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31节
任你东西南北风,反正就是不出去跟你打。
这战术也只有李牧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将才能顺利实行,换个人都压不住。
王翦有点麻爪,现在的邯郸城比当年要坚固许多,加高加厚,城墙都修了两层,李牧不出来,秦军如果硬攻,就算能打下来,也一定是死伤惨重,以秦律,死伤过半主帅就要受罚。
没法子了,王翦挠挠头,给秦王写了书信,李盛看着他把帛书塞到自己脖子上的檀木小圆筒里扣上盖子,又用米浆粘了细细的一条薄麻布封带。
“寅君,拜托你了。”王翦叹一口气,头发都多白了两根,这半年真是耗得他没脾气了。
李盛蹭蹭他,甩甩头,叼上自己夜里捉的一只羚羊打算带回去。
又把旁边那只比较小的用爪子往王翦的方向推了推:你也吃点补补吧,劳心劳力也够辛苦的。
王翦叫人进来把羚羊抬走收拾了夜里请几位参将过来吃,这阵子军中士气低落,还得好生看顾管束。
又让火头那边把最后的几只羊宰了,明天早食给军中添碗肉汤,军中物资有限就算捞不着多少肉,沾点油腥也好。
若是计划能顺利,不久后战局便有时机,若是不能成功,这次出战只怕是徒劳无功了,说不定就要撤军,留着那几只羊也没用。
另一边,李盛扒拉着嬴政一起看了王翦送来的信件。
王翦先请罪,表示李牧实在是打不动啃不下,他想了一个办法或可一试: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进言劝动赵王,让赵王下令传召李牧回朝,只要换了邯郸主帅,事情还有机会。
李盛甩甩尾巴,这是从外面打不动,换成从内部使劲儿了?
第346章
王翦在邯郸久持不下,嬴政也是着急,见了他送来的信件,没怎么多想就同意了这个计划,反正眼下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先试试吧。
嬴政怕郭开不应,还专门派了朝中口舌灵便头脑灵醒的人去赵国,邯郸城对秦国方向全面戒严,这一行人还只能先去魏国,伪装成商队,从魏国再转站去赵国。
得知此事,李盛还怕再出什么变故,连夜北上进山猎了一只银尖灰色狐狸,银黑狐没找到,可能是族群迁徙了,但是灰银色的皮毛也极为漂亮贵气,在如今是非常罕见贵重的礼物了。
时间紧迫,商队直接带着还没有硝制好的生皮就走了,他们会在路上把这张珍贵的灰银色皮裘收拾好的。
嬴政和朝中不少大臣对于这一计划都有些担忧,生怕郭开不肯做这种事,他毕竟是历经三朝的赵臣啊。
就连熟知历史的李盛,都有些担心,相比于历史,这一场仗提前了,一动而牵万机,不会有些不同吧。
但事实证明,他们真是想多了,他们远远高估了郭开的道德底线——郭开见了来求见的秦国行商,听他把事情一说,再把财物奉上,等那两个特意派去的人稍微说几句虚虚实实的话,再挑拨离间几句,郭开就一口答应了!
他就这么答应了!
派去当说客的俩人都有些恍惚,难道他们的消息不够全面,郭开与李牧难道是有旧怨吗?不然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被说动了?
李盛也有些好奇,于是借着给王翦送信,他傍晚时分绕了好大一圈,从山村小镇旁边的山林里悄咪咪地跑进邯郸,从系统那里得知郭开正和自己的幕僚商议,他直接跳墙头进去了郭开的府邸。
这一夜也正好是阴天,月亮被遮住,满天不见一颗星子,二更天里夜色漆黑如墨,李盛又是一身灰黑色皮毛,猫科动物的爪垫是天然的消音器,他顺顺利利地匍匐在郭开的书房旁边,两只耳朵竖起来聚精会神地听着。
“......这银狐皮果真宝物,灯下看更是流光华彩,妙不可言。”
“相国,您真要向大王进言,让那李牧回转吗?若是他一撤兵,秦国就攻进来怎么办?”
