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他进城先买了一份地图,展开来看,只见上面拿红点标注了东平湖,蹴鞠场,东七街,写生坊。
外圈则有陈家园林,王家花圃,结缘树等等,上面有收费也都写上了,倒是比起他之前看过的那版地图详尽,也多了好几个游玩去处。
他在心里算着路线,打算一天逛遍,至于住处,自然是傍晚时分去那养济院拜访,顺便住宿,当他不知道东平府这时候住宿要多贵?他才不花冤枉钱!
安道全抬脚朝东七街走去,打算先吃两笼软羊烧卖,再做其他。
他一路走走停停,东七街就在眼前,却叫一行胳膊上扎着红巾的人吸引了视线,他心中一跳,想起幼时听说书人讲的故事,都是要起事的一群强人做记号,才在胳膊上扎红巾!
那群人领头的还拿了小红旗,举起来摇摆,“大家都停一停,咱们现在到了东七街,今天中午就吃东平府盛名已久的软羊烧卖!”
那人群欢腾起来,有人大声问:“午后呢?”
“午后咱们去东平湖游船,大家都跟上,不要掉队!”
安道全定睛一看,只见那旗上写着:“泰安神州旅游团”。
泰安来的?竟然这么多人一齐来了,可真新鲜。
安道全坐到店里点了两笼烧卖,又点了炙肉,见那边有收拾得光亮的小娘子成群买奶茶,又跟风买了一碗这东平最热饮子。
菜还没上,奶茶先到,他尝了一口,茶香醇厚,奶香丝滑,果真味美!
旁边桌上有人谈论蹴鞠赛,“……这回全国十五路,据说十路都有行会来,这东平府真是风光了,南北踢球的都来这相聚!”
“都来又如何,球技最高的还得是汴京球队,你没听说汴京也有球队来了。”
那对坐的人满脸不屑,“那你是没见过去年的路内选拔赛,那真是高手争锋,这的球队当属天下第一名,汴京城怎么了,要说会踢球的好汉,还得看山东!”
“我还押风云社!”
旁边有一家四口正在吃烧卖,听了这话,那男孩转过头来问:“爹,你押了哪个?”
女孩夹了一个烧卖蘸醋,“爹爹押了琅琊球队。”
男孩睁大眼睛,“怎押那没听过的球队,我要押风云社!”
妇人瞪他一眼,“小小年纪还想去赌?不许干这些事!”说着看她丈夫,“你也是,怎么净教二哥不学好?”
张择端连忙说:“只押了五贯钱,那是咱琅琊的球队,我也不是想赚银钱,给咱们琅琊人涨涨士气!”
张小娘吃着烧卖,“唔……十贯钱。”
那张娘子细眉竖起,眼看就要河东狮吼,张择端连忙说道:“小儿竟会乱说!快吃,吃完了带你们去街上买小玩意,等回老家带给堂兄弟姐妹。”
说完对张娘子笑道:“夫人待会儿也买些东平好物,我记得你两个姐妹也多年未见了,此次回去,也好姐妹相逢,多待些时日。”
那张娘子冷哼一声,将他放过,吃完了饭一家在东七街上闲逛,小女儿吵着要买羹,张娘子便买了两碗玩月羹。
那卖羹的小女孩十分伶俐,身上穿着利落的衣裳,是他们少见的印着花的棉布衣。
张小郎说道:“我看东平确是富裕,小商小贩比咱们东京穿的还好。”张娘子也点头认同。
上次出门买了竹编小筐,两小儿十分喜欢,这回非要再买,“上回只买了筐,我们待装些衣裳画轴,这回买这个背篓,我们要买小皮鞠,带给堂兄弟玩!”
张择端没法,给两个孩子买了,又一路买了竹编的小挂件,小泰山神杯,一掌长的竹马,木刻的小将军,小鼓;又去街上买了新鲜头面,褙子,花钗,还买了三匹不同颜色的棉布。
“这东平竟然有这么多棉布卖,还好便宜,我看比东京便宜多了。”
“染的也是好色,鲜艳得很,等回家给两个小儿做些贴身衣服穿。”张娘子摸着手里柔软的棉布,只见布料细密平整,可见是好织女织得,真是好布。
一行人拿着东西往回走,路过了鹦鹉洲书坊,张小郎嚷嚷:“我还要买史进的大海报!”
张娘子问他:“不是已有好多了?”
“那都是在汴京买的,他们东平说不定有别处没有的新图呢!”张小郎睁着大眼睛看着阿娘,“娘亲咱们就进去看看吧!”
