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这一番动作之后,太上还未回归,刚刚登台的保守党又打起了在东南的潘邓的主意。
“说起前朝奸臣,诸位莫非忘了陈党中另一大奸之人!此人奸猾谄媚,极尽逢迎之能事,深得帝心。若非他早年间分兵江南,朝廷又怎会轻举妄动,贸然北伐?如今又将太上皇留在南边,分明是拥兵自重,意图分裂大宋江山!”
眼见这群人欲赶尽杀绝,吴敏连忙劝道:“如今局势初定,还望诸位莫要轻动南方。潘宣抚使在南边守土安民,素来有功无过……”
汪伯彦接过话茬道:“……是呀,如今惊动于他,只怕在外部强敌环伺之下,又添内忧,那可如何是好……”
他这一番话,竟将原本的劝诫之意变了味。
李邦彦听闻此言,不禁皱眉斥道:“你这是何意?潘邓身为臣子,食君之禄,便当忠君之事!君令臣死,臣不死则为不忠!如今太上皇南巡,奸臣环绕,截留赋税,若再拥兵自重,朝堂岂不就此分裂为南北?”
说着他指向吴敏,“你这般说话,分明是只想着忠于太上皇,却将官家置于何地!”
吴敏只好避其风头,默默不言。
陈公辅连连摆手,“吴少卿岂有此意?只是为了社稷安稳,故才劝说皇帝,不要轻动……”
汪伯彦却说道:“倘若太上在南方扎根,俨然是又一小朝廷,文武百官都有,赋税军队都具备,便是在苏州又建京城又有何不可?只是到时候,诸位叫汴京城如何?便不为皇帝家业着想,也不为百姓想一想?汴京百姓如何自居!如果金军一打过来,士气何在?他们如何抵抗金军!我大宋疆土便是长江往北都不要了吗!”
他这一番话说得诸位都不做声,过后汪伯彦掷地有声,“潘邓必除!”
众人都看向李邦彦,见他闭口不言,也就知道了李太师如今的成算。想当初李太师便是因为潘邓在南边查案,导致他在京城被揭露罪行,遭到太上皇贬谪回乡的。
如今李太师对潘邓怀恨在心,也是不出众人所料。朝堂诸位左右看看,此时是应该仗义执言,说潘邓这几年在江南并无过错,之后讨当朝太师厌烦呢?还是逢迎太师,落井下石,共同弹劾两浙江东宣府使潘大人,以站队表明自身立场呢?
明白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是以朝堂之上弹劾声一片,从潘邓不来勤王救驾,到拥兵自重,再到拥立太上皇,分裂大宋,奏章上的言词几乎将潘邓以反贼论之。
赵桓这些日子里,手上掌管大臣的生杀大权,已处死了不少前朝奸臣,如今又被朝臣添油加醋一番弹劾,想起此人来,心里也十分不喜。
若不是他和他老师这样的奸臣惯会蒙蔽视听,父皇又怎会迷糊到那种程度?此人还专门开刊以兴道教,前几天他在罢免以道入官的人时,怎么没想到这个人?
赵桓大手一挥,“贬官!将他贬去西北!”
可如此惩戒怎能让李太师满意?他近日收到了一封李纲来信,信中说他已劝服了太上皇,不日就将北归,潘宣抚使也忠心耿耿,共同劝服太上。
李邦彦冷哼一声,说太上皇北归也就罢了,提那姓潘的作甚?所幸李纲总不会只发这一封书信来,因此就要把那第一封折子昧下。
李邦彦左看右看,四下无人,最终还是走向老地方,把那褶子往旮旯里一放,叫它永不见天日!
可没想这折子放下去之后却是高出来一截,下面似有什么东西卡住了,他又左右观望,把折子拿出来,之后撸着袖子把底下的那个东西取出来看。这一看不要紧,这封奏折眼见着还是宣和二年的,折子上裱的布都有些发白了,不正是当初潘邓在南边清扫白莲军之时,苏州尹韩钟况弹劾潘邓的折子吗!
当初韩钟况屡次弹劾潘邓,却没想此处还有没呈上的!必是陈党私藏奏书,互相袒护彼此,好一手只手遮天!当初他李邦彦被这群人害得好惨!
新仇旧恨交织于心间,李邦彦顿时心火陡升,他把李纲那封书信狠狠塞到缝隙里,把韩钟况的弹劾揣在怀里,去找别的二府大臣商议政事。
*
几日过后,朝廷依旧没有任何南面的消息,气氛渐渐紧张起来,不少人都猜测太上皇是真的不愿回来了。
李邦彦找准时机,在陈文昭赴河北雄州上任,离开汴京两日之后,上奏皇帝。
“太上皇久居南面,迟迟未归,此情此景,实乃朝廷之大忧!我等已多次遣使南下,恳请太上皇北归,然太上皇却执意不返。臣等思之再三,必有奸臣从中作祟!潘邓其人,职掌南面大军,实乃朝廷心腹大患。想必是他蛊惑太上皇在南另立,其心可诛!”
