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是!太后娘娘英明!
独孤钺还在的时候,也尽力搜集突厥的消息,别的不好说,至于老突厥王子嗣如何还是有点数的。
这个可鲁确实是幼子了。
老突厥王在他们那可算长寿的,这都六十几了。
要是一般的突厥人,当真活不到六十几。
生存条件太过恶劣,可汗也一样。
散朝后,虞铮叫人传旨给西河,直接传到了宋二宝那。
叫他派人潜入,好好打听打听突厥怎么一回事。
人家要是打进来了,当然要打回去。但是只要能避免,最好别打仗。
第341章 民以食为天
任何人该知道打仗对于一个国家的消耗。
本来十八年前的混战,造成的人口损失至今都没有彻底弥补起来。
新一代的孩子们还没有长成,她绝对不想让他们再上战场。
好在突厥确实是在内乱,虽然消息一时传不回来,但看他们换了汗王几个月都没有对大安用兵,他们应该也是颇为忌惮。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大安皇帝去世的消息应该已经传到他们那儿了。
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月格外关键。
不过边关将士们血性未失,随时都可以上战场。
太后娘娘这一年还是增加了一项新的政策。
原本并不太受重视的司农,忽然被太后娘娘提了出来。
打从今日起,我要给你们重新安置一项任务,司农卿,我要你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专管天下农作物。
司农卿愣怔:太后娘娘明示,臣愚钝。
北方的麦子,南方的稻谷,以及一切可以食用的农作物,你们要花时间去研究,让这些农作物变得更高产。我先前也看过你们那儿的一些东西,太过保守了。
虞铮看着众位大臣:所以我要你们走出去,到民间去研究。招募一批有识之士,走遍全国去寻找,去发现,如何让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更好,如何杂交能让这些农作物产量更高?最好发现一些新物种。
臣明白了,臣谨遵太后娘娘旨意。司农卿惊喜。
昔年汉朝的时候张骞出西域,带回了许许多多的植物种子,才有了我们中原大地如今丰富的物产。我想在我有生之年也要派人出海,西行,好带回更多的稀罕东西,让我们的百姓过得更好。但是在这之前,你们也要努力。
司农卿,你要从头到尾好好做这件事。招募了多少人,花多少钱,尽可拿来由我过目。我希望你能做的好,但是你要切记,如果只是每年都拿来让我批钱,事情一件也做不成的话,我会摘了你的脑袋。我会让你得到最大的便利,但是你要让我看到成绩,明白吗?虞铮的眼眸冷肃的看着他。
臣遵旨,绝不敢让太后娘娘失望。司农卿把腰弯下去,高高的举起笏板。
无论我们大安想如何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到了什么时候百姓吃不饱饭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吾今日坐在这里,想必有明公并不服气。
那也无妨,吾并不需要你们歌功颂德。只需要诸位都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让我们大安繁荣起来,昌盛起来,让百姓们都能吃饱饭,如此足矣。
大臣们忙都弯腰:臣等不敢,臣等谨遵太后娘娘教导。
今日陛下并没有来,他还要读书。
虽然陛下今年十一岁了,但他要读书没有人敢说什么。
散了朝,大臣们三三两两的往外走。
彼此关系好的大臣们低声絮语,有人说太后娘娘看重农桑。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皇帝都重农桑,因为这确实是天下百姓的立身之本。
其实很多大臣心里仍然有牝鸡司晨之类的想法,奈何先帝亲口将天下的担子放在了虞后肩上。
几位辅政的大臣对此乐见其成,一言不发,那其他人还敢说什么呢?