张娘子摸摸小儿子的脑袋,“好吧。”
书坊里面已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在看海报,张小郎也凑进去看起来。张择端则看起店内装饰来,只见书坊之内干净明亮,十分雅致,中间有几排木质货架,上面摆着的是二十四色颜料。
嗯?张择端脚步停下又退回去看,二十四色?
他手里那个鹦鹉洲书坊的颜料盒只有十二个颜色!
这里竟然有新的颜料了!他仔细观看,只见盒子上写着“鹦鹉洲颜彩大师级”。
他猛然记起自己那盒颜料,盒上写的是“鹦鹉洲颜彩学院级”,哎呀!这书房当真狡猾,他本以为学院级已经是最高级别了,毕竟他们翰林书画院是天下第一等的画院,没想到还有一个大师级!岂不是比学院级还要更高。
张择端果断买下!
这二十四色的颜色看着也柔和,一看就是这书坊新研制出来的,带回去还要给各位同僚细看。
张小郎见父亲看这东西入神,自己也凑过来看,“哎呀,这个颜料小小的。”
张小娘也过来,“爹爹在家用的颜料都是大碟的,这个怎么这么小一块儿?”
姐弟二人对视一眼,得出结论,“是给小孩用的!正是我俩用呢!”
第57章 陈文昭接召令
两小孩缠着父亲,张泽端没法子,只得又给姐弟两人一人买了一盒。
出了书坊,几人又到了东平湖边,找那无声诗社的画师,画了一家四口在一块儿的写生图,平日里他在翰林书画院供职,也没有机会出京,如今回家探亲,又正值青春年少,夫妻儿女一块出游,怎能不记下来,留日后回忆?
一直到天色渐晚,夫妻两个这才携手领着儿女回了住处。
夜幕低垂,繁星点点。
主簿许宜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散在门口的糖已经拣了不少,眼见着新娘已被迎回来,小郓哥枯坐许久,终于能吃上席面了。
主簿家宅院大,四周围了褐布帷幕,上面架上了仰尘,中厅十几张大桌,桌上摆着插山,此时还是看菜,蓬莱仙山上面,菜一碟一碟的摆上去,只把桌面从平面变成了叠山,好气派,小郓哥吸溜吸溜口水,正准备待会儿正菜来了后大吃特吃,此时却有个小厮拍他肩膀,说是有人叫他。
小郓哥狐疑地出了主簿府,这一走直到五天之后才又回到东平府。
夜色暗沉,潘邓披了衣裳,拿着灯去开大门。
“郓哥,怎么这么晚来?”
小郓哥站在门口看不清脸色,潘邓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紧进屋,这晚上太冷了。”
却见小郓哥似个柱子似的杵在门口。
潘邓便也看着他。
小郓哥没说话,眼泪先流出来了,“潘哥……我爷死了……”
他哭起来,先是小声哭,又呜呜啊啊地嚎着,“我一个亲人也没了,世上孤零零的一个……”潘邓把小孩抱在怀里。
小郓哥哭个不停,潘邓就一直抱着他,直到自己身上也凉透了,街上梆子又响了一回,才说道:“郓哥,以后我们俩就是亲兄弟,你跟着我,我家就是你家。”
*
汴京皇城
三月十五转眼就到了,赵佶却一直没等到刊物,辗转反侧想了一宿,想起来正是自己之前金口玉言把这刊物禁了。
这个郑居中!若不是他,朕怎么会做这种扫兴事!
父皇在世时,民间也有犯禁者,皇宫之内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仁宗皇帝时,更是宽宥,这才叫官家的风范,怎么轮到自己,反倒如此苛刻?
就是这郑居中挑剔,让朕背这等罪名。赵佶这天脸色都不太好,蔡京看出来了,问皇帝可有什么烦心事。
“朕有甚么烦心事,只是在这汴京城,看不见蹴鞠赛便罢了,现在连刊物都没得看。”赵佶抱怨道,说完又找补了句,“那东平府没了这进项,也不知于府里有没有损害,莫要连累他们治府才好。”
蔡京拱手说道:“达夫素来是谨慎性子,现在已经禁了,也不便叫他们再开,不过那东平也不是没有新书。”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来,正是那本《治平杂录》,“……这是早些时日家中下人买来的,放在我案头有些时日了,今日我才得出空闲来翻看一番,发现这竟是陈文昭所作,确是本佳作。”说着将手中书本献给皇帝。
赵佶看着那封面上的四个字,兴致缺缺,但想到是那“鹦鹉洲”所出,又翻开来。
这一看果真与众不同,不似那些长篇大论的迂腐文章,通篇大道理,这里面有陈文昭十几年来在各处任上的实事,事例繁多,语言平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风土人情,治理百姓,应有尽有。
外圈则有陈家园林,王家花圃,结缘树等等,上面有收费也都写上了,倒是比起他之前看过的那版地图详尽,也多了好几个游玩去处。
他在心里算着路线,打算一天逛遍,至于住处,自然是傍晚时分去那养济院拜访,顺便住宿,当他不知道东平府这时候住宿要多贵?他才不花冤枉钱!
