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潘邓说道:“朝廷诏安,也不会叫他们囫囵个的还在一处,必是要分散开的。我此次上山去,见他梁山虽说首领百人,得用的也就二十来人。”
没见后来宋江排坐次,也要分个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吗?
许宜又说:“那梁山宋大王,如今气焰正盛,统领手下军马五万,山呼海应,你把他梁山的兵力分开,他自己要折损多少?必不会答应。”
潘邓嘴角微勾,“那也要他们梁山能拧成一股绳才行。”
二人面面相觑,“难不成梁山内有不和?”
何止不合?他梁山可不是铁板,只是块冰面,面上光,内里早已布满裂纹。宋江急于求成,壮大得太快,梁山之上,首领繁多,势力繁杂,而他还没有当上真正的梁山之主,只是代为山寨之主,首领与首领、势力与势力之间出现了冲突,他又该如何抉择?
梁山坚不可摧?那可未必,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他们确实会结成联盟,牢不可破。可当利益有了冲突,已经有人开始动摇,内部一直视而不见的矛盾就会浮出水面,再难忽视了。
二人也知道了府尹八成是得知他们内部情况,也就不再多问,将书信写好,去叫小郓哥来府衙。
许宜说道:“如此一来他梁山之上,诏安此事恐怕不顺。”
潘邓也没想让他们顺顺当当地诏安,宋江拿东平府做筏子争权夺势,抢劫州府壮大自身,每天吃香喝辣。东平府的老百姓兢兢业业,谨守本分就为了赚一点钱,供家人吃饱穿暖。他们这帮土匪肆意抢劫,最后还要做官,真当是“想做官,杀人放火受诏安”?
没那么容易。
*
忠义堂之上,宋江坐主位,亲信们都在四周包围着,想要一睹究竟,看看到底是谁给宋大哥来信了?是不是背着他们谈诏安的事了!
身边的人有青州来的,江州来的,有路上投奔的,他们能直接来问宋江就代表着关系牢靠,这些人对宋大哥一如既往地信任。
宋江拿着信,叹了一口气,心想得来全不费工夫,以前他就想过,收服山寨之后,如何能上奏天子自己的忠心,应该找什么门路。
现在完全不用他找门路了,人家大官自己找来了,还是直接上奏天子,可宋江心里却没那么开心,只因时机不对呀!就差那么几天,等到他真正当上山寨之主就好了!
对着自己的旧部,宋江接连叹息,说“潘府尹看我们都是英雄好汉,已经上报天子,想要诏安梁山。”
忠义堂上之人听了之后,果然都惊讶万分。
宋江见了又说:“……可府尹招安,只招二十个军官,剩下的皆为小卒。”
众人一听,又愤怒不已,山上百十来个首领,缘何只招二十个军官?岂不是瞧不起他们梁山!
王英骂道:“他们这些当官的,和咱们不是一路!大哥早做打算,将那潘府尹直接杀了,我们有五万雄兵在手,怕他个鸟!”
张横也说道:“我看这个姓潘的他也没安好心!怎知他不是借着诏安,将我们分散,好一网打尽?”
众人都附和,一山的首领,却只诏安二十个军官,这不是择优诏安?他们大多都是草莽出身,只因投靠了宋江,才在山寨上有立足之地,若是照着这个法子诏安,他们哪能得到好?
自己的手下都不同意,宋江略松了口气,却又不能就顺着手下的话这样拒绝。
潘邓不比别人,他可是要到了天子的手书。
王英说道:“大哥,别管他许多了!咱们攻下山去,将他东平府踏平!看他姓潘的还敢不敢小瞧我们梁山!”
“大哥,来者不善,他明明知道我们山上头领众多,却只给二十个位置,岂不是逼着我们内讧!”
“大哥,小弟愿领三千人下山,一日之内拿下州府!”
“胡闹!”听了这话,宋江终于忍不住了,“潘府尹拿的是天子诏书,你要攻打他,难道是要与天子作对?”
可他们本来就是反贼呀!王英说道:“大哥,他瞧不起我们梁山!他这封信里写二十个军官,我看就是偏袒那些从前当官的,要诏安他们做官,看不上我们这些从前做土匪的,竟然不管我们!”
“那潘邓和他们都是一路货色,咱们攻下州府去,给他点颜色瞧瞧!”
可是宋江哪里想真的得罪潘邓,做个真反贼。要他彻底与朝廷决裂,做个土匪,他怎么能答应?他以前也是官吏呀,是个郓州押司官呢!
