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所以只能防治。
只是有时候灾情严重,有时候灾情不严重。
今年不严重,只是朝廷今年实在是花了太多钱了,南方赈灾就一句话:缺钱。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独孤钺听了半天后看虞铮:东君怎么说?
虞铮愣了一下。
在西河的时候,独孤钺就是这样的。
会忽然问她:东君怎么说?
她还以为如今他至少问一句贵妃怎么说呢。
陛下询问,妾不敢不言。诸位明公所言甚是,只是有一样,向天下收税是应该,但是绝不可寅吃卯粮。刘令公想的是不错,大安迟早国富民强。就算一时像天下举债,也不会出问题。但是在妾身看来,此时向天下举债,本来就是个问题。
虞铮收起笑意,态度却谦卑,客气:从前朝走过来的人,无不记得前朝的税负之重,之繁琐。崇治一朝,税负层层加码,到了最后,已经收到了十年以后了。逼得民间卖儿卖女流离失所,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谋个出路,后来怎么样了呢?
有人点头表示赞同。
贵妃娘娘说的有理,但是大安不是周朝,如今天子圣明,四海安宁,富裕起来是迟早的事。中书令刘冲内心对虞铮一介女流是不屑的。
但是他也没表露出来。
只不过,他也犯不上引经据典与虞铮辩论什么。
可从前朝乱世中走过来的百姓不知道。天子圣明,可百姓还没感受到。虞铮知道他的态度,也没生气,只是声音沉了一些:百姓们被前朝征收的税赋还没享受到好处呢。如今新朝就要再征收几年的,他们不会觉得天子圣明,只会觉得活不下去了。
臣觉得贵妃娘娘的话有理。以前的邹先生,如今的尚书省右丞接话接的快:陛下,咱们可都是从乱世里走过来的啊!荆州那一年,陛下可还记得?咱们打进城,城里的百姓们吃的是茅屋上头的稻草那是何等惨状?那一个个的活人像是活死人!臣永远记得那一天的事。
臣也觉得贵妃娘娘的话在理,难为贵妃娘娘出身显贵,时刻记得民间疾苦。西河时候,贵妃娘娘就记得百姓艰难啊。跟随独孤钺调任回京,担任了吏部侍郎的徐长凤,也就是原本西河王府长史也赶紧接口。
这话就有嘲讽中书令的意思了。
这位中书令要说也是经历不少。
他在前朝时候是渝州刺史,先帝带兵打过去的时候,这位刺史为城中百姓,开城投降了。
这倒是没什么好说的,当时渝州情况也不好,已经经历过战乱,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那时候的渝州跟后世是不能比的,所以投降是对的。至于他本人是什么心思,倒也不必深究。
也因此,他后来的仕途一直很顺利。
先帝登基之前,他一直跟随,先帝登基后,他自然也扶摇直上。
但是做中书令,却是先帝去的前两年,也就是德武五年的事了。
现在独孤钺做了皇帝,这君臣之间还要磨合。
诸位说的都是,只是不向天下举债,那该怎么办?国库空虚,眼下怎么都变不出钱来。中书令皱眉。
陛下登基,怎么都不该这时候提前收税。虞铮摇摇头:至于如今没有钱,那就先节约。从宫中开始节约。当然,这是杯水车薪,不过并非没有别的路子走。
贵妃娘娘莫不是也要叫全国来卖那个葡萄酒?如此也实在是太过儿戏了些。中书令哼了一下。
刘令公所言极是,葡萄酒不算什么。但是我大安地大物博,何以只有一个葡萄酒?中原物产丰盈,自古以来外邦都垂涎,什么不能换钱呢?我大安如今兵强马壮,何以不能与外邦交易?
还有,盐,铁,皆可专卖,在产盐的地方设置盐官,统一收,统一卖。虞铮轻笑:刘令公瞧不起我的葡萄酒,可我西河的铁器已经算是天下第一了。西河那样贫瘠都可以,难不成别处反而不行?中原不行?西河这些年如何,诸位明公也知道。陛下做晋王的时候,治理西河尚且知道要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如今陛下做了皇帝,只会看的更远,没有道理竭泽而渔。百姓只要看到有出路,就会安稳。朝廷可以鼓励他们做很多事,而不是叫他们一直交税。
贵妃娘娘说的是,臣钦佩。邹右丞起身作揖。
东君说的有道理。独孤钺点头:天下都穷,谁不穷?
