内乱已经死了好几万人,齐军才趁机发兵攻打燕国,这场仗就打得很顺利,燕国用了一个多月就打下了燕国全境,此后,齐国控制燕国将近两年之久,除了没有被废除宗庙,燕国这情况跟亡国这差不多了。
燕国百姓真得很能忍,他们觉得,齐国统治也没事儿,只要能过日子就好了——但是齐军在燕国内随意杀人大肆劫掠,燕人怨愤不已,随后暴起抗齐,把齐军赶出了燕国的土地。
太子平继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后发誓要振兴燕国一雪当日之辱,于是便有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在贤才乐毅的帮助下,燕国慢慢恢复了国力。
要说齐国也是个很不要脸的,在公园前287年,五国联合抗秦的时候,大家都在努力打仗,齐国却开小差趁着大家无暇顾及,跑去把宋国吞并了。
王贲看过黄河奔涌,再看固若金汤的大梁城,心生一计:既然人力攻破不得,那不如引动黄河之水,在大梁城西北方向黄河堤岸上开渠,一路筑建堤坝引着河水冲向大梁城,他们那城墙也不是铁打的,经得起这一日日的水淹水泡?
嬴政拿到了这封信,沉默一会儿后传阅诸位大臣,大家都表示此计可以一试,总不能一直在那里耗着。
随着回信送去的,还有好几个水利工匠,大梁城打下来就是他们的地盘了,在战胜的基础上,还是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否则这城若是全坏了,不还是得重修?
接到回信后,王贲立刻组织军中将士们行动起来,决堤非同小可,一定得先修好从堤口到大梁城下的水渠,再决堤,否则黄河水漫多地郡县,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等王贲完工,春雨悠然而至,接连四五天连绵不止,春汛时节水面上涨,站在黄河堤坝边上,河涛怒吼浪翻水涌,只是看着都震动人心令人心生恐惧。
在掘开堤坝之前,王贲还举行了祭拜仪式,顶着雨天带着士兵们冒雨兴工。
选好了决口,两边的堤坝加固,然后,随着两侧的十架弓弩齐齐发射,本就被破坏过的堤坝被射穿大洞,河水咆哮着奔涌而出,顺着秦军修建好的河道一路往大梁城的方向流去。
但就算是黄河之水,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冲垮大梁外城的,像这种外城,在修建的时候用的都是糯米浆,十分牢固,历史上是足足泡了三个月,大梁的外城才被冲垮。
王贲专门派了大量的士兵日夜看守河道,时不时还需要加固,春雨连绵不绝,河道是急工,若是一直这么淋着也不好。
李盛待了两天觉得无聊就跑回咸阳了,路上给嬴政抓了一只大鱼,是在深山的河流里抓的。
他用吃剩的羊肉做饵料把鱼吸引过来,等聚集了好多只后,选了一只最肥美的,足足有两尺多长,两只成年人手掌长度那么宽,鳞片在林中的光下呈现一种淡青色,尾巴是青黑色的,没见过,不咋认识,不过系统说能吃而且好吃,李盛就毫不犹豫地一爪子下去把鱼拍晕了。
简简单单!毫无挑战性!
