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后,新思想 第72节
“果真是你!你是故意将我引去游船,故意让我发现你和王爷的丑事!你一边害我的女儿,一边还要利用我!潘娆,你简直是条毒蛇,我打死你!”
安氏和潘娆扭打在一起,潘娆一个劲的喊着‘爹爹救我’,魏铎觉得实在太吵,一拍龙案,怒道:
“放肆!”
第66章 潘娆之死+忽悠瘸了。……
魏铎怒了,殿中争吵声戛然而止,纷纷跪地请罪。
“陛下息怒。二夫人也是情急,并非有意喧闹。”潘妤为安氏解释,安氏心中感激。
潘娆见状,不禁向潘妤求助:
“阿姊,二夫人和锦儿真的误会我了,怎能凭一句什么‘潘家姑娘’就断定是我,求阿姊为我做主。”
潘妤叹息,问潘锦:
“将你绑走的两人,你可认得?”
潘锦摇头,但坚定说:“但我知道他们其中一人叫张大,他们还说要去冒家巷领五十两赏银,若此时派人去冒家巷抓人,或许能抓到。”
潘妤觉得或许可行,看向魏铎,魏铎即刻下令抓人。
殿中再次恢复安静,潘妤唤来太医先为潘妤诊治,除了腿骨受伤,身上脸上也多有擦伤,因灌入不洁井水之故,肺气积肿,后续需好生调养方可恢复。
潘锦平安归来,安氏总算能松口气,与她相比,此刻变成了潘远山心急如焚,他在潘娆身前转悠,想问她究竟有没有害人,但潘娆一直失魂落魄的跪着,并不与他通气,让他想为她美言善后都不得法门。
大半个时辰后,张顺再次入殿回禀:
“陛下,冒家巷那边并无张大二人踪迹,也无人携银前往。”
潘锦眼中闪过失望,她明明听到的……
潘娆则再次出声:“请陛下,娘娘明鉴。小女并非残害姊妹之人,锦儿和婶娘误会我了。”
若能找到张大等二人,或许能顺藤摸瓜,证明潘娆的罪名,可找不到人,也不能贸然给潘娆定罪。
潘妤此时真真佩服这个妹妹了,年纪轻轻,耍起阴谋手段竟如此缜密,就算潘锦归来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她依旧有后手脱身。
没有证据,便定不了潘娆的罪,饶是安氏与潘锦再恼火也无可奈何。
潘妤与魏铎交换了个眼神,魏铎下令让潘远山回府继续彻查此事,务必要有个结果,潘远山连声应是,行礼过后,便匆匆带着潘家一行出宫去了。
“交给潘远山处理,这件事估计就不了了之了。”
潘妤十分认可魏铎这句话,她太清楚潘远山是什么性格,哪怕查到了事情就是潘娆所为,但为了平宁王侧妃的位份,他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会亲自动手为潘娆善后。
“张大二人或许已经被潘娆的帮手处置掉了,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她的母亲平姨娘。没有证人,光凭潘锦的指认并不能定潘娆之罪。”潘妤遗憾的说:
“平宁王若真愿意对潘娆负责,将潘娆纳入府中做侧妃,那他府上今后可就再无宁日了。”
此番潘妤已经见识过潘娆的狠辣手段,这样的人,又岂是一个‘侧妃’能打发的?
“你说太后不曾反对?”魏铎问。
“太后说:随他。应该是不反对的意思吧。”潘妤回道。
魏铎面露疑惑,潘妤不解:“怎么?”
“没,只是觉得太后这反应不对。”魏铎解释:
“你有所不知,我这个姨母,自小将超弟看做眼珠子般,对他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极为细致,喝什么茶、吃什么饭、穿什么衣裳……一言一行都有规章,对于超弟的婚姻大事,姨母怎会说出‘随他’二字?”
从小连穿什么衣裳都做不了主的人,婚姻大事上有‘随他’的可能性吗?
