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明翰海笑着说道:“大人过奖了,只是这肥料厂是潘宣抚使所建,其中有许多奥妙之处,虽得潘大人指点迷津,可下官也不能全懂……”
  他讪笑道:“我已叫人去请潘大人,想必他不过多久就会来此。”
  不一会儿潘邓才骑马到了此处,几人见过礼,潘邓就带着观察使三人游览化肥厂。
  “……算不上辛苦,这些都是苏州府衙同僚一齐建设出的,不然我虽为两路宣抚,却也做不得许多实事,宴大人且随我来……”
  几人跟随潘邓走进里面小厂房,只见厂内一片忙碌景象,工匠们正将各种泔浆倒入发酵池中,旁边还有专人拿着纸笔记录着些什么。
  此处工匠口鼻处都蒙着白布,一处巡查的工头见有大人来访,急忙上前去,各拿了两个口罩。
  一行人学着彼此的样子戴上了这口罩,宴眘十分好奇,“这肥料如何制作?”
  潘邓详细解释道:“这肥料就是用府城之内的生活垃圾发酵制成的,这里就是专门的发酵池,只要控制热度和湿度,让其自在分解,最终就能制成肥料,由生活垃圾堆肥制成的肥料富含蛋草骨,属于三合肥,对庄稼生长极为有益。”
  宴大人听得云里雾里,点了点头,又听他讲解怎么制作草肥,骨肥和蛋肥,前两样他能听得懂,可对这“蛋肥”如何制成,最终也只是一知半解。
  从肥料厂出来之后,宴眘摘下了口罩,呼吸了口清新之气,而后迫不及待问道:“这肥料的成果如何?真能如同你这刊上所说,增产三成?”
  潘邓微微一笑,说道:“口说无凭,大人请去府衙见农官手记。”
  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府衙,潘邓指着册子上两片稻田说道:“这片稻田用了我们的肥料,而旁边的那片则没有。大人请看,使用肥料的稻田,稻穗饱满,产量比普通田地高出三成。”
  宴眘又询问了农官许多,而后问道:“有这样的好肥料,为何不上报朝廷?”
  农官笑着说道:“回观察话,这一册子都是试验田,如今咱们肥料尚未过多尝试,等到今年的数据出来才能定夺,想来到时候咱们苏州府就都能用上肥料了。
  潘邓也说道:“届时下官便会奏报朝廷。”
  宴眘舒了口气,拍了拍潘邓的肩膀,说道:“到那时,老夫必亲自为你上书!”
  第239章 举办文会 宴眘心中感慨万千,他早……
  宴眘心中感慨万千,他早就听说潘邓之名,如今一见,果然是真正为国为民之人!此人不贪功不图名,一心只为百姓谋福祉,能有这等贤才,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当晚,潘邓为三位京城来的高官接风洗尘。
  席间菜肴丰盛,有糟香蹄筋、水晶肴肉、东坡肉、山海兜、石首鱼叶羹、撺鲈鱼清羹、酒蒸鳜鱼、乌鱼子、五味蟹、姜醋生螺、真珠圆子、蜜麻饼、油肉酥、果子榄干、春盘馎饦等,一碟碟色香俱佳,叫人眼花缭乱。
  明翰海说道:“此几味都是两浙鲜食,别处少见,几位大人尝尝鲜。”说着叫小厮布菜。
  黄潜善不是头回来苏州,可有些吃食却是头一回吃,他筷子越过曾经已吃过的油肉酥、肴肉,夹起一个看不清是什么的,放在嘴中,只觉得奇香扑鼻,却又吃不出来是什么,十分惊奇,问道,“这是何物?”
  明翰海看了笑着说道:“此乃乌鱼子,福建子鱼乃闽中鲜食最珍也。”
  黄潜善看了又看,却实在看不出是个鱼样子,要是他说,这东西更像是大鹅肝。
  一边的小厮见大官人疑惑,笑着解释道:“这乌鱼子,乃是子鱼肚子里面的鱼籽,取出来后先晒后熏,一只鱼也就二两子,干后切成薄片,软糯弹牙,入口即化,唇齿留香,乃闽中最佳!”
  几人这才明白此为何物,纷纷品尝,果然滋味甚好。
  潘邓亲自为宴观察使斟酒,说道:“大人远道而来,我却未曾远迎,如今略备薄酒,还望大人见谅。”
  宴眘哈哈一笑,捋捋胡须,也拿起酒杯,说道:“潘大人外道了,我早就听说大人之名,如今到此,这苏州府果然名不虚传!”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潘邓这才说起正事,“我早年没来江南之时,便听过南边学风昌盛,后来到了苏州,才发现确实如此。此地学子众多,百姓向学,只苦于入仕艰难,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罢了。恰好此次几位大人来此,若能借此时机在此举办文会,邀江南学子聆听几位大人讲学,定能激励学子奋发图强。”
  席上三人一愣,要,要开什么?什么文会?来时也没人和他们说过这些呀!
