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说着回归,可张叔夜走的时候还是在前线发射了五十枚炮弹,轰得大金领土地动山摇。
金国上下深刻地的意识到南国易主了,如今的中原之主,再不是那个可以任他们欺凌而不反抗的赵家人了,恰恰相反,现在的中原领主强势且侵略性极强,正在虎视眈眈他们大金的土地。
金国内部争论不休,有人主战,有人主和,可党派之争就是如此,一旦有了党派争端,讨论事就不分对错,而只分敌我了。
只要是敌人主张的,我党通通踩在脚下!
最终皇帝以贪污罪杀了几个粘罕副将,派出使者与大越谈判。
两国约定以锦州到泰州为界,自此休战。
大越群臣商议过后,决定不能这么轻易放过金国!因此不依不饶,依旧叫金国皇帝称臣。
金国皇帝怎么可能就这样称臣?这回两国没有达成一致,此事搁置,也成了两国埋下的引子,就等着有朝一日,时机成熟,再来讨回旧账!
此事登上《江南风尚》,引起轩然大波,老百姓欢欣鼓舞,真真感觉他们如今改朝换代了!曾经不可一世,打得大宋接近亡国的大金国,如今见了他们大越,也要退让三分!
各地百姓,家有余财的纷纷买米买肉,一家人庆贺一番。魏恬恬一家更是抛弃了秦凤炙肉,在这个喜庆的日子去了丰乐楼!
丰乐楼掌柜的不愧是抓准时机的好手,特意请人画了舆图贴在堂中间,虽然此图简陋不堪,又不甚正确,但也能看出哪是苏州府,哪是黄河,哪是燕云一带,哪里是锦州到泰州的那条红线。
“这就是燕云十六州哇!这百来年害得咱们害得好惨!”
“唉呀,我看刊物的时候就想知道这锦州和泰州在哪儿,今日可算知了!”
“这这这……这条线左边是咱们的,还是右边是咱们的?”
“你傻了!左边是咱们的!右边是大金国!”
“啊!”堂内一阵惊呼,“咱们占了这么大的地!”眼看着原来是辽国的地界,一大半儿都归他们大越了!
“那金国就剩一旮旯了!”
“皇帝威武!大越永昌!”
小卫怀瑾啃羊腿啃得欢腾,听父母说些工厂里的事,本来喜气洋洋,却不知母亲不知道怎么的流了眼泪。
卫怀瑾赶紧凑过去想知道到底怎么了,仔细一听才明白,原来是皇帝陛下要迁都了。
什么是迁都?
迁都就是皇帝陛下的皇宫要搬到燕京去,陛下和那些朝廷里面的官员从此都去燕京,不在苏州府一地了。
潘阳也要转学了。
卫芳孙揽住魏恬恬,“好了,陛下迁都也是为了大越,莫哭了。”
魏恬恬哭着说道:“这么多年来,虽见不到东家,可知道他在这,我心里面就安心,现在他要走了,我……”
卫芳孙把妻子的头埋在自己胸口,“我知道,陛下迁都了,整个苏州府都好像空了……”
*
潘邓离开那天,苏州府万人空巷,百姓挤在寒山寺码头,送别皇帝。
潘邓擦擦额角的汗,他特地挑了一个工作日走,怎么来的人还这么多?
苏州府百姓泪别皇帝,三位耆老登船拜别,献上苏州美酒,皆是不舍之情,“陛下,今日离开苏州府,再尝一尝苏州之味吧,苏州百姓皆念陛下恩情,愿陛下从此龙体安康,大越国运昌隆!”
潘邓十分感慨,将这一杯酒撒入运河,“没有苏州,也没有我今日,这杯酒敬江东父老!”
耆老泪流满面,突然扑到地上拽住皇帝的靴子,“陛下!莫走了!百姓舍不得陛下!”
潘邓满面惊恐,赶紧制止已经拔刀的护卫,想要抬脚又怕踹着老头,连忙说道:“耆老莫要如此!唉呀莫脱靴,莫脱靴!”
那老头却抓着大越英明神武的陛下的脚不放,十分倚老卖老!众侍卫本想冲上去,可皇帝又拦着,一时间十分不知所措。
潘邓只能把脚拔出来了,留一只靴子叫耆老拿走了,若有所思回头一看,师父和两个小崽子正捂嘴偷笑呢!
*
大越定鼎四年五月份,皇帝迁都燕京,《江南风尚》六月刊专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传遍大江南北,听到这句话的百姓无不为之震撼,进而感慨万千。
燕京皇宫如今正在扩建,初具雏形,潘邓住进去感觉从前燕山王的王府就够大了,也很舒适,是以十分满意。
潘阳和潘昭更是在自己院子里面撒丫子跑,一边跑一边喊:“太大了!这院子太大了!”
