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谨启者:鄙人主办两友电台,纯系商业广告性质。所有营业事务及一切收支款项等,均由正副经理赵效贤、陈子荣二君负责办理。倘蒙各界惠顾或有其他事件,请与赵陈二君接洽。再前本电台职员顾宜华君早已脱离他去,并此布达。诸希,公鉴。
瑞士国人沙尼谨启
第2章 第一章汤申佳第一节三足鼎立
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桓公东游》
要策划一档新节目,用市面上闻所未闻的节目形式,打败同时段民声电台程德全和两友电台曹鸿伯的节目。华东电台(呼号xqhd)广告部主任沈一明正走在上班路上,思索着经理老秦上个星期交代的事情。
晚间黄金时段、主播、接线生、档期、赞助商班底都已敲定,可是节目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沈一明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同时段的其他两档节目都是讲故事,市井八卦、古今中外,什么都聊,已经在市面上站稳了脚跟,听众挺买账。新节目靠什么取胜?广告商凭什么给我们打钱?
路边两排悬铃木,树枝光秃秃地伸向天空。临街的建筑灰扑扑的,墙面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形成斑驳的杂色。沈一明拐了个弯,走进广西路465号的华东电台。
租界里的民营电台,规模都不大。华东电台原来在宁波路上,那一带是金融街,银行林立,寸土寸金。老板为了节约成本,在广西路这边找了一栋商务楼,租下三间写字间,最外头是广告部,中间是经理室,最里面辟出播音室,装上一台发射机器,拉上天线,就可以对外广播了。
前阵子闹出大动静的两友电台(呼号xqct),由瑞士商人沙尼投资,位于大马路(南京路)这地方一听就派头不小。外国老板并不插手干涉编务,只在年终股东大会时出现。日常工作由赵效贤、陈子荣主抓。两友的名字,大约就是指这两位。还有一家民声电台(呼号xmho),位于不起眼的牛庄路,效益却是三家电台中最好的。三个电台呈鼎足之势,互相刺探,互相竞争。
顾雷音因为儿子出了这档子事儿,自己也没脸继续播音了,向老秦请辞。老秦多方挽留,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让顾雷音换个名字等等,都没能说服他。实在没招了,老秦让沈一明想办法填满这两个小时。
从创台之初就跟着老秦的沈一明,执掌广告部已有两年多,目前还主持下午一点半到两点的《美东股票行情》。这是华东电台的独家节目,靠美国一家通讯社的电报提供消息。沈一明手下只有一个记账员汤申佳小姑娘二十出头,齐耳短发,喜欢穿浅藕色或淡绿色旗袍,一口市区口音的上海话,音质甜美,但是说话细声细气的。虽说是新人,沈一明却发现她潜力巨大。
年初,华东电台的一位播音员离职去做家庭主妇。一时间找不到女播,沈一明就想到了小汤。初试啼声,她却不慌张,对着话筒娓娓道来:只要侬用过了三角牌西湖毛巾,别种毛巾将捐见之如秋扇了,因为西湖毛巾质地是搿能额(这样的)柔软,颜色是搿能额(这样的)洁白,花纹是搿能额(这样的)美丽,所以人人乐用,个个道好
因为当年录音机还没有发明,所有节目都是直播。放一段唱片,小汤插播一段广告,念完再继续下一个节目。小汤播的时候,沈一明跑到楼下商店里,专门让他们调到华东台1360千周波,听播出效果。一听声音有点小,趁着中间播唱片的时候,沈一明再跑进直播室,鼓励她:声音挺好听的,就是有点小。你胆子大一点。说着把麦克风移近一点,想像一下,它是你的情人。
沈一明没想到,话筒位置这么一变,对于小汤意义非凡。说话的
对象感因为距离而变化想像一下,话筒距离二十公分以上,你用的是宣读、播讲、公对公的感觉,而话筒距离十公分以内,这就是跟亲密的人说话的感觉。小汤声音甜甜糯糯的,再加上沈一明这么一启发,效果马上大不一样。
当然,对于第一次上直播的新人,这已经很好了。沈一明给她的稿子,本来只是西湖毛巾,一经试用,欲罢不能。欲购买西湖毛巾,请到三友实业社,上海南京路浙江路东首。几句简单的广告词,被她这么一润色,顿时高级起来。
就这么播了几天后,电台收到不少听众打来电话,问新的女声是谁,播得很不错,能不能要个签名照什么的。沈主任一看这姑娘小小年纪不怯场不发怵,淡定自若,有大将之风;播得又流畅,字音又准,基本功扎实;修改稿件文采飞扬,国文底子不错,断定她能吃这碗饭。
赞助商三友实业社是华东电台的老客户。他们刚刚被战争伤了元气,正在主推劝用国货的营销企划,谋求带动企业转型。汤小姐或将成为他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光念广告词,已经不能满足听众的期待了尽管每段广告文案都经过精心打磨,尽管汤小姐嗓音软糯迷人。听众的胃口一旦被吊起来,就要持续给他们新的刺激、新的连结,否则,他们就换台。
