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燕青闷了一会,而后小声说道:“若是如此……我愿侍奉太后左右。”
粟太后没料到这人会这样说,笑着拍拍床榻,“坐上来。”
燕青顺从地起身坐到了床榻边上,他身影高大,把光都挡住了,粟太后说道:“靠过来一点。”
燕青又坐过去了,见粟太后像是要起身,连忙拿了软垫靠在她背后,粟太后靠住了,他也便顺势不走了,坐到床头。
粟太后靠在他坚实的臂膀里,说道:“我明日便向周逸将你讨要过来。”
燕青却说道:“我主人明日要出城走商,别的得力的人不在身边,主人一向倚重我,若不跟他出城,我……我心中有愧,太后在上,便叫我最后和他走一趟吧。”
粟太后抬头看向云壁,无奈说道:“那便依你,不过可说好了,这趟回归,便待在宫中不走了。”
燕青看着粟太后,轻轻应了声,“嗯。”
*
夜色渐深,应天府城门外,一辆马车正在路边等候,忽然车帘一掀,有人钻进车里。
车内几人看向来人,都笑出声来。
阮小五哈哈笑道:“燕青兄,好福气呀!你怎么还出来了!”
时迁也笑道:“夜里看燕青兄弟,黑鸦鸦的天都觉得光彩映人,老兄我要是有你三分姿色,也不至于被城门头守卫抓走呀!”
众人哈哈大笑。
谁不说呢,这应天府真晦气!看时迁驾马车进城不分青红皂白就抓,抓个甚么抓!人都是爹娘生养的,长得怎样也不由自个做主,就说时迁看着就像贼就给抓起来了,叫人在牢里待了多久!哪有这种道理!
第310章 鄂州备战
众人都为时迁打抱不平,怎么就空口白牙,诬陷良军官长得像个贼了?不就是身子干吧瘦了点,人又长得佝偻了点,平日里好踮着脚尖走道,脸上两缕弯钩胡子,上边再加上一双来回乱窜的眼珠子吗!怎么就像个贼了!
时迁也心中郁闷,倒不是为这狗屁倒灶的应天府把他关了两日监牢,而是为了卢员外救他,给那太后娘娘献上的好多珍宝!
又是琉璃瓶子,又是黄金嵌上北珠的头面,乖乖,这两样光听着都够买他十条命了,怎么这么花销哟!
时迁痛心不已,问燕青兄弟,“你走时记没记得那太后把这两样珍宝放到哪儿了?你几个先走,我稍后一步,去那皇宫里把这两样东西给取回来,不出两日就撵上你们!”
众人听了都赶紧拦他,“不必不必。”
“这是做什么?”
“这东西既然送出去了,哪里有拿回来的道理?”
时迁说道:“这都是为得我办事不利,叫卢员外多花了这些钱!”
卢俊义赶紧摇头说道:“这不是我花的钱,这都是主公的钱。”
时迁更急了,“主公的钱,也不行呀!”
众人又劝他,“怎么不行?你放宽心吧,咱们主公有钱!”
“咱们主公最有钱了!”
“这都是小钱,等咱们大计成了,主公坐拥天下,多少宝贝没有?”
几人轮番劝说,终于把时迁劝得坐定在了马车里,不想着干老本行了。
燕青掀开车帘看了看外面的道路,问道:“咱们这次走商几时回来?”
没等卢俊义说些什么,阮小五奸笑着凑过去,“燕青兄弟这还没走,就想着回来了?你也和兄弟们说说,那粟太后长得什么样?皇宫里面都有啥?那粟太后对你……”
燕青把阮小五推过去一点,“粟太后只不过是看我跟着主人会办些事,因此看重了些,说到底还是看重我主人,我家粮铺在应天府日进斗金,少不了孝敬,宫中虽是皇家,吃穿用度也要花钱。”
阮小五顿时觉得十分没劲,“……叫你说太后娘娘,你却说这些。”
燕青又问正事,“这回咱们几日回归?若是出门日久,我待先写上两封信,叫人送到那小黄门手中。”做戏做全套,可不能让主人的大计在这小事上败露。
卢俊义点点头,他虽是在太后面前挑拨了蒋家和张家,可也不知太后是否上了心,时不时地也得提两句,“……是该写两封,你就在这写吧。”说着从旁边的匣子里拿出纸笔来,燕青就在这窄车厢里就着灯光写起书信。
燕青一边写着一边说道:“咱们为何不在这应天府多待些时日?若是主公有些别的吩咐,也能见机而动。”
卢俊义摇摇头,“已不必了,大势已定,剩下的事不是你我这等小人物能左右的了。”
时迁十分好奇,“我在狱中都听说了,近些天来粟家和蒋家闹得十分厉害……”他压低了声音,“现在这皇宫里边儿那个皇帝,真不姓赵,姓蒋?”
