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清早从作院看了工匠的工作进度,潘邓回到府衙之后又见小郓哥归来,驾着马车带回了套全新的的琉璃蒸馏酒器具,又有清透无杂质的琉璃。
“这一路上快要急死我了,慢慢腾腾的,这条路没走这么久过!”小郓哥从车厢里拿出大木箱来,里面装的是包好的琉璃器,比之前做过的蒸馏器要大得多。
“我这马车驾得平稳呢,路上见了大石头都绕路,肯定都没碎!”两人打开一看,果然完好无瑕,小郓哥得意洋洋,问道:“咱们要在东平府蒸那‘酒精’?”
潘邓笑道:“不是酒精,酒精只清洗伤口,没法消除病症,我待做一样消除炎症的药剂出来,正好你在,不如与我收些蒜回来?”
第121章 军备新升级
收些蒜回来?小郓哥听到他兄长又要捣鼓些新鲜东西,似乎还是另一个药效堪比‘酒精’的神药,自觉身负重任,出门采买。
路过东七街,还去和许久不见的付掌柜打了声招呼。
付掌柜有两月没见小郓哥了,今日一见,十分亲切,自是好好招待稀客,上了烧麦、炙肉、米酒来。小郓哥想到潘哥吩咐,问他要蒜,付掌柜拿了一头出来,自己也坐到桌边陪客。
小郓哥把那米酒倒满,两人兄长弟短亲亲热热喝了一壶,小郓哥吃了些烧麦,又问付掌柜:“胡蒜在哪买?我要多买些。”
付掌柜笑道:“兄弟才回东平吧?如今这东平府哪还买得到蒜,叫各家各户抢着买,菜场上早就空了,今早我去看,零星几个卖的,比那羊肉还贵。”
“啊?”小郓哥颇为吃惊,拿了那蒜在手中细看,“这是为何?”
付掌柜说道:“你可知前些日子梁山闹兵乱,咱们东平府厢军去山下把守?”
小郓哥自然知道。
“……上次一战,咱们厢兵营中士兵,死伤总共有几百人,寻常年月若是打仗,那受了重伤的兵有几个能活着的?大尹怜惜府中士兵,先用神药清理创面,这伤得轻的便好了。大尹又焦急重伤兵士……”
付掌柜放轻声音:“听闻当夜有老道托梦,言明药理,第二天府衙便收集了百斤大蒜,捣碎之后一番精炼,叫那些重伤昏迷发热的士兵吃了下去,你猜怎样?”
这,这潘哥怎么没和他说!小郓哥赶紧问他,“后来怎样了?”
“后来就好了!”付掌柜一拍手,“真神了!我听他们厢兵营的说,有些烧了一天一夜的都醒了,这放到往常年月,哪还醒得过来?就是因为咱们府尹爱民之心,感动上天,那老道才给东平托梦!这胡蒜做的神药,也不知东家是掺的什么道家仙法进去。”
道家仙法?小郓哥挠挠下巴颌,可也没错,那被称作神药的“酒精”,就是他自己跟着潘哥亲自制出来的,用的琉璃杯,琉璃管,可不就是飘飘欲仙吗?
付掌柜又说道:“东平府这才由此苦蒜,大家伙都买蒜回去,说这东西驱邪。府尹知道了这件事还专门张榜告示,说明用法,是把那大蒜捣碎,放一刻钟再加水,再放一刻钟就能吃掉,可防疫病,也能给牲畜防疫。兄弟见我这菜牌没?”
付掌柜伸手一指,墙上‘烤胡蒜’的牌子已没了,“……早就不卖了,太贵了……兄弟你又要蒜做什么?要多少?”
小郓哥这才有些恍然大悟,他说怎么刚一踏进府衙时,闻见各小吏身上微微有蒜味,原来风潮如此!
他说道:“我自然要百斤以上。”
“唉呀。”付掌柜摆摆手,劝他放弃,“买不到!”
小郓哥轻笑道:“我若想买,怎可能买不到?只不在东平府买,走得远一点便是了。”这可是潘哥交给他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况且多运一些蒜回来,以东平府如今形势,还能赚一笔呢,他跟在李大官人身边许久,也不是白待的!
付掌柜显然也明白,眼睛一亮,“乔兄弟,反正是出门一趟,到时可勿忘愚兄,匀我百斤!”
