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59节
  李世民挥手表示无事,毕竟飒露紫刚才那样子,他也吓了一跳。
  李盛被迫把四只马蹄都挨个抬起来动了动,还在一群人的注视下绕着院子跑了两圈才被放过。
  李世民拍拍飒露紫的大马头——“以后不许这么吓唬人!”
  李盛躲开他的手心,不大高兴地喷了个响鼻——我才没有吓唬人!是你们误会了!
  看着飒露紫不大高兴地甩着尾巴跑到一边去祸害院子里的灌木撒气了,李世民带着人们继续回到里面屋子。
  “飒露紫是不是无聊了,这几日也没有带他出去逛一逛,等过两天游猎带着它去吧。”
  被这么一打断,魏征也没有刚才那股子气势了,他苦口婆心地劝李世民:“陛下要安定边境,是好事,只是,我大唐人口也不多啊,若把那些边夷之地都收入我大唐版图,那就要派人去驻扎看守,这得多少人?”
  “若好不容易费心费力打下来了,若不派人驻扎,岂不是白白辛苦一场?”
  “而今国力有限,应该专注中原地区的治理,若一意对外扩张,这其中,不但要消耗我大唐军力,还要费心治理收拢当地民心,这可是大工程,于国于民,都负担太重了。”
  这件事没有商量出一个合适的结果,但李盛知道,在有唐一朝,对于这些小国,最终的政策,是“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指的是中国古代中原朝廷对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一种治理方略,在汉朝兴起,在唐宋朝广为应用。
  在边远地区置州县,以当地头人自治,在形式上,保持其原有的统治;但在政治上,他们隶属于中原王朝,当地的王位继承和册封需要上禀,由中原允许才可以;在经济上,有作为附属小国向宗主国朝贡的义务。
  回头看了一眼里面,二凤还是皱着眉头,李盛晃晃脑袋,但是他也不能口吐人言告诉他们啊,反正魏征早晚会想到的,还是顺其自然吧。
  树上的叶子已经有些黄了,只有这边的一丛灌木还是青翠浓绿的样子,李盛看着,试探地啃了一口边,好老的口感啊。
  他觉得苦苦的好难吃,于是走到边上吐出来了,一回头,长孙无忌和杜如晦正笑眯眯地看着他,啊啊啊干嘛啊,怎么什么都要看啊!
  李盛觉得今天丢了两次面子很不爽,看来不宜出行,还是回去马厩那边睡觉好了,那边没人,于是他甩了甩尾巴,昂着头哒哒地走出去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李盛出去玩了几趟,不得不说秋天确是是个出来玩乐的好时节,天高云淡,气候凉爽合宜,沿路还可看到些农人在侍弄土地,山上的草地已经有些泛黄了,相比夏日里的生机勃勃,更别有一番清雅淡然的意趣。
  李世民还带了不少随他演习的将官,让他们在旷地上比赛骑射,死靶活靶都有,李盛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去,一箭射出,那木头靶子居然被射穿了,不由得感慨大唐年间果然武德充沛。
  就连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杜如晦房玄龄几人,上马也是潇洒自如,骑行也是轻松写意。
  当然了,李盛也配合李世民炫了一波,紫色大马疾驰而出,至坡前直立而起,马上的李世民拉弓控弦,随着长箭射出,天上的大鸟哀鸣一声掉了下来。一箭穿透两只鸟身,且都是并排透过脖颈处。
  李世民骑射精绝,跑起来能甩开后面将近二十米远,李盛更是当代少有的高头骏马,起步就比别的马快出半个马身,看得将校们敬佩又羡慕。
  射猎后,李世民跟大臣们回去了,李盛被人陪着在街上又逛了几圈,买了点心,他发现之前的那家居然都开了分店了,看来生意果然不错,神马光环还是给力的。
  让李盛惊喜的是,那家店主还专门给他做了几样吃食,是各种精粮拌了糖浆做成的长条状干饼,李盛看着,很像是后世的燕麦棒啊,不过这里面的东西更丰富,他看见的就有各种豆子米麦,还有红枣和葡萄干胡桃仁,可能是为了成形?中间还有些干饼碎。
  这老板很有想法嘛,这不就是古代豪华版雪花酥?
  李盛很开心地收下了,另外他常吃的栗子糕也被老板改良了——里面还加了栗子碎块,好吃!