彼时的广播界竞争激烈,卷得厉害。虽说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上海也就十来年,电台是新媒体,一片蓝海,可三四十家电台挤在一个城市里,节目类型就那么几样,广告资源就那么些,明星名角就那么几个,谁不得挖空心思拼创意如履薄冰搞经营?三友实业社和童春堂国药店同时在好几个电台投放广告,一听小汤播得与众不同,还是个新人,马上派人跟沈主任商量,借小汤去大亚电台播广告。
大亚电台(呼号xhhc),在一公里开外的九江路华萼坊那边(今王宝和大酒店的位置),是公共租界去年新开的一家电台。小汤跟华东没有签播音员的约,她的本职是记账员,播音是兼职。按理说,下了班去别的电台友情客串一下,公司管不着。可华东电台的经理老秦不傻。小汤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和成长性,他是看在眼里的。放着这么个宝贝做闷声记账的工作,实属暴殄天物,再不重点培养,小汤分分钟被人被挖走。但是大财主三友实业社也得罪不起。人家想请小汤,你不给,这以后的合作还怎么谈?
好说歹说,老板勉强同意小汤去大亚播两个小时。收入算小汤的外快,公司不参与分成。华东这边,继续加紧跟三友实业社商定新的合作方案,务求电台、主播、广告主三赢。
第3章 ☆、时代的一粒灰
时间回到民国初年。上海滩上,洋人横行、洋货风靡。洋火、洋布、洋开皮、洋钉、洋蜡、洋山芋、洋镐、洋线、洋铁桶国货,没多少人瞧得上眼,自己也不争气。
沈九成、陈万运、沈启涌三个慈溪人,凑了四百五十块钱,创办三友实业社,从生产棉线烛芯起家,逐渐掌握核心技术,夺回洋烛市场。没过多久,他们又瞄准在国内市场上横行无忌的进口棉纺织品,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在引翔港一带开设毛巾生产线,后逐渐扩大经营范围,生产销售三角牌毛巾、透凉罗帐料、自由布、枕头被单、艺术窗帘等产品。举凡盥洗、沐浴、客座陈设、以及衣着睡眠所需,莫不毕备。能请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给他们题词衣被天下,足见他们名气之大。1928年,他们收购了杭州一家纺织厂,增设漂染部,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930年,在南京路上,三友打造了一家线下全景体验实体店三友总发行所。那时候还没有场景消费的概念,他们却能花心思设计各种消费场景,把产品功能符号化、生活方式模拟化、使用场合剧场化。店的门面并不显眼,一走进去,却有曲径通幽如入桃源之感。东一间、西一间,跟设计艺术展似的,展示空间各自独立。比如,掀开透凉罗纱帐,里面是一张实木双人床,独幅被单、绣花枕头、床围都是最新款产品,床上的洋娃娃穿着童装,眼睛望向窗台,落地窗帘挽起,露出窗外的草地和月牙,这分明就是一间现代风格的卧室。旁边一间起居室,暖黄的灯光,配合同色系的桌布,实木书柜靠墙而立,唱片机传出《魂萦旧梦》的旋律:
花落水流,春去无踪,只剩下遍地醉人东风
白光的歌声,低沉、妩媚,营造出一种轻松舒适之感。这样的空间,满足了家人用餐、读书、娱乐、休闲及接待客人等多种需要。逛完体验店,你要即买即走也行,留下联系方式送货上门也行。不得不说,这样的营销意识,还是很前卫的。
三友的商业版图在一步步扩大。哪知好景不长,淞沪抗战的时候,他们引翔港的厂子被日军纵火蹂躏,损失惨重,无法复工。1934年,沈九成离开三友实业社,去操办生生牧场,进军乳制品行业。剩下的人苦撑到1937年,杭州沦陷,工厂落入敌手。
瑞士国人沙尼谨启
第2章 第一章汤申佳第一节三足鼎立
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桓公东游》
要策划一档新节目,用市面上闻所未闻的节目形式,打败同时段民声电台程德全和两友电台曹鸿伯的节目。华东电台(呼号xqhd)广告部主任沈一明正走在上班路上,思索着经理老秦上个星期交代的事情。
晚间黄金时段、主播、接线生、档期、赞助商班底都已敲定,可是节目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沈一明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同时段的其他两档节目都是讲故事,市井八卦、古今中外,什么都聊,已经在市面上站稳了脚跟,听众挺买账。新节目靠什么取胜?广告商凭什么给我们打钱?
