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依照前言,家族之间同气连枝,感谢还要分个前后次序吗?
当然。
主播很快就为她答疑解惑了:
【因为她家里除了祖母祖父,其他人就不是读书的料啊!】
【王贞仪的祖父通过科举入仕,可他的儿子却醉心医学,走上了一条世俗眼里的“不归路”。】
【所以打小,王贞仪就由两位老人带在身边读书、学习。】
【这也为以后埋下了隐患。】
主播随口一言,引得李清照心口砰砰直跳。
仿佛也在为千百年后那个求学的小女孩儿而担忧。
下一秒,她就明白了自己的不安到底从何而来——
“小娘子,主君唤您去前院说话。”
【要搁现在,依旧有人为了代际之间的教育理念差异而吵得不可开交,早八百年前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请看vcr——
【尽管同时代涌现出了不少才女,但那依旧是少数。】
【哪怕在书香世家,依旧还是有许多长辈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词滥调。】
【可王家不同。】
【能培养出大才女的家庭,风气与思想终究是要更加包容开放的。】
何以见得?
夏语冰语气深沉:【两人老人甚至就王贞仪的家庭教育工作展开研讨,最终达成一致。】
【祖母祖父齐上阵,分科教学!】
【家人们,这叫什么?】
冷不丁的,一个问题又被主播抛了出来。
好在,她没为难观众,自问自答:
【双师课堂在大清嘛!】
【具体怎么分的工呢?】
【奶奶带着贞仪读书学诗,爷爷就负责教她天文和算法。】
捕捉到关键词,弹幕忽然惊起一片沸腾:
【上清小妖:算法?】
【上清小妖:王姐这是要考研啊!】
【旒:不愧是六边形战士,好一个stem学霸!】
【此“算法”非彼“算法”,可不是什么计算机进阶啊。】
主播忙不迭纠正:【而是对计算、数学等方面知识的一种统称。】
【王贞仪先学了最基础的数学,在此基础上,又跟着爷爷学习了天文历法。】
【理工科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文科教育也在稳步推进。】
【奶奶没有教她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又或者是闺阁女子应该学的东西。】
【而是叫王贞仪读诗、写诗。】
诗词歌赋,只是才名锦上添花的点缀。
落到世俗眼里,当然还是仕途学问最重要。
【所以,从王贞仪接受的教育就可以看出,她的家庭开明包容。】
【正是这样一个文理兼修的背景,才为她长大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辰喊我回家吃饭:听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拉踩曾国藩啊!】
有弹幕直接开炮:
【路辰喊我回家吃饭:都“晚清第一名臣”了,家里的读书条件那么好,却还在教女儿什么“妇道”,真应该感到羞愧啊!】
说起这个,很快就有人接着附和:
【鹤鸣于九皋:这种权势通天的高官,自己还是国学大师,却把女儿关在后院?】
【鹤鸣于九皋:几个女儿被丈夫冷暴力、被婆家虐待也不管,真是绝了!】
直播间里一片唏嘘。
通过弹幕这寥寥数语,太平已经气得跺脚。
“哪有这样做阿耶的?”
不让女儿读书明理就罢了,吃了苦头还不施以援手,岂有此理?
“亏得还是后世名臣呢,怎么官做的越大,脑子反而越迂了?”
见太平如此打抱不平,婉儿哭笑不得。
“所以,这不正是殿下发奋读书、天后陛下推行新政的原因所在么?”
不但要让自己过得更好,还要尽己所能,让更多人、更多女性过得更好。
哪怕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
说起开明的家庭,李清照很有发言权。
刚迈入父亲的书斋,一盏茶碗就摔在她脚下。
紧随其后的,就是一声怒呵:“我看你简直是昏了头了!”
第97章
李格非平日里有多为自己这个女儿骄傲,眼下就有多恼怒。
李清照深吸一口气,却知道早晚都得有这么一遭,眼看着避无可避,干脆绕开脚下碎片,直接迎了上去。
“夏日炎炎,阿爹何必大动肝火?”
“这盏茶碗还是阿爹最喜欢的,如今碎了岂不可惜?”