但此事又不能轻易妥协,因为这时诏安,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得先变成山寨之主,再行诏安,这样他的官位最大,大家的利益也能得到最大化。
宋江此时真正的骑虎难下了,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只觉这厮真真毒辣!
潘邓选的这个时间太凑巧了,正好就在他要当山寨之主之前。想到那日他和兄弟们正在商议登上首领之位一事,潘邓就从山脚下路过,被他请上了山。自此之后此事搁置,他想要重提却总是不成,一直到现在也没真正当上首领。
可是仔细一想,潘邓是他自己请上山来的!这难不成真是天意?
*
与此同时,徐宁和秦明也在商议此事,
他们都是和潘邓吃过宴席的,自然也知道呼延灼认识潘邓。
可别当他们听不懂那天潘府尹的暗语,说什么“你家叔祖叫我见了面骂你个不孝子孙……”,如果他呼延家真要放弃呼延灼,为什么还要强调见了面要骂他?直接无视不就好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就是说明呼延家还没有放弃呼延灼,此次便是托潘府尹照顾他!
果不其然,呼延灼前晌在宴席上被骂个狗血喷头,后晌居然找上他们来,言潘府尹对众位将领另有安排。
他们心怀期待,心中忐忑,在山上一等就是十几天,也没见到再有信来,二人忍不住又去找呼延灼。
呼延灼心中也焦急,几乎觉得潘邓是骗他的了,这么多天过去了,也没接到别的指令。可他对其他首领却不能这样说,只端着架子:“府尹自有安排,尔等自行等待。”
两人又去找林冲,知道他和潘府尹关系好,看他有没有什么消息。
林冲说道:“二位不知宋大哥刚刚收到府尹来信?”
又有小喽啰来找两位首领,“大王怎么走了?呼延大王叫二位回去,说是李大官人来了。”
唉呀,李应来了!
两人又紧忙往回走,林冲听见李应来了,也跟着他们去了呼延灼院子。
屋中有呼延灼,索超二人,花荣还是没来,秦明三人到了之后,见李大官人还是如以往一般风度翩翩,英姿勃发,一身的英雄气概。
李大官人说了潘府尹给宋江那封信上的内容,又对各位将军说了府尹吩咐:莫要让宋江真的做首领。
几人听了之后心中大喜,府尹已上达天听,朝廷降旨诏安,那二十枚金牌岂不正是为他们几人准备的?
他几人不似此间草莽。在朝廷为官多年,许多事想想就能明白,梁山军兵号称五万,二十个军官之位,正够每人做个都监,掌管五营,招安之人定不能官复原职,如此不是正好!
几个武将摩拳擦掌,深感府尹大恩,呼延灼也算是终于松了口气。
*
宋江却深深陷入苦恼之中,左思右想无法,便和军师吴用商议,“此事我们应该怎样好?那潘府尹已经明说是圣上下诏,我就算不满,难不成还能抗旨不尊?”
吴用说道:“那便答应他了。”
宋江却不甘心:“可他只给我们金牌二十枚。”
吴用又说:“那便不答应。”
“我又怕那样被圣上厌弃,我们山寨岂有以后?更何况我虽代为山寨之主,却也要为兄弟们想想将来,诏安是条正路。”
吴用捋捋胡须,“哥哥既想招安,又不满意现在的条件,不如假意同意此事,然后叫不同意诏安的人暗中把这件事搞砸,如此,此事一来不顺,二来也能让潘府尹知道我们梁山不是好惹的,叫他回去后再将价码提高。
我们日后再徐徐劝说不同意招安之人,此事便可成了。”
宋江大赞,“真不愧是军师,便按照军师计划行事!”
他又想了想,“若是将诏安搞砸,岂不也是不尊天子?”
吴用便说:“诏安也不是一日两日能成的,事先也该让官员过来梁山一趟,详细地讲些条件才好。”
“嗯。”宋江点头满意,“我们便再邀潘知府来梁山一叙,商谈此事。”
当天晚上,宋江便将那些不同意诏安的人叫到自己院中来,细细叮嘱了一番。
第二天一早,宋江将首领们聚在一起,言自己要请潘府尹再次来山上一聚。众人听了之后各怀心思,没人反对。
正好当天武松与武大郎在忠义堂上向宋首领辞别,宋江送到山下十里,依依惜别,又将自己的信递给他,请求转交府尹。
武松兄弟二人一路回到东平府,武松安置了哥哥,前来府衙送信。
没见后来宋江排坐次,也要分个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吗?
