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她承过上官婉儿的人情,就不介意在必要的时候抬一抬对方的身份。
何况这个年幼偏又格外聪颖的小姑娘,库狄夫人自个儿也很喜欢。
现在的上官婉儿已经是正五品的才人了,不说能在宫廷之内横行霸道,却早就不必再守着掖庭时的卑微谨慎。
可上官婉儿就是固执地坚持要口称“奴婢”,即便这一点被身边的人,尤其是太平公主纠正了许多回,她始终不曾更改。
武媚娘初次听闻还有些意外,纠正两次后,见她有意坚持,索性不再多说什么。
因为英明神武的天后陛下心知肚明,以上官婉儿的机敏,压根儿不存在顺口不顺口的事。
她坚守着这道底线,不肯轻易松口,多半是因为心里有别的主意,所以干脆随她去了。
和旁人都不相同,太平公主每遇上一回,就要锲而不舍地试图纠正一回。
上官婉儿听过便忘,下回见了,还是守着固有的习惯。
她之所以牢牢守着从前的自称,就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因这“才人”的身份,就轻易忘了来时的路。
出身掖庭是不争的事实,她绝不能因天后或公主的赏识而得意忘形。
毕竟,祖父与父亲的下场可就近在眼前呢。
天威浩荡,谨记于心,她不敢忘,更不能忘。
库狄夫人的好意上官婉儿心领了,依旧不打算从善如流。
她选择直接绕过这个话题:“前头尚服局刚送了各地新供上来的料子,奴婢才将递到陛下面前过目。”
说着,又将手里捧着的一批料子往库狄夫人面前递了递。
“我瞧这一季的颜色倒是比从前鲜艳不少。”
库狄夫人大略扫了几眼,也没上手去摸。
能送到大明宫来的衣裳料子自然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好,她的关注点自然就落到了最直接、最扎眼的色彩上。
“如今是天后陛下执掌宫务,自然看中这些明快鲜艳的料子。”
身为皇后,执掌宫务本就是理所应当的分内之事。偏偏她要多提一嘴,特意点了出来,似强调而又不像。
上官婉儿会出这样显眼的纰漏吗?
库狄夫人摇摇头。
那就不是疏忽,而成了意有所指。
想起那位因风疾发作又缠绵病榻的皇帝陛下,库狄夫人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是啊,宫里的娘子们正值花季年华,自然要穿得活泼喜庆些才好看。”
“只是——”
她话锋一转,似笑非笑:“这些微末小事,自由底下尚服局的人去操劳,怎么还麻烦咱们才人特意奔波一趟?”
上官婉儿颇通书画之意,虽说养在掖庭,自小也是得了母亲郑夫人的精心教养。因此,即便身为罪臣之后,学问见识着实不差。
这一点,当日与天后同去亲自考校过她的库狄夫人记忆犹新。
按理来说,上官婉儿这个才人最该做的事,就是跟在武媚娘身边侍奉笔墨才对。
得知她竟是为了选衣裳料子这样的小事而出动,难免叫她觉得意外了。
“但凡与陛下、与公主相关的,哪里还有小事?”
上官婉儿答得很是客气恭敬。
看来刚从天后宫里出来,她还歇不得,紧接着又要往太平公主那儿去了。
“说了半晌,竟都是在说奴婢这一亩三分地的事儿。”
上官婉儿有些歉意地笑了笑,没有错过对方眉眼间的一缕轻愁:“倒是耽误了夫人的正事。”
“正事?”库狄夫人苦笑一声:“又不是什么军政机要,算什么正事。”
她沉吟片刻,还是决定同上官婉儿透个底:“不过这事儿说来确实还有些难办。”
宫女年满出宫是旧俗,放人自行婚嫁也是定例。
偏偏“明眼人”都能瞧得出来,大明宫早就变了天——
如今的天后陛下,才是帝国真正的掌权人呐。
且看她身边跟着的几位夫人,近来一个个都提拔成了有品阶的女官。
夫人们有本事,大家自然心服口服。
可谁知,就连上官婉儿这样的罪臣之后都能一步登天,她们难免就有了别的心思。
她可以,凭什么我不可以?
你不出宫?那我也不出宫!
一来二去的,她们竟以上官婉儿为榜样,恨不得摩拳擦掌、三五不时就往武媚娘面前凑。哪儿还舍得就此出宫、随意嫁了人去?
