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潘邓说到:“臣不是为了升官,臣从山东来到东京,一介小民受陛下青眼,心中之感恩愿衔草结环以报。现知陛下忧心此事,臣愿为陛下分忧,效犬马之劳,望陛下策马北征,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成先祖未竟之志!”
  赵佶深深看着他,心中大为感动,是了,他最心心念念的就是祖宗没有收复回来的燕云十六州,这是为了完成赵家世代的志愿,也是父兄遗志。
  “好!”现在有了机会,怎么能不抓住?这些群臣怎么就不明白他呢?竟不如一个小官懂他!
  赵佶大开方便之门,“你既有此志,朕便叫童枢密使给你加上,你要什么人也去和他说,都叫他给你安排。”
  *
  童贯当初去西夏乃是落魄而去,遥想陛下初登大宝之时,他曾提携蔡京归京,却没想蔡京得势之后自己却被排挤,朝中没有立足之地,他一个宦官也没有太多的路子晋升,这才另辟蹊径,去西夏攒军功,以待回朝。
  如今过了几年回到朝中,没想到还是蔡京老儿把持朝政。
  真叫人火大,那郑居中竟然是个吃干饭的,有郑皇后做后盾,连个蔡京老头都斗不过,亏得他坐得太师之位的时候,自己还在西北庆祝了一番,开宴席喝了三大坛。
  无用之人。
  童贯腹诽,想起如今朝中局势,本以为宰位三人全是蔡京党羽,却没想到如今出了个潘邓要去辽东,这就代表着陈文昭是支持皇帝联辽抗金的。
  童贯冷笑一声,吩咐手下去请潘著作上门,如此识时务者才是俊杰,本来皇帝想要联金,哪里轮得到大臣们置喙,偏偏蔡京不知道是发了什么疯,偏要和皇帝作对。
  难不成他是老糊涂了?
  蔡京要是老的开始说胡话了,那就别怪他另结新枝。
  *
  潘邓既然是陈文昭的弟子,那他在官场之上与陈文昭就是一体,童贯见了这个年轻人很客气,说道:“久闻陈相与潘著作盛名,今日一见,果然非凡。”
  潘邓也客气地回礼:“我也早从师长口中闻童枢密使之名,常胜将军也。今日始得相见,结识童枢密乃我之幸事。
  童贯见此人面上带笑,已知是为结交而来,也心中有底,说道:“我听闻陈相公昔日与秦凤路任府尹,善训乡勇。现如今我也在秦凤路经略,出师征伐乃常事也,深感陈大人昔日之恩泽,时时怀感激之情,虽未谋面,然已神交久矣。”
  他问:“……今上意欲收复失地,不知陈相公如何想?”
  潘邓回道:“家师文能治理州县,武能上马平乱,不是那等畏缩怕事之人,自然听从帝意,收复山河。”
  童贯笑道:“好!我也看不上那推三阻四,优柔寡断之人,你既然能和皇帝请命去辽东,可见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我童贯最看重英雄,需要什么人你只管说,只叫王师中给你安排!”
  潘邓说道:“童枢密决定便好。”
  童贯摆摆手,“此次前去女真,是那王师中领队,可他是登州守备,凡事还要咱们朝廷去的人做主,要什么人你且想好。”
  潘邓问道:“童枢密不一同前去?”
  “我下个月便回西夏。”
  潘邓惊讶道:“可是又有战事?”
  “边疆大事小情不断,西夏军又侵犯边界,我得赶回去。”
  潘邓没有过多细问,仔细想了想去辽东需要的人手,说道:“我有一旧识,在禁军之中做枪棒教头,叫董平的,想要他一同前往。”
  童贯点头,“此次我也打算派一些将校前去,便把董教头算上一个。”
  “沿途风土人情,地貌地形也要有人绘制。”
  童贯想了想是这个道理,“舆图宫中便有,只是女真北部恐是没有,我派几个人,叫他们装扮成士兵跟着,只是潘著作切记,此次前去乃是联金,不可作出有违两国交好之事。”
  潘邓点头,又说:“翻译已找好了吗?”
  童贯说:“派了几个懂女真语的士兵,其中一个将校名叫呼延庆,精通此语,潘著作放心。”
  潘邓又想了想,说道:“我还有一同门师叔,是集英殿修撰,太子少詹事,为太子讲学的,此次想让他陪同前去。”
  童贯点点头,这是要提携同门,有官大家升了,他表示理解,大开方便之门,“潘著作所说的,皆计下了。”
  *
  陈文昭喝着热茶,眯着眼睛,时不时地点点头,“嗯。”
  “确实应该如此……”
  “对……”
  听到最后却猛的睁眼,“谁?你要带谁去?”