“他李牧的战术有什么特殊的?不就是死守城池绝不出战吗?换个旁人上去,难道不会守城?再说了,这死守着邯郸城,守一年二载的还成,难道还能守一辈子?总要打出去的。”
又听到一个略有些谄媚的声音,有些喑哑暗沉:“王翦也算是脑子灵醒,他既然是怕久无战功秦王怪罪,只想赶紧打过好回咸阳交差,那咱们换了李牧,再让咱们的人上去略打过两场,让那王翦有些缴获,去回咸阳交差,再说一说邯郸攻战之苦,那秦王见咱们邯郸难攻,自然就会调转方向先去打魏国了。”
旁边有两声附和。
“也是主君您深得大王信重,那王翦才急中行险,派了人来求您,如此,秦军一退,也是您的功劳啊!”
李盛听着,这个逻辑也算是说的通,看来那几个人是以王翦的名义送礼的。
只是,他老觉得还有些不对劲儿,郭开能在赵国历经三朝而不倒,应该是个聪明人,这么说,他就全信了?
巨大的老虎趴在房子背脚的阴影里,谁也没有发觉,那几个幕僚辞别主人家离去,李盛轻轻动了动身体,继续趴在那里。
果然没有白等,等屋子里人都走了,灯下,郭开拿出那条灰银色皮裘来披在肩上对着铜镜照了照,又对着送客回来的儿子笑道:“秦国之盛,六国,不,五国间已经是无可抵挡,而秦赵积怨已久,秦王虎狼之心,又怎会轻易放过?”
“那您的意思?”
“哼,便是赵国亡了又如何呢?以今日进言效力之恩,来日树倒鸟飞,咱们便可借今日之事投靠王翦,王翦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是秦王心腹爱将,有他进言几句,便可无虞了。”
——合着是这么想的?!
李盛想起之前的廉颇来,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知道赵括不靠谱,还是得靠廉颇,于是对他多有倚重,但是继任的赵悼襄王不喜欢廉颇,后来的大战都是以乐乘为大将,闲置廉颇。
廉颇把乐乘揍了一顿,对他多有为难,这便得罪了当初举荐乐乘的郭开和本就对他有成见的赵王。
赵国待不下去了,廉颇流亡魏国。
后来赵王想起廉颇来派使者去魏国看望他,郭开又从中作梗,这边是后世大家都知道的事儿了。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数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是赵王的使者收了郭开的贿赂,却回报秦王“廉颇尚能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
赵王一听廉颇吃了饭就频繁去厕所,便以为廉颇身体不好了,放弃了启用他的念头。
当时的赵国遭受了两次大战,已经衰弱下去,如果再失去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情况只会更糟糕。
郭开难道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做,可见此人自私自重而不顾大局,他对赵国也并无多少忠心。
当年能暗害廉颇,如今构陷李牧,郭开也照样下得去手。
李盛离开了这里。
不久后,赵国便有传言,道李牧一味守城,明明在占尽了上风的情况下却不肯出城应敌,是因为李牧已经被秦国收买了才不肯打秦军,李牧就是做做样子敷衍了事。
还有一则传言,说是李牧养敌自重,李牧一直在北疆镇守边境防备匈奴,那里苦寒冷清,常年在外连家人都不得团聚,如今好不容易才调回了邯郸,若是一下子就把秦军打退了,那赵王岂不是又要把他调回北疆?
所以,为了能留在邯郸继续积攒战功加官进爵,李牧绝对不会把秦军打退,只有秦军在,他才能继续被赵王重用啊!
流言蜚语说得多了,不由得赵王不心生怀疑,更别说,这位赵王迁本来就不是个多么聪明英睿的君主,之前就被郭开糊弄过。
另一边,李盛听了这两则传言,尽管他是秦国一方,一时间也不由得为李牧感到心酸。
但想到郭开,李盛心神一凛,此子断不可留!