“比我们从前的家大多了!太大了!”
两小孩在自己的院子里跑完之后还要去皇祖母院里,一见果然也比之前要大!
潘阳问道:“小叔叔院呢?”
王婆笑笑:“郓哥儿不在宫中住了,到外面自己开府了。”
“啊!”小潘昭如遭雷劈。
王婆说道:“你们叔叔也到年纪了,他今年都多大了?眼看着三十了,早该娶妻生子,就是这些年来忙忙乱乱,叫他钻空子!这回到了燕京了,陛下也赐了宅院了,看他还怎么往外推!”
她说着叫两个小孩都脱了鞋来炕里边坐,“到时候,你两个就去你叔叔家串门子,正好我这还有个四扇大屏风,全是木雕的,还有两床锦缎面的被子,这边天冷,这被子里面都是好棉花,你俩过些天给小叔叔送去,看看他在家里天天都干点啥。”
潘阳潘昭得了任务,又听说能串门子,十分乐意,“我俩明个就去!”
皇宫搬迁整理了两天,到今日已经洒扫完毕,明天就可以组织祭祀了。
张宝紧急到宫中吩咐宫女把皇帝穿的礼服找出来,宫女在一堆大箱子里翻了翻,终于找出了一身玄色冕服,是和之前的礼服一齐做出来的,但还没穿过。
张宝拿了礼服交给陛下,并说了明个早晨祭祀天地,燕京郊外祭祀台已经搭好,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潘邓十分满意,夸了句张宝好章程。
张奉礼郎笑得眼睛咪咪的,“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的福分!”
今晚上还有宴会,如今他们刚刚搬迁燕京,潘邓陛下要大宴群臣。宴会就设在皇宫,离太阳下山还有一段时间,宫女们已经在大殿和还没建好的殿外悬挂灯笼了。
潘邓看了看桌上礼服,一边批折子,一边脚趾头颠颠颠,无他,只因他知道往常这个时候,师叔就要来了。
果然没过一时半刻,门外有人通报,徐尚书觐见,潘邓顿时笑开了,上前去迎他。
徐观进了殿内,潘邓也不办公了,抻抻筋骨和观哥儿出去遛弯。
两人一路往宫外走,徐观说起今日户部的事,潘邓也和他说些宫中事,不过潘邓最在意的还是孩子读书的问题。
徐观理了理小师侄鬓边的发丝,“……燕京虽没有像苏州府纺织小学那样的学校,可宫中也有老师。阳儿也到年纪了,外面小学里面那些识字的课还有浅显易懂的道理已经不适合她了,她也该学些四书五经,治国之道了。”
昭儿的话还可以晚两年,只不过早学晚学都是学,既然退了学,不如和他姐姐一同上课。
潘邓却说道:“我也知道这回事,只是怕他们两个在宫里待久了,身边又没有个同龄人,时日长了小孩没个朋友,心里要孤单。”
徐观笑道:“这还不好办,选些个伴读就是了。”
潘邓这才想起来这一茬,对了,可以选伴读!
潘阳的话给他选一些同龄的郎君和小娘子一齐上课,小潘昭也可以选几个同龄的聪慧孩子,和他姐姐一同上课。
烦恼了一整天的事就这么解决了,潘邓神清气爽,和观哥儿一同上了燕京高楼。
此时日头西斜,已近黄昏,太阳的余晖将燕京整片城池都笼罩上一层温暖的柔光,潘邓坐在栏边向下望去,只见皇宫正在修建,大路之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车马哒哒而过,小商贩叫闹声不断。
徐观也坐在潘哥儿旁边,和他看这幅盛世之景。潘邓坐着坐着又靠到师叔怀里,小风吹着,十分幸福。
夕阳之景异常短暂,二人也没觉坐了多久,微风吹拂之下,天色渐暗,夜幕高悬,燕山府城内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
市井之内依旧热闹非凡,处处有吆喝声和欢声笑语,徐观下巴拄在潘哥儿的脑袋顶上,两人懒洋洋地靠在围栏边上不想动弹。
又过了好一会儿,徐观说道:“陛下看宫里。”
潘邓扭头一看,只见宫中也掌上了灯,一盏又一盏陆续点亮,把那一片照得明明晃晃的恍如白昼。
“咱们回宫吧,群臣想必已经陆续入了宴席,正等着陛下呢。”
潘邓也笑道:“走吧。”
两人牵着手下了楼,往皇宫走去,他们身后是燕山府欢声笑语,面前又有大越群臣等候,共赴一场盛宴。
金国上下深刻地的意识到南国易主了,如今的中原之主,再不是那个可以任他们欺凌而不反抗的赵家人了,恰恰相反,现在的中原领主强势且侵略性极强,正在虎视眈眈他们大金的土地。
金国内部争论不休,有人主战,有人主和,可党派之争就是如此,一旦有了党派争端,讨论事就不分对错,而只分敌我了。
只要是敌人主张的,我党通通踩在脚下!
