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
待到两人回了住处,齐强说道:“若真是如此,王襄处境也十分危险,他虽有地利,却无人和,大越皇帝是何等英豪?此人不能小觑!王襄和他交手,如何有胜算?不能让我主和王襄联手!”
魏昪想了想,“我二人如今初到河中府,还未仔细探查,不知事情是否真像杨府尹所说那般……”
“还用仔细探查什么?我这兄长十分实诚,信他不会错!”
魏昪却不能轻信,“你忘了我们来时在河东县,那几个村民张口闭口就是‘中原迟早归越’了?其中必有蹊跷。”
齐强一听,心里也犯嘀咕,那些个乡野中人言之凿凿,哪里像些个泥腿子?和别处的农夫大不相同,十分古怪。
第二日三人又相聚,杨府尹带着两位贵客在河中府郊外散布,齐强说起此事,“……说来奇怪,贤兄此处是河中府,离江南已十分遥远,怎会有如此多人一心归越?我与魏兄两个虽然并没和那几个农夫深谈,可那几人口若悬河,一张嘴里十分歪理,可见其十分推崇大越,这还是几个人,有此子民,贤兄当小心为上。”
杨澎泽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件事,呵呵笑道:“呃……贤弟有所不知,当年金军南下,路过此处打谷草,这的乡民在那时就团结起来,抵抗金军……后来江南军一路把金军赶回北地,其中一支又路过这里。是以这的乡民们比别处勇猛些,也记得江南军的好。”
齐强两人这才明白,“原来如此。”
“不过话虽如此,也不能让这群乡民太过放肆,公然视关中王于无物,长此以往,刁民横行,贤兄如何管治?”
杨澎泽听了这话叹气一声,“不瞒两位贤弟,这事其实我早就知道,可是……可是我管不了……”
二人听杨府尹十分为难,纷纷问道:“这是为何?”
“贤兄治府有何难处?不妨与我两个说说。”
三人在河边上走,杨澎泽说起了自己的难处,“我这河中府,从前有厢兵数千,可三年前被关中王召集过一次,现在只留下一千人,二位贤弟,一千人呐,我这河中府偌大的府城,辖下八县六十乡,就给我留下一千人!这河中没乱起来,全靠乡勇集结,守卫乡里,如此一来,叫我怎么管他们?”
二人怔住了,“这……”
杨澎泽又说道:“再者两位贤弟可否听过那句谶语?‘驱逐鞑虏者,北定中原也’。”
齐强又听到了这句话,皱了皱眉头,“这都是那大越皇帝自己传的,咋能相信?”
杨澎泽却说道:“百姓们真信呢,这句话在中原一地都快传开了……”
齐强听闻此事,忍不住问起了他此行最关键的问题,“贤兄可知大越皇帝对王襄是个什么章程?如今关中王又是什么打算?”
杨澎泽缓缓说道:“此事不为外人道也,两位贤弟莫与旁人说,大越王去年登基之时发诏书到洛阳府,叫王襄早日参拜。”
两人对视一眼,“这……大越皇帝当真如此直白?”
这也忒下关中王的脸面了!
杨澎泽叹了口气,“王襄已经在备战了,听说要向东进发,率先攻下开封府。”
这可真叫两人吃惊了,“果真如此?”
杨澎泽又反口,“我……我也是道听途说。”
“唉呀!贤兄到底是听谁说的?这事儿保真吗?”
开封府可不同寻常,这可是从前的汴京城!要是王襄有意像东发兵,那可就不是自保这么简单了!
不过二人也能理解,所谓以攻为守,也是良策。
魏昪也问道:“时隔多年,开封府可换了守将?”
杨澎泽说道:“这事我也不能保准,贤弟莫问了……不过开封府守将一直□□,依旧是李纲李将军。”
齐强却不依不饶,“这消息从哪儿来的?贤兄快说!我准不说出去。”
“贤弟莫问了莫问了……”
“贤兄快说!”
两人撕扯之间魏昪却突然怔住了,他定睛远看,眯了眯眼睛看向北边,再三眨眼终于确定是天现异象,“两位……可见天边有虹?”
杨澎泽和齐强停下来,也顺着魏昪的视线往北边看,果然见北面低处有一道长虹!
杨澎泽心里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
不知何人高声大喊:“快看!长虹贯日之景!”
府里嘈杂起来,这晴朗的天气,几天之内又没下雨,如何就有天虹悬挂!