不是没有人想要亲近陛下,奈何陛下还在读书,他们暂时找不到机会。
而且太后娘娘的决策跟先帝在的时候差不多,今天就算是她办的第一件新事物,但是也没有什么错处。
户部和吏部当然可以提出异议,但他们都没有提。
这便是自从先帝登基后虞后一直参政的威力。
换句话说,大臣们大概也习惯了。
司农卿也并不是一个无用之人,这些年来他也一直想做一番事业。
奈何能让他发挥的地方不多,他一直都被压制着。
如今太后娘娘把他单拎出来,他当然踌躇满志。
而且他算是从底层走上来的,他还是前朝时候的,小官慢慢升起来的。
他原本的家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康之家,不那么贫穷,但是也并不富有。
所以现在太后娘娘提出的要求,他心里很明白,娘娘是真的想要天下的百姓吃上饱饭。而不是做什么好看的政绩。
既如此,他就肯定不能在京城这些子弟里挑选人。
既然娘娘要求的是要走遍全国,那他何不直接从全国的底层找出这样一批人来呢?
别的不说,至少他们真的见过麦子和稻谷长什么样,有些人甚至还需要亲自种地呢。
这些人才会有那个毅力,走遍全国,而不是京城这些大家族的子弟,他们大概只想来挂个官职,领一份俸禄。
司农卿把自己的想法送上来,虞铮当然二话不说就批了,这才是她想要的结果。
古代的皇帝动不动就要说重农桑,确实是一种无奈,粮食不够吃,就是限制发展。
做不到粮仓有富裕,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发展不起来。
虞铮不是神,不是空有一肚子现代思想就能够改造一个国家。
她很清楚自己做不到,任何一个人都做不到。
所以她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比如培养出一批人,让他们找一找有没有杂交水稻,或者是产量更高的麦种。
她不能发明电,也做不到给全国修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具备做这么大的工程,如果她坚持要做,很容易把这个新生的国家玩崩。
她也不去想着做什么浩大的大工程。
但是她可以做到基础的。
如果她在任的这些年真能发现更加优良的农作物,那么后面几代就可以发展起来了。
她并不知道这个拐了弯的古代最终会走向什么节点,但如果早些发展起来,百姓们能吃得饱,或许下一个朝代或者他们这个朝代再往后几个皇帝就有余力去研究那些新鲜事物。
这是她想不到也预料不到的,但是她愿意往这个方向发展。
她想努力,别人也想努力。
舒太妃跪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也没有太意外。
独孤钺还在的时候,那一次晋位,一开始虞铮当真是把她写忘了。
第342章 舒太妃
本来按理她也要晋一级,但是第一遍书写的时候把这个名字给忘了。
等到堆雪他们发现的时候,虞铮笔尖一顿就没有加。
虞铮对舒太妃并没有什么恶感,舒太妃聪慧她知道,但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舒太妃是什么有影响的人。
不过也正因为舒太妃的聪慧,以及她在左氏那那份被重用导致虞铮对她有些好奇。
此刻她看着跪在那儿的舒太妃:你想教导公主们读书?公主们都在宫学,你是觉得你的学问比公学里面的先生们都要好吗?
妾不敢,妾舒太妃咬了一下下唇,她非常紧张,感受到嘴唇上的疼痛之后倒是静心了一些:妾是想宫学里面的老师们到底是更看重皇子,而且公主们年岁大了之后,学的东西就越发的不一样了。
妾小的时候却是与家中的兄长们学一样的东西。妾想是否可以去宫学,如此便可以多教导公主一些东西,妾是女流又是太妃,并不敢试图教导皇子。
虞铮挑眉笑起来,所以舒太妃是想去公学做一个女老师?
你很有想法。虞铮这一句绝对是夸赞。
妾不敢。舒太妃不知道太后娘娘这句的意思,所以又提起心。
我对你这份心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你要明白,你还年轻并且貌美。宫学不只有皇子,也有皇子的伴读,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大皇子们的伴读都已经二十多岁了。
妾知道,妾只是不想白白浪费自己读过的书。舒太妃今日来当然是冒着风险的。
如果太后娘娘不允许,她以后就不会再有机会了。
单单只是不允许还好,如果太后娘娘觉得她不安分呢?