汪伯彦也附议道:“潘邓此人,素有反心,其行径早已昭然若揭,臣恳请陛下明断,将潘邓处死,以绝江南军后患!如此,方可请太上皇归来,保我社稷安定。”
又有人附议道:“潘邓其人心怀不轨,其行径早已为人不齿。若不将其处死,我等将寝食难安!臣请陛下速决此事,以绝后患!”
陈文昭虽已走了,可朝堂却也不是李太师一言堂,依旧有从前与陈太师交好之人,不忍见此事,“只把太上皇接回来便好,何必如此!潘邓此人,若有错处,陛下已说了贬官,竟还不合太师心意?”
李邦彦冷眼扫过,“与我心意有何相干?大人是说本官徇私枉法吗?你如今话说得轻松,可若江南真反,谁能担当得起!”
吴敏也上前一步劝道:“潘邓纵有罪恶,不过徙海外,他乃朝堂二品大员,太上亲封的楚国公,岂能如此轻易处置!祖宗未尝杀大臣,今岂有此?”
他身后人也劝道:“祖宗起未尝杀戮士人,勿开此道!太上皇迟迟未归,许是被什么事绊住了脚,如此急吼吼地就要处决潘邓,叫太上皇如何想?”
竟把祖宗和太上皇一同搬了出来,众人都看向皇帝。
赵桓也十分犹豫,南面父皇久久未归,他心里也担忧起来,不知父皇是否真如群臣所说,欲在江南另立朝廷,若真如此,叫他如何是好?父皇竟一点都不为他着想吗?
可若真要他结果了潘邓性命,如之前赐死杨戬、王黼、童贯一般,又哪有那么容易?潘邓此人若真有反心,如此岂不会打草惊蛇……
赵桓心烦意乱,挥了挥手,“朕再想想吧。”
*
徐观身为昔日的太子党,赵桓当了皇帝之后,并没忘了他,也照例升官,升为尚书右丞,以待徐讲师日后能进二府,为自己出谋划策。
徐观这几日忙着送别师兄,他心中一边不满新皇作为,一边又对师兄殷殷期盼他进了二府,日后能把自己徒弟提携回来的眼神难以拒绝,遂沉默着给陈师兄装了车,目送他离开汴京城。
可没料到短短几日过去,二府中人居然弹劾潘邓!
他找到了黄相公府上,黄潜善自然是乐意他来,只是听了徐大人之言,幽幽叹了口气,“我何尝不知潘大人为人,只是人在官场,什么时候就要说什么样的话,如今之事我也无能为力了……”
黄潜善看着徐观缓缓说道:“你我二人共事许久,是以我也对你吐露真情,如今之事,你还是莫要管了……”
徐观知他立场,便不再叨扰,直接去见皇帝。
路上他回想着曾经种种,自己父亲范大人一心为国,最终却死于元佑党人一事;师兄夙夜在公,也在国难之时被推出去挡刀;如今师侄……
他顿时感到心口一阵翻滚,扶着树干呕了几声,他年少之时恨自己父亲,恨他因为这些公事丢下自己和母亲,为这无休止又如烂泥一般的党争身死,保护不了己身,亦顾不上家人,时至今日都不能原谅。
可如今局势转变,他曾经所想要效忠之人,寄托了他愿景的守成之君,继押师兄去敌营之后,又要处死师侄了。
何其讽刺。
皇宫之中,赵桓也知徐大人此番来找他是为了潘邓的事,他叹了口气,说道:“潘邓从前在南面之时就有人弹劾他,可数年之间未见他回归,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他若心中无愧,就不该长待江南。”
徐观说道:“潘宣抚使长留江南,只为为大宋守好南疆。”
赵桓问道:“以徐卿家之见,此事朕该如何?”
徐观一揖到底,“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从陛下始。”
第249章 危言耸听
听了此话,赵桓果然有些犹豫,说道:“朕知晓了,卿家一心为朕,朕心里都明白,你退下吧。”
徐观只得返回家中,再给师侄去信。
赵桓又找来太师商议此事,李邦彦叹气说道:“臣何尝不愿潘大人在江南镇守?只是南面一直没有来信,臣看八九不离十了……他若真反,该如何是好?难不成眼睁睁见他造反不成?如今北面群狼环伺,要是南面也……”
这话说得皇帝一个激灵。
李邦彦复又说道:“如今南面迟迟没有动静,只言片语也无,风吹草动也没有,是何情形未可知……臣恐有大难将至,陛下宜早作打算呀……”
“说起前朝奸臣,诸位莫非忘了陈党中另一大奸之人!此人奸猾谄媚,极尽逢迎之能事,深得帝心。若非他早年间分兵江南,朝廷又怎会轻举妄动,贸然北伐?如今又将太上皇留在南边,分明是拥兵自重,意图分裂大宋江山!”