“但太后确实是这么说的。或许……觉得只是个侧妃,并不在意吧。”潘妤说。
魏铎点点头:“罢了,超弟的事自有姨母做主,潘娆虽有算计在内,但魏超也有不察、不坚之错,男女之事一个巴掌拍不响,他若真想拒绝,有的是法子,但他没有。”
“他既做了,便不能置身事外,好与坏都得他自己承担。”
**
潘娆害人之事,结果远比潘妤和魏铎所想的还要过分。
潘远山不知从哪儿找来两个替死鬼,自称是绑架潘锦的张大和王五,他们一口咬定是受潘锦的贴身丫鬟柔儿指使,用宋公子的书信将潘锦哄骗出府谋杀她。
潘锦自然不信柔儿会背叛,可那两人言之凿凿,潘锦只能先将柔儿关在柴房,待次日报官审理,可惜没等到潘锦报官,柔儿当晚就‘畏罪自杀’了。
柔儿死了,所有罪责也随着她的死亡而转移到她身上。
尽管安氏和潘锦知道罪魁祸首是潘娆,但苦于没有证据,也拿她没办法,只能记下这份仇怨,默默替柔儿收了尸。
更气人的是,潘娆洗脱罪名后第二天,平宁王府就送了好些礼品上门。
潘娆要当平宁王侧妃的消息,潘府上下很快就传遍了。
潘远山那几日连走路都是带风的,然而,他并没有高兴多久。
因为,潘娆死了。
在平宁王府的婚书送来的前一日,潘娆身染恶疾,一夜暴毙。
第二日,潘府门前便挂上了白幡。
“死了?”
潘妤在宫中听到这个消息时,委实愣了好久。
兰乔嬷嬷将她掉落在地的眉笔捡起,取来湿水的帕子,为潘妤将画坏了的眉擦拭干净。
“娘娘何必如此惊讶,娆女郎害人在先,有此下场也算恶有恶报。”兰乔嬷嬷劝道。
潘妤长叹:
“恶有恶报是不错,但这……节奏不对吧。”
潘娆已经洗脱了罪名,有潘远山和平氏护着,安氏和潘锦在他们手上连柔儿都保不住,更别说让潘娆‘身染恶疾,一夜暴毙’了。
更何况,如果是安氏和潘锦下的手,潘远山和平氏那边不可能毫无反应。
所以,下手之人应该不是安氏和潘锦。
那会是谁?能让潘远山都沉默不语,直接接受了这个事实。
潘娆死了,潘妤倒不至于非要出宫吊唁,但她对潘娆之死存疑,又另外有话与潘远山说,故而得知潘娆死讯后,便轻装出宫。
潘家门前果然挂着白*幡和白底蓝边的白事灯笼,或许是因潘娆辈分的缘故,门前并无多少来望丧的宾客。
潘妤从轿中走出,门前知客一眼认出她,连忙迎上前行礼,被笙歌破月拦住不肯他们靠近。
门房大开中门将潘妤迎入,并派小子奔去启禀老爷知晓。
潘妤刚刚走过照壁,潘远山就带着小厮过来了,见潘妤一人归来,便没行大礼,只拱了拱手问:
“娘娘怎的突然回来,也不命人事先传个话。”
潘妤问了潘娆的灵堂何在,让潘远山带她去上柱香,路上回道:
“骤闻噩耗,来不及传话,到底怎么回事,前几日还好好的人就身染恶疾了?连治都没治。”
潘远山闻言直叹气,却闭口不言,只管领路,被潘妤拉着停下脚步再问:
“父亲!于我,你何须隐瞒?”