*
潘邓想要做的就是那大蒜素。
按照实用性来说,青霉素才是首选,因其造价比起大蒜素低上许多。但是青霉素的制作要依靠大量的实验和筛选,与此相比,大蒜素制作极其简单,适合作为青霉素之前的快速备选药品。
只要将大蒜粉碎,静置,加水蒸馏之后,冷凝液中的黄色油液就含有大蒜素成分。其过程并不比蒸馏酒精复杂多少。而且如今已经有了成熟的琉璃制品,将大蒜素放在琉璃罐中密封,放在阴凉干燥处即可保存。
大蒜素作为后世的广谱抗菌药,既能抗细菌,也能抗真菌,并且作为植物性抗生素,使用之后并没有副作用,是一种制作简单,功效强大的药品。
潘邓一边计划着制作大蒜素,又在脑海中回想之前在科普短视频里看过的土法制青霉素的过程,趁着能想起来,有些记忆的时候,抓紧一一写下。
忙碌之间,房掌柜求见,说是之前找的玉雕匠已磨好了水晶片,他特地带来给东家一观。
潘邓叫他进来,正好今日小郓哥带回来的清透琉璃刚刚到,又有新料了。
房掌柜看那大块宝石心中一惊:“这么大块水晶!”
潘邓则打开匣子,见软布之上,有几块按照他的要求磨的水晶片,不愧是玉雕老手,颇为清透。
房掌柜眼睛趴上去细赏,这才看清,那大块水晶中边角有气泡,原来是琉璃。
潘邓说到:“这透镜做得好,让他再依原样打磨,有多少要多少。”
房掌柜得了夸奖,内心欣喜,没个合适的匣子盛放,拿了块布盖在琉璃之上,包了一团,抱着走了。
潘邓又拿了早就在刘木匠那订做的镜筒,把那镜片往里放好,来来回回挑着可用的组装完毕,放到眼前一试,果然做了个望远镜出来!
他走出屋边转边看,往西边眺望,看见梁山树木秃秃,他在府衙就触手可及,尽在掌握,心中也升起豪情来。
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一次战役,他才觉得需要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
沉思之间,又有竹口村人来到衙前,依旧是罗青赶车,送了五车的竹棍、狼筅,以及竹子做的钩镰枪。
潘邓把望远镜收好,带着衙役出门迎接,罗青说道:“若是叫他们自己做,只练武用,要用钩镰枪,便在那竹棍上插两个耳朵,要用竹狼筅,就在那竹棍上捆些个树枝。”
潘邓点头赞许,“如此甚好,辛苦你们了。”
罗青笑道:“咱们村里听说是给大人办事,各个做到深夜,就怕您不用呢!”
潘邓找了几个衙役,将车上武器搬到府衙的板车上,两人又说了一番话,这才告别。
这批竹武器乃是为梁山定制。
当日梁山投降,潘邓便叫厢兵上山,收缴了大部分兵器。但梁山毕竟兵马众多,盘踞于此多待一天,东平府就似脑袋上悬着大石头般,不得安宁。
因此潘邓还要费心将他们全都招安出去,可如今皇帝一门心思收复燕云,国库紧张,各地赋税加重,更没闲钱来养兵,加上土匪兵桀骜难驯,没几个地方愿意收容。
潘邓便回想起前几人招安时的情景,鲁智深是有陈相公推荐;呼延灼回了老家有家族庇佑;秦明与徐宁二人,秦明一事书信来往几回才敲定此事,徐宁一事只去信一封,那真定府府尹便做主收了此人,以及他带去的五营兵马。
这说明什么?
说明就算是招安军,别人也愿意要那有本事的!不然为何徐宁招安如此顺畅?还不是为的他那家传绝学钩镰枪!
因此想要梁山顺利招安,也不能荒废了这些梁山军。自徐宁上山,他那钩镰枪法也不再是绝学了,再加上他们东平府自创的鸳鸯阵,只叫关胜严些管教,叫那些梁山军拿着竹棍训练一翻,也好有个出路。
潘邓思忖着,叫衙役把这些东西送到厢兵营,明日拉到梁山。实际上这些竹棍也不够用,剩下的叫他们在山上自己砍竹就是。
吩咐下去之后,今日可算得了片刻清闲,潘邓回到后衙拿了小郓哥从东京带回来的书信匣子。
他脸上露出笑容来,把那些个老师的信、李三娘写的信、琉璃坊写的厚厚的一沓,好像还有账本子都通通放下,先拿了师叔的信来,刚要拆开,仔细想想收进怀里,师叔的信等晚上下衙了在看。
又在桌上挑挑拣拣,先拿起老师的信。其上挥挥洒洒写了朝中之事,陈老师先是忍不住赞叹,你这学生入朝面圣没有几次,竟然对圣上知之甚深,皇帝如今果然反复无常,当初是他执意要联金抗辽,如今却不知为何有些踟蹰不前,朝中大臣皆做伐辽准备,皇帝却内心犹豫,实在不是吉兆。
潘邓看了信,叹了口气,又写回信。
此外交一事最忌摇摆不定,时局安定该和平发展时,你雄心勃勃要开战,搞得朝堂上行下效,主战派上台主政;时局危机该主战时,你畏惧冲突要主和,朝堂又是按照皇帝的喜好,主和派登场,北宋末年不就是因此而吃了大亏?