  潘邓见老师变了语气,已知不好,却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让师叔陪我前去。”
  “什么?”陈文昭坐起身来,“你怎么叫他陪你去!你这小子!你竟真使唤起你师叔来了!”
  潘邓正色说道:“此行乃是为了联合金国一事,我们大宋使团初次拜访,队伍中岂能没个读书人?”
  “要读书人作甚?”
  “我素来听闻金国大皇子精通诗文,若是他请我们吟诗颂对,我们一行全是武人,难不成还要输给他蛮夷之地不成。”
  陈文昭简直呕血,“这么点事也要你师叔陪同?你随便挑个人不就行?那使者团里有个叫马扩的,有他就够了,还叫你师叔涉险!”
  潘邓喝了口茶,“他个男子,怕这作甚。”
  “你你你……”
  潘邓见陈老师一副抓狂的样子,淡淡说道:“杞人忧天。”
  陈老师吐血三升,仰倒过去,半晌才扶着胸口站起来,踉踉跄跄地拿了篮子,装了果品。
  潘邓见了奇怪,问道:“老师这是要去哪儿?”
  “去见你师祖!”陈文昭恶狠狠地说,“孽徒!”
  两人一路到了京畿范稹的墓地,陈文昭见了先师跪拜,潘邓也跟着跪拜,陈大人几次欲张口,话到嘴边却又收了回去。
  “你和你师祖说!”
  潘邓撅着嘴,不服气地说道:“我要带我师叔出使女真!”
  陈文昭听了,大概是愤怒过了头,感到余怒渐消,心中萧瑟之感升起,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师叔并不是老师收的学生,他是老师的孩子,范氏家族传到这一代只剩他一个在世了。”
  潘邓渐渐睁大了眼睛,嘴巴可以塞下一个鸡蛋。
  “老师一生光明磊落,家风正直,乐善好施,在仕林中广交好友,举贤任能,是个坦荡之人。他收我为学生之时,也总教我以天下为己任,此乃士大夫所为……”
  陈文昭追忆往昔:“崇宁年间,皇帝立元佑党人碑,蔡京迫害元佑党人,老师本就在碑上,当年又为同党奔走,被下狱受迫害而死,不光如此,其子孙都不能入仕。”
  “师母乘其遗志,言范家之人,皆以天下为己任,带着唯一的孩子改嫁,更名换姓,你师叔才得以在朝中做官。”
  “唉,只他一个独苗了……”
  潘邓汗流浃背了。
  第84章 出发去辽东
  二人往回走,潘邓老老实实地跟在师父身后,陈文昭说道:“你这些日子总是钻牛角尖,为师才想叫你出去走走,多看看时局,也能开阔心境。”
  潘邓点头应是。
  “如今朝中无大事,你若只靠些小事往上升,难免有幸进之名,出使女真,你也有了些实绩。”
  潘邓点点头应是。
  “北上虽然有些危险,但是随行人员众多,也不会出什么岔子,你此次和你师叔互相照应,过个半年也就回来了。”
  潘邓又点点头应是。
  陈文昭见学生老实了,心道这是个讨债来的,却也颇为孝敬,没讨到他身上,讨到师祖身上了。
  能怎么办呢,学生收都收了,还能将他逐出师门不成?只能拿着礼品,替这学生去徐宅找师弟了。
  徐观听闻此事,颇为诧异,随后笑道:“那我也只得陪这一遭了。”
  陈文昭骂道:“兀那小贼,惹是生非!他已知理亏,不敢来见你了!”
  徐观皱眉说道:“师兄怎还怪起学生来,学生游学必有师友相从,东汉郑玄从马融游学,马融从挚恂游,你叫他少年人自己去那蛮荒之地,良师益友不在身旁,他发怵也是情理之中。”
  他话音一转“不过谁叫我两个是师兄弟,便替师兄走这一回了。”
  “你惯会说他好话。”
  徐观叹了口气,“师兄却想错了,如今你已拜相,朝中却没人能支应,当年同窗与师父故交大都远离官场,你一人在朝堂之中,师侄担心也是难免。”
  “此次出使虽说路途遥远,但此机缘也是难求,旁人尚且要左请右拖,登门献礼,潘著作想来也是怕日后自己对老师难有所助力,才举荐同门罢。”
  陈文昭见师弟这么通情达理,自己也内心宽敞起来,那种对不起老师的愧疚感终于减轻些许,说道:“此去路远,你多保重,你师侄还小,多照顾他。”
  徐观点头应下,“此次我二人前去,你之立场也明晰,皇帝心知便可,蔡相反对此事,你莫和他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