潘远山思虑片刻,看了眼潘妤身后之人,潘妤立刻会意,让所有人都退到十步之外,待确定无人能听见后,潘远山才掩着唇,低声向潘妤说了两个字:
“太后。”
潘妤震惊:“怎,怎么会。”
潘远山长叹:“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是如此。”
在平宁王府的婚书送来前一晚,太后悄悄命内侍来赐了潘娆一碗避子汤,说是王妃孕前,侧妃不可怀孕,某些世家也是如此做的,正妻有孕前妾室都不可怀孕,所以潘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便让潘娆直接饮下那碗避子汤,向太后示好。
谁知潘娆喝下避子汤后,当场吐血而亡。
潘远山欲质问那内侍,但内侍却神情镇定,丝毫无惧,直言他只是负责将太后吩咐的汤药送来而已,其他一概不知。
至此,潘远山如何不懂太后的意思。
再怎么悲愤,也只能捏着鼻子咽下这口气,为潘娆大办后世,也算是补偿了。
潘妤得知真相,再来到潘娆的灵堂祭拜,看着停放的棺木和木牌上的名字,心情复杂忧伤。
说到底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姑娘,纵然为达目的手段狠辣了些,但也是被这个世道逼迫至此。
若非太看重嫡庶,觉得一切的失败都是庶出的缘故,她也不会为了向上爬枉顾他人性命。
可饶是如此,也该有律法惩治她的过错,不该被一碗汤药,莫名其妙送了性命。
潘旸扶着别样憔悴的平氏起身行礼,被潘妤一一扶起,认认真真的上了三炷香后离去,与等候在外的潘远山暗道:
“父亲,我有话与你说。”
一刻钟后,潘远山书房。
书房里倒是看不出府中正在办白事,依旧墨香、茶香扑鼻,在潘妤来吊唁之前,潘远山还在书房中饮茶画画,女儿之死,似乎并未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
因潘妤身份,潘远山请她上座,亲自为她烹茶,并套起了近乎:
“咱们父女俩已经好些时候没一起坐着喝茶了。”
潘妤浅笑以对,心里忍不住吐槽:他们什么时候一起坐着喝过茶?
“娘娘有何话想对为父说?”
潘妤接过潘远山递来的茶水,开门见山:“想问父亲是否对岑夫人有意?”
潘远山的动作一顿,很快恢复:“此事还未公布,你怎会知晓?”
“父亲别管我如何知晓,只要回答女儿是也不是。”潘妤说。
“是,为父确有此想法。”潘远山将茶杯放下,点头承认:
“我与你母亲有缘无分,既分开了,那便各自安好,为父也要为潘家多多考虑才是。那岑夫人品性良善,又颇有才情,与为父甚是相配,为父也与岑家商议好了,下月初八正式下定。”
潘妤心中冷笑,面上却一派真切:
“父亲再娶本不是什么大事,只是那岑夫人,或许要让父亲失望了。”
潘远山神色一紧:“怎么?你在宫中听说了什么?”
安氏和潘娆扭打在一起,潘娆一个劲的喊着‘爹爹救我’,魏铎觉得实在太吵,一拍龙案,怒道:
“放肆!”
第66章 潘娆之死+忽悠瘸了。……
魏铎怒了,殿中争吵声戛然而止,纷纷跪地请罪。
“陛下息怒。二夫人也是情急,并非有意喧闹。”潘妤为安氏解释,安氏心中感激。
潘娆见状,不禁向潘妤求助:
“阿姊,二夫人和锦儿真的误会我了,怎能凭一句什么‘潘家姑娘’就断定是我,求阿姊为我做主。”
潘妤叹息,问潘锦:
“将你绑走的两人,你可认得?”
潘锦摇头,但坚定说:“但我知道他们其中一人叫张大,他们还说要去冒家巷领五十两赏银,若此时派人去冒家巷抓人,或许能抓到。”
潘妤觉得或许可行,看向魏铎,魏铎即刻下令抓人。
殿中再次恢复安静,潘妤唤来太医先为潘妤诊治,除了腿骨受伤,身上脸上也多有擦伤,因灌入不洁井水之故,肺气积肿,后续需好生调养方可恢复。
潘锦平安归来,安氏总算能松口气,与她相比,此刻变成了潘远山心急如焚,他在潘娆身前转悠,想问她究竟有没有害人,但潘娆一直失魂落魄的跪着,并不与他通气,让他想为她美言善后都不得法门。
大半个时辰后,张顺再次入殿回禀:
“陛下,冒家巷那边并无张大二人踪迹,也无人携银前往。”
潘锦眼中闪过失望,她明明听到的……
潘娆则再次出声:“请陛下,娘娘明鉴。小女并非残害姊妹之人,锦儿和婶娘误会我了。”
若能找到张大等二人,或许能顺藤摸瓜,证明潘娆的罪名,可找不到人,也不能贸然给潘娆定罪。
潘妤此时真真佩服这个妹妹了,年纪轻轻,耍起阴谋手段竟如此缜密,就算潘锦归来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她依旧有后手脱身。
没有证据,便定不了潘娆的罪,饶是安氏与潘锦再恼火也无可奈何。
潘妤与魏铎交换了个眼神,魏铎下令让潘远山回府继续彻查此事,务必要有个结果,潘远山连声应是,行礼过后,便匆匆带着潘家一行出宫去了。
“交给潘远山处理,这件事估计就不了了之了。”
潘妤十分认可魏铎这句话,她太清楚潘远山是什么性格,哪怕查到了事情就是潘娆所为,但为了平宁王侧妃的位份,他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会亲自动手为潘娆善后。
“张大二人或许已经被潘娆的帮手处置掉了,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她的母亲平姨娘。没有证人,光凭潘锦的指认并不能定潘娆之罪。”潘妤遗憾的说:
“平宁王若真愿意对潘娆负责,将潘娆纳入府中做侧妃,那他府上今后可就再无宁日了。”
此番潘妤已经见识过潘娆的狠辣手段,这样的人,又岂是一个‘侧妃’能打发的?