“这一路上快要急死我了,慢慢腾腾的,这条路没走这么久过!”小郓哥从车厢里拿出大木箱来,里面装的是包好的琉璃器,比之前做过的蒸馏器要大得多。
“我这马车驾得平稳呢,路上见了大石头都绕路,肯定都没碎!”两人打开一看,果然完好无瑕,小郓哥得意洋洋,问道:“咱们要在东平府蒸那‘酒精’?”
潘邓笑道:“不是酒精,酒精只清洗伤口,没法消除病症,我待做一样消除炎症的药剂出来,正好你在,不如与我收些蒜回来?”
第121章 军备新升级
收些蒜回来?小郓哥听到他兄长又要捣鼓些新鲜东西,似乎还是另一个药效堪比‘酒精’的神药,自觉身负重任,出门采买。
路过东七街,还去和许久不见的付掌柜打了声招呼。
付掌柜有两月没见小郓哥了,今日一见,十分亲切,自是好好招待稀客,上了烧麦、炙肉、米酒来。小郓哥想到潘哥吩咐,问他要蒜,付掌柜拿了一头出来,自己也坐到桌边陪客。
小郓哥把那米酒倒满,两人兄长弟短亲亲热热喝了一壶,小郓哥吃了些烧麦,又问付掌柜:“胡蒜在哪买?我要多买些。”
付掌柜笑道:“兄弟才回东平吧?如今这东平府哪还买得到蒜,叫各家各户抢着买,菜场上早就空了,今早我去看,零星几个卖的,比那羊肉还贵。”
“啊?”小郓哥颇为吃惊,拿了那蒜在手中细看,“这是为何?”
付掌柜说道:“你可知前些日子梁山闹兵乱,咱们东平府厢军去山下把守?”
小郓哥自然知道。
“……上次一战,咱们厢兵营中士兵,死伤总共有几百人,寻常年月若是打仗,那受了重伤的兵有几个能活着的?大尹怜惜府中士兵,先用神药清理创面,这伤得轻的便好了。大尹又焦急重伤兵士……”
付掌柜放轻声音:“听闻当夜有老道托梦,言明药理,第二天府衙便收集了百斤大蒜,捣碎之后一番精炼,叫那些重伤昏迷发热的士兵吃了下去,你猜怎样?”
这,这潘哥怎么没和他说!小郓哥赶紧问他,“后来怎样了?”
“后来就好了!”付掌柜一拍手,“真神了!我听他们厢兵营的说,有些烧了一天一夜的都醒了,这放到往常年月,哪还醒得过来?就是因为咱们府尹爱民之心,感动上天,那老道才给东平托梦!这胡蒜做的神药,也不知东家是掺的什么道家仙法进去。”
道家仙法?小郓哥挠挠下巴颌,可也没错,那被称作神药的“酒精”,就是他自己跟着潘哥亲自制出来的,用的琉璃杯,琉璃管,可不就是飘飘欲仙吗?
付掌柜又说道:“东平府这才由此苦蒜,大家伙都买蒜回去,说这东西驱邪。府尹知道了这件事还专门张榜告示,说明用法,是把那大蒜捣碎,放一刻钟再加水,再放一刻钟就能吃掉,可防疫病,也能给牲畜防疫。兄弟见我这菜牌没?”
付掌柜伸手一指,墙上‘烤胡蒜’的牌子已没了,“……早就不卖了,太贵了……兄弟你又要蒜做什么?要多少?”
小郓哥这才有些恍然大悟,他说怎么刚一踏进府衙时,闻见各小吏身上微微有蒜味,原来风潮如此!
他说道:“我自然要百斤以上。”
“唉呀。”付掌柜摆摆手,劝他放弃,“买不到!”
小郓哥轻笑道:“我若想买,怎可能买不到?只不在东平府买,走得远一点便是了。”这可是潘哥交给他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况且多运一些蒜回来,以东平府如今形势,还能赚一笔呢,他跟在李大官人身边许久,也不是白待的!
付掌柜显然也明白,眼睛一亮,“乔兄弟,反正是出门一趟,到时可勿忘愚兄,匀我百斤!”