许宜又说:“那梁山宋大王,如今气焰正盛,统领手下军马五万,山呼海应,你把他梁山的兵力分开,他自己要折损多少?必不会答应。”
潘邓嘴角微勾,“那也要他们梁山能拧成一股绳才行。”
二人面面相觑,“难不成梁山内有不和?”
何止不合?他梁山可不是铁板,只是块冰面,面上光,内里早已布满裂纹。宋江急于求成,壮大得太快,梁山之上,首领繁多,势力繁杂,而他还没有当上真正的梁山之主,只是代为山寨之主,首领与首领、势力与势力之间出现了冲突,他又该如何抉择?
梁山坚不可摧?那可未必,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他们确实会结成联盟,牢不可破。可当利益有了冲突,已经有人开始动摇,内部一直视而不见的矛盾就会浮出水面,再难忽视了。
二人也知道了府尹八成是得知他们内部情况,也就不再多问,将书信写好,去叫小郓哥来府衙。
许宜说道:“如此一来他梁山之上,诏安此事恐怕不顺。”
潘邓也没想让他们顺顺当当地诏安,宋江拿东平府做筏子争权夺势,抢劫州府壮大自身,每天吃香喝辣。东平府的老百姓兢兢业业,谨守本分就为了赚一点钱,供家人吃饱穿暖。他们这帮土匪肆意抢劫,最后还要做官,真当是“想做官,杀人放火受诏安”?
没那么容易。
*
忠义堂之上,宋江坐主位,亲信们都在四周包围着,想要一睹究竟,看看到底是谁给宋大哥来信了?是不是背着他们谈诏安的事了!
身边的人有青州来的,江州来的,有路上投奔的,他们能直接来问宋江就代表着关系牢靠,这些人对宋大哥一如既往地信任。
宋江拿着信,叹了一口气,心想得来全不费工夫,以前他就想过,收服山寨之后,如何能上奏天子自己的忠心,应该找什么门路。
现在完全不用他找门路了,人家大官自己找来了,还是直接上奏天子,可宋江心里却没那么开心,只因时机不对呀!就差那么几天,等到他真正当上山寨之主就好了!
对着自己的旧部,宋江接连叹息,说“潘府尹看我们都是英雄好汉,已经上报天子,想要诏安梁山。”
忠义堂上之人听了之后,果然都惊讶万分。
宋江见了又说:“……可府尹招安,只招二十个军官,剩下的皆为小卒。”
众人一听,又愤怒不已,山上百十来个首领,缘何只招二十个军官?岂不是瞧不起他们梁山!
王英骂道:“他们这些当官的,和咱们不是一路!大哥早做打算,将那潘府尹直接杀了,我们有五万雄兵在手,怕他个鸟!”
张横也说道:“我看这个姓潘的他也没安好心!怎知他不是借着诏安,将我们分散,好一网打尽?”
众人都附和,一山的首领,却只诏安二十个军官,这不是择优诏安?他们大多都是草莽出身,只因投靠了宋江,才在山寨上有立足之地,若是照着这个法子诏安,他们哪能得到好?
自己的手下都不同意,宋江略松了口气,却又不能就顺着手下的话这样拒绝。
潘邓不比别人,他可是要到了天子的手书。
王英说道:“大哥,别管他许多了!咱们攻下山去,将他东平府踏平!看他姓潘的还敢不敢小瞧我们梁山!”
“大哥,来者不善,他明明知道我们山上头领众多,却只给二十个位置,岂不是逼着我们内讧!”
“大哥,小弟愿领三千人下山,一日之内拿下州府!”
“胡闹!”听了这话,宋江终于忍不住了,“潘府尹拿的是天子诏书,你要攻打他,难道是要与天子作对?”
可他们本来就是反贼呀!王英说道:“大哥,他瞧不起我们梁山!他这封信里写二十个军官,我看就是偏袒那些从前当官的,要诏安他们做官,看不上我们这些从前做土匪的,竟然不管我们!”
“那潘邓和他们都是一路货色,咱们攻下州府去,给他点颜色瞧瞧!”
可是宋江哪里想真的得罪潘邓,做个真反贼。要他彻底与朝廷决裂,做个土匪,他怎么能答应?他以前也是官吏呀,是个郓州押司官呢!