来日赵国覆灭,就算是郭开能活,他也得亲自出爪把人杀了,这样毫无信义毫无忠心的恶毒之人,留着总让人不安心。
乱世之中,也常有为了前途抛却故国的人,但是人家那是旗帜鲜明地投靠新主,世人也并无多言,比如蒙骜一家之前就是齐国的。
像是郭开这样,深受赵王信重却毫无感念之心,反而为一己之私不惜损害家国利益的人,谁敢用呢?能背叛旧主,就能再叛新君。
郭开散播的谣言,再加上他在朝中党羽的劝说,赵王迁果然起了疑心,他派人前去前线接替李牧,李牧执意不肯,还多次上书劝谏君主。
赵王迁竟然趁李牧不备,趁着宣布王命的时候逮捕了他,并将他处死。
闻听此信,王翦自然是高兴的,但是夜里李盛看着他在灯下写信给嬴政,却觉得他有些心情寥落。
一代战将,为赵国戎马一生功劳无数,却被这样对待,如此屈辱地死去,同是武将,王翦未免有些物伤其类。
李盛伸出大爪爪安慰地拍拍他的手臂:放心,嬴政不会蠢到这种地步的,他会监督的。
带着书信离开邯郸,李盛站在土坡上回望这座古城,王翦已经定下三日后攻城,等他再回来,邯郸只怕是另一番光景了。
第347章
赵王迁久在深宫,郭开也是少通军事,自然是不能深刻理解,像是秦赵两国这样尖锐对峙的时候,临时换将,而且还是把一位资历深军功重,众人敬服的老将军抓捕杀害,能在战场前线引起多大的震动。
而赵王迁和郭开商量后派来接替的主将,虽然说不上是籍籍无名吧,但也就是“知道有这么个人但是他真没啥功劳”的程度,军中许多将士都对他心生疑虑,连李牧老将军对付秦军王翦,都要小心谋划谨慎守城,轻易不肯出城对战,李牧可是守了十几年边关的老将啊。
这么个生瓜蛋子,打过的仗可能都不如他们偏将多,这么紧要关头,大王怎么派了这么个人来?
且这人一来就呼呼呵呵耍威风,传了将军们进去,议事一直议到夜里,就让人饿着肚子走了,相比李牧将军在时的温情悯下体恤士卒,大家伙心中更是怨愤不平起来。
别说他们这些将军,就连底下的士兵们都感受到了不同,之前只要是夜里守城,李牧将军总会让火头那边给他们准备好热汤干饼,这个人一来,火头都更换成了自己的人,别说干饼了,那汤都和刷锅水一样了,油水少得可怜,还只是温温的一点都不热。
后来他们打听到,那新火头根本都不把汤烧开的,只是热了就算完。
李牧苦心经营将近一年的结果,不到三天就被毁了个乱七八糟,军中士气低迷,夜里守城的人都心中委屈,也不肯像是以前一样瞪着眼睛仔细看管了,只管裹了衣服往城墙根底下一窝,夜里守到三更天饿得难受呢,谁给他费这个力气去!
而相对应地,趁着赵国军中换将,王翦趁势修缮工事,还很心机地用砍过来的灌木丛挡住,其实是在搭建高台,可以把巨弩和投石机推上去,抬高了一人高,能投得更远呢。
白日里见天色阴沉沉地不见天光,王翦便吩咐下去,早些做饭,傍晚便吃了夜食,让各路偏将都把手底下的人嘱咐好,预备着半夜突袭攻城!
二更天,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声,漫天的火光射向了邯郸城内,一支支裹着麻布浸了油的火箭射进去,邯郸城内立刻就乱起来。
“快来人啊!点烟!秦军攻上来了!”
“快上城墙!把石头都滚上来!快点啊!”
“火头队那边呢!快点把火把拿上来!烧滚油!这些人马上就爬上来了!”
来不及了。
憋屈了大半年的秦军就跟那被关起来吃了半年草的野狼一样,凶狠又迅猛地蹿上登云梯。
有一位偏将格外卖力,他借着下面同袍们的箭雨遮掩,也不顾上面浇下来的土块瓦砾,咬着牙一步三个梯阶,像是灵活的豹子一样爬到了最顶端,不等那个赵国士兵挥出刀,他一手把长矛探出,把人捅了个穿,而后用手撑住城墙直接跳了上来——先登!
攻城战中,先登是大功!
在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这位偏将只觉得背后一阵酥麻,有种莫名地劲头冲上心头,他大喝一声,一手挥着长矛把扑上来的赵兵打退,脚底下一挑一踢,把刚才被他捅死的那人手里的刀也握在了手里,一边和赵兵对打,一边逼着他们努力往边上挪地方,不在梯子这儿堵着,好给后面的同袍挪出空来,让他们也能爬上城墙来和自己并肩作战。
秦兵是筹谋已久,赵国是匆忙应战;秦方上下一心,赵军日渐懈怠,两相对战,天蒙蒙亮的时候,秦军已经杀了那个赵人主将,以一面倒的绝对优势杀了守城的一队兵马,占下了城门,迎秦军主力入城了。
“降者不杀!”