但是带回去的时候李盛就很狼狈了,要是一只牛羊鹿什么的,他叼着就带回去了,但是这鱼身上表面都是粘液,李盛尝试着叼了一下尾巴,呸—!一股子腥味儿!而且滑溜溜地叼不住。
最后还是费劲吧啦地用一枝柳树枝穿起来,叼着树枝的两头带回去的。
夜里,李盛趴在旁边甩尾巴,嬴政在旁边吃鱼羹。
秦汉时代的羹,并不是李盛思维中那种像是粥一样的东西,羹的概念非常广义,只要是加水炖的,无论是大块还是肉沫,都可以被称为羹。
除了鱼羹,还有煎鱼,就像后世某部美食纪录片说的那样,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这鱼腹部的肉丰腴鲜嫩,切成厚片稍微炙一下很快就熟了,少少地放一点调料,就是鲜美异常,嬴政吃得很爽,哪怕是他,也不是经常吃到这种大鱼。
美美地吃了一顿,还吩咐剩下的腌起来他明天要吃,嬴政快乐地走进后殿,继续加班。
王贲向他报告了大梁城的情况,现在魏王既不敢出城应战,也对他们水淹大梁毫无办法,只要他国没有援军,大梁陷落秦手,不过是早晚的事儿罢了。
既然确定魏国战场不会再有变动,嬴政的目光就投向了下一个目标——燕国。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质子,但是前阵子居然逃跑了,秦国当时正在筹措攻魏的相应事宜,一时疏忽让他买通了一个来自燕国的宦官,两人一起逃亡回去了。
秦国派人过去问罪,燕王道是因为他重病在身,太子丹为尽孝道才回国,此前已经向秦王请求过回国,秦王不准,万般无奈之下才逃回来的。
有理有据,秦王使者也不能说老子都快病死了儿子还不能回去尽孝。
嬴政听说后,并不当回事,在他眼里,燕国也早晚都是秦国的地盘,若是燕王父子识趣,他还会留他们一命,眼下嘛,他无所谓地轻笑一声:“燕太子丹情愿死在故土而不愿活在秦地,寡人自然是要成全他。”
第352章
大梁城泡了一个半月的时候,李盛觉得不能再这么泡下去了,再泡城墙都快烂了,以后还不是得嬴政掏钱修?嬴政的钱得留着啊,打完了六国还得打匈奴呢!哪儿能这么浪费?
虎虎的勤俭持家技能点立刻点亮了!
魏王当然是能僵持一天算一天,大梁城一天不破,他就一天是魏王,是国都内的最高统治者,等来日秦军杀进来,他就算不是阶下囚,估计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谁会主动去面对这种惨淡的下场呢?
朝堂上倒也有人主张投降,但是魏王不肯,眼见着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他能安乐一天算一天,而且他还心存侥幸,万一秦军撑不住退兵了呢?
此前大梁城内囤积了不少粮食,倒是还能撑一阵子,但是这些粮食也是尽量供给军士大臣们,地下的庶民百姓们日子过得可不怎么样,好歹现在是夏天,草叶树芽的不少,也饿不死人,但日子不好过是肯定的,妇孺老幼就更难捱。
但是等再过一阵子城墙腐朽开始进水,夏季又多雨,大梁城内到处都是水,必然是疫病四起,说不定还会有瘟疫,这个烂摊子不也得是嬴政接手?
李盛蹲在大梁城外面的堤坝上,决定今天晚上就干活儿,先把魏王搞定!
当晚,魏王刚躺下睡熟,就梦见了一副令他肝胆俱裂的可怕场景,雷声阵阵大雨瓢泼,眼前大梁城内的水已经涨到了小腿高,库房被失去食物的流民冲烂,粮食浸水后迅速腐坏,城内房屋都被大雨浇坏了。
百姓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尺地可卧,更兼风寒疫病四起,城中伤亡病重者甚多,一时间群情哀怨,被人挑动后他们居然冲进王宫,大声质问他,既然早知秦军围城再难转圜,为什么不早点投降?!
秦军堵着各处城门,外面是黄河水围城,城内暴雨的水也流不出去,若是魏王愿意为了保全城内百姓向秦王称臣,这么会死这么多人?
此前韩王投降,父子二人俱都存命,且境内并无杀戮之事,降者不伤。
既不肯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也不肯开城投降让他们求生,就这么硬生生把人圈在这囚笼一样的大梁城内,雨灾疫病,夺去了多少人的性命!