他蹙眉看众人:你们这些做官的,家里多少田地?交了多少税?
中书令一愣,一时说不出话。
这种事
所有的官员贵族,家里都不可能没有田地。
交税的话,当然不可能按照田亩来交。
眼下治灾的钱还有,后头该节约的就节约。治国何其难,区区水患算什么呢?
侍中许劭摇头叹气:臣小时候读书读不好,父亲责骂,说臣是糟蹋了粮食。说这世上多少人吃不上一顿饱饭,臣吃饱喝足,竟还不能把一本书念熟了,将来做官只怕也是酒囊饭袋。如今父亲早已作古,臣却总也记得父亲的话。如今做了官,就更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无用。这天下事本不是简单的事,更是需要慢慢来了。
妾身在后宫,锦衣玉食,也时刻谨记这一切都是陛下赐予。奈何一介女流,做不了多少事,但也兢兢业业。陛下尚未立新后,委我暂管后宫,我便不敢懈怠一分。如此方对得起自己的身份。诸位明公自不必说,都是朝中栋梁,能做的事何其多,治国何其难,岂有一日就能理清楚的。
贵妃娘娘的德行,臣等都有耳闻。您自谦了。许劭笑呵呵的。
这件事详细再议,诸位要是有什么好想法,写出来给我看。独孤钺已经习惯了在西河时候虞铮给他养成的习惯。
第257章 相谈甚欢
有什么你直接写出来,来跟我说的时候,一条一条的指出来。
而不是空口说。
邹正他们了然,心想又来了
不过来自西河的官员们都习惯这个模式,也就不会排斥。
只是一想要写,就被三个字给支配了:可行性。
众人散后,独孤钺冷哼一声:他们倒是都吃饱了。
这也没什么,做官的要是吃不饱,更不会叫下面人吃饱。虞铮笑了笑:回头我也给陛下写一份东西来。
独孤钺看着虞铮,嘴角勾了一下:好。
今日陛下带我来这里,想必后头有人要说我了,陛下要保护我。我害怕。
如今并没有什么后宫不能干政的说法,但是男人天然反感女人干政。
这是一种源自本能的排斥。
所以,虞铮出头,肯定会有人不喜欢。
而且,她越是出头,就意味着她在陛下心里的重要性。
她太重要,就会拦住别人的路。
还是那句话,柳氏是她的前车之鉴。
独孤钺没说话,只是握住了虞铮的手。
十指紧扣的那种,他捏了好几下,才松开又捏住。
两个人坐了一会,独孤钺起身:走吧,去万福宫。
虞铮应了一声,就随他走了。
万福宫中,太皇太后听说陛下和贵妃一起来了,笑了:以前,先帝就带着贵妃来,如今还是这样。
这也好。同心笑呵呵的:一起孝敬您,没有不好的。
是啊。太皇太后起身扶着同心的手:如今的贵妃和以前的贵妃一样,也不一样。都是聪明人。
您呀也别管那许多,聪明人好,聪明人才有忌讳,做事就不会胡来。要是跟白妃那样,那可不好。
太皇太后顿住脚:贵妃发了她的人,她怎么说?去找皇帝了?
没去,就那么着了。同心失笑:说来也是,要么就别惹事,惹了就别怕,真是两头不占。
太皇太后摇头:怪不得我瞧不上她。
太皇太后这样的人,她就不可能喜欢白氏那样的性子。
说话间,独孤钺和虞铮也来了。
给太皇太后请安后,太皇太后也嘱咐人摆膳。
大中午的,也不必来陪我,你忙得很。太皇太后笑了笑。
说是这么说的,但是孙子来陪她用膳,她自然高兴。
贵妃也辛苦了,照顾皇帝,你自己也要顾着身子。宫里一摊子事儿呢。
是,多谢娘娘的关怀,妾知道。
独孤钺看了虞铮一眼,又看太皇太后:东君很好。
太皇太后笑了:好,我自己选的人还能不好?