路边两排悬铃木,树枝光秃秃地伸向天空。临街的建筑灰扑扑的,墙面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形成斑驳的杂色。沈一明拐了个弯,走进广西路465号的华东电台。
租界里的民营电台,规模都不大。华东电台原来在宁波路上,那一带是金融街,银行林立,寸土寸金。老板为了节约成本,在广西路这边找了一栋商务楼,租下三间写字间,最外头是广告部,中间是经理室,最里面辟出播音室,装上一台发射机器,拉上天线,就可以对外广播了。
前阵子闹出大动静的两友电台(呼号xqct),由瑞士商人沙尼投资,位于大马路(南京路)这地方一听就派头不小。外国老板并不插手干涉编务,只在年终股东大会时出现。日常工作由赵效贤、陈子荣主抓。两友的名字,大约就是指这两位。还有一家民声电台(呼号xmho),位于不起眼的牛庄路,效益却是三家电台中最好的。三个电台呈鼎足之势,互相刺探,互相竞争。
顾雷音因为儿子出了这档子事儿,自己也没脸继续播音了,向老秦请辞。老秦多方挽留,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让顾雷音换个名字等等,都没能说服他。实在没招了,老秦让沈一明想办法填满这两个小时。
从创台之初就跟着老秦的沈一明,执掌广告部已有两年多,目前还主持下午一点半到两点的《美东股票行情》。这是华东电台的独家节目,靠美国一家通讯社的电报提供消息。沈一明手下只有一个记账员汤申佳小姑娘二十出头,齐耳短发,喜欢穿浅藕色或淡绿色旗袍,一口市区口音的上海话,音质甜美,但是说话细声细气的。虽说是新人,沈一明却发现她潜力巨大。
年初,华东电台的一位播音员离职去做家庭主妇。一时间找不到女播,沈一明就想到了小汤。初试啼声,她却不慌张,对着话筒娓娓道来:只要侬用过了三角牌西湖毛巾,别种毛巾将捐见之如秋扇了,因为西湖毛巾质地是搿能额(这样的)柔软,颜色是搿能额(这样的)洁白,花纹是搿能额(这样的)美丽,所以人人乐用,个个道好
因为当年录音机还没有发明,所有节目都是直播。放一段唱片,小汤插播一段广告,念完再继续下一个节目。小汤播的时候,沈一明跑到楼下商店里,专门让他们调到华东台1360千周波,听播出效果。一听声音有点小,趁着中间播唱片的时候,沈一明再跑进直播室,鼓励她:声音挺好听的,就是有点小。你胆子大一点。说着把麦克风移近一点,想像一下,它是你的情人。
沈一明没想到,话筒位置这么一变,对于小汤意义非凡。说话的
对象感因为距离而变化想像一下,话筒距离二十公分以上,你用的是宣读、播讲、公对公的感觉,而话筒距离十公分以内,这就是跟亲密的人说话的感觉。小汤声音甜甜糯糯的,再加上沈一明这么一启发,效果马上大不一样。
当然,对于第一次上直播的新人,这已经很好了。沈一明给她的稿子,本来只是西湖毛巾,一经试用,欲罢不能。欲购买西湖毛巾,请到三友实业社,上海南京路浙江路东首。几句简单的广告词,被她这么一润色,顿时高级起来。
就这么播了几天后,电台收到不少听众打来电话,问新的女声是谁,播得很不错,能不能要个签名照什么的。沈主任一看这姑娘小小年纪不怯场不发怵,淡定自若,有大将之风;播得又流畅,字音又准,基本功扎实;修改稿件文采飞扬,国文底子不错,断定她能吃这碗饭。
赞助商三友实业社是华东电台的老客户。他们刚刚被战争伤了元气,正在主推劝用国货的营销企划,谋求带动企业转型。汤小姐或将成为他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光念广告词,已经不能满足听众的期待了尽管每段广告文案都经过精心打磨,尽管汤小姐嗓音软糯迷人。听众的胃口一旦被吊起来,就要持续给他们新的刺激、新的连结,否则,他们就换台。