眼见这群人欲赶尽杀绝,吴敏连忙劝道:“如今局势初定,还望诸位莫要轻动南方。潘宣抚使在南边守土安民,素来有功无过……”
汪伯彦接过话茬道:“……是呀,如今惊动于他,只怕在外部强敌环伺之下,又添内忧,那可如何是好……”
他这一番话,竟将原本的劝诫之意变了味。
李邦彦听闻此言,不禁皱眉斥道:“你这是何意?潘邓身为臣子,食君之禄,便当忠君之事!君令臣死,臣不死则为不忠!如今太上皇南巡,奸臣环绕,截留赋税,若再拥兵自重,朝堂岂不就此分裂为南北?”
说着他指向吴敏,“你这般说话,分明是只想着忠于太上皇,却将官家置于何地!”
吴敏只好避其风头,默默不言。
陈公辅连连摆手,“吴少卿岂有此意?只是为了社稷安稳,故才劝说皇帝,不要轻动……”
汪伯彦却说道:“倘若太上在南方扎根,俨然是又一小朝廷,文武百官都有,赋税军队都具备,便是在苏州又建京城又有何不可?只是到时候,诸位叫汴京城如何?便不为皇帝家业着想,也不为百姓想一想?汴京百姓如何自居!如果金军一打过来,士气何在?他们如何抵抗金军!我大宋疆土便是长江往北都不要了吗!”
他这一番话说得诸位都不做声,过后汪伯彦掷地有声,“潘邓必除!”
众人都看向李邦彦,见他闭口不言,也就知道了李太师如今的成算。想当初李太师便是因为潘邓在南边查案,导致他在京城被揭露罪行,遭到太上皇贬谪回乡的。
如今李太师对潘邓怀恨在心,也是不出众人所料。朝堂诸位左右看看,此时是应该仗义执言,说潘邓这几年在江南并无过错,之后讨当朝太师厌烦呢?还是逢迎太师,落井下石,共同弹劾两浙江东宣府使潘大人,以站队表明自身立场呢?
明白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是以朝堂之上弹劾声一片,从潘邓不来勤王救驾,到拥兵自重,再到拥立太上皇,分裂大宋,奏章上的言词几乎将潘邓以反贼论之。
赵桓这些日子里,手上掌管大臣的生杀大权,已处死了不少前朝奸臣,如今又被朝臣添油加醋一番弹劾,想起此人来,心里也十分不喜。
若不是他和他老师这样的奸臣惯会蒙蔽视听,父皇又怎会迷糊到那种程度?此人还专门开刊以兴道教,前几天他在罢免以道入官的人时,怎么没想到这个人?
赵桓大手一挥,“贬官!将他贬去西北!”
可如此惩戒怎能让李太师满意?他近日收到了一封李纲来信,信中说他已劝服了太上皇,不日就将北归,潘宣抚使也忠心耿耿,共同劝服太上。
李邦彦冷哼一声,说太上皇北归也就罢了,提那姓潘的作甚?所幸李纲总不会只发这一封书信来,因此就要把那第一封折子昧下。
李邦彦左看右看,四下无人,最终还是走向老地方,把那褶子往旮旯里一放,叫它永不见天日!
可没想这折子放下去之后却是高出来一截,下面似有什么东西卡住了,他又左右观望,把折子拿出来,之后撸着袖子把底下的那个东西取出来看。这一看不要紧,这封奏折眼见着还是宣和二年的,折子上裱的布都有些发白了,不正是当初潘邓在南边清扫白莲军之时,苏州尹韩钟况弹劾潘邓的折子吗!
当初韩钟况屡次弹劾潘邓,却没想此处还有没呈上的!必是陈党私藏奏书,互相袒护彼此,好一手只手遮天!当初他李邦彦被这群人害得好惨!
新仇旧恨交织于心间,李邦彦顿时心火陡升,他把李纲那封书信狠狠塞到缝隙里,把韩钟况的弹劾揣在怀里,去找别的二府大臣商议政事。
*
几日过后,朝廷依旧没有任何南面的消息,气氛渐渐紧张起来,不少人都猜测太上皇是真的不愿回来了。
李邦彦找准时机,在陈文昭赴河北雄州上任,离开汴京两日之后,上奏皇帝。
“太上皇久居南面,迟迟未归,此情此景,实乃朝廷之大忧!我等已多次遣使南下,恳请太上皇北归,然太上皇却执意不返。臣等思之再三,必有奸臣从中作祟!潘邓其人,职掌南面大军,实乃朝廷心腹大患。想必是他蛊惑太上皇在南另立,其心可诛!”