只是有时候灾情严重,有时候灾情不严重。
今年不严重,只是朝廷今年实在是花了太多钱了,南方赈灾就一句话:缺钱。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独孤钺听了半天后看虞铮:东君怎么说?
虞铮愣了一下。
在西河的时候,独孤钺就是这样的。
会忽然问她:东君怎么说?
她还以为如今他至少问一句贵妃怎么说呢。
陛下询问,妾不敢不言。诸位明公所言甚是,只是有一样,向天下收税是应该,但是绝不可寅吃卯粮。刘令公想的是不错,大安迟早国富民强。就算一时像天下举债,也不会出问题。但是在妾身看来,此时向天下举债,本来就是个问题。
虞铮收起笑意,态度却谦卑,客气:从前朝走过来的人,无不记得前朝的税负之重,之繁琐。崇治一朝,税负层层加码,到了最后,已经收到了十年以后了。逼得民间卖儿卖女流离失所,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谋个出路,后来怎么样了呢?
有人点头表示赞同。
贵妃娘娘说的有理,但是大安不是周朝,如今天子圣明,四海安宁,富裕起来是迟早的事。中书令刘冲内心对虞铮一介女流是不屑的。
但是他也没表露出来。
只不过,他也犯不上引经据典与虞铮辩论什么。
可从前朝乱世中走过来的百姓不知道。天子圣明,可百姓还没感受到。虞铮知道他的态度,也没生气,只是声音沉了一些:百姓们被前朝征收的税赋还没享受到好处呢。如今新朝就要再征收几年的,他们不会觉得天子圣明,只会觉得活不下去了。
臣觉得贵妃娘娘的话有理。以前的邹先生,如今的尚书省右丞接话接的快:陛下,咱们可都是从乱世里走过来的啊!荆州那一年,陛下可还记得?咱们打进城,城里的百姓们吃的是茅屋上头的稻草那是何等惨状?那一个个的活人像是活死人!臣永远记得那一天的事。
臣也觉得贵妃娘娘的话在理,难为贵妃娘娘出身显贵,时刻记得民间疾苦。西河时候,贵妃娘娘就记得百姓艰难啊。跟随独孤钺调任回京,担任了吏部侍郎的徐长凤,也就是原本西河王府长史也赶紧接口。
这话就有嘲讽中书令的意思了。
这位中书令要说也是经历不少。
他在前朝时候是渝州刺史,先帝带兵打过去的时候,这位刺史为城中百姓,开城投降了。
这倒是没什么好说的,当时渝州情况也不好,已经经历过战乱,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那时候的渝州跟后世是不能比的,所以投降是对的。至于他本人是什么心思,倒也不必深究。
也因此,他后来的仕途一直很顺利。
先帝登基之前,他一直跟随,先帝登基后,他自然也扶摇直上。
但是做中书令,却是先帝去的前两年,也就是德武五年的事了。
现在独孤钺做了皇帝,这君臣之间还要磨合。
诸位说的都是,只是不向天下举债,那该怎么办?国库空虚,眼下怎么都变不出钱来。中书令皱眉。
陛下登基,怎么都不该这时候提前收税。虞铮摇摇头:至于如今没有钱,那就先节约。从宫中开始节约。当然,这是杯水车薪,不过并非没有别的路子走。
贵妃娘娘莫不是也要叫全国来卖那个葡萄酒?如此也实在是太过儿戏了些。中书令哼了一下。
刘令公所言极是,葡萄酒不算什么。但是我大安地大物博,何以只有一个葡萄酒?中原物产丰盈,自古以来外邦都垂涎,什么不能换钱呢?我大安如今兵强马壮,何以不能与外邦交易?
还有,盐,铁,皆可专卖,在产盐的地方设置盐官,统一收,统一卖。虞铮轻笑:刘令公瞧不起我的葡萄酒,可我西河的铁器已经算是天下第一了。西河那样贫瘠都可以,难不成别处反而不行?中原不行?西河这些年如何,诸位明公也知道。陛下做晋王的时候,治理西河尚且知道要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如今陛下做了皇帝,只会看的更远,没有道理竭泽而渔。百姓只要看到有出路,就会安稳。朝廷可以鼓励他们做很多事,而不是叫他们一直交税。
贵妃娘娘说的是,臣钦佩。邹右丞起身作揖。
东君说的有道理。独孤钺点头:天下都穷,谁不穷?