安道全抬脚朝东七街走去,打算先吃两笼软羊烧卖,再做其他。
他一路走走停停,东七街就在眼前,却叫一行胳膊上扎着红巾的人吸引了视线,他心中一跳,想起幼时听说书人讲的故事,都是要起事的一群强人做记号,才在胳膊上扎红巾!
那群人领头的还拿了小红旗,举起来摇摆,“大家都停一停,咱们现在到了东七街,今天中午就吃东平府盛名已久的软羊烧卖!”
那人群欢腾起来,有人大声问:“午后呢?”
“午后咱们去东平湖游船,大家都跟上,不要掉队!”
安道全定睛一看,只见那旗上写着:“泰安神州旅游团”。
泰安来的?竟然这么多人一齐来了,可真新鲜。
安道全坐到店里点了两笼烧卖,又点了炙肉,见那边有收拾得光亮的小娘子成群买奶茶,又跟风买了一碗这东平最热饮子。
菜还没上,奶茶先到,他尝了一口,茶香醇厚,奶香丝滑,果真味美!
旁边桌上有人谈论蹴鞠赛,“……这回全国十五路,据说十路都有行会来,这东平府真是风光了,南北踢球的都来这相聚!”
“都来又如何,球技最高的还得是汴京球队,你没听说汴京也有球队来了。”
那对坐的人满脸不屑,“那你是没见过去年的路内选拔赛,那真是高手争锋,这的球队当属天下第一名,汴京城怎么了,要说会踢球的好汉,还得看山东!”
“我还押风云社!”
旁边有一家四口正在吃烧卖,听了这话,那男孩转过头来问:“爹,你押了哪个?”
女孩夹了一个烧卖蘸醋,“爹爹押了琅琊球队。”
男孩睁大眼睛,“怎押那没听过的球队,我要押风云社!”
妇人瞪他一眼,“小小年纪还想去赌?不许干这些事!”说着看她丈夫,“你也是,怎么净教二哥不学好?”
张择端连忙说:“只押了五贯钱,那是咱琅琊的球队,我也不是想赚银钱,给咱们琅琊人涨涨士气!”
张小娘吃着烧卖,“唔……十贯钱。”
那张娘子细眉竖起,眼看就要河东狮吼,张择端连忙说道:“小儿竟会乱说!快吃,吃完了带你们去街上买小玩意,等回老家带给堂兄弟姐妹。”
说完对张娘子笑道:“夫人待会儿也买些东平好物,我记得你两个姐妹也多年未见了,此次回去,也好姐妹相逢,多待些时日。”
那张娘子冷哼一声,将他放过,吃完了饭一家在东七街上闲逛,小女儿吵着要买羹,张娘子便买了两碗玩月羹。
那卖羹的小女孩十分伶俐,身上穿着利落的衣裳,是他们少见的印着花的棉布衣。
张小郎说道:“我看东平确是富裕,小商小贩比咱们东京穿的还好。”张娘子也点头认同。
上次出门买了竹编小筐,两小儿十分喜欢,这回非要再买,“上回只买了筐,我们待装些衣裳画轴,这回买这个背篓,我们要买小皮鞠,带给堂兄弟玩!”
张择端没法,给两个孩子买了,又一路买了竹编的小挂件,小泰山神杯,一掌长的竹马,木刻的小将军,小鼓;又去街上买了新鲜头面,褙子,花钗,还买了三匹不同颜色的棉布。
“这东平竟然有这么多棉布卖,还好便宜,我看比东京便宜多了。”
“染的也是好色,鲜艳得很,等回家给两个小儿做些贴身衣服穿。”张娘子摸着手里柔软的棉布,只见布料细密平整,可见是好织女织得,真是好布。
一行人拿着东西往回走,路过了鹦鹉洲书坊,张小郎嚷嚷:“我还要买史进的大海报!”
张娘子问他:“不是已有好多了?”
“那都是在汴京买的,他们东平说不定有别处没有的新图呢!”张小郎睁着大眼睛看着阿娘,“娘亲咱们就进去看看吧!”