最终皇帝以贪污罪杀了几个粘罕副将,派出使者与大越谈判。
两国约定以锦州到泰州为界,自此休战。
大越群臣商议过后,决定不能这么轻易放过金国!因此不依不饶,依旧叫金国皇帝称臣。
金国皇帝怎么可能就这样称臣?这回两国没有达成一致,此事搁置,也成了两国埋下的引子,就等着有朝一日,时机成熟,再来讨回旧账!
此事登上《江南风尚》,引起轩然大波,老百姓欢欣鼓舞,真真感觉他们如今改朝换代了!曾经不可一世,打得大宋接近亡国的大金国,如今见了他们大越,也要退让三分!
各地百姓,家有余财的纷纷买米买肉,一家人庆贺一番。魏恬恬一家更是抛弃了秦凤炙肉,在这个喜庆的日子去了丰乐楼!
丰乐楼掌柜的不愧是抓准时机的好手,特意请人画了舆图贴在堂中间,虽然此图简陋不堪,又不甚正确,但也能看出哪是苏州府,哪是黄河,哪是燕云一带,哪里是锦州到泰州的那条红线。
“这就是燕云十六州哇!这百来年害得咱们害得好惨!”
“唉呀,我看刊物的时候就想知道这锦州和泰州在哪儿,今日可算知了!”
“这这这……这条线左边是咱们的,还是右边是咱们的?”
“你傻了!左边是咱们的!右边是大金国!”
“啊!”堂内一阵惊呼,“咱们占了这么大的地!”眼看着原来是辽国的地界,一大半儿都归他们大越了!
“那金国就剩一旮旯了!”
“皇帝威武!大越永昌!”
小卫怀瑾啃羊腿啃得欢腾,听父母说些工厂里的事,本来喜气洋洋,却不知母亲不知道怎么的流了眼泪。
卫怀瑾赶紧凑过去想知道到底怎么了,仔细一听才明白,原来是皇帝陛下要迁都了。
什么是迁都?
迁都就是皇帝陛下的皇宫要搬到燕京去,陛下和那些朝廷里面的官员从此都去燕京,不在苏州府一地了。
潘阳也要转学了。
卫芳孙揽住魏恬恬,“好了,陛下迁都也是为了大越,莫哭了。”
魏恬恬哭着说道:“这么多年来,虽见不到东家,可知道他在这,我心里面就安心,现在他要走了,我……”
卫芳孙把妻子的头埋在自己胸口,“我知道,陛下迁都了,整个苏州府都好像空了……”
*
潘邓离开那天,苏州府万人空巷,百姓挤在寒山寺码头,送别皇帝。
潘邓擦擦额角的汗,他特地挑了一个工作日走,怎么来的人还这么多?
苏州府百姓泪别皇帝,三位耆老登船拜别,献上苏州美酒,皆是不舍之情,“陛下,今日离开苏州府,再尝一尝苏州之味吧,苏州百姓皆念陛下恩情,愿陛下从此龙体安康,大越国运昌隆!”
潘邓十分感慨,将这一杯酒撒入运河,“没有苏州,也没有我今日,这杯酒敬江东父老!”
耆老泪流满面,突然扑到地上拽住皇帝的靴子,“陛下!莫走了!百姓舍不得陛下!”
潘邓满面惊恐,赶紧制止已经拔刀的护卫,想要抬脚又怕踹着老头,连忙说道:“耆老莫要如此!唉呀莫脱靴,莫脱靴!”
那老头却抓着大越英明神武的陛下的脚不放,十分倚老卖老!众侍卫本想冲上去,可皇帝又拦着,一时间十分不知所措。
潘邓只能把脚拔出来了,留一只靴子叫耆老拿走了,若有所思回头一看,师父和两个小崽子正捂嘴偷笑呢!
*
大越定鼎四年五月份,皇帝迁都燕京,《江南风尚》六月刊专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传遍大江南北,听到这句话的百姓无不为之震撼,进而感慨万千。
燕京皇宫如今正在扩建,初具雏形,潘邓住进去感觉从前燕山王的王府就够大了,也很舒适,是以十分满意。
潘阳和潘昭更是在自己院子里面撒丫子跑,一边跑一边喊:“太大了!这院子太大了!”