*
潘邓想要做的就是那大蒜素。
按照实用性来说,青霉素才是首选,因其造价比起大蒜素低上许多。但是青霉素的制作要依靠大量的实验和筛选,与此相比,大蒜素制作极其简单,适合作为青霉素之前的快速备选药品。
只要将大蒜粉碎,静置,加水蒸馏之后,冷凝液中的黄色油液就含有大蒜素成分。其过程并不比蒸馏酒精复杂多少。而且如今已经有了成熟的琉璃制品,将大蒜素放在琉璃罐中密封,放在阴凉干燥处即可保存。
大蒜素作为后世的广谱抗菌药,既能抗细菌,也能抗真菌,并且作为植物性抗生素,使用之后并没有副作用,是一种制作简单,功效强大的药品。
潘邓一边计划着制作大蒜素,又在脑海中回想之前在科普短视频里看过的土法制青霉素的过程,趁着能想起来,有些记忆的时候,抓紧一一写下。
忙碌之间,房掌柜求见,说是之前找的玉雕匠已磨好了水晶片,他特地带来给东家一观。
潘邓叫他进来,正好今日小郓哥带回来的清透琉璃刚刚到,又有新料了。
房掌柜看那大块宝石心中一惊:“这么大块水晶!”
潘邓则打开匣子,见软布之上,有几块按照他的要求磨的水晶片,不愧是玉雕老手,颇为清透。
房掌柜眼睛趴上去细赏,这才看清,那大块水晶中边角有气泡,原来是琉璃。
潘邓说到:“这透镜做得好,让他再依原样打磨,有多少要多少。”
房掌柜得了夸奖,内心欣喜,没个合适的匣子盛放,拿了块布盖在琉璃之上,包了一团,抱着走了。
潘邓又拿了早就在刘木匠那订做的镜筒,把那镜片往里放好,来来回回挑着可用的组装完毕,放到眼前一试,果然做了个望远镜出来!
他走出屋边转边看,往西边眺望,看见梁山树木秃秃,他在府衙就触手可及,尽在掌握,心中也升起豪情来。
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一次战役,他才觉得需要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
沉思之间,又有竹口村人来到衙前,依旧是罗青赶车,送了五车的竹棍、狼筅,以及竹子做的钩镰枪。
潘邓把望远镜收好,带着衙役出门迎接,罗青说道:“若是叫他们自己做,只练武用,要用钩镰枪,便在那竹棍上插两个耳朵,要用竹狼筅,就在那竹棍上捆些个树枝。”
潘邓点头赞许,“如此甚好,辛苦你们了。”
罗青笑道:“咱们村里听说是给大人办事,各个做到深夜,就怕您不用呢!”
潘邓找了几个衙役,将车上武器搬到府衙的板车上,两人又说了一番话,这才告别。
这批竹武器乃是为梁山定制。
当日梁山投降,潘邓便叫厢兵上山,收缴了大部分兵器。但梁山毕竟兵马众多,盘踞于此多待一天,东平府就似脑袋上悬着大石头般,不得安宁。
因此潘邓还要费心将他们全都招安出去,可如今皇帝一门心思收复燕云,国库紧张,各地赋税加重,更没闲钱来养兵,加上土匪兵桀骜难驯,没几个地方愿意收容。
潘邓便回想起前几人招安时的情景,鲁智深是有陈相公推荐;呼延灼回了老家有家族庇佑;秦明与徐宁二人,秦明一事书信来往几回才敲定此事,徐宁一事只去信一封,那真定府府尹便做主收了此人,以及他带去的五营兵马。
这说明什么?
说明就算是招安军,别人也愿意要那有本事的!不然为何徐宁招安如此顺畅?还不是为的他那家传绝学钩镰枪!
因此想要梁山顺利招安,也不能荒废了这些梁山军。自徐宁上山,他那钩镰枪法也不再是绝学了,再加上他们东平府自创的鸳鸯阵,只叫关胜严些管教,叫那些梁山军拿着竹棍训练一翻,也好有个出路。
潘邓思忖着,叫衙役把这些东西送到厢兵营,明日拉到梁山。实际上这些竹棍也不够用,剩下的叫他们在山上自己砍竹就是。
吩咐下去之后,今日可算得了片刻清闲,潘邓回到后衙拿了小郓哥从东京带回来的书信匣子。
他脸上露出笑容来,把那些个老师的信、李三娘写的信、琉璃坊写的厚厚的一沓,好像还有账本子都通通放下,先拿了师叔的信来,刚要拆开,仔细想想收进怀里,师叔的信等晚上下衙了在看。
又在桌上挑挑拣拣,先拿起老师的信。其上挥挥洒洒写了朝中之事,陈老师先是忍不住赞叹,你这学生入朝面圣没有几次,竟然对圣上知之甚深,皇帝如今果然反复无常,当初是他执意要联金抗辽,如今却不知为何有些踟蹰不前,朝中大臣皆做伐辽准备,皇帝却内心犹豫,实在不是吉兆。
潘邓看了信,叹了口气,又写回信。
此外交一事最忌摇摆不定,时局安定该和平发展时,你雄心勃勃要开战,搞得朝堂上行下效,主战派上台主政;时局危机该主战时,你畏惧冲突要主和,朝堂又是按照皇帝的喜好,主和派登场,北宋末年不就是因此而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