百姓干活计的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在屋里面的都出了门,齐齐往北面看去。
府中耆老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出了屋,往天边一看,说道:“无风无雨,烈日炎炎,天虹悬挂,其落处必有蹊跷!”
众人都看天虹落处,正是黄河!
*
府里百姓乌泱泱到了河边上,府尹和齐强韩昪两人也随后赶到。他们到此处的时候,长虹已经消失了,只有一大群人在河边站着,另外有人在河里面不知道挖些什么。
有老百姓喊道:“宋押司!天虹是垂在此处吗?”
宋押司喊道:“就是这儿!当时我和众位乡民在附近,都看见天虹低垂,就在眼前,连忙跑到这里,天虹消逝,我却觉心有灵犀,是以派人挖掘!”
杨澎泽赶紧跑过,把宋押司拽到一边,走了老远,见四下无人才呵道:“宋江!你弄啥勒!”
第334章 长虹贯日
宋江被府尹拽着也不失风度,老神在在,理了理自己的衣袖子,“我主称帝,怎能没有天现异象?陛下自己不做此事,也不交代我等,难不成咱们这些做臣属的这点自觉也没有吗?”
“你!”杨澎泽又是左右环视,“如今多事之秋,你少找麻烦!”
宋江呵呵一笑,“府尹忒谨慎了,此事我确保万无一失!”
说着两人回到河边,张水生也在此,看见了杨府尹气冲冲的,自己默默低下头,脚跟辗转几下,把身子转过去了。
简直就是不打自招!
杨澎泽气不打一处来,又把张押司拽到一边,“咋回事!”
张水生嘟囔道:“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前些日子主公送来的能喷水的灌溉农具到了,宋押司见了那批物资,听说是浇水用的,直说如今用不上,先在咱们仓库里存半个月,再由他发放给乡民……”
张水生看着杨府尹的目光,缩了缩脖子,“我听了也没理会……宋押司日日下乡讲课,和咱们河中府辖下村民最是要好,此事由他来办,正好还能顺道宣扬一下我东南仁政,是以我就没再管了,谁能想到宋押司用来干这个……”
此时只听河边一阵吵嚷,“捞上来了,捞上来了!”
黄河边上顿时热闹起来,“让我看看,捞上啥来了!”
“这么大个!难怪捞了这么久!”
“这是啥?石碑?”
宋江赶紧叫人给这大石碑冲水,把上面的泥沙都冲刷下去。
众人又围上观看,只见此碑十分古朴,上面被河水冲刷得棱角坑洼,正中央有两排字符,却都不认得。
“都让开,都让开!让咱们宋押司来看,这几个字是啥。”
宋押司到了石碑对面,仔细观看,“嘶……这……这我也不认得。”
齐强和魏昪两个人从村民捞东西就一直在河边,此时挤进人群之中,“让我俩看看!”
众人给他两个让出道,齐强凑近一看,“这……这是啥?”
“唉呀!”众人一片埋怨,“这两个后生……不认字就不要往前凑!让我们老父母来看!”
“让开,老父母来了!”
杨澎泽走过去,看清了碑上的花纹,“这也不是字呀。”
众乡亲哗然,不是字,那是什么!
宋江恍然大悟,“此乃天书!”
众人震惊,竟然是上天铭文!
有老百姓十分着急,“那老天爷说了啥了,咱也不认得呀!这可咋好?”
宋江又连忙说道:“众位且莫着急,我曾认得一位高人,人称入云龙公孙胜,此人师从罗真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还有一门绝学,精通此蝌蚪文,要是他到咱们河中府来,定能勘破天机!”
*
魏昪回到脚店之中就收拾东西,准备启程返回燕京,齐强拦他,“咱俩怎么也得等到那公孙胜来了,听了这天机究竟是什么再走!”
魏昪没有停下手中动作,“还要等那道长?你没听百姓议论纷纷,都觉得这就是那句话的天上铭文?”
“哪句话?”
魏昪学着府里老百姓说的话,“你没看吗?这一共是两排蝌蚪文,而且一边长,那两句话也是两句,也一边长。此话正是‘驱逐鞑虏者,北定中原也’!”
齐强又拦他,“那又咋了?咱们听董大王之命南下探查机密,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咱两个四个眼珠子都看见长虹贯日之景了!这能是假的不成?一个结果都没有就这么走了,咱俩回去之后董大王问起来要怎么交代?”