“你们主帅已经死了!降者不杀!”
在吕不韦和李斯的劝说下,这几年的攻战中秦军确实杀头很少,不像以前一样,只要战胜了就是全屠,对此,六国也有所耳闻,毕竟秦国的杀神可是不少,那位白起当年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外号“人屠”,听起来就渗人。
秦军改了兵制,这是大事,且前几次战役已经印证了这一传言的真实性,战场上对战自然是不留后手,但是战后的俘虏,除了那些大人物被杀,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真是并无杀害过。
眼下邯郸已经沦陷了,他们就算再继续扛着,也是白白送了性命,于是很多人都扔下武器投降。
自然了,这其中也有人是抗争到底,宁可送命也不肯屈就的,也能理解,秦赵两国大战数年,有许多人家丧事都没断过,兴许家中所有的男丁都葬送在了战场上,他们不肯投降。
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想活着,死的人已经死了,他们还想活着,他们还有儿女有老人,有牵挂。
大军入城是在天亮的时候,李盛夜里从咸阳跑回了邯郸,带了嬴政的一封帛书给王翦,传令不允许麾下士兵将领们劫掠城中百姓,更不允淫虐妇女打家劫舍,要好生约束。
韩国是不战而降,赵国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秦军靠着武力攻克的诸侯国,若是邯郸都投降了,秦军还要大搜大劫,那其他的诸侯国百姓士卒会怎么想呢,此前秦军宣称的“不伤百姓”还有谁能信呢?
能让一家老小保全性命,能留住自家的家财宅院,能继续好好活下去,他们才会愿意投降,秦军才能更顺利地攻下中原。
那嬴政的王命就很有必要了,这会儿大战后,很多主将为了鼓舞士气安抚军心,都会允许士兵们在城中劫掠,“兵过如梳”啊,不是白说的。
这战术也只有李牧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将才能顺利实行,换个人都压不住。
王翦有点麻爪,现在的邯郸城比当年要坚固许多,加高加厚,城墙都修了两层,李牧不出来,秦军如果硬攻,就算能打下来,也一定是死伤惨重,以秦律,死伤过半主帅就要受罚。
没法子了,王翦挠挠头,给秦王写了书信,李盛看着他把帛书塞到自己脖子上的檀木小圆筒里扣上盖子,又用米浆粘了细细的一条薄麻布封带。
“寅君,拜托你了。”王翦叹一口气,头发都多白了两根,这半年真是耗得他没脾气了。
李盛蹭蹭他,甩甩头,叼上自己夜里捉的一只羚羊打算带回去。
又把旁边那只比较小的用爪子往王翦的方向推了推:你也吃点补补吧,劳心劳力也够辛苦的。
王翦叫人进来把羚羊抬走收拾了夜里请几位参将过来吃,这阵子军中士气低落,还得好生看顾管束。
又让火头那边把最后的几只羊宰了,明天早食给军中添碗肉汤,军中物资有限就算捞不着多少肉,沾点油腥也好。
若是计划能顺利,不久后战局便有时机,若是不能成功,这次出战只怕是徒劳无功了,说不定就要撤军,留着那几只羊也没用。
另一边,李盛扒拉着嬴政一起看了王翦送来的信件。
王翦先请罪,表示李牧实在是打不动啃不下,他想了一个办法或可一试: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进言劝动赵王,让赵王下令传召李牧回朝,只要换了邯郸主帅,事情还有机会。
李盛甩甩尾巴,这是从外面打不动,换成从内部使劲儿了?