卢俊义微微一笑,燕青听了这话,也抬起眼来看他,嘴边露出微笑来,“这事谁能真晓得?除了粟太后本人以外,怕是无人知晓。”
卢俊义说道:“只是如今那小皇帝是不是姓蒋,也只能是了!”
时迁恍然大悟,“真高计也!”
燕青又问两位,“主公又吩咐了什么事?叫二位哥哥亲自来跑一趟。”
阮小五说道:“除了传递消息以外,确实还有一件大事。”
时迁说道:“不过你也莫担忧,虽是大事,没甚危险。”
卢俊义摸摸下巴胡须,呵呵一笑,“咱们这回不往东南了,往西南走,去巴州见一位老熟人。”
*
江南大敌当前,潘邓却没有着急,命人封锁了长江沿岸,静待形式变化。同时派关胜从扬州府撤军,带大军到池州一地,守住宋军中线行军;而林冲则带大军驻守江宁府。
前些日子阮七将军已和张将军一同出征,驻守鄂州,苏州府一众官员推断上游宋军定走水路顺流而下,便写信叫张将军加紧水上巡查。
过了两日,张清写信来,言阮七将军要一批军备,以供备战之用。
潘邓看着薄薄一张纸上,要两百艘有船舱的渔船做战船用,还要粗铁链若干,挠了挠脑袋,吩咐李应去给他办差,“这渔船用新的也忒浪费了,你到润州造船厂买两百艘快船,到沿途各地以旧换新,叫咱沿江百姓开开新船;至于这几条大铁链子,叫罗东家饶给你,不叫他算钱。一应尽快,切莫延误战机。”
李应接过了了阮七将军写的军需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之后深深感叹,要么他们东家到如今也是数一数二的富贾呢,别管腰缠万贯,也得精打细算!
李应又问道:“这上头还有药品,我一并捎过去?”
潘邓点点头,“去找乔郓哥拿。”
*
张叔夜到了寿春一带,接到他家大哥张伯奋的来信。
小张将军带领大军从西路南下,即将抵达北岸,此时却遇到了麻烦事,北岸黄州、蓟州、蓟水等地推脱搪塞,眼见着不愿借道!
这还尚且不是江南,一江之隔的北岸竟然就不听朝廷号令了!张伯奋哪里能忍?写信给老爹,请求出兵攻入两州。
张叔夜却紧皱眉头,过了许久叹了口气,他也遇到了相同状况,北岸沿岸州府不愿借道,眼见有反宋之心。
这事其实也不怪沿江一带的州府,这些年来朝廷征税越征越多,他们江北本就不像江南那样富庶,全都是靠着和江南一江之隔,来往通商频繁,享受了江南的各种福利政策,这才能每年足额交上钱。
跟谁才能吃饱饭,他们还是懂的,因此自然自然不愿意给朝廷军借道,揭竿造反的事他们干不出来,蔫不作声装哑巴还是会的。
是以江北沿岸几府一边装傻,一边琢磨着要不向江南投诚。可要他们真一咬牙一跺脚就造反,又没有那样的决心。众人心中郁郁,都纳闷为什么潘主公不神兵天降一举攻下他们府,就如扬州府一般,他们也能早早归顺了,也省得如今自己夹在中间,里外不好做人!
张叔夜冥思苦想,他小儿子仲熊过来相问,“父亲,可要我带人一举攻下桐城?”
张叔夜说道:“不必,如今要紧事不是江北,而是江南。局势如此,我等需速战速决,才能以迅猛之兵夺取先机,不能在这些沿岸州府上面浪费时日。”
张仲熊问道:“父亲可有良策?”
张叔夜说道:“派人于各处宣扬,东南王谋反,我们此次来是平定反贼,现在东南已经有官员、富贾、有识之士想要共同推翻东南王,早已和我大军联络。我军买通了江南豪族,不日里应外合,就会夺回江南!”
张仲熊十分吃惊,“咱们何时联络的江南豪族?”
张叔夜:“……”
张叔夜说道:“莫问这些,去办就是了!”