“你说太后不曾反对?”魏铎问。
“太后说:随他。应该是不反对的意思吧。”潘妤回道。
魏铎面露疑惑,潘妤不解:“怎么?”
“没,只是觉得太后这反应不对。”魏铎解释:
“你有所不知,我这个姨母,自小将超弟看做眼珠子般,对他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极为细致,喝什么茶、吃什么饭、穿什么衣裳……一言一行都有规章,对于超弟的婚姻大事,姨母怎会说出‘随他’二字?”
从小连穿什么衣裳都做不了主的人,婚姻大事上有‘随他’的可能性吗?
“但太后确实是这么说的。或许……觉得只是个侧妃,并不在意吧。”潘妤说。
魏铎点点头:“罢了,超弟的事自有姨母做主,潘娆虽有算计在内,但魏超也有不察、不坚之错,男女之事一个巴掌拍不响,他若真想拒绝,有的是法子,但他没有。”
“他既做了,便不能置身事外,好与坏都得他自己承担。”
**
潘娆害人之事,结果远比潘妤和魏铎所想的还要过分。
潘远山不知从哪儿找来两个替死鬼,自称是绑架潘锦的张大和王五,他们一口咬定是受潘锦的贴身丫鬟柔儿指使,用宋公子的书信将潘锦哄骗出府谋杀她。
潘锦自然不信柔儿会背叛,可那两人言之凿凿,潘锦只能先将柔儿关在柴房,待次日报官审理,可惜没等到潘锦报官,柔儿当晚就‘畏罪自杀’了。
柔儿死了,所有罪责也随着她的死亡而转移到她身上。
尽管安氏和潘锦知道罪魁祸首是潘娆,但苦于没有证据,也拿她没办法,只能记下这份仇怨,默默替柔儿收了尸。
更气人的是,潘娆洗脱罪名后第二天,平宁王府就送了好些礼品上门。
潘娆要当平宁王侧妃的消息,潘府上下很快就传遍了。
潘远山那几日连走路都是带风的,然而,他并没有高兴多久。
因为,潘娆死了。
在平宁王府的婚书送来的前一日,潘娆身染恶疾,一夜暴毙。
第二日,潘府门前便挂上了白幡。
“死了?”
