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人便是如此,相处的多了自然就亲近了,虞铮对他是颇有照顾。
  但他的人生也并没有什么起伏,顺顺当当的长大成婚封王。
  若说人一生没有起伏是不可能的,但相比起他们父辈来,他的起伏也只是平平淡淡。
  再往下,六皇子在青龙书院读了两年书,倒也落下了亲近士子的名声。
  留下了几首诗文,在后世稍微有一点名气。
  七皇子在本朝毫无存在感,但其实也是个样貌出众的儿郎。
  只可惜他生的太晚,没有他发挥的空间。
  几位公主们,大公主获罪外边虽然不知道是为什么,但她逢年过节都不得进宫,尊位也被剥夺。
  上头都这样对待她下面的人当然也不会去亲近她,常年深居简出,五十出头的时候病故了。
  如果说本朝最出众的皇子公主是谁?那无疑是二公主恒裕。
  她得宠是有史书记载的,虞后时常叫她陪伴,年节赏赐不断,虞后诸多大事记中都有她的影子。
  后世很多记载就没有那么清楚了,尤其她只是一个公主,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史书的记载就歪了,认为她才是虞后唯一的亲生女儿。
  本来历史上的公主们就不太可能被全部记录下来,她们连名字都留不下。
  虞后如此宠爱她,这与亲女无异。而她本人也聪慧,画的一手好丹青。也是她才名能留在后世的其中一个缘故。
  下面的几位公主都乏善可陈,到了一定的年岁,嫁了差不多的驸马。
  事实上虞铮是善待她们的,婚事当然要有政治考量,但是也都经过了她们自己的同意。
  虞后一生都是的摄政太后。
  儿女们没有谁能够阻碍她,能够撼动她。
  这些孩子们内心不管对她什么样的看法,但是一生没有谁敢忤逆。
  最要紧的是,他们全都是活到成年,并且娶妻生子,哪怕去的早的,也有迹可循,并不是忽然暴毙。
  这就足以叫后世明白,虞后对他们都不错。
  他们独孤氏的宗亲也都没有被虞后屠杀的,所以不管后世出于政治目的对虞后有过多少污蔑,始终也不能说服所有人。
  等这个时空也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找出了无数的证据来佐证,大安朝的虞后是个如何英明的掌权者。
  她一生都没有称帝,但是下葬的时候,是穿了龙袍的。
  那是历史对她的认可。
  她有太多传奇,有些真实,有些虚假。有人骂她,也有人夸她。
  但是不管怎么样,她掌权整整四十年,才有了后来大安中兴两代,这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的皇帝登基后提起祖母也说太祖打天下有功而早逝,太宗稳天下有功而早逝,若无祖母,绝无今日大安。祖母实乃大安慈母。
  这话,当然有政治考量,那时候年轻的新帝刚登基。
  虞后虽然去了,可满朝文武都是虞后生前提拔起来的人。
  新帝要是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推翻虞后的一切,那他绝不会好过。
  可这些话,也未必就不是出自真心。
  四十年,天下富足,四海安稳,谁都看得见。
  甚至这四十年并非只有当时有影响。
  虞后重农桑,改进了小麦种植,这一项举措就叫后世几代人都受益。
  她还叫人改进了许多东西,比如纺织机,比如农具。
  她做主叫人撰写的奇物技巧书流传后世,书中是民间所有制作工具以及使用技巧总和。
  也许在当时作用还不明显,但是等到了近现代,人们就从这本书里找到了技巧。
  结合电力,制作出了许多机器。
  她还鼓励女子们走出家门,先劳作,读书,不必学那些高深的,也不必学四书五经,但是要识字。
  越是小地方的女人们,越是要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劳动。
  贵族女子是不会这样的,但是没关系,能叫那些穷苦女子们多些选择也好啊。
  四十年间吏治清明,赋税是大安史上最低,减免了几项不合理的税和赋。
  更是废除了徭役,叫百姓不必流离失所,客死异乡。
  她做了很多事,最重要的是,她在世的时候突厥始终没能崛起。
  她提拔了许多真正从民间走出来的学子,在她晚年的时候,真正做到了科举取士不止取高门子弟。
  民间的私塾多了,读书人就多了,那些真正的穷人子弟们有了机会学习,有了机会走出来。
  就是会有人因为她是女子给她扣上一些帽子,什么狐媚惑主,什么心狠手辣。
  但是他们绞尽脑汁也不能抹去她的功绩。
  她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又何止是四十年?