  扫荡完东西,李盛就回去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民一直坚持军将习练武事,于是“自是后,士卒皆为精锐。”
  且不久后,对一些秦王府元从重臣给予爵位,二凤是很大方的老板——长孙无忌封齐国公,房玄龄邢国公,尉迟敬德封吴国公,杜如晦蔡国公,侯君集潞国公。
  在十月初,又广加封赏,其中,李盛看不顺眼的裴寂居然给的是最高最重的封赏——裴寂食实封一千五百户。
  李盛看裴寂不顺眼不是一天两天了,当然了,李盛自认是个讲道理的人,裴寂在他这印象不好也是有原因的。
  一来,裴寂这人,给李盛的最初观感就不好,在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打薛举的时候,一战浅水原是大败,那次后秦王府的重要谋士,李世民的良师益友——刘文静便不大心服,看着同样起点却位居高官的裴寂更是心怀不满,于是经常在府中发牢骚,在朝上反对裴寂,还酒后狂言,结果被检举污蔑谋逆大罪。
  当时李世民等人都纷纷求情为他分辨,裴寂力陈形势,使得李渊最后杀害了刘文静——他们两人当初可是志同道合的亲密好友!尽管刘文静不好,但也不至于被冤杀,而且是在古代以谋逆的名义。
  看过这份资料的李盛从此看裴寂就带着有色眼镜了,再有他后来督战关中大败甩下大军独自逃命,而后更是在秦王与太子之争里站到了太子一边,经常在李渊耳边说太子的好话。
  种种原因叠加,李盛当然不喜欢他!
  但是他也知道,而今形势,李世民还是要安抚好这些李渊的旧臣,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因此,厚待裴寂是应该的。
  除此之外,其他人等也都各有封赏,像是长孙无忌这种重臣,也有一千三百户的封邑;柴绍、罗艺、长孙顺德等人,也有一千户,其余人,依次按照功劳和皇亲身份颁赐等差。
  这一年的十月份,天有日蚀。
  这对于刚登基不久的李世民,是一个坏消息。
  李盛有些担心,在这种天象面前,大家都认为是天人感应,是民间有冤情或是有不平事,又或者,是大臣乃至君王无德。
  李世民会怎么应对呢?
  嗯,他封了个太子。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蚀之。癸亥,立中山王承乾为太子。”
  是的,对此,李二凤的回应是——天有警示,是在提醒我早立国本以安天下,所以我立了太子。
  很好,很二凤。
  第86章
  李盛得知李世民封李承乾为太子后,也只是沉默很久,这位嫡长皇子确实身份尊贵聪颖康健,立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这位被父亲寄予厚望的皇子并没有顺利继位,在渐渐年长后,他的腿脚出了毛病,不良于行,严重的时候甚至要借助手杖,于是日渐暴躁,最终谋反被废。
  这件事李盛心里清楚,但他更清楚的是——他对此不能做任何举动,历史的大方向不会有任何改变。
  他有积分,也有系统帮助,但是,当他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他怎么敢保证,换一条路走下去一定会更好?
  后世猜测,李承乾的病是糖尿病足,因此行动不便,他在自己伤病后便有些敏感多疑,而弟弟李泰对太子位过分主动的态度更是让他心怀不安,在这种环境中,他性情大变,不尊师长悖逆皇父,甚至公然表示对突厥的敬仰,还把自己的太子宫装扮成了突厥样子。
  如果他在后世,这个年龄段正是厌学情绪高昂,且容易叛逆的年纪,可以多关爱多放松,以此来度过这一时期,但是,残酷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一个可以无忧无虑的孩童,他是整个大唐帝国的继承人,江山万民都是他的责任,他没有任性的自由。
  皇帝一人系天下万民,会遇到很多挫折磨难,心性坚韧是最基本的素养,李盛怎么敢凭借自己的力量任意改变继承人?这不是一家之事,这是一国之事,更是百年基业之事!
  何况,以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无非就是李治、李泰、李承乾,相比之下,李治还算是合适的选择。
  李泰过于骄狂,也过于心急了。
  尽管在很多人眼中,李治这位帝王之尊的光芒好像是被他的皇后盖住了,讲道理,虽然李治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文弱温良,但他其实是个妥妥的黑芝麻馅儿糯米团子,很有心计的。
  能接过李世民这个雄主的政治使命,并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在位期间,压服世家大族,打击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扶持寒门子弟,广纳人才,扶持良将,拿下了自隋朝以来就一直在啃的硬骨头——高句丽,还安定突厥边境,设西安都护府,在位期间拥有最大的唐朝版图。
  这样的一位皇帝,你说他是一朵善良温软的小白花?简直是笑话!