魏王争辩他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但是没有人肯听,大家历数这一年来为了备战,魏王征收的赋税,那些官吏士兵们从他们田间强征的粮食,还有从家中抢走的牲畜。
他被大家从王座上拉拽下来,撕扯着拖到城门,登上城墙,从高高的墙头上推了下去。
强烈的失重感让人惊恐大叫。
正在这时,魏王惊醒了,旁边的姬妾柔声安慰他,给他端了温水过来。
但是魏王再也睡不着了,他走到门前,天已经快亮了,他喘着气回想起刚才的情景,只是还不等他仔细想,只听得天边一声接一声的闷雷响起,西边的黑云压下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不过眨眼间,地上已经有了水花。
梦里也是这样的大雨!也是清晨在一阵雷声后开始的!
魏王只觉得背上都起了一层汗,这轰隆隆的雷声无异于催命一般,他想起前几天朝中劝他开城投降的几位大臣说过的话。
秦王性情残暴(李盛表示不同意,作为封建贵族,铲屎官脾气其实挺好了),虎狼之心,若是执意不降,将来城破国败,只怕秦军不好相与啊。
历史上秦军先攻后淹,加上之前的筹谋,大梁是一年半才打下来,攻城伤亡惨重,水利工事也损耗颇多,而在攻占了大梁城后,为震慑他国,秦军便有屠城之事。
闭了闭眼睛,魏王仿佛没了骨头一样无力瘫坐在殿门口:“传大臣们进宫,为保城内百姓,寡人要开城门,降秦。”
就在城门大开后不到一刻钟,大雨倏然而止。
魏王降了,而且比预料中投降更快。
但是大梁城内外都是一片狼藉,嬴政把吕不韦派过来协助安抚民心,做善后工作。
城墙保住了,人口也保住了,李盛回了咸阳,还拽着嬴政去药材库示意了一下,大梁城内病人不少,李盛就怕有灾病瘟疫啊。
嬴政和大臣们商议后,派了些大夫过去,秦军还在大梁驻兵,万一要是有瘟疫秦军也不能免灾。
接下来就该燕国了。
李盛花了积分看了一下,燕太子丹正日夜与幕僚们相商,图求救国之策。
正面抗事肯定不行的,就如史书一般,他打算刺杀秦王——但是这一世,嬴政攻破魏国比历史上早了六年,人物变动并非前事,燕丹还能找到荆轲吗?
这会儿还是刚有计划,李盛无聊地伸出后爪挠了挠耳后,就当看戏了,反正到时候他肯定不会让那个刺客进了秦宫。
刚打完了魏国,秦国也需要整顿兵将安抚伤员,短时间内不会对燕国动手,但是嬴政在和谋士门开会的时候已经开始研究燕国的地图了。
李盛也开始好奇地了解燕国的历史,他在廊下努力伸长前腿做了个标准下犬式伸展,就地一趴,一边悠哉悠哉地啃着肉干一边听系统给他用电子音播报燕国历史。
肉干炫完,李盛起身去一旁的大水缸喝水,伸出舌头啪嗒啪嗒还没喝两口,突然呛了一下:“系统你再说一遍?燕王哙干了啥?禅位给国相?”
假的吧?他呆住了。
亭子里正在看书的嬴政已经大步跑过来了,抢过旁边宫女手里的帕子,亲自給大虎虎擦了擦嘴,很关心地问到:“你看见什么了吗?”
他刚才被太阳晒得眼睛发花,刚站起来打算回内殿,就瞄见大老虎仿佛被惊了一下似的呛住了,两只眼睛都呆呆的。
他顺着老虎的眼神方向望过去,什么也没有啊难道是什么鸟
李盛醒神过来,伸出前爪安抚地拍拍铲屎官的手臂,用大头推着他一起回内殿了,嬴政继续办公,李盛窝在一边的竹席上继续看系统的文献。
燕王哙当政时期,国相叫子之,子之是个对权利欲望非常大的人,虽然贵为相国,但是他仍然不满足,希望得到燕王更多的信任,拿到更多的权利。
为此,他干了两件事。
第一次是收买齐王地使者苏代,燕王哙垂问齐国使者:“齐王能成为霸主吗?”