小儿子告退了,张叔夜又提笔给大儿子写信,叫他依法照做,切莫白白损耗兵力,也不要在江北多耗时日。
*
鄂州城,张清和阮小七在长江沿岸驻守,侦察兵时刻眺望着对岸。
现在有一事叫人为难,便是他们在此地,不知道敌军分散行军,会在哪入长江。
粟太后没料到这人会这样说,笑着拍拍床榻,“坐上来。”
燕青顺从地起身坐到了床榻边上,他身影高大,把光都挡住了,粟太后说道:“靠过来一点。”
燕青又坐过去了,见粟太后像是要起身,连忙拿了软垫靠在她背后,粟太后靠住了,他也便顺势不走了,坐到床头。
粟太后靠在他坚实的臂膀里,说道:“我明日便向周逸将你讨要过来。”
燕青却说道:“我主人明日要出城走商,别的得力的人不在身边,主人一向倚重我,若不跟他出城,我……我心中有愧,太后在上,便叫我最后和他走一趟吧。”
粟太后抬头看向云壁,无奈说道:“那便依你,不过可说好了,这趟回归,便待在宫中不走了。”
燕青看着粟太后,轻轻应了声,“嗯。”
*
夜色渐深,应天府城门外,一辆马车正在路边等候,忽然车帘一掀,有人钻进车里。
车内几人看向来人,都笑出声来。
阮小五哈哈笑道:“燕青兄,好福气呀!你怎么还出来了!”
时迁也笑道:“夜里看燕青兄弟,黑鸦鸦的天都觉得光彩映人,老兄我要是有你三分姿色,也不至于被城门头守卫抓走呀!”
众人哈哈大笑。
谁不说呢,这应天府真晦气!看时迁驾马车进城不分青红皂白就抓,抓个甚么抓!人都是爹娘生养的,长得怎样也不由自个做主,就说时迁看着就像贼就给抓起来了,叫人在牢里待了多久!哪有这种道理!
第310章 鄂州备战
众人都为时迁打抱不平,怎么就空口白牙,诬陷良军官长得像个贼了?不就是身子干吧瘦了点,人又长得佝偻了点,平日里好踮着脚尖走道,脸上两缕弯钩胡子,上边再加上一双来回乱窜的眼珠子吗!怎么就像个贼了!
时迁也心中郁闷,倒不是为这狗屁倒灶的应天府把他关了两日监牢,而是为了卢员外救他,给那太后娘娘献上的好多珍宝!
又是琉璃瓶子,又是黄金嵌上北珠的头面,乖乖,这两样光听着都够买他十条命了,怎么这么花销哟!
时迁痛心不已,问燕青兄弟,“你走时记没记得那太后把这两样珍宝放到哪儿了?你几个先走,我稍后一步,去那皇宫里把这两样东西给取回来,不出两日就撵上你们!”
众人听了都赶紧拦他,“不必不必。”
“这是做什么?”
“这东西既然送出去了,哪里有拿回来的道理?”
时迁说道:“这都是为得我办事不利,叫卢员外多花了这些钱!”
卢俊义赶紧摇头说道:“这不是我花的钱,这都是主公的钱。”
时迁更急了,“主公的钱,也不行呀!”
众人又劝他,“怎么不行?你放宽心吧,咱们主公有钱!”
“咱们主公最有钱了!”
“这都是小钱,等咱们大计成了,主公坐拥天下,多少宝贝没有?”
几人轮番劝说,终于把时迁劝得坐定在了马车里,不想着干老本行了。
燕青掀开车帘看了看外面的道路,问道:“咱们这次走商几时回来?”
没等卢俊义说些什么,阮小五奸笑着凑过去,“燕青兄弟这还没走,就想着回来了?你也和兄弟们说说,那粟太后长得什么样?皇宫里面都有啥?那粟太后对你……”
燕青把阮小五推过去一点,“粟太后只不过是看我跟着主人会办些事,因此看重了些,说到底还是看重我主人,我家粮铺在应天府日进斗金,少不了孝敬,宫中虽是皇家,吃穿用度也要花钱。”
阮小五顿时觉得十分没劲,“……叫你说太后娘娘,你却说这些。”
燕青又问正事,“这回咱们几日回归?若是出门日久,我待先写上两封信,叫人送到那小黄门手中。”做戏做全套,可不能让主人的大计在这小事上败露。
卢俊义点点头,他虽是在太后面前挑拨了蒋家和张家,可也不知太后是否上了心,时不时地也得提两句,“……是该写两封,你就在这写吧。”说着从旁边的匣子里拿出纸笔来,燕青就在这窄车厢里就着灯光写起书信。
燕青一边写着一边说道:“咱们为何不在这应天府多待些时日?若是主公有些别的吩咐,也能见机而动。”
卢俊义摇摇头,“已不必了,大势已定,剩下的事不是你我这等小人物能左右的了。”
时迁十分好奇,“我在狱中都听说了,近些天来粟家和蒋家闹得十分厉害……”他压低了声音,“现在这皇宫里边儿那个皇帝,真不姓赵,姓蒋?”