“比我们从前的家大多了!太大了!”
两小孩在自己的院子里跑完之后还要去皇祖母院里,一见果然也比之前要大!
潘阳问道:“小叔叔院呢?”
王婆笑笑:“郓哥儿不在宫中住了,到外面自己开府了。”
“啊!”小潘昭如遭雷劈。
王婆说道:“你们叔叔也到年纪了,他今年都多大了?眼看着三十了,早该娶妻生子,就是这些年来忙忙乱乱,叫他钻空子!这回到了燕京了,陛下也赐了宅院了,看他还怎么往外推!”
她说着叫两个小孩都脱了鞋来炕里边坐,“到时候,你两个就去你叔叔家串门子,正好我这还有个四扇大屏风,全是木雕的,还有两床锦缎面的被子,这边天冷,这被子里面都是好棉花,你俩过些天给小叔叔送去,看看他在家里天天都干点啥。”
潘阳潘昭得了任务,又听说能串门子,十分乐意,“我俩明个就去!”
皇宫搬迁整理了两天,到今日已经洒扫完毕,明天就可以组织祭祀了。
张宝紧急到宫中吩咐宫女把皇帝穿的礼服找出来,宫女在一堆大箱子里翻了翻,终于找出了一身玄色冕服,是和之前的礼服一齐做出来的,但还没穿过。
张宝拿了礼服交给陛下,并说了明个早晨祭祀天地,燕京郊外祭祀台已经搭好,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潘邓十分满意,夸了句张宝好章程。
张奉礼郎笑得眼睛咪咪的,“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的福分!”
今晚上还有宴会,如今他们刚刚搬迁燕京,潘邓陛下要大宴群臣。宴会就设在皇宫,离太阳下山还有一段时间,宫女们已经在大殿和还没建好的殿外悬挂灯笼了。
潘邓看了看桌上礼服,一边批折子,一边脚趾头颠颠颠,无他,只因他知道往常这个时候,师叔就要来了。
果然没过一时半刻,门外有人通报,徐尚书觐见,潘邓顿时笑开了,上前去迎他。
徐观进了殿内,潘邓也不办公了,抻抻筋骨和观哥儿出去遛弯。
两人一路往宫外走,徐观说起今日户部的事,潘邓也和他说些宫中事,不过潘邓最在意的还是孩子读书的问题。
徐观理了理小师侄鬓边的发丝,“……燕京虽没有像苏州府纺织小学那样的学校,可宫中也有老师。阳儿也到年纪了,外面小学里面那些识字的课还有浅显易懂的道理已经不适合她了,她也该学些四书五经,治国之道了。”
昭儿的话还可以晚两年,只不过早学晚学都是学,既然退了学,不如和他姐姐一同上课。
潘邓却说道:“我也知道这回事,只是怕他们两个在宫里待久了,身边又没有个同龄人,时日长了小孩没个朋友,心里要孤单。”
徐观笑道:“这还不好办,选些个伴读就是了。”
潘邓这才想起来这一茬,对了,可以选伴读!
潘阳的话给他选一些同龄的郎君和小娘子一齐上课,小潘昭也可以选几个同龄的聪慧孩子,和他姐姐一同上课。
烦恼了一整天的事就这么解决了,潘邓神清气爽,和观哥儿一同上了燕京高楼。
此时日头西斜,已近黄昏,太阳的余晖将燕京整片城池都笼罩上一层温暖的柔光,潘邓坐在栏边向下望去,只见皇宫正在修建,大路之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车马哒哒而过,小商贩叫闹声不断。
徐观也坐在潘哥儿旁边,和他看这幅盛世之景。潘邓坐着坐着又靠到师叔怀里,小风吹着,十分幸福。
夕阳之景异常短暂,二人也没觉坐了多久,微风吹拂之下,天色渐暗,夜幕高悬,燕山府城内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
市井之内依旧热闹非凡,处处有吆喝声和欢声笑语,徐观下巴拄在潘哥儿的脑袋顶上,两人懒洋洋地靠在围栏边上不想动弹。
又过了好一会儿,徐观说道:“陛下看宫里。”
潘邓扭头一看,只见宫中也掌上了灯,一盏又一盏陆续点亮,把那一片照得明明晃晃的恍如白昼。
“咱们回宫吧,群臣想必已经陆续入了宴席,正等着陛下呢。”
潘邓也笑道:“走吧。”
两人牵着手下了楼,往皇宫走去,他们身后是燕山府欢声笑语,面前又有大越群臣等候,共赴一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