汪伯彦也附议道:“潘邓此人,素有反心,其行径早已昭然若揭,臣恳请陛下明断,将潘邓处死,以绝江南军后患!如此,方可请太上皇归来,保我社稷安定。”
又有人附议道:“潘邓其人心怀不轨,其行径早已为人不齿。若不将其处死,我等将寝食难安!臣请陛下速决此事,以绝后患!”
陈文昭虽已走了,可朝堂却也不是李太师一言堂,依旧有从前与陈太师交好之人,不忍见此事,“只把太上皇接回来便好,何必如此!潘邓此人,若有错处,陛下已说了贬官,竟还不合太师心意?”
李邦彦冷眼扫过,“与我心意有何相干?大人是说本官徇私枉法吗?你如今话说得轻松,可若江南真反,谁能担当得起!”
吴敏也上前一步劝道:“潘邓纵有罪恶,不过徙海外,他乃朝堂二品大员,太上亲封的楚国公,岂能如此轻易处置!祖宗未尝杀大臣,今岂有此?”
他身后人也劝道:“祖宗起未尝杀戮士人,勿开此道!太上皇迟迟未归,许是被什么事绊住了脚,如此急吼吼地就要处决潘邓,叫太上皇如何想?”
竟把祖宗和太上皇一同搬了出来,众人都看向皇帝。
赵桓也十分犹豫,南面父皇久久未归,他心里也担忧起来,不知父皇是否真如群臣所说,欲在江南另立朝廷,若真如此,叫他如何是好?父皇竟一点都不为他着想吗?
可若真要他结果了潘邓性命,如之前赐死杨戬、王黼、童贯一般,又哪有那么容易?潘邓此人若真有反心,如此岂不会打草惊蛇……
赵桓心烦意乱,挥了挥手,“朕再想想吧。”
*
徐观身为昔日的太子党,赵桓当了皇帝之后,并没忘了他,也照例升官,升为尚书右丞,以待徐讲师日后能进二府,为自己出谋划策。
徐观这几日忙着送别师兄,他心中一边不满新皇作为,一边又对师兄殷殷期盼他进了二府,日后能把自己徒弟提携回来的眼神难以拒绝,遂沉默着给陈师兄装了车,目送他离开汴京城。
可没料到短短几日过去,二府中人居然弹劾潘邓!
他找到了黄相公府上,黄潜善自然是乐意他来,只是听了徐大人之言,幽幽叹了口气,“我何尝不知潘大人为人,只是人在官场,什么时候就要说什么样的话,如今之事我也无能为力了……”
黄潜善看着徐观缓缓说道:“你我二人共事许久,是以我也对你吐露真情,如今之事,你还是莫要管了……”
徐观知他立场,便不再叨扰,直接去见皇帝。
路上他回想着曾经种种,自己父亲范大人一心为国,最终却死于元佑党人一事;师兄夙夜在公,也在国难之时被推出去挡刀;如今师侄……
他顿时感到心口一阵翻滚,扶着树干呕了几声,他年少之时恨自己父亲,恨他因为这些公事丢下自己和母亲,为这无休止又如烂泥一般的党争身死,保护不了己身,亦顾不上家人,时至今日都不能原谅。
可如今局势转变,他曾经所想要效忠之人,寄托了他愿景的守成之君,继押师兄去敌营之后,又要处死师侄了。
何其讽刺。
皇宫之中,赵桓也知徐大人此番来找他是为了潘邓的事,他叹了口气,说道:“潘邓从前在南面之时就有人弹劾他,可数年之间未见他回归,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他若心中无愧,就不该长待江南。”
徐观说道:“潘宣抚使长留江南,只为为大宋守好南疆。”
赵桓问道:“以徐卿家之见,此事朕该如何?”
徐观一揖到底,“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从陛下始。”
第249章 危言耸听
听了此话,赵桓果然有些犹豫,说道:“朕知晓了,卿家一心为朕,朕心里都明白,你退下吧。”
徐观只得返回家中,再给师侄去信。
赵桓又找来太师商议此事,李邦彦叹气说道:“臣何尝不愿潘大人在江南镇守?只是南面一直没有来信,臣看八九不离十了……他若真反,该如何是好?难不成眼睁睁见他造反不成?如今北面群狼环伺,要是南面也……”
这话说得皇帝一个激灵。
李邦彦复又说道:“如今南面迟迟没有动静,只言片语也无,风吹草动也没有,是何情形未可知……臣恐有大难将至,陛下宜早作打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