  但是,李盛也不会去帮助李治,走过那些路,他才会从“雉奴”变成历史上的高宗,如果他的障碍都被扫清,那么,他就没有了成长的机会。
  尽管心意已定不会干涉,但是,李盛想到二凤,仍然忍不住心疼,最期待的继承人变成那个样子,兄弟相争的情景重现,他该多难受啊!
  如果既能磨炼李治,又能保全太子就好了。
  但是这本来是两相矛盾的,正是在太子的光芒下,在李泰的威势中,李治才会磨练出深沉稳重的心性。
  emo了一整天,李盛也没想到怎么办才能两全其美,他蔫蔫儿地跑到马厩自己待着了。
  
  李世民知道飒露紫这几天不开心,还专门带着蜜水和香瓜来看他,看着二凤明亮的眼睛和含笑的面容,李盛很难过,他低下头蹭蹭二凤的掌心:对不起啊,这次,我真的帮不到你啦。
  沉默了好几天,李盛心情才好了一些,就听到了不好的消息——幽州罗艺谋反。
  简直是不知所谓!
  罗艺在青年时代便武功高超,远胜同龄人,到了战场上也是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当时的隋炀帝赏识多次拔擢,说一句平步青云也不为过。
  这样过于顺利平坦的经历,使得他性格自负,刚愎不仁,且任性小气。
  在秦王与太子之争中,他站到了太子一边,且还曾经为难过秦王的部下。
  在刘黑闼一战中,罗艺受命辅助,“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可见其骄狂。
  而后面李世民的即位宣布了太子一党的全面失败,罗艺为此忧心不已。
  虽然李世民已经昭示天下,只诛首恶,太子与齐王的部下不予追究,但罗艺仍然不信。
  我们常说以己度人,罗艺也是走进了这样的死胡同——平心而论,若是他自己在李世民的位置上,对曾经为难自己部下的手下败将自然是不可放过。
  于是,他也不信李世民会放过他——“太宗即位,艺惧不自安”日夜惶恐。
  而不久后,李世民精简部将,他的职位有所调动,更是加剧了他的焦虑。
  在这样的不安中,罗艺治下出了事情,李世民一次不痛不痒的申斥就让他像惊弓之鸟一样蹦了起来。
  他把这次的责罚看作是李世民将要对他下手的前兆——既然这样,干脆赌一把大的!
  因此,他假传旨意,说自己收到了皇帝密令,要让他带兵去长安。
  罗艺谋反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世民大为不解,但还是派出了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去平叛。
  但事实上,还不等两方对上,罗艺的部下就觉出不对来了——你说受命领兵,那现在怎么会被讨伐?
  于是罗艺部军中大溃,他的部将干脆冲进了罗艺的大帐,既然是你让我们平白搅进这摊脏水,那我们也只能靠你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了。
  ——我欲借将军头颅一用!
  “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
  李盛不由得感慨,他想到上学时候的一句在作文中用得很多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果然如此啊!
  这件事在朝中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大家风轻云淡地掠过这件事,开始准备迎接新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年节。
  这样的节日,周边国家也都遣使道贺,新罗、龟兹、突厥、高丽、百济、新罗、党项等都派了使节来送上礼物,并祝贺中原皇帝安乐和康。
  在年节大宴上,李渊也出席了,看起来状态还不错。
  他得知神马就在偏殿,于是让李世民带着他过来看了一回。
  “果然神骏不凡!”他走近飒露紫,想摸一摸鬃毛。
  紫色的大马看了他一眼,若无其事地继续低下头吃东西。
  但是当李世民过去的时候,那大马却很活泼地跟他玩闹,还用头去顶人的胳膊,张嘴拽着人的袍袖不让走,大眼睛里满是喜爱和不舍。
  李渊垂下眼睛。
  在大宴席后,李渊就宣布——他决定从太极宫中搬出去,把太极宫让给皇帝做办公之地。
  李盛听到后笑了一声——要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李渊在太极宫中住了整整三年,才把这个天子宫室让给李世民,如今二凤有祥瑞加持,海内臣服天下归心,这件事倒是提前了很多。
  李世民当然不能就这么接过来,自然是还要做做面子,说父亲在那里住得安乐便是他最大所愿,他做儿子的,在哪儿办公都没关系。
  就这么来回推了两次,李渊说准了了迁宫的日子,这件事便定好了。
  李世民还拿着太极宫的图来找飒露紫,指着边上的两间屋子告诉他那是给他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