听库狄夫人三言两语将事情的原委一一道来,饶是一向灵变的上官婉儿也不由犯了难,默然无语。
“陛下近来还在发愁,总嫌人不够用呢。”上官婉儿压低了嗓音,絮絮地同库狄夫人透了个底儿。
掌权之后,头一个紧要的事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人手。
不说雷厉风行的大变革,一些润物无声的小改动总是情理之中的。
“……理是这么个理……”
库狄夫人正为此事犯难,自然晓得其中利害关系:“我倒也有心为陛下留些人,可宫里各司各局皆有定数。”
大的一批年满放出宫去,紧接着还会有等着接班的一批顺势补上。
若是前头的人不肯走,后头的人又眼巴巴地等着填上缺,还有什么合适的由头能将这一大拨人安排得各得其所呢?
两人又谈了几句,一时间也没个思绪。
收住嘴后,还得是上官婉儿一锤定音:“御正很不必多虑,没准儿陛下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只是暂且没有合适的时机。”
库狄夫人忙道:“我原也是这样想的。”
两人打过照面,彼此间通过气,不再多说,又各忙各的去。
目送库狄夫人进殿之后,上官婉儿才叹了口气,抱着衣裳料子,转入隔壁宫室。
按照顺序,天后陛下挑完,就该太平公主来挑了。
一迈入宫里,上官婉儿只觉有说不出的安静。
她似乎是有一两日不曾踏足此地了,分明只有短短几日,竟然也会觉得和之前相比更多了许多说不出的变化。
极度的安静,或许得算是其中最显眼的一条。
上官婉儿几乎可以想象,要在以往,但凡离得近了些,她远远地就能听到太平公主嘀嘀咕咕的抱怨声。
或是谴责太傅为何要留下那么多的课业,又或是嚷嚷着想出去骑马……
总而言之,十回里有九回都是热闹的。
但这几日显然不同。
不说太平公主一下就对课业上了心,但她竟然也能耐得住性子,安安稳稳地坐上半晌。
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就连天后陛下这个做母亲的见了都不住啧啧称奇,直夸上官婉儿伴读有功,甚至借着这个由头赏了她好几回。
上官婉儿连连推辞,倒不是出于自谦,而是她本人的确没在其中出过什么力。
准确来说,还得感谢太平公主自己想明白了什么。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身边的人总是乐见其成的。
“殿下又在用功了?”
悄无声息地摸进了书房,上官婉儿安然看了半晌,才瞅准她换纸的时机,悠悠开口。
“哎呀,你吓我一跳!”
太平公主手里正握笔,被这声猛然一吓,笔尖一抖,狼毫上的的墨汁不听使唤地滚落,径直晕开了纸上誊好的大字。
她一撇嘴,抱怨起来:“都怪婉儿害我分神,纸上的这些字全是白写了。”
“殿下金口玉言,既然这样说的话,婉儿自然得将功折罪才好。”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相识相知,见她“动怒”并不惶恐。
反而不慌不忙地反问她:“那这一页字帖,就由婉儿来为殿下重新誊抄一遍,如何?”
她这话倒并非无的放矢。
上官婉儿年纪虽小,笔下写出来的字倒很是像模像样,就连武媚娘见了也是亲自夸过的。
于她而言,模仿太平公主那……略显潦草的字迹,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换做以前,能得了这样一个偷懒的机会,太平早就忙不迭要答应,可如今的太平公主到底是“今非昔比”了。
她不见烦恼,只是将手上的纸放到一边,重新取了一张来:“这本就是我的课业,何必要麻烦你呢?”
“何况——”
太平公主笑盈盈地开口:“今日的婉儿已是天后陛下身边的第一得力人。”
“太平不过小小一介公主,哪儿还敢劳烦上官才人的尊驾?”
她这话里话外分明都是抱怨,偏偏语气熟稔自然,又带着两人间独有的亲昵。
与其说是抱怨,倒更像是撒娇。
果不其然,上官婉儿曲下膝,刚要赔礼道歉,就见太平公主将笔一丢,赶忙迎了上来。
“婉儿,你可有好久没有来找我了!”
一面说着,她又一面亲手去扶。
“哪儿有很久?”