看到女儿的笑脸,李格非又生出些许悔意。
自己那声叱责太重,也不知吓没吓到她,有些懊恼地问:“没伤着吧?”
听出话里的缓和之意,一旁的王夫人顺势宽慰:“女儿还小,主君有什么话好好说,慢慢教着就是了。”
说着,又冲李清照使眼色,示意她赶快向父亲说个明白。
经妻子这么一劝阻,李格非倒是冷静了不少,无奈扶额:“你说喜欢金石字画,我们便由着你一掷千金。你说想多在双亲身旁尽孝,我们便依着你不提婚嫁。”
“就连养到如今的年岁、要许人家了,也是先仔细挑过了青年才俊,才叫你去见见。你一个不愿,我们可曾按头强迫你半分?”
“……不曾。”
李清照知道,这回是自己做得太过任性,并不急着为自己辩驳,先老老实实地认了错。
“可是——”
她还是决心要为自己争上一争:“阿爹,我的主意并非胡闹,也不是为了一时置气,而是认真的!”
昨日直播结束之后,李清照在房内枯坐了很久。
小夏主播的那一句话,一直在她脑中盘桓——
“有意思,比有意义还要有意义。”
李清照想,对于自己而言,有意思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研究金石?当然,否则她也不会节衣缩食,只为多淘些心爱之物回来。
琢磨诗词?自然,无论是诗词还是文赋,她都有自己的见解,否则也不会顶着旁人非议,写下那篇《词论》。
她本以为,这番自省,答案应当是不言自明的。
可偏偏在得出这两个理所应当的结论之后,李清照生出了久久不曾消散的彷徨。
这些爱好、这些观点,都是她的一家之言,若仅仅局限于自娱自乐,难免觉得可惜。
所以,她做了一个决定。
李清照正色道:“阿爹,您与阿娘教导我与教导男儿并无任何区别,一向为我的胸襟与气度而骄傲,怎么如今反倒唱起了反调?”
“你有意治学是好事。”
李格非轻叹:“可你毕竟是女儿家,在李家,父母能由着你,来日夫家岂能容忍一个满脑子都是教书的女先生作儿媳?”
“那便不嫁了呗。”
李清照不以为意:“我想做夫子,为人传道授业解惑,这本是好事。若世俗不许,何不自己逍遥,哪里轮得到别人指手画脚?”
“这叫什么话!”
王夫人连连劝阻:“也不必说得这样绝对,仔细挑一挑,终归还是有性情温和的好人家嘛。”
“阿娘说的「好人家」,难道就是赵家么?”
李赵两家因政见不合,一向鲜少往来。可那日赏荷宴赵夫人的不请自来,仿佛打通了什么开关似的,也不知长辈们怎么说的,两家联系陡然紧密起来。
就连前两日赵家女下的帖子,王夫人都亲自拉着她去了。
李格非更是一反常态地默认了此事,李清照哪里还品不出端倪?
见女儿主动提起,王夫人只当有戏,大力劝说:“你既然推测出一二,阿娘也不瞒你。”
李家最是娇惯这个女儿,她也不避讳将终身大事摊在明面上说。
“赵家主君你也知道,官声显赫,家境优渥。虽说从前不大走动,但与家里也是门当户对。”
“那赵家的三郎君性情温和,又是太学生,饱读诗书不说,也爱收集那些金石文物,可不是与你志趣相投么?”
王夫人越说越觉得满意:“更妙的是,赵三郎君上头还有两位兄长,待你嫁过去之后,也不必操心做长媳、做宗妇的一箩筐事。夫妻俩只管安安心心地读书治学,岂不美哉?”
想起那位偶有一面之缘的赵三郎君赵明诚,李清照并不反感,但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感,“可……”
她还想反驳什么,李格非摆摆手。
“好,即便如你所愿,我们果真答应,许你不再婚嫁,只顾安心授课。”
他的问题一针见血:“放眼东京城里,哪家会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拜一个独身女子为师?”