彼时的广播界竞争激烈,卷得厉害。虽说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上海也就十来年,电台是新媒体,一片蓝海,可三四十家电台挤在一个城市里,节目类型就那么几样,广告资源就那么些,明星名角就那么几个,谁不得挖空心思拼创意如履薄冰搞经营?三友实业社和童春堂国药店同时在好几个电台投放广告,一听小汤播得与众不同,还是个新人,马上派人跟沈主任商量,借小汤去大亚电台播广告。
大亚电台(呼号xhhc),在一公里开外的九江路华萼坊那边(今王宝和大酒店的位置),是公共租界去年新开的一家电台。小汤跟华东没有签播音员的约,她的本职是记账员,播音是兼职。按理说,下了班去别的电台友情客串一下,公司管不着。可华东电台的经理老秦不傻。小汤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和成长性,他是看在眼里的。放着这么个宝贝做闷声记账的工作,实属暴殄天物,再不重点培养,小汤分分钟被人被挖走。但是大财主三友实业社也得罪不起。人家想请小汤,你不给,这以后的合作还怎么谈?
好说歹说,老板勉强同意小汤去大亚播两个小时。收入算小汤的外快,公司不参与分成。华东这边,继续加紧跟三友实业社商定新的合作方案,务求电台、主播、广告主三赢。
第3章 ☆、时代的一粒灰
时间回到民国初年。上海滩上,洋人横行、洋货风靡。洋火、洋布、洋开皮、洋钉、洋蜡、洋山芋、洋镐、洋线、洋铁桶国货,没多少人瞧得上眼,自己也不争气。
沈九成、陈万运、沈启涌三个慈溪人,凑了四百五十块钱,创办三友实业社,从生产棉线烛芯起家,逐渐掌握核心技术,夺回洋烛市场。没过多久,他们又瞄准在国内市场上横行无忌的进口棉纺织品,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在引翔港一带开设毛巾生产线,后逐渐扩大经营范围,生产销售三角牌毛巾、透凉罗帐料、自由布、枕头被单、艺术窗帘等产品。举凡盥洗、沐浴、客座陈设、以及衣着睡眠所需,莫不毕备。能请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给他们题词衣被天下,足见他们名气之大。1928年,他们收购了杭州一家纺织厂,增设漂染部,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930年,在南京路上,三友打造了一家线下全景体验实体店三友总发行所。那时候还没有场景消费的概念,他们却能花心思设计各种消费场景,把产品功能符号化、生活方式模拟化、使用场合剧场化。店的门面并不显眼,一走进去,却有曲径通幽如入桃源之感。东一间、西一间,跟设计艺术展似的,展示空间各自独立。比如,掀开透凉罗纱帐,里面是一张实木双人床,独幅被单、绣花枕头、床围都是最新款产品,床上的洋娃娃穿着童装,眼睛望向窗台,落地窗帘挽起,露出窗外的草地和月牙,这分明就是一间现代风格的卧室。旁边一间起居室,暖黄的灯光,配合同色系的桌布,实木书柜靠墙而立,唱片机传出《魂萦旧梦》的旋律:
花落水流,春去无踪,只剩下遍地醉人东风
白光的歌声,低沉、妩媚,营造出一种轻松舒适之感。这样的空间,满足了家人用餐、读书、娱乐、休闲及接待客人等多种需要。逛完体验店,你要即买即走也行,留下联系方式送货上门也行。不得不说,这样的营销意识,还是很前卫的。
三友的商业版图在一步步扩大。哪知好景不长,淞沪抗战的时候,他们引翔港的厂子被日军纵火蹂躏,损失惨重,无法复工。1934年,沈九成离开三友实业社,去操办生生牧场,进军乳制品行业。剩下的人苦撑到1937年,杭州沦陷,工厂落入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