第346章
王翦在邯郸久持不下,嬴政也是着急,见了他送来的信件,没怎么多想就同意了这个计划,反正眼下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先试试吧。
嬴政怕郭开不应,还专门派了朝中口舌灵便头脑灵醒的人去赵国,邯郸城对秦国方向全面戒严,这一行人还只能先去魏国,伪装成商队,从魏国再转站去赵国。
得知此事,李盛还怕再出什么变故,连夜北上进山猎了一只银尖灰色狐狸,银黑狐没找到,可能是族群迁徙了,但是灰银色的皮毛也极为漂亮贵气,在如今是非常罕见贵重的礼物了。
时间紧迫,商队直接带着还没有硝制好的生皮就走了,他们会在路上把这张珍贵的灰银色皮裘收拾好的。
嬴政和朝中不少大臣对于这一计划都有些担忧,生怕郭开不肯做这种事,他毕竟是历经三朝的赵臣啊。
就连熟知历史的李盛,都有些担心,相比于历史,这一场仗提前了,一动而牵万机,不会有些不同吧。
但事实证明,他们真是想多了,他们远远高估了郭开的道德底线——郭开见了来求见的秦国行商,听他把事情一说,再把财物奉上,等那两个特意派去的人稍微说几句虚虚实实的话,再挑拨离间几句,郭开就一口答应了!
他就这么答应了!
派去当说客的俩人都有些恍惚,难道他们的消息不够全面,郭开与李牧难道是有旧怨吗?不然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被说动了?
李盛也有些好奇,于是借着给王翦送信,他傍晚时分绕了好大一圈,从山村小镇旁边的山林里悄咪咪地跑进邯郸,从系统那里得知郭开正和自己的幕僚商议,他直接跳墙头进去了郭开的府邸。
这一夜也正好是阴天,月亮被遮住,满天不见一颗星子,二更天里夜色漆黑如墨,李盛又是一身灰黑色皮毛,猫科动物的爪垫是天然的消音器,他顺顺利利地匍匐在郭开的书房旁边,两只耳朵竖起来聚精会神地听着。
“......这银狐皮果真宝物,灯下看更是流光华彩,妙不可言。”
“相国,您真要向大王进言,让那李牧回转吗?若是他一撤兵,秦国就攻进来怎么办?”
“他李牧的战术有什么特殊的?不就是死守城池绝不出战吗?换个旁人上去,难道不会守城?再说了,这死守着邯郸城,守一年二载的还成,难道还能守一辈子?总要打出去的。”
又听到一个略有些谄媚的声音,有些喑哑暗沉:“王翦也算是脑子灵醒,他既然是怕久无战功秦王怪罪,只想赶紧打过好回咸阳交差,那咱们换了李牧,再让咱们的人上去略打过两场,让那王翦有些缴获,去回咸阳交差,再说一说邯郸攻战之苦,那秦王见咱们邯郸难攻,自然就会调转方向先去打魏国了。”
旁边有两声附和。
“也是主君您深得大王信重,那王翦才急中行险,派了人来求您,如此,秦军一退,也是您的功劳啊!”
李盛听着,这个逻辑也算是说的通,看来那几个人是以王翦的名义送礼的。
只是,他老觉得还有些不对劲儿,郭开能在赵国历经三朝而不倒,应该是个聪明人,这么说,他就全信了?
巨大的老虎趴在房子背脚的阴影里,谁也没有发觉,那几个幕僚辞别主人家离去,李盛轻轻动了动身体,继续趴在那里。
果然没有白等,等屋子里人都走了,灯下,郭开拿出那条灰银色皮裘来披在肩上对着铜镜照了照,又对着送客回来的儿子笑道:“秦国之盛,六国,不,五国间已经是无可抵挡,而秦赵积怨已久,秦王虎狼之心,又怎会轻易放过?”
“那您的意思?”
“哼,便是赵国亡了又如何呢?以今日进言效力之恩,来日树倒鸟飞,咱们便可借今日之事投靠王翦,王翦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是秦王心腹爱将,有他进言几句,便可无虞了。”
——合着是这么想的?!