  潘邓微微一笑,道:“如今不兴科举,只以太学取士。然而太学只在东京一地,选天下学子,优中选优,尖中拔尖,对天下学子来说,机会何其渺茫?我在苏州府四载,深知士人心中忧虑。如今不知能否长留苏州,愿在临走之前,再为苏州办件实事。”
  宴眘看着潘邓,只见他眉目舒展,神情平和,身着一身官服,既有上官威仪,又怀赤子之心,心中动容,拱手道:“既是潘宣抚使相请,又是惠国利民之事,我等怎会回绝?为江南学子传道授业,也是我等在朝为官之人该做之事。”
  *
  事情商定,几天之后,潘宣抚使府上发帖子邀请江南各地的书院学子来此参加文会。消息传出,各府纷纷响应,潘邓是当朝太师的弟子,他来到江南宣抚此地,本就让许多不得志的士大夫子弟看到了仕途的希望,如今又有京城的高官前来,众人争相来此集会,一时间苏州府内热闹非凡。
  潘邓此举却不只是为了叫两路多些人才,能入朝为官,在朝中也多些家乡人;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文会,宣扬文风,叫老百姓多送自家子女出来念书。
  知识没有国界,掌握知识的人却有故乡,教育乃是国之根本,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为苏州府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他这几年在苏州费心不少,眼见着此地发展起来,定要为此地多留些有识之人,叫苏州府能长长久久顺遂下去才好。
  文会当天,春日暖阳高照,明府尹亲自主持,众多士大夫子弟和学子们齐聚一堂。
  宴观察使三人都穿了压箱底的板正衣裳,纷纷上台传授经世致用之学,学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此会一连办了十天。
  潘邓也趁此机会,参加了苏州府纺织园区不远的学校的建成剪彩,这所“苏州纺织子弟小学”便是李大官人为本地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建立的蒙学,在建成仪式过后便预备进行招生。
  此消息传出,苏州府富户和大小官员们为了结交宣抚使,不管家里有没有适龄孩童的,纷纷都想送自家子孙入学。
  李大官人连连推拒,声称自家纺织子弟学校只招收职工家里小孩,不管是苏州纺织厂的,水泥厂的,还是和他有生意往来的,具都有名额。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众人暗自琢磨了几天,在第一届“新青年创业大赛”之中拔得头筹的苏北五金便联合了其他几家新商号,在苏州府郊区建起了“子弟学校”。
  苏北五金的东家薛明达在自家“五金子弟小学”剪彩之际,说起建这所小学的初衷,侃侃而谈,“吾只经纪出身,不读诗书,却于一日听得潘公一言,受益匪浅,乃‘夫教育者,国之大本也,若天下之人无论贵贱贫富,皆能受教,此为大同’。今吾等商贾,虽无官职,然亦有兴学育才之愿,愿以此校为始,为寒门子弟辟一求学之路,使人人皆可读书明理,他日或能成才济世,亦为家国添一分力,此乃吾辈之愿也。”
  此话与“苏北五金薛明达剪彩图”共同印在了《江南风尚》三月刊之中,在这篇文章之前,便是京城观察使宴大人于苏州府文会讲学一事。
  宴眘三人人手拿了一本《江南风尚》,在报导文会的那篇文章之上看了又看,而后宴大人合上书页,靠回椅子里,颇为满意。
  他这些日子忙于文会讲学,每日晚间都要预备第二日讲学内容,颇为费心力,因此都没有好好巡查苏州府。
  不过也没什么巡查的必要了,此地文风兴盛,百姓安居,又有能臣干吏镇守于此,还能有什么不好的不成?
  太子殿下还是太过谨慎了。
  第240章 观察使还朝
  宴眘此次南下,起因就是朝中有人提起江东、两浙宣抚使潘邓在外太久,请求召回,而后太子复议。
  皇帝陛下犹豫不决,此提议虽然有理,但实在有些死板,江南一地本就战乱频发,潘邓既然能平定两浙,而后恢复生产,每年又都有高额税赋流入东京,便让他在外又有何不可?
  可此事既然有人提出来,也不能一直悬而不决,皇帝便想要派人去江南考察一番,亲眼看看江南如今是什么样貌,再做决断。
  南巡之事已经定好,但人选上却着实要好生考虑,几方争执不下,最终决定派刚刚回朝不久,又以刚直出名的宴眘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