若说母亲的提议还抱着“二者兼得”的美好幻想,父亲的质疑则更加现实尖锐。
这些困难,李清照不是没有想到。
“若是开封府里没人搭理我,我便去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
当然。
主播很快就为她答疑解惑了:
【因为她家里除了祖母祖父,其他人就不是读书的料啊!】
【王贞仪的祖父通过科举入仕,可他的儿子却醉心医学,走上了一条世俗眼里的“不归路”。】
【所以打小,王贞仪就由两位老人带在身边读书、学习。】
【这也为以后埋下了隐患。】
主播随口一言,引得李清照心口砰砰直跳。
仿佛也在为千百年后那个求学的小女孩儿而担忧。
下一秒,她就明白了自己的不安到底从何而来——
“小娘子,主君唤您去前院说话。”
【要搁现在,依旧有人为了代际之间的教育理念差异而吵得不可开交,早八百年前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请看vcr——
【尽管同时代涌现出了不少才女,但那依旧是少数。】
【哪怕在书香世家,依旧还是有许多长辈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词滥调。】
【可王家不同。】
【能培养出大才女的家庭,风气与思想终究是要更加包容开放的。】
何以见得?
夏语冰语气深沉:【两人老人甚至就王贞仪的家庭教育工作展开研讨,最终达成一致。】
【祖母祖父齐上阵,分科教学!】
【家人们,这叫什么?】
冷不丁的,一个问题又被主播抛了出来。
好在,她没为难观众,自问自答:
【双师课堂在大清嘛!】
【具体怎么分的工呢?】
【奶奶带着贞仪读书学诗,爷爷就负责教她天文和算法。】
捕捉到关键词,弹幕忽然惊起一片沸腾:
【上清小妖:算法?】
【上清小妖:王姐这是要考研啊!】
【旒:不愧是六边形战士,好一个stem学霸!】
【此“算法”非彼“算法”,可不是什么计算机进阶啊。】
主播忙不迭纠正:【而是对计算、数学等方面知识的一种统称。】
【王贞仪先学了最基础的数学,在此基础上,又跟着爷爷学习了天文历法。】
【理工科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文科教育也在稳步推进。】
【奶奶没有教她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又或者是闺阁女子应该学的东西。】
【而是叫王贞仪读诗、写诗。】
诗词歌赋,只是才名锦上添花的点缀。
落到世俗眼里,当然还是仕途学问最重要。
【所以,从王贞仪接受的教育就可以看出,她的家庭开明包容。】
【正是这样一个文理兼修的背景,才为她长大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辰喊我回家吃饭:听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拉踩曾国藩啊!】
有弹幕直接开炮:
【路辰喊我回家吃饭:都“晚清第一名臣”了,家里的读书条件那么好,却还在教女儿什么“妇道”,真应该感到羞愧啊!】
说起这个,很快就有人接着附和:
【鹤鸣于九皋:这种权势通天的高官,自己还是国学大师,却把女儿关在后院?】
【鹤鸣于九皋:几个女儿被丈夫冷暴力、被婆家虐待也不管,真是绝了!】
直播间里一片唏嘘。
通过弹幕这寥寥数语,太平已经气得跺脚。
“哪有这样做阿耶的?”
不让女儿读书明理就罢了,吃了苦头还不施以援手,岂有此理?
“亏得还是后世名臣呢,怎么官做的越大,脑子反而越迂了?”
见太平如此打抱不平,婉儿哭笑不得。
“所以,这不正是殿下发奋读书、天后陛下推行新政的原因所在么?”
不但要让自己过得更好,还要尽己所能,让更多人、更多女性过得更好。
哪怕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
说起开明的家庭,李清照很有发言权。
刚迈入父亲的书斋,一盏茶碗就摔在她脚下。
紧随其后的,就是一声怒呵:“我看你简直是昏了头了!”
第97章
李格非平日里有多为自己这个女儿骄傲,眼下就有多恼怒。
李清照深吸一口气,却知道早晚都得有这么一遭,眼看着避无可避,干脆绕开脚下碎片,直接迎了上去。
“夏日炎炎,阿爹何必大动肝火?”
“这盏茶碗还是阿爹最喜欢的,如今碎了岂不可惜?”