苏代:“臣以为不可。”
然后说是因为齐王不够信任他地政治伙班,也就是国相,然后就旁敲侧击地假模假样地感叹起来,说您的国相子之实在是个贤臣大才啊云云,您有如此贤才真是好运啊。
燕王哙自此对子之更加倚重信任。
眼看着燕王对自己言听计从,又派出一个人去游说燕王,劝说燕王道,您不如把国家禅让给子之吧!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当年尧能被称为圣贤,就是因为他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但是许由并没有接受。
您作势禅让给子之,他一定也不敢接受,但是您可以把国政托付给他,他感念您的心意,必然肝脑涂地为国尽忠。
这逻辑,简直令人无语至极——但是燕王哙他信了,他居然真去做了这件事!
李盛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都替当时的太子平心酸,作为燕国铁板钉钉的继承人,一脸懵逼地看着老爹要禅让给国相
可怜的太子平,他当时说不定都怀疑是自己还没睡醒,就算做梦都不会做这么癫的梦啊!
当年赵武灵王禅位幼子,以至于长幼失序祸起萧墙,政变后他被饿死在沙丘,李盛以为赵武灵王的操作就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啊没想到,战国时代居然还有一个和他不相上下的大蠢蛋!
第353章
燕王哙那个僵尸见了都摇头的脑子,简直是为祸不小,若说起燕国的没落,大半因由便由此而始。
燕王哙听了那些人的话,把国政都托付给子之,到了后来,干脆把朝中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印信都交给子之,子之这位国相坐北朝南,行使了君主的权利,燕王哙这个国君倒是声称自己年迈不能理政,甘居人下,退守宫中不再掌权。
太子平摊上这么个倒霉爹也是造孽,这爹还不如干脆点嘎了呢,那他就能干脆利索地继位称王,哪里像是现在这样屈辱,一国太子,倒要坐在臣子下首听他宣读诏书,简直是倒反天罡,奇耻大辱!
而且子之这人属于志大才空类型的,他野心不小,但却并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执政不到三年,燕国国内朝野一片大乱,朝中大臣们惶恐不安,在现管上司子之和礼法上的继承人太子平之间摇摆不定,既怕将来太子继位后秋后算账,但是更怕现在子之报复。
如此一来,朝政乱得不得了,政策的施行已经不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耕织和顺,而是为了争权夺利,朝令夕改,底下的百姓就更没好日子过了,赋税财政收缩,军民不安,燕国在内斗中迅速衰弱下去。
三年后,太子平再也忍不了了,正当这时,齐国的使者来到燕国,向太子平表明立场,声称他们齐王也看不惯这样以臣凌君的样子,会支持太子平。
于是太子平自觉有了助力,他找到机会,伙同一位名叫市被的将军一起密谋包围王宫攻打子之。
但是没能打下来。
更戏剧化的是,市被还被子之策反了,背叛了太子平,开始调转力量反攻太子平。
然后,他就在混乱中被乱箭射死了。
——战国版本的“辜负真心的人要吞针”,只不过这针有点粗。
至于此前承诺要帮助太子平的齐军呢,连个影子都没见,直到几个月后,燕国因为内乱已经死了好几万人,齐军才趁机发兵攻打燕国,这场仗就打得很顺利,燕国用了一个多月就打下了燕国全境,此后,齐国控制燕国将近两年之久,除了没有被废除宗庙,燕国这情况跟亡国这差不多了。
燕国百姓真得很能忍,他们觉得,齐国统治也没事儿,只要能过日子就好了——但是齐军在燕国内随意杀人大肆劫掠,燕人怨愤不已,随后暴起抗齐,把齐军赶出了燕国的土地。
太子平继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后发誓要振兴燕国一雪当日之辱,于是便有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在贤才乐毅的帮助下,燕国慢慢恢复了国力。
要说齐国也是个很不要脸的,在公园前287年,五国联合抗秦的时候,大家都在努力打仗,齐国却开小差趁着大家无暇顾及,跑去把宋国吞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