待到两人回了住处,齐强说道:“若真是如此,王襄处境也十分危险,他虽有地利,却无人和,大越皇帝是何等英豪?此人不能小觑!王襄和他交手,如何有胜算?不能让我主和王襄联手!”
魏昪想了想,“我二人如今初到河中府,还未仔细探查,不知事情是否真像杨府尹所说那般……”
“还用仔细探查什么?我这兄长十分实诚,信他不会错!”
魏昪却不能轻信,“你忘了我们来时在河东县,那几个村民张口闭口就是‘中原迟早归越’了?其中必有蹊跷。”
齐强一听,心里也犯嘀咕,那些个乡野中人言之凿凿,哪里像些个泥腿子?和别处的农夫大不相同,十分古怪。
第二日三人又相聚,杨府尹带着两位贵客在河中府郊外散布,齐强说起此事,“……说来奇怪,贤兄此处是河中府,离江南已十分遥远,怎会有如此多人一心归越?我与魏兄两个虽然并没和那几个农夫深谈,可那几人口若悬河,一张嘴里十分歪理,可见其十分推崇大越,这还是几个人,有此子民,贤兄当小心为上。”
杨澎泽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件事,呵呵笑道:“呃……贤弟有所不知,当年金军南下,路过此处打谷草,这的乡民在那时就团结起来,抵抗金军……后来江南军一路把金军赶回北地,其中一支又路过这里。是以这的乡民们比别处勇猛些,也记得江南军的好。”
齐强两人这才明白,“原来如此。”
“不过话虽如此,也不能让这群乡民太过放肆,公然视关中王于无物,长此以往,刁民横行,贤兄如何管治?”
杨澎泽听了这话叹气一声,“不瞒两位贤弟,这事其实我早就知道,可是……可是我管不了……”
二人听杨府尹十分为难,纷纷问道:“这是为何?”
“贤兄治府有何难处?不妨与我两个说说。”
三人在河边上走,杨澎泽说起了自己的难处,“我这河中府,从前有厢兵数千,可三年前被关中王召集过一次,现在只留下一千人,二位贤弟,一千人呐,我这河中府偌大的府城,辖下八县六十乡,就给我留下一千人!这河中没乱起来,全靠乡勇集结,守卫乡里,如此一来,叫我怎么管他们?”
二人怔住了,“这……”
杨澎泽又说道:“再者两位贤弟可否听过那句谶语?‘驱逐鞑虏者,北定中原也’。”
齐强又听到了这句话,皱了皱眉头,“这都是那大越皇帝自己传的,咋能相信?”
杨澎泽却说道:“百姓们真信呢,这句话在中原一地都快传开了……”
齐强听闻此事,忍不住问起了他此行最关键的问题,“贤兄可知大越皇帝对王襄是个什么章程?如今关中王又是什么打算?”
杨澎泽缓缓说道:“此事不为外人道也,两位贤弟莫与旁人说,大越王去年登基之时发诏书到洛阳府,叫王襄早日参拜。”
两人对视一眼,“这……大越皇帝当真如此直白?”
这也忒下关中王的脸面了!
杨澎泽叹了口气,“王襄已经在备战了,听说要向东进发,率先攻下开封府。”
这可真叫两人吃惊了,“果真如此?”
杨澎泽又反口,“我……我也是道听途说。”
“唉呀!贤兄到底是听谁说的?这事儿保真吗?”
开封府可不同寻常,这可是从前的汴京城!要是王襄有意像东发兵,那可就不是自保这么简单了!
不过二人也能理解,所谓以攻为守,也是良策。
魏昪也问道:“时隔多年,开封府可换了守将?”
杨澎泽说道:“这事我也不能保准,贤弟莫问了……不过开封府守将一直□□,依旧是李纲李将军。”
齐强却不依不饶,“这消息从哪儿来的?贤兄快说!我准不说出去。”
“贤弟莫问了莫问了……”
“贤兄快说!”
两人撕扯之间魏昪却突然怔住了,他定睛远看,眯了眯眼睛看向北边,再三眨眼终于确定是天现异象,“两位……可见天边有虹?”
杨澎泽和齐强停下来,也顺着魏昪的视线往北边看,果然见北面低处有一道长虹!
杨澎泽心里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
不知何人高声大喊:“快看!长虹贯日之景!”
府里嘈杂起来,这晴朗的天气,几天之内又没下雨,如何就有天虹悬挂!