上官婉儿顺着这股力道起身,闻言哑然失笑。
“自是有的!”
何况这个年幼偏又格外聪颖的小姑娘,库狄夫人自个儿也很喜欢。
现在的上官婉儿已经是正五品的才人了,不说能在宫廷之内横行霸道,却早就不必再守着掖庭时的卑微谨慎。
可上官婉儿就是固执地坚持要口称“奴婢”,即便这一点被身边的人,尤其是太平公主纠正了许多回,她始终不曾更改。
武媚娘初次听闻还有些意外,纠正两次后,见她有意坚持,索性不再多说什么。
因为英明神武的天后陛下心知肚明,以上官婉儿的机敏,压根儿不存在顺口不顺口的事。
她坚守着这道底线,不肯轻易松口,多半是因为心里有别的主意,所以干脆随她去了。
和旁人都不相同,太平公主每遇上一回,就要锲而不舍地试图纠正一回。
上官婉儿听过便忘,下回见了,还是守着固有的习惯。
她之所以牢牢守着从前的自称,就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因这“才人”的身份,就轻易忘了来时的路。
出身掖庭是不争的事实,她绝不能因天后或公主的赏识而得意忘形。
毕竟,祖父与父亲的下场可就近在眼前呢。
天威浩荡,谨记于心,她不敢忘,更不能忘。
库狄夫人的好意上官婉儿心领了,依旧不打算从善如流。
她选择直接绕过这个话题:“前头尚服局刚送了各地新供上来的料子,奴婢才将递到陛下面前过目。”
说着,又将手里捧着的一批料子往库狄夫人面前递了递。
“我瞧这一季的颜色倒是比从前鲜艳不少。”
库狄夫人大略扫了几眼,也没上手去摸。
能送到大明宫来的衣裳料子自然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好,她的关注点自然就落到了最直接、最扎眼的色彩上。
“如今是天后陛下执掌宫务,自然看中这些明快鲜艳的料子。”
身为皇后,执掌宫务本就是理所应当的分内之事。偏偏她要多提一嘴,特意点了出来,似强调而又不像。
上官婉儿会出这样显眼的纰漏吗?
库狄夫人摇摇头。
那就不是疏忽,而成了意有所指。
想起那位因风疾发作又缠绵病榻的皇帝陛下,库狄夫人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是啊,宫里的娘子们正值花季年华,自然要穿得活泼喜庆些才好看。”
“只是——”
她话锋一转,似笑非笑:“这些微末小事,自由底下尚服局的人去操劳,怎么还麻烦咱们才人特意奔波一趟?”
上官婉儿颇通书画之意,虽说养在掖庭,自小也是得了母亲郑夫人的精心教养。因此,即便身为罪臣之后,学问见识着实不差。
这一点,当日与天后同去亲自考校过她的库狄夫人记忆犹新。
按理来说,上官婉儿这个才人最该做的事,就是跟在武媚娘身边侍奉笔墨才对。
得知她竟是为了选衣裳料子这样的小事而出动,难免叫她觉得意外了。
“但凡与陛下、与公主相关的,哪里还有小事?”
上官婉儿答得很是客气恭敬。
看来刚从天后宫里出来,她还歇不得,紧接着又要往太平公主那儿去了。
“说了半晌,竟都是在说奴婢这一亩三分地的事儿。”
上官婉儿有些歉意地笑了笑,没有错过对方眉眼间的一缕轻愁:“倒是耽误了夫人的正事。”
“正事?”库狄夫人苦笑一声:“又不是什么军政机要,算什么正事。”
她沉吟片刻,还是决定同上官婉儿透个底:“不过这事儿说来确实还有些难办。”
宫女年满出宫是旧俗,放人自行婚嫁也是定例。
偏偏“明眼人”都能瞧得出来,大明宫早就变了天——
如今的天后陛下,才是帝国真正的掌权人呐。
且看她身边跟着的几位夫人,近来一个个都提拔成了有品阶的女官。
夫人们有本事,大家自然心服口服。
可谁知,就连上官婉儿这样的罪臣之后都能一步登天,她们难免就有了别的心思。
她可以,凭什么我不可以?
你不出宫?那我也不出宫!
一来二去的,她们竟以上官婉儿为榜样,恨不得摩拳擦掌、三五不时就往武媚娘面前凑。哪儿还舍得就此出宫、随意嫁了人去?