但是她还是来了,不为别的,她就是觉得太后娘娘能明白她这份心。
太后娘娘自己应该也是自幼饱读诗书,她如今走到了那么高的位置。
独孤钺还在的时候,也尽力搜集突厥的消息,别的不好说,至于老突厥王子嗣如何还是有点数的。
这个可鲁确实是幼子了。
老突厥王在他们那可算长寿的,这都六十几了。
要是一般的突厥人,当真活不到六十几。
生存条件太过恶劣,可汗也一样。
散朝后,虞铮叫人传旨给西河,直接传到了宋二宝那。
叫他派人潜入,好好打听打听突厥怎么一回事。
人家要是打进来了,当然要打回去。但是只要能避免,最好别打仗。
第341章 民以食为天
任何人该知道打仗对于一个国家的消耗。
本来十八年前的混战,造成的人口损失至今都没有彻底弥补起来。
新一代的孩子们还没有长成,她绝对不想让他们再上战场。
好在突厥确实是在内乱,虽然消息一时传不回来,但看他们换了汗王几个月都没有对大安用兵,他们应该也是颇为忌惮。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大安皇帝去世的消息应该已经传到他们那儿了。
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月格外关键。
不过边关将士们血性未失,随时都可以上战场。
太后娘娘这一年还是增加了一项新的政策。
原本并不太受重视的司农,忽然被太后娘娘提了出来。
打从今日起,我要给你们重新安置一项任务,司农卿,我要你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专管天下农作物。
司农卿愣怔:太后娘娘明示,臣愚钝。
北方的麦子,南方的稻谷,以及一切可以食用的农作物,你们要花时间去研究,让这些农作物变得更高产。我先前也看过你们那儿的一些东西,太过保守了。
虞铮看着众位大臣:所以我要你们走出去,到民间去研究。招募一批有识之士,走遍全国去寻找,去发现,如何让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更好,如何杂交能让这些农作物产量更高?最好发现一些新物种。
臣明白了,臣谨遵太后娘娘旨意。司农卿惊喜。
昔年汉朝的时候张骞出西域,带回了许许多多的植物种子,才有了我们中原大地如今丰富的物产。我想在我有生之年也要派人出海,西行,好带回更多的稀罕东西,让我们的百姓过得更好。但是在这之前,你们也要努力。
司农卿,你要从头到尾好好做这件事。招募了多少人,花多少钱,尽可拿来由我过目。我希望你能做的好,但是你要切记,如果只是每年都拿来让我批钱,事情一件也做不成的话,我会摘了你的脑袋。我会让你得到最大的便利,但是你要让我看到成绩,明白吗?虞铮的眼眸冷肃的看着他。
臣遵旨,绝不敢让太后娘娘失望。司农卿把腰弯下去,高高的举起笏板。
无论我们大安想如何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到了什么时候百姓吃不饱饭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吾今日坐在这里,想必有明公并不服气。
那也无妨,吾并不需要你们歌功颂德。只需要诸位都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让我们大安繁荣起来,昌盛起来,让百姓们都能吃饱饭,如此足矣。
大臣们忙都弯腰:臣等不敢,臣等谨遵太后娘娘教导。
今日陛下并没有来,他还要读书。
虽然陛下今年十一岁了,但他要读书没有人敢说什么。
散了朝,大臣们三三两两的往外走。
彼此关系好的大臣们低声絮语,有人说太后娘娘看重农桑。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皇帝都重农桑,因为这确实是天下百姓的立身之本。
其实很多大臣心里仍然有牝鸡司晨之类的想法,奈何先帝亲口将天下的担子放在了虞后肩上。
几位辅政的大臣对此乐见其成,一言不发,那其他人还敢说什么呢?
