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所以此刻,他不仅做出了决定,还已举一反三上了。
  “再说了,”公孙瓒傲然一笑,“我是幽州牧治下的官员,离开幽州,总是要告知州牧的吧?不过……”
  “他同不同意不要紧,有尊使的天子剑在,我公孙瓒今日,就在刘幽州面前狐假虎威一次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
  ……
  “公孙将军!”
  一行数十匹白马围着刘虞的宅邸停下,惊得刘虞的部将在认出来人正是公孙瓒和他的白马义从时,仓皇前来阻拦。却还是先被公孙瓒抢先了一步,闯入了宅邸。
  “公孙将军这是做什么!”齐周大惊失色,便要冲上来与他理论,却连公孙瓒的衣角都没摸到,就已被人隔开了。
  他挣扎着大喊:“放肆!此为州牧住所,岂容……”
  公孙瓒翻了个白眼,很想说,如果此刻闯来的不是他,而是丘力居那乌桓匹夫,还会给齐周说话的机会?刘虞此人太有道德,还觉得别人也有道德,真应该吃到点教训,明白明白何为世道险恶。
  但现在,他也只是往身后指了指,指向了手握天子剑的荀攸。“陛下派遣的使者来辽东了,你说,我要不要为他开道?”
  “……”
  “公孙……”
  公孙瓒权当没听见那句被风一吹就散的声音,大步踏上了台阶。
  屋中的太史慈正在试图说服刘虞再多增派些人手,便瞧见这屋门被人一脚踹了开来。来人大摇大摆地走了几步,如同来了自己家一般放肆地坐了下来。
  他浑然不见刘虞一黑的脸色,盘膝而坐,随手支起一边的胳膊,托住了下颌:“继续说啊,没必要因为我来了就停下。但说真的,我也真应该说一句,他要多少人马就给他呗,不然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幽州苦寒,人也吝啬呢?”
  “若是你不肯出这三千兵马,那也简单。”
  公孙瓒挑眉,英挺的面容上闪过了一缕不难辨认的欣赏,“你是太史子义对吗?”
  太史慈的目光在公孙瓒和刘虞之间逡巡了一个来回,又很快停在了晚一步进来的荀攸身上,不见怯场地回道:“是又如何?”
  公孙瓒答道:“你不是要解北海之围吗?正好,我这里刚接到了一份陛下的圣旨,令我公孙瓒即刻赶赴青州,协助平定黄巾乱党,就由我领着合白马义从在内的三千精兵和你一并前往北海如何?我听闻你骑射过人,卓有胆识,不如,来为我做个前锋向导?”
  太史慈面色骤然转喜:“当真?”
  他本已做好了准备,若是今日仍不能说服刘虞放弃那迂腐的想法,他便即刻另寻他处借兵,绝不在此地拖延。
  没想到,还能迎来这样峰回路转的变化。
  相比于更擅长建设州郡、发展民生的刘虞,也确实是公孙瓒更擅长作战。
  若有白马义从的话,太史慈估计,三千人都用不到,两千人足以冲散管亥那一众黄巾的阵仗!
  但在片刻的欢喜后,太史慈又后知后觉地想到,此地的主人还是刘虞。幽州地界上的调兵,无法跳过他来安排。
  此刻,公孙瓒劈头盖脸砸下来的一番话,显然也让刘虞惊得不轻,皱眉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说得还不够明白吗?”公孙瓒冷笑了一声,“说不定是陛下都知道,你我政见不合,一个穷兵黩武,一个只知粉饰太平,所以把我调开了此地,免得我留在你面前,你还要想尽办法劝阻我出兵作战。”
  刘虞:“……”
  公孙瓒说到这里,终于端正了坐姿,向着此刻也已落座的荀攸伸出了一只手:“来,容我为刘幽州介绍一二。这位,便是陛下的谏议大夫荀先生,此番持天子剑赶赴幽州,为的是什么,不用我多说了吧?”
  “不知刘幽州是要认下董卓提议敕封的大司马荣勋,还是要做——陛下的忠臣呢?”
  刘虞一惊而起,定睛向着荀攸看去,也忽然迟了一步地意识到了公孙瓒先前说的那句“陛下圣旨”从何而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一张对幽州官场来说的生面孔,也因其气度不凡,足以让人在这一个照面间判断出,这“天子来使”之名是真是假。
  那州中从事齐周见阻拦白马义从罗列府门之前无果,认命地前来向刘虞报信时,就见这位幽州牧已是快步走到了堂中,向着座中持剑的一人提衣拜倒,拿出的,正是拜见君主的礼仪。
  “使君!”