他蹙眉看众人:你们这些做官的,家里多少田地?交了多少税?
中书令一愣,一时说不出话。
这种事
所有的官员贵族,家里都不可能没有田地。
交税的话,当然不可能按照田亩来交。
眼下治灾的钱还有,后头该节约的就节约。治国何其难,区区水患算什么呢?
侍中许劭摇头叹气:臣小时候读书读不好,父亲责骂,说臣是糟蹋了粮食。说这世上多少人吃不上一顿饱饭,臣吃饱喝足,竟还不能把一本书念熟了,将来做官只怕也是酒囊饭袋。如今父亲早已作古,臣却总也记得父亲的话。如今做了官,就更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无用。这天下事本不是简单的事,更是需要慢慢来了。
妾身在后宫,锦衣玉食,也时刻谨记这一切都是陛下赐予。奈何一介女流,做不了多少事,但也兢兢业业。陛下尚未立新后,委我暂管后宫,我便不敢懈怠一分。如此方对得起自己的身份。诸位明公自不必说,都是朝中栋梁,能做的事何其多,治国何其难,岂有一日就能理清楚的。
贵妃娘娘的德行,臣等都有耳闻。您自谦了。许劭笑呵呵的。
这件事详细再议,诸位要是有什么好想法,写出来给我看。独孤钺已经习惯了在西河时候虞铮给他养成的习惯。
第257章 相谈甚欢
有什么你直接写出来,来跟我说的时候,一条一条的指出来。
而不是空口说。
邹正他们了然,心想又来了
不过来自西河的官员们都习惯这个模式,也就不会排斥。
只是一想要写,就被三个字给支配了:可行性。
众人散后,独孤钺冷哼一声:他们倒是都吃饱了。
这也没什么,做官的要是吃不饱,更不会叫下面人吃饱。虞铮笑了笑:回头我也给陛下写一份东西来。
独孤钺看着虞铮,嘴角勾了一下:好。
今日陛下带我来这里,想必后头有人要说我了,陛下要保护我。我害怕。
如今并没有什么后宫不能干政的说法,但是男人天然反感女人干政。
这是一种源自本能的排斥。
所以,虞铮出头,肯定会有人不喜欢。
而且,她越是出头,就意味着她在陛下心里的重要性。
她太重要,就会拦住别人的路。
还是那句话,柳氏是她的前车之鉴。
独孤钺没说话,只是握住了虞铮的手。
十指紧扣的那种,他捏了好几下,才松开又捏住。
两个人坐了一会,独孤钺起身:走吧,去万福宫。
虞铮应了一声,就随他走了。
万福宫中,太皇太后听说陛下和贵妃一起来了,笑了:以前,先帝就带着贵妃来,如今还是这样。
这也好。同心笑呵呵的:一起孝敬您,没有不好的。
是啊。太皇太后起身扶着同心的手:如今的贵妃和以前的贵妃一样,也不一样。都是聪明人。
您呀也别管那许多,聪明人好,聪明人才有忌讳,做事就不会胡来。要是跟白妃那样,那可不好。
太皇太后顿住脚:贵妃发了她的人,她怎么说?去找皇帝了?
没去,就那么着了。同心失笑:说来也是,要么就别惹事,惹了就别怕,真是两头不占。
太皇太后摇头:怪不得我瞧不上她。
太皇太后这样的人,她就不可能喜欢白氏那样的性子。
说话间,独孤钺和虞铮也来了。
给太皇太后请安后,太皇太后也嘱咐人摆膳。
大中午的,也不必来陪我,你忙得很。太皇太后笑了笑。
说是这么说的,但是孙子来陪她用膳,她自然高兴。
贵妃也辛苦了,照顾皇帝,你自己也要顾着身子。宫里一摊子事儿呢。
是,多谢娘娘的关怀,妾知道。
独孤钺看了虞铮一眼,又看太皇太后:东君很好。
太皇太后笑了:好,我自己选的人还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