看到女儿的笑脸,李格非又生出些许悔意。
自己那声叱责太重,也不知吓没吓到她,有些懊恼地问:“没伤着吧?”
听出话里的缓和之意,一旁的王夫人顺势宽慰:“女儿还小,主君有什么话好好说,慢慢教着就是了。”
说着,又冲李清照使眼色,示意她赶快向父亲说个明白。
经妻子这么一劝阻,李格非倒是冷静了不少,无奈扶额:“你说喜欢金石字画,我们便由着你一掷千金。你说想多在双亲身旁尽孝,我们便依着你不提婚嫁。”
“就连养到如今的年岁、要许人家了,也是先仔细挑过了青年才俊,才叫你去见见。你一个不愿,我们可曾按头强迫你半分?”
“……不曾。”
李清照知道,这回是自己做得太过任性,并不急着为自己辩驳,先老老实实地认了错。
“可是——”
她还是决心要为自己争上一争:“阿爹,我的主意并非胡闹,也不是为了一时置气,而是认真的!”
昨日直播结束之后,李清照在房内枯坐了很久。
小夏主播的那一句话,一直在她脑中盘桓——
“有意思,比有意义还要有意义。”
李清照想,对于自己而言,有意思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研究金石?当然,否则她也不会节衣缩食,只为多淘些心爱之物回来。
琢磨诗词?自然,无论是诗词还是文赋,她都有自己的见解,否则也不会顶着旁人非议,写下那篇《词论》。
她本以为,这番自省,答案应当是不言自明的。
可偏偏在得出这两个理所应当的结论之后,李清照生出了久久不曾消散的彷徨。
这些爱好、这些观点,都是她的一家之言,若仅仅局限于自娱自乐,难免觉得可惜。
所以,她做了一个决定。
李清照正色道:“阿爹,您与阿娘教导我与教导男儿并无任何区别,一向为我的胸襟与气度而骄傲,怎么如今反倒唱起了反调?”
“你有意治学是好事。”
李格非轻叹:“可你毕竟是女儿家,在李家,父母能由着你,来日夫家岂能容忍一个满脑子都是教书的女先生作儿媳?”
“那便不嫁了呗。”
李清照不以为意:“我想做夫子,为人传道授业解惑,这本是好事。若世俗不许,何不自己逍遥,哪里轮得到别人指手画脚?”
“这叫什么话!”
王夫人连连劝阻:“也不必说得这样绝对,仔细挑一挑,终归还是有性情温和的好人家嘛。”
“阿娘说的「好人家」,难道就是赵家么?”
李赵两家因政见不合,一向鲜少往来。可那日赏荷宴赵夫人的不请自来,仿佛打通了什么开关似的,也不知长辈们怎么说的,两家联系陡然紧密起来。
就连前两日赵家女下的帖子,王夫人都亲自拉着她去了。
李格非更是一反常态地默认了此事,李清照哪里还品不出端倪?
见女儿主动提起,王夫人只当有戏,大力劝说:“你既然推测出一二,阿娘也不瞒你。”
李家最是娇惯这个女儿,她也不避讳将终身大事摊在明面上说。
“赵家主君你也知道,官声显赫,家境优渥。虽说从前不大走动,但与家里也是门当户对。”
“那赵家的三郎君性情温和,又是太学生,饱读诗书不说,也爱收集那些金石文物,可不是与你志趣相投么?”
王夫人越说越觉得满意:“更妙的是,赵三郎君上头还有两位兄长,待你嫁过去之后,也不必操心做长媳、做宗妇的一箩筐事。夫妻俩只管安安心心地读书治学,岂不美哉?”
想起那位偶有一面之缘的赵三郎君赵明诚,李清照并不反感,但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感,“可……”
她还想反驳什么,李格非摆摆手。
“好,即便如你所愿,我们果真答应,许你不再婚嫁,只顾安心授课。”
他的问题一针见血:“放眼东京城里,哪家会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拜一个独身女子为师?”
若说母亲的提议还抱着“二者兼得”的美好幻想,父亲的质疑则更加现实尖锐。
这些困难,李清照不是没有想到。
“若是开封府里没人搭理我,我便去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