李盛想起之前的廉颇来,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知道赵括不靠谱,还是得靠廉颇,于是对他多有倚重,但是继任的赵悼襄王不喜欢廉颇,后来的大战都是以乐乘为大将,闲置廉颇。
廉颇把乐乘揍了一顿,对他多有为难,这便得罪了当初举荐乐乘的郭开和本就对他有成见的赵王。
赵国待不下去了,廉颇流亡魏国。
后来赵王想起廉颇来派使者去魏国看望他,郭开又从中作梗,这边是后世大家都知道的事儿了。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数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是赵王的使者收了郭开的贿赂,却回报秦王“廉颇尚能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
赵王一听廉颇吃了饭就频繁去厕所,便以为廉颇身体不好了,放弃了启用他的念头。
当时的赵国遭受了两次大战,已经衰弱下去,如果再失去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情况只会更糟糕。
郭开难道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做,可见此人自私自重而不顾大局,他对赵国也并无多少忠心。
当年能暗害廉颇,如今构陷李牧,郭开也照样下得去手。
李盛离开了这里。
不久后,赵国便有传言,道李牧一味守城,明明在占尽了上风的情况下却不肯出城应敌,是因为李牧已经被秦国收买了才不肯打秦军,李牧就是做做样子敷衍了事。
还有一则传言,说是李牧养敌自重,李牧一直在北疆镇守边境防备匈奴,那里苦寒冷清,常年在外连家人都不得团聚,如今好不容易才调回了邯郸,若是一下子就把秦军打退了,那赵王岂不是又要把他调回北疆?
所以,为了能留在邯郸继续积攒战功加官进爵,李牧绝对不会把秦军打退,只有秦军在,他才能继续被赵王重用啊!
流言蜚语说得多了,不由得赵王不心生怀疑,更别说,这位赵王迁本来就不是个多么聪明英睿的君主,之前就被郭开糊弄过。
另一边,李盛听了这两则传言,尽管他是秦国一方,一时间也不由得为李牧感到心酸。
但想到郭开,李盛心神一凛,此子断不可留!
来日赵国覆灭,就算是郭开能活,他也得亲自出爪把人杀了,这样毫无信义毫无忠心的恶毒之人,留着总让人不安心。
乱世之中,也常有为了前途抛却故国的人,但是人家那是旗帜鲜明地投靠新主,世人也并无多言,比如蒙骜一家之前就是齐国的。
像是郭开这样,深受赵王信重却毫无感念之心,反而为一己之私不惜损害家国利益的人,谁敢用呢?能背叛旧主,就能再叛新君。
郭开散播的谣言,再加上他在朝中党羽的劝说,赵王迁果然起了疑心,他派人前去前线接替李牧,李牧执意不肯,还多次上书劝谏君主。
赵王迁竟然趁李牧不备,趁着宣布王命的时候逮捕了他,并将他处死。
闻听此信,王翦自然是高兴的,但是夜里李盛看着他在灯下写信给嬴政,却觉得他有些心情寥落。
一代战将,为赵国戎马一生功劳无数,却被这样对待,如此屈辱地死去,同是武将,王翦未免有些物伤其类。
李盛伸出大爪爪安慰地拍拍他的手臂:放心,嬴政不会蠢到这种地步的,他会监督的。
带着书信离开邯郸,李盛站在土坡上回望这座古城,王翦已经定下三日后攻城,等他再回来,邯郸只怕是另一番光景了。
第347章
赵王迁久在深宫,郭开也是少通军事,自然是不能深刻理解,像是秦赵两国这样尖锐对峙的时候,临时换将,而且还是把一位资历深军功重,众人敬服的老将军抓捕杀害,能在战场前线引起多大的震动。
而赵王迁和郭开商量后派来接替的主将,虽然说不上是籍籍无名吧,但也就是“知道有这么个人但是他真没啥功劳”的程度,军中许多将士都对他心生疑虑,连李牧老将军对付秦军王翦,都要小心谋划谨慎守城,轻易不肯出城对战,李牧可是守了十几年边关的老将啊。
这么个生瓜蛋子,打过的仗可能都不如他们偏将多,这么紧要关头,大王怎么派了这么个人来?
且这人一来就呼呼呵呵耍威风,传了将军们进去,议事一直议到夜里,就让人饿着肚子走了,相比李牧将军在时的温情悯下体恤士卒,大家伙心中更是怨愤不平起来。
别说他们这些将军,就连底下的士兵们都感受到了不同,之前只要是夜里守城,李牧将军总会让火头那边给他们准备好热汤干饼,这个人一来,火头都更换成了自己的人,别说干饼了,那汤都和刷锅水一样了,油水少得可怜,还只是温温的一点都不热。
后来他们打听到,那新火头根本都不把汤烧开的,只是热了就算完。
李牧苦心经营将近一年的结果,不到三天就被毁了个乱七八糟,军中士气低迷,夜里守城的人都心中委屈,也不肯像是以前一样瞪着眼睛仔细看管了,只管裹了衣服往城墙根底下一窝,夜里守到三更天饿得难受呢,谁给他费这个力气去!