张娘子摸摸小儿子的脑袋,“好吧。”
书坊里面已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在看海报,张小郎也凑进去看起来。张择端则看起店内装饰来,只见书坊之内干净明亮,十分雅致,中间有几排木质货架,上面摆着的是二十四色颜料。
嗯?张择端脚步停下又退回去看,二十四色?
他手里那个鹦鹉洲书坊的颜料盒只有十二个颜色!
这里竟然有新的颜料了!他仔细观看,只见盒子上写着“鹦鹉洲颜彩大师级”。
他猛然记起自己那盒颜料,盒上写的是“鹦鹉洲颜彩学院级”,哎呀!这书房当真狡猾,他本以为学院级已经是最高级别了,毕竟他们翰林书画院是天下第一等的画院,没想到还有一个大师级!岂不是比学院级还要更高。
张择端果断买下!
这二十四色的颜色看着也柔和,一看就是这书坊新研制出来的,带回去还要给各位同僚细看。
张小郎见父亲看这东西入神,自己也凑过来看,“哎呀,这个颜料小小的。”
张小娘也过来,“爹爹在家用的颜料都是大碟的,这个怎么这么小一块儿?”
姐弟二人对视一眼,得出结论,“是给小孩用的!正是我俩用呢!”
第57章 陈文昭接召令
两小孩缠着父亲,张泽端没法子,只得又给姐弟两人一人买了一盒。
出了书坊,几人又到了东平湖边,找那无声诗社的画师,画了一家四口在一块儿的写生图,平日里他在翰林书画院供职,也没有机会出京,如今回家探亲,又正值青春年少,夫妻儿女一块出游,怎能不记下来,留日后回忆?
一直到天色渐晚,夫妻两个这才携手领着儿女回了住处。
夜幕低垂,繁星点点。
主簿许宜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散在门口的糖已经拣了不少,眼见着新娘已被迎回来,小郓哥枯坐许久,终于能吃上席面了。
主簿家宅院大,四周围了褐布帷幕,上面架上了仰尘,中厅十几张大桌,桌上摆着插山,此时还是看菜,蓬莱仙山上面,菜一碟一碟的摆上去,只把桌面从平面变成了叠山,好气派,小郓哥吸溜吸溜口水,正准备待会儿正菜来了后大吃特吃,此时却有个小厮拍他肩膀,说是有人叫他。
小郓哥狐疑地出了主簿府,这一走直到五天之后才又回到东平府。
夜色暗沉,潘邓披了衣裳,拿着灯去开大门。
“郓哥,怎么这么晚来?”
小郓哥站在门口看不清脸色,潘邓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紧进屋,这晚上太冷了。”
却见小郓哥似个柱子似的杵在门口。
潘邓便也看着他。
小郓哥没说话,眼泪先流出来了,“潘哥……我爷死了……”
他哭起来,先是小声哭,又呜呜啊啊地嚎着,“我一个亲人也没了,世上孤零零的一个……”潘邓把小孩抱在怀里。
小郓哥哭个不停,潘邓就一直抱着他,直到自己身上也凉透了,街上梆子又响了一回,才说道:“郓哥,以后我们俩就是亲兄弟,你跟着我,我家就是你家。”
*
汴京皇城
三月十五转眼就到了,赵佶却一直没等到刊物,辗转反侧想了一宿,想起来正是自己之前金口玉言把这刊物禁了。
这个郑居中!若不是他,朕怎么会做这种扫兴事!
父皇在世时,民间也有犯禁者,皇宫之内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仁宗皇帝时,更是宽宥,这才叫官家的风范,怎么轮到自己,反倒如此苛刻?
就是这郑居中挑剔,让朕背这等罪名。赵佶这天脸色都不太好,蔡京看出来了,问皇帝可有什么烦心事。
“朕有甚么烦心事,只是在这汴京城,看不见蹴鞠赛便罢了,现在连刊物都没得看。”赵佶抱怨道,说完又找补了句,“那东平府没了这进项,也不知于府里有没有损害,莫要连累他们治府才好。”
蔡京拱手说道:“达夫素来是谨慎性子,现在已经禁了,也不便叫他们再开,不过那东平也不是没有新书。”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来,正是那本《治平杂录》,“……这是早些时日家中下人买来的,放在我案头有些时日了,今日我才得出空闲来翻看一番,发现这竟是陈文昭所作,确是本佳作。”说着将手中书本献给皇帝。
赵佶看着那封面上的四个字,兴致缺缺,但想到是那“鹦鹉洲”所出,又翻开来。
这一看果真与众不同,不似那些长篇大论的迂腐文章,通篇大道理,这里面有陈文昭十几年来在各处任上的实事,事例繁多,语言平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风土人情,治理百姓,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