卢俊义微微一笑,燕青听了这话,也抬起眼来看他,嘴边露出微笑来,“这事谁能真晓得?除了粟太后本人以外,怕是无人知晓。”
卢俊义说道:“只是如今那小皇帝是不是姓蒋,也只能是了!”
时迁恍然大悟,“真高计也!”
燕青又问两位,“主公又吩咐了什么事?叫二位哥哥亲自来跑一趟。”
阮小五说道:“除了传递消息以外,确实还有一件大事。”
时迁说道:“不过你也莫担忧,虽是大事,没甚危险。”
卢俊义摸摸下巴胡须,呵呵一笑,“咱们这回不往东南了,往西南走,去巴州见一位老熟人。”
*
江南大敌当前,潘邓却没有着急,命人封锁了长江沿岸,静待形式变化。同时派关胜从扬州府撤军,带大军到池州一地,守住宋军中线行军;而林冲则带大军驻守江宁府。
前些日子阮七将军已和张将军一同出征,驻守鄂州,苏州府一众官员推断上游宋军定走水路顺流而下,便写信叫张将军加紧水上巡查。
过了两日,张清写信来,言阮七将军要一批军备,以供备战之用。
潘邓看着薄薄一张纸上,要两百艘有船舱的渔船做战船用,还要粗铁链若干,挠了挠脑袋,吩咐李应去给他办差,“这渔船用新的也忒浪费了,你到润州造船厂买两百艘快船,到沿途各地以旧换新,叫咱沿江百姓开开新船;至于这几条大铁链子,叫罗东家饶给你,不叫他算钱。一应尽快,切莫延误战机。”
李应接过了了阮七将军写的军需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之后深深感叹,要么他们东家到如今也是数一数二的富贾呢,别管腰缠万贯,也得精打细算!
李应又问道:“这上头还有药品,我一并捎过去?”
潘邓点点头,“去找乔郓哥拿。”
*
张叔夜到了寿春一带,接到他家大哥张伯奋的来信。
小张将军带领大军从西路南下,即将抵达北岸,此时却遇到了麻烦事,北岸黄州、蓟州、蓟水等地推脱搪塞,眼见着不愿借道!
这还尚且不是江南,一江之隔的北岸竟然就不听朝廷号令了!张伯奋哪里能忍?写信给老爹,请求出兵攻入两州。
张叔夜却紧皱眉头,过了许久叹了口气,他也遇到了相同状况,北岸沿岸州府不愿借道,眼见有反宋之心。
这事其实也不怪沿江一带的州府,这些年来朝廷征税越征越多,他们江北本就不像江南那样富庶,全都是靠着和江南一江之隔,来往通商频繁,享受了江南的各种福利政策,这才能每年足额交上钱。
跟谁才能吃饱饭,他们还是懂的,因此自然自然不愿意给朝廷军借道,揭竿造反的事他们干不出来,蔫不作声装哑巴还是会的。
是以江北沿岸几府一边装傻,一边琢磨着要不向江南投诚。可要他们真一咬牙一跺脚就造反,又没有那样的决心。众人心中郁郁,都纳闷为什么潘主公不神兵天降一举攻下他们府,就如扬州府一般,他们也能早早归顺了,也省得如今自己夹在中间,里外不好做人!
张叔夜冥思苦想,他小儿子仲熊过来相问,“父亲,可要我带人一举攻下桐城?”
张叔夜说道:“不必,如今要紧事不是江北,而是江南。局势如此,我等需速战速决,才能以迅猛之兵夺取先机,不能在这些沿岸州府上面浪费时日。”
张仲熊问道:“父亲可有良策?”
张叔夜说道:“派人于各处宣扬,东南王谋反,我们此次来是平定反贼,现在东南已经有官员、富贾、有识之士想要共同推翻东南王,早已和我大军联络。我军买通了江南豪族,不日里应外合,就会夺回江南!”
张仲熊十分吃惊,“咱们何时联络的江南豪族?”
张叔夜:“……”
张叔夜说道:“莫问这些,去办就是了!”
小儿子告退了,张叔夜又提笔给大儿子写信,叫他依法照做,切莫白白损耗兵力,也不要在江北多耗时日。
*
鄂州城,张清和阮小七在长江沿岸驻守,侦察兵时刻眺望着对岸。
现在有一事叫人为难,便是他们在此地,不知道敌军分散行军,会在哪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