听库狄夫人三言两语将事情的原委一一道来,饶是一向灵变的上官婉儿也不由犯了难,默然无语。
“陛下近来还在发愁,总嫌人不够用呢。”上官婉儿压低了嗓音,絮絮地同库狄夫人透了个底儿。
掌权之后,头一个紧要的事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人手。
不说雷厉风行的大变革,一些润物无声的小改动总是情理之中的。
“……理是这么个理……”
库狄夫人正为此事犯难,自然晓得其中利害关系:“我倒也有心为陛下留些人,可宫里各司各局皆有定数。”
大的一批年满放出宫去,紧接着还会有等着接班的一批顺势补上。
若是前头的人不肯走,后头的人又眼巴巴地等着填上缺,还有什么合适的由头能将这一大拨人安排得各得其所呢?
两人又谈了几句,一时间也没个思绪。
收住嘴后,还得是上官婉儿一锤定音:“御正很不必多虑,没准儿陛下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只是暂且没有合适的时机。”
库狄夫人忙道:“我原也是这样想的。”
两人打过照面,彼此间通过气,不再多说,又各忙各的去。
目送库狄夫人进殿之后,上官婉儿才叹了口气,抱着衣裳料子,转入隔壁宫室。
按照顺序,天后陛下挑完,就该太平公主来挑了。
一迈入宫里,上官婉儿只觉有说不出的安静。
她似乎是有一两日不曾踏足此地了,分明只有短短几日,竟然也会觉得和之前相比更多了许多说不出的变化。
极度的安静,或许得算是其中最显眼的一条。
上官婉儿几乎可以想象,要在以往,但凡离得近了些,她远远地就能听到太平公主嘀嘀咕咕的抱怨声。
或是谴责太傅为何要留下那么多的课业,又或是嚷嚷着想出去骑马……
总而言之,十回里有九回都是热闹的。
但这几日显然不同。
不说太平公主一下就对课业上了心,但她竟然也能耐得住性子,安安稳稳地坐上半晌。
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就连天后陛下这个做母亲的见了都不住啧啧称奇,直夸上官婉儿伴读有功,甚至借着这个由头赏了她好几回。
上官婉儿连连推辞,倒不是出于自谦,而是她本人的确没在其中出过什么力。
准确来说,还得感谢太平公主自己想明白了什么。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身边的人总是乐见其成的。
“殿下又在用功了?”
悄无声息地摸进了书房,上官婉儿安然看了半晌,才瞅准她换纸的时机,悠悠开口。
“哎呀,你吓我一跳!”
太平公主手里正握笔,被这声猛然一吓,笔尖一抖,狼毫上的的墨汁不听使唤地滚落,径直晕开了纸上誊好的大字。
她一撇嘴,抱怨起来:“都怪婉儿害我分神,纸上的这些字全是白写了。”
“殿下金口玉言,既然这样说的话,婉儿自然得将功折罪才好。”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相识相知,见她“动怒”并不惶恐。
反而不慌不忙地反问她:“那这一页字帖,就由婉儿来为殿下重新誊抄一遍,如何?”
她这话倒并非无的放矢。
上官婉儿年纪虽小,笔下写出来的字倒很是像模像样,就连武媚娘见了也是亲自夸过的。
于她而言,模仿太平公主那……略显潦草的字迹,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换做以前,能得了这样一个偷懒的机会,太平早就忙不迭要答应,可如今的太平公主到底是“今非昔比”了。
她不见烦恼,只是将手上的纸放到一边,重新取了一张来:“这本就是我的课业,何必要麻烦你呢?”
“何况——”
太平公主笑盈盈地开口:“今日的婉儿已是天后陛下身边的第一得力人。”
“太平不过小小一介公主,哪儿还敢劳烦上官才人的尊驾?”
她这话里话外分明都是抱怨,偏偏语气熟稔自然,又带着两人间独有的亲昵。
与其说是抱怨,倒更像是撒娇。
果不其然,上官婉儿曲下膝,刚要赔礼道歉,就见太平公主将笔一丢,赶忙迎了上来。
“婉儿,你可有好久没有来找我了!”
一面说着,她又一面亲手去扶。
“哪儿有很久?”
上官婉儿顺着这股力道起身,闻言哑然失笑。
“自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