  第369章 番外:葡萄熟了
  昭瑞公主与虞铮陪伴了半辈子。
  她是个潇洒的女人,也是个精明的女人。
  许多事她心里有数,只是不会提起。
  她时常进宫与太后娘娘一起说话玩闹,有这样的关系在,她的儿女们当然日子过的不差。
  她毫不掩饰自己就是要求好处,但是也真心与太后娘娘交好。
  她也没想到年轻时候只是看着虞氏顺眼,就真的能得来这样的缘分。
  她老了以后依旧爱笑爱闹,虽然不能像年轻时候那样千杯不醉,却也另有新的玩法。
  总归一个有趣的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叫自己寂寞。
  驸马比她小五岁,寿数却不及她,到底是先一步去了。
  昭瑞公主伤心过后也要继续生活。
  她也不是没有艰辛,幼年丧母,又是庶出。
  早年被哥嫂也没少欺负,又因前驸马糊涂弄了一出休夫。
  她何尝不伤心?
  但是外人看不出来,或者外人想不到。
  因为她活的灿烂,像开的最好的红牡丹,热烈张扬。
  瞧见她的人只觉得她风光无限。
  玉液池边的牡丹每年都开的如此灿烂,太后娘娘难得有些闲工夫坐着。
  睿德太妃这一走啊,清河王伤心坏了。昭瑞公主叹气。
  是啊,虽说是高寿,可再高的寿做儿女的也伤心。虞铮点头。
  如今已经是庆历二十一年,睿德太妃已经是八十七岁的人了,这个岁数去了也正常。
  她身子一向不错,最后也没什么恶疾,就是寿终正寝。
  倒是她两个女儿里小的那一个成婚后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就难产去了。
  如今的医疗条件就这样,女人难产丧命的太多了。
  剩下一儿一女都过得好,清河王不必说。
  与唐润结亲的那个七公主日子过的也很不错,夫妻恩爱了半辈子了。
  虞铮用的上唐润,如今唐润早已接替他父亲的职务,实实在在的自己人。
  人老了都要去,前年三哥去了,大哥更是七年前就去了。今年我那冤家也没了。如今听说老六也不好了,唉
  虞铮拍她的手:别难过,这不是还有我?
  我也不是难过,只是怎么就老了?昭瑞公主叹气:总觉得我还是西河那个能骑马射箭的姑娘,可一转眼,孙女都能骑马了。
  虞铮笑了:人都会老的。
  几个孩子走来,都是陛下的子女,他们过来行礼。
  虞铮看着只是点点头。
  在这些孩子眼里,皇祖母是比父皇威仪的,所以他们基本不太敢亲近。
  皇帝已经有了嫡子,但是虞铮并没有选择。
  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不想。
  她身体健康,还有许多事都没做,如今选出来没用,只会碍事。
  皇后要是还能生出嫡子,日后她会选小的那一个。
  生不出来,那就日后再说。
  皇帝也明白她的心思,所以并不敢说什么。
  至于朝中,陛下这都而立之年了还不能亲政,那还说什么下一代呢?
  等着吧。
  反正太后娘娘临朝也挺好的,又不耽误事。
  庆历二十五年,皇后生下了皇七子,三岁时候就养在了太后身前。
  太后亲手教授,从描红到朝政。
  虽然没有名分,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这便是下一个皇帝。
  宗亲们也彻底放了心。
  小皇子机灵,祖母怎么教就怎么学。
  随着他日渐长大,也有自己的私心,但是祖母养大了他到底不一样。
  他还是真心与祖母亲近的。
  虞铮教导他是不遗余力的,只要他好好学,她不藏私。
  不光是她,还有其他的老师一并教导。
  小皇子也学的挺好的,等他十岁的那一年,太后下旨,立他为他太子。
  如此一来,陛下其余的皇子们就只能退避。
  哪怕其实太子还有一个年长的,排行为三的嫡子,却也只能退一步。
  庆历四十年深冬,太后娘娘在清宁宫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