不是没有人想要亲近陛下,奈何陛下还在读书,他们暂时找不到机会。
而且太后娘娘的决策跟先帝在的时候差不多,今天就算是她办的第一件新事物,但是也没有什么错处。
户部和吏部当然可以提出异议,但他们都没有提。
这便是自从先帝登基后虞后一直参政的威力。
换句话说,大臣们大概也习惯了。
司农卿也并不是一个无用之人,这些年来他也一直想做一番事业。
奈何能让他发挥的地方不多,他一直都被压制着。
如今太后娘娘把他单拎出来,他当然踌躇满志。
而且他算是从底层走上来的,他还是前朝时候的,小官慢慢升起来的。
他原本的家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康之家,不那么贫穷,但是也并不富有。
所以现在太后娘娘提出的要求,他心里很明白,娘娘是真的想要天下的百姓吃上饱饭。而不是做什么好看的政绩。
既如此,他就肯定不能在京城这些子弟里挑选人。
既然娘娘要求的是要走遍全国,那他何不直接从全国的底层找出这样一批人来呢?
别的不说,至少他们真的见过麦子和稻谷长什么样,有些人甚至还需要亲自种地呢。
这些人才会有那个毅力,走遍全国,而不是京城这些大家族的子弟,他们大概只想来挂个官职,领一份俸禄。
司农卿把自己的想法送上来,虞铮当然二话不说就批了,这才是她想要的结果。
古代的皇帝动不动就要说重农桑,确实是一种无奈,粮食不够吃,就是限制发展。
做不到粮仓有富裕,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发展不起来。
虞铮不是神,不是空有一肚子现代思想就能够改造一个国家。
她很清楚自己做不到,任何一个人都做不到。
所以她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比如培养出一批人,让他们找一找有没有杂交水稻,或者是产量更高的麦种。
她不能发明电,也做不到给全国修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具备做这么大的工程,如果她坚持要做,很容易把这个新生的国家玩崩。
她也不去想着做什么浩大的大工程。
但是她可以做到基础的。
如果她在任的这些年真能发现更加优良的农作物,那么后面几代就可以发展起来了。
她并不知道这个拐了弯的古代最终会走向什么节点,但如果早些发展起来,百姓们能吃得饱,或许下一个朝代或者他们这个朝代再往后几个皇帝就有余力去研究那些新鲜事物。
这是她想不到也预料不到的,但是她愿意往这个方向发展。
她想努力,别人也想努力。
舒太妃跪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也没有太意外。
独孤钺还在的时候,那一次晋位,一开始虞铮当真是把她写忘了。
第342章 舒太妃
本来按理她也要晋一级,但是第一遍书写的时候把这个名字给忘了。
等到堆雪他们发现的时候,虞铮笔尖一顿就没有加。
虞铮对舒太妃并没有什么恶感,舒太妃聪慧她知道,但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舒太妃是什么有影响的人。
不过也正因为舒太妃的聪慧,以及她在左氏那那份被重用导致虞铮对她有些好奇。
此刻她看着跪在那儿的舒太妃:你想教导公主们读书?公主们都在宫学,你是觉得你的学问比公学里面的先生们都要好吗?
妾不敢,妾舒太妃咬了一下下唇,她非常紧张,感受到嘴唇上的疼痛之后倒是静心了一些:妾是想宫学里面的老师们到底是更看重皇子,而且公主们年岁大了之后,学的东西就越发的不一样了。
妾小的时候却是与家中的兄长们学一样的东西。妾想是否可以去宫学,如此便可以多教导公主一些东西,妾是女流又是太妃,并不敢试图教导皇子。
虞铮挑眉笑起来,所以舒太妃是想去公学做一个女老师?
你很有想法。虞铮这一句绝对是夸赞。
妾不敢。舒太妃不知道太后娘娘这句的意思,所以又提起心。
我对你这份心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你要明白,你还年轻并且貌美。宫学不只有皇子,也有皇子的伴读,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大皇子们的伴读都已经二十多岁了。
妾知道,妾只是不想白白浪费自己读过的书。舒太妃今日来当然是冒着风险的。
如果太后娘娘不允许,她以后就不会再有机会了。
单单只是不允许还好,如果太后娘娘觉得她不安分呢?
但是她还是来了,不为别的,她就是觉得太后娘娘能明白她这份心。
太后娘娘自己应该也是自幼饱读诗书,她如今走到了那么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