但此事又不能轻易妥协,因为这时诏安,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得先变成山寨之主,再行诏安,这样他的官位最大,大家的利益也能得到最大化。
宋江此时真正的骑虎难下了,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只觉这厮真真毒辣!
潘邓选的这个时间太凑巧了,正好就在他要当山寨之主之前。想到那日他和兄弟们正在商议登上首领之位一事,潘邓就从山脚下路过,被他请上了山。自此之后此事搁置,他想要重提却总是不成,一直到现在也没真正当上首领。
可是仔细一想,潘邓是他自己请上山来的!这难不成真是天意?
*
与此同时,徐宁和秦明也在商议此事,
他们都是和潘邓吃过宴席的,自然也知道呼延灼认识潘邓。
可别当他们听不懂那天潘府尹的暗语,说什么“你家叔祖叫我见了面骂你个不孝子孙……”,如果他呼延家真要放弃呼延灼,为什么还要强调见了面要骂他?直接无视不就好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就是说明呼延家还没有放弃呼延灼,此次便是托潘府尹照顾他!
果不其然,呼延灼前晌在宴席上被骂个狗血喷头,后晌居然找上他们来,言潘府尹对众位将领另有安排。
他们心怀期待,心中忐忑,在山上一等就是十几天,也没见到再有信来,二人忍不住又去找呼延灼。
呼延灼心中也焦急,几乎觉得潘邓是骗他的了,这么多天过去了,也没接到别的指令。可他对其他首领却不能这样说,只端着架子:“府尹自有安排,尔等自行等待。”
两人又去找林冲,知道他和潘府尹关系好,看他有没有什么消息。
林冲说道:“二位不知宋大哥刚刚收到府尹来信?”
又有小喽啰来找两位首领,“大王怎么走了?呼延大王叫二位回去,说是李大官人来了。”
唉呀,李应来了!
两人又紧忙往回走,林冲听见李应来了,也跟着他们去了呼延灼院子。
屋中有呼延灼,索超二人,花荣还是没来,秦明三人到了之后,见李大官人还是如以往一般风度翩翩,英姿勃发,一身的英雄气概。
李大官人说了潘府尹给宋江那封信上的内容,又对各位将军说了府尹吩咐:莫要让宋江真的做首领。
几人听了之后心中大喜,府尹已上达天听,朝廷降旨诏安,那二十枚金牌岂不正是为他们几人准备的?
他几人不似此间草莽。在朝廷为官多年,许多事想想就能明白,梁山军兵号称五万,二十个军官之位,正够每人做个都监,掌管五营,招安之人定不能官复原职,如此不是正好!
几个武将摩拳擦掌,深感府尹大恩,呼延灼也算是终于松了口气。
*
宋江却深深陷入苦恼之中,左思右想无法,便和军师吴用商议,“此事我们应该怎样好?那潘府尹已经明说是圣上下诏,我就算不满,难不成还能抗旨不尊?”
吴用说道:“那便答应他了。”
宋江却不甘心:“可他只给我们金牌二十枚。”
吴用又说:“那便不答应。”
“我又怕那样被圣上厌弃,我们山寨岂有以后?更何况我虽代为山寨之主,却也要为兄弟们想想将来,诏安是条正路。”
吴用捋捋胡须,“哥哥既想招安,又不满意现在的条件,不如假意同意此事,然后叫不同意诏安的人暗中把这件事搞砸,如此,此事一来不顺,二来也能让潘府尹知道我们梁山不是好惹的,叫他回去后再将价码提高。
我们日后再徐徐劝说不同意招安之人,此事便可成了。”
宋江大赞,“真不愧是军师,便按照军师计划行事!”
他又想了想,“若是将诏安搞砸,岂不也是不尊天子?”
吴用便说:“诏安也不是一日两日能成的,事先也该让官员过来梁山一趟,详细地讲些条件才好。”
“嗯。”宋江点头满意,“我们便再邀潘知府来梁山一叙,商谈此事。”
当天晚上,宋江便将那些不同意诏安的人叫到自己院中来,细细叮嘱了一番。
第二天一早,宋江将首领们聚在一起,言自己要请潘府尹再次来山上一聚。众人听了之后各怀心思,没人反对。
正好当天武松与武大郎在忠义堂上向宋首领辞别,宋江送到山下十里,依依惜别,又将自己的信递给他,请求转交府尹。
武松兄弟二人一路回到东平府,武松安置了哥哥,前来府衙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