潘妤在宫中听到这个消息时,委实愣了好久。
兰乔嬷嬷将她掉落在地的眉笔捡起,取来湿水的帕子,为潘妤将画坏了的眉擦拭干净。
“娘娘何必如此惊讶,娆女郎害人在先,有此下场也算恶有恶报。”兰乔嬷嬷劝道。
潘妤长叹:
“恶有恶报是不错,但这……节奏不对吧。”
潘娆已经洗脱了罪名,有潘远山和平氏护着,安氏和潘锦在他们手上连柔儿都保不住,更别说让潘娆‘身染恶疾,一夜暴毙’了。
更何况,如果是安氏和潘锦下的手,潘远山和平氏那边不可能毫无反应。
所以,下手之人应该不是安氏和潘锦。
那会是谁?能让潘远山都沉默不语,直接接受了这个事实。
潘娆死了,潘妤倒不至于非要出宫吊唁,但她对潘娆之死存疑,又另外有话与潘远山说,故而得知潘娆死讯后,便轻装出宫。
潘家门前果然挂着白*幡和白底蓝边的白事灯笼,或许是因潘娆辈分的缘故,门前并无多少来望丧的宾客。
潘妤从轿中走出,门前知客一眼认出她,连忙迎上前行礼,被笙歌破月拦住不肯他们靠近。
门房大开中门将潘妤迎入,并派小子奔去启禀老爷知晓。
潘妤刚刚走过照壁,潘远山就带着小厮过来了,见潘妤一人归来,便没行大礼,只拱了拱手问:
“娘娘怎的突然回来,也不命人事先传个话。”
潘妤问了潘娆的灵堂何在,让潘远山带她去上柱香,路上回道:
“骤闻噩耗,来不及传话,到底怎么回事,前几日还好好的人就身染恶疾了?连治都没治。”
潘远山闻言直叹气,却闭口不言,只管领路,被潘妤拉着停下脚步再问:
“父亲!于我,你何须隐瞒?”
潘远山思虑片刻,看了眼潘妤身后之人,潘妤立刻会意,让所有人都退到十步之外,待确定无人能听见后,潘远山才掩着唇,低声向潘妤说了两个字:
“太后。”
潘妤震惊:“怎,怎么会。”
潘远山长叹:“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是如此。”
在平宁王府的婚书送来前一晚,太后悄悄命内侍来赐了潘娆一碗避子汤,说是王妃孕前,侧妃不可怀孕,某些世家也是如此做的,正妻有孕前妾室都不可怀孕,所以潘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便让潘娆直接饮下那碗避子汤,向太后示好。
谁知潘娆喝下避子汤后,当场吐血而亡。
潘远山欲质问那内侍,但内侍却神情镇定,丝毫无惧,直言他只是负责将太后吩咐的汤药送来而已,其他一概不知。
至此,潘远山如何不懂太后的意思。
再怎么悲愤,也只能捏着鼻子咽下这口气,为潘娆大办后世,也算是补偿了。
潘妤得知真相,再来到潘娆的灵堂祭拜,看着停放的棺木和木牌上的名字,心情复杂忧伤。
说到底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姑娘,纵然为达目的手段狠辣了些,但也是被这个世道逼迫至此。
若非太看重嫡庶,觉得一切的失败都是庶出的缘故,她也不会为了向上爬枉顾他人性命。
可饶是如此,也该有律法惩治她的过错,不该被一碗汤药,莫名其妙送了性命。
潘旸扶着别样憔悴的平氏起身行礼,被潘妤一一扶起,认认真真的上了三炷香后离去,与等候在外的潘远山暗道:
“父亲,我有话与你说。”
一刻钟后,潘远山书房。
书房里倒是看不出府中正在办白事,依旧墨香、茶香扑鼻,在潘妤来吊唁之前,潘远山还在书房中饮茶画画,女儿之死,似乎并未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
因潘妤身份,潘远山请她上座,亲自为她烹茶,并套起了近乎:
“咱们父女俩已经好些时候没一起坐着喝茶了。”
潘妤浅笑以对,心里忍不住吐槽:他们什么时候一起坐着喝过茶?
“娘娘有何话想对为父说?”
潘妤接过潘远山递来的茶水,开门见山:“想问父亲是否对岑夫人有意?”
潘远山的动作一顿,很快恢复:“此事还未公布,你怎会知晓?”
“父亲别管我如何知晓,只要回答女儿是也不是。”潘妤说。
“是,为父确有此想法。”潘远山将茶杯放下,点头承认:
“我与你母亲有缘无分,既分开了,那便各自安好,为父也要为潘家多多考虑才是。那岑夫人品性良善,又颇有才情,与为父甚是相配,为父也与岑家商议好了,下月初八正式下定。”
潘妤心中冷笑,面上却一派真切:
“父亲再娶本不是什么大事,只是那岑夫人,或许要让父亲失望了。”
潘远山神色一紧:“怎么?你在宫中听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