而相对应地,趁着赵国军中换将,王翦趁势修缮工事,还很心机地用砍过来的灌木丛挡住,其实是在搭建高台,可以把巨弩和投石机推上去,抬高了一人高,能投得更远呢。
白日里见天色阴沉沉地不见天光,王翦便吩咐下去,早些做饭,傍晚便吃了夜食,让各路偏将都把手底下的人嘱咐好,预备着半夜突袭攻城!
二更天,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声,漫天的火光射向了邯郸城内,一支支裹着麻布浸了油的火箭射进去,邯郸城内立刻就乱起来。
“快来人啊!点烟!秦军攻上来了!”
“快上城墙!把石头都滚上来!快点啊!”
“火头队那边呢!快点把火把拿上来!烧滚油!这些人马上就爬上来了!”
来不及了。
憋屈了大半年的秦军就跟那被关起来吃了半年草的野狼一样,凶狠又迅猛地蹿上登云梯。
有一位偏将格外卖力,他借着下面同袍们的箭雨遮掩,也不顾上面浇下来的土块瓦砾,咬着牙一步三个梯阶,像是灵活的豹子一样爬到了最顶端,不等那个赵国士兵挥出刀,他一手把长矛探出,把人捅了个穿,而后用手撑住城墙直接跳了上来——先登!
攻城战中,先登是大功!
在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这位偏将只觉得背后一阵酥麻,有种莫名地劲头冲上心头,他大喝一声,一手挥着长矛把扑上来的赵兵打退,脚底下一挑一踢,把刚才被他捅死的那人手里的刀也握在了手里,一边和赵兵对打,一边逼着他们努力往边上挪地方,不在梯子这儿堵着,好给后面的同袍挪出空来,让他们也能爬上城墙来和自己并肩作战。
秦兵是筹谋已久,赵国是匆忙应战;秦方上下一心,赵军日渐懈怠,两相对战,天蒙蒙亮的时候,秦军已经杀了那个赵人主将,以一面倒的绝对优势杀了守城的一队兵马,占下了城门,迎秦军主力入城了。
“降者不杀!”
“你们主帅已经死了!降者不杀!”
在吕不韦和李斯的劝说下,这几年的攻战中秦军确实杀头很少,不像以前一样,只要战胜了就是全屠,对此,六国也有所耳闻,毕竟秦国的杀神可是不少,那位白起当年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外号“人屠”,听起来就渗人。
秦军改了兵制,这是大事,且前几次战役已经印证了这一传言的真实性,战场上对战自然是不留后手,但是战后的俘虏,除了那些大人物被杀,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真是并无杀害过。
眼下邯郸已经沦陷了,他们就算再继续扛着,也是白白送了性命,于是很多人都扔下武器投降。
自然了,这其中也有人是抗争到底,宁可送命也不肯屈就的,也能理解,秦赵两国大战数年,有许多人家丧事都没断过,兴许家中所有的男丁都葬送在了战场上,他们不肯投降。
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想活着,死的人已经死了,他们还想活着,他们还有儿女有老人,有牵挂。
大军入城是在天亮的时候,李盛夜里从咸阳跑回了邯郸,带了嬴政的一封帛书给王翦,传令不允许麾下士兵将领们劫掠城中百姓,更不允淫虐妇女打家劫舍,要好生约束。
韩国是不战而降,赵国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秦军靠着武力攻克的诸侯国,若是邯郸都投降了,秦军还要大搜大劫,那其他的诸侯国百姓士卒会怎么想呢,此前秦军宣称的“不伤百姓”还有谁能信呢?
能让一家老小保全性命,能留住自家的家财宅院,能继续好好活下去,他们才会愿意投降,秦军才能更顺利地攻下中原。
那嬴政的王命就很有必要了,这会儿大战后,很多主将为了鼓舞士气安抚军心,都会允许士兵们在城中劫掠,“兵过如梳”啊,不是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