百姓干活计的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在屋里面的都出了门,齐齐往北面看去。
府中耆老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出了屋,往天边一看,说道:“无风无雨,烈日炎炎,天虹悬挂,其落处必有蹊跷!”
众人都看天虹落处,正是黄河!
*
府里百姓乌泱泱到了河边上,府尹和齐强韩昪两人也随后赶到。他们到此处的时候,长虹已经消失了,只有一大群人在河边站着,另外有人在河里面不知道挖些什么。
有老百姓喊道:“宋押司!天虹是垂在此处吗?”
宋押司喊道:“就是这儿!当时我和众位乡民在附近,都看见天虹低垂,就在眼前,连忙跑到这里,天虹消逝,我却觉心有灵犀,是以派人挖掘!”
杨澎泽赶紧跑过,把宋押司拽到一边,走了老远,见四下无人才呵道:“宋江!你弄啥勒!”
第334章 长虹贯日
宋江被府尹拽着也不失风度,老神在在,理了理自己的衣袖子,“我主称帝,怎能没有天现异象?陛下自己不做此事,也不交代我等,难不成咱们这些做臣属的这点自觉也没有吗?”
“你!”杨澎泽又是左右环视,“如今多事之秋,你少找麻烦!”
宋江呵呵一笑,“府尹忒谨慎了,此事我确保万无一失!”
说着两人回到河边,张水生也在此,看见了杨府尹气冲冲的,自己默默低下头,脚跟辗转几下,把身子转过去了。
简直就是不打自招!
杨澎泽气不打一处来,又把张押司拽到一边,“咋回事!”
张水生嘟囔道:“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前些日子主公送来的能喷水的灌溉农具到了,宋押司见了那批物资,听说是浇水用的,直说如今用不上,先在咱们仓库里存半个月,再由他发放给乡民……”
张水生看着杨府尹的目光,缩了缩脖子,“我听了也没理会……宋押司日日下乡讲课,和咱们河中府辖下村民最是要好,此事由他来办,正好还能顺道宣扬一下我东南仁政,是以我就没再管了,谁能想到宋押司用来干这个……”
此时只听河边一阵吵嚷,“捞上来了,捞上来了!”
黄河边上顿时热闹起来,“让我看看,捞上啥来了!”
“这么大个!难怪捞了这么久!”
“这是啥?石碑?”
宋江赶紧叫人给这大石碑冲水,把上面的泥沙都冲刷下去。
众人又围上观看,只见此碑十分古朴,上面被河水冲刷得棱角坑洼,正中央有两排字符,却都不认得。
“都让开,都让开!让咱们宋押司来看,这几个字是啥。”
宋押司到了石碑对面,仔细观看,“嘶……这……这我也不认得。”
齐强和魏昪两个人从村民捞东西就一直在河边,此时挤进人群之中,“让我俩看看!”
众人给他两个让出道,齐强凑近一看,“这……这是啥?”
“唉呀!”众人一片埋怨,“这两个后生……不认字就不要往前凑!让我们老父母来看!”
“让开,老父母来了!”
杨澎泽走过去,看清了碑上的花纹,“这也不是字呀。”
众乡亲哗然,不是字,那是什么!
宋江恍然大悟,“此乃天书!”
众人震惊,竟然是上天铭文!
有老百姓十分着急,“那老天爷说了啥了,咱也不认得呀!这可咋好?”
宋江又连忙说道:“众位且莫着急,我曾认得一位高人,人称入云龙公孙胜,此人师从罗真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还有一门绝学,精通此蝌蚪文,要是他到咱们河中府来,定能勘破天机!”
*
魏昪回到脚店之中就收拾东西,准备启程返回燕京,齐强拦他,“咱俩怎么也得等到那公孙胜来了,听了这天机究竟是什么再走!”
魏昪没有停下手中动作,“还要等那道长?你没听百姓议论纷纷,都觉得这就是那句话的天上铭文?”
“哪句话?”
魏昪学着府里老百姓说的话,“你没看吗?这一共是两排蝌蚪文,而且一边长,那两句话也是两句,也一边长。此话正是‘驱逐鞑虏者,北定中原也’!”
齐强又拦他,“那又咋了?咱们听董大王之命南下探查机密,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咱两个四个眼珠子都看见长虹贯日之景了!这能是假的不成?一个结果都没有就这么走了,咱俩回去之后董大王问起来要怎么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