  刘虞的声音马上盖过了那句呼喊:“刘虞世代承袭汉恩,从未有过悖逆之心,那董卓既是乱党,而非匡正秩序的臣子,大司马之名,当然算不得数!还请使者向陛下转达,臣绝无反心,唯望边境清明,百姓安泰。”
  刘虞缓缓抬头,对上了荀攸的眼睛。
  人的眼睛是骗不得人的,尤其是骗不过荀攸这样审断犀利的人。以他看来,刘虞在这一惊之下拿出的表现,都是从心而为。
  换句话说,就算袁绍一度想要带着刘辩投奔刘虞,就算韩馥认为东海恭王之后可以继承帝位,传出了那样的谶言,就算董卓加封他为大司马,希望借助刘虞的影响力来昭示自己行事的公道,刘虞本人可能确实没有多余的心思,只想治理好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已。
  不过世道如此,这样只知赈济拉拢之策的好人,其实是很难独立存活下去的,也总是难免要为别人所利用。
  幸好,孔融的愚蠢表现,反而让陛下在征讨关中之前,阴差阳错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这里,反而有可能,让这局面盘活了。
  荀攸一念及此,出声问道:“既然如此,我奉陛下旨意,暂调公孙将军前往青州平乱,可有疑议?”
  刘虞连忙答道:“并无。只是……”
  “只是我公孙瓒时常管教士卒不力,让他们行事放纵?”公孙瓒冷笑了一声,“那也好过你竟打算用百骑前去黄巾阵前游说,让他们退兵。尊使——”
  公孙瓒一边说,一边转向了荀攸:“不知我暂离幽州之后,此地戍防应当如何?”
  荀攸心中暗觉好笑,愈发明白了什么是公孙瓒说的狐假虎威。
  对于刘虞的脾性大致有了了解,荀攸也将话顺势说出了口:“公孙将军走后,还请刘幽州小心提防乌桓之中的变数,如今汉室分裂,或许已然传到了边境胡人的耳中。此前有公孙将军与他们拼死斡旋,以强兵悍将威慑镇压,现在少了一方利刃压在乌桓的头顶,还需小心他们卷土重来。”
  刘虞张了张口,像是本有其他的话要说,但在这把近在咫尺的天子剑前,他又迟疑着将话停在了嘴边。
  仅剩了一句答复:“臣,谨遵圣命!”
  ……
  这位实无反心,仅有仁心的刘幽州给出了这句答复后,倒也没因自己的想法固执地不听劝告,而是令部将前去接管了公孙瓒留下的兵马,与那互市之地守望相助,彼此通信,作为边境的守备。
  而公孙瓒则在整顿了兵马后,与荀攸一起踏上了前往青州的旅途。
  太史慈正如公孙瓒所说的那样,为他们做了个向导。
  不过他人虽在前方,注意力仍在身后。
  听得后面,公孙瓒向荀攸问道:“荀先生觉得,以刘幽州的脾性,真能防得住有些人的异心?”
  “我不敢说。”荀攸答道,“所以在出行之前,我向冀州送出了一封信,信中有两件事交代。一件是让同为黄巾出身的张将军即刻从冀州赶赴青州,以便在我等讨伐黄巾后协助稳定局面。一件是请麴将军屯兵冀幽边境,一旦此地有变,便即刻北上支援幽州。”
  “麴义?”公孙瓒问道。
  荀攸:“你听过他的名字?”
  “听是听过,但没接触过……凉州出悍将嘛,到了中原任职,也大多能征善战。”
  荀攸听着公孙瓒的话,不像是没接触过的样子。但这好像并不影响到结果。
  再看去,公孙瓒已笑了一声:“也好!有他随时支援幽州,我也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赶赴青州,缉拿孔融了!”
  太史慈瞳孔一缩,转头惊问:“你说什么?”
  他是不是听错了什么!
  为何从公孙瓒口中说出的,居然会是……
  “我说,我也能毫无后顾之忧,缉拿,孔融!”公孙瓒认真地重复了一遍,又向太史慈问道,“怎么?我先前没跟你说吗?”
  太史慈:“……”
  不对,公孙瓒何止是没跟他说,也没跟刘虞说!总之在出发之前,没有向外透露一个字。恐怕此刻身在北海的孔融更不会想到,公孙瓒是背负着怎样的使命而来。
  第114章 (一更)
  他竟不是来救人的,而是来拿人的!
  太史慈再一转头,看到这长队之后,押送着一批由刘虞供给的军粮,就又有些表情微妙了。在刘虞这位以仁善之说治理州郡的官员看来,需要由公孙瓒出兵青州,已与他的办事准则大不相符,现在,公孙瓒还有意地隐瞒了一部分事实,从他这里得来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