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村中和她们家一样境况的人家很多,有的投靠亲戚,有的给村里员外做了佃农,惠姐本想把自己买了,换些钱来给父母弟弟生活,却被彭姐找上门来,说要带她去东平府上工。
管吃还管住,一个月八百文钱。
惠姐想都没想就跟着来了,来时只拿了自己的一件里衣作替换的,棉衣只穿了身上那件穿了多年的窄棉衣。
一转眼一月过去了,谁能想到她能过上现在这般神仙日子。
每天有能吃到饱的炊饼,还有温暖不透风的住处,有师傅教着做手艺,还有工钱拿。
她看着那个吃炊饼吃到噎着的小子,就好像看到了刚来那日的自己,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吃了好几个炊饼。
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惠姐把碗里的汤喝光,在心中笃定的想,
她吃了两个炊饼就逼自己不要再吃了,肚子已经撑了,而且她心里明白,等到了中午,还有饭吃呢。
彭娘子叹了口气,“也不知道是哪的小娃,没人管管他,再吃把肚子撑破了怎么办。”
边上的小娘子说:“染坊的,那边男人多,这个小的估计是学徒,我听坊里姐妹说,咱们东平慈幼局收了年龄大的孩子,都叫他们来这学本领,以后自己能做工。”
她小声说道,“没准以前是哪的小乞儿呢。”
彭娘子感慨,“咱们东家真是善人。”
惠姐也说:“东平府真好……”他们管百姓的死活呢,不叫自己治下的百姓吃不上饭。
“比我们郓州城好太多了,又富庶又好。”
一行人吃了饭,都去坊里上工,到了中午午饭之前,冯掌柜把她们一坊的女工召集起来,“你们也干了一个月了,今天发工钱。”
坊内顿时沸腾起来,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宣娘子叫她们安静,听掌柜说话。
“这是你们上工的第一个月,平日里的表现也都记在墙上,这个月得分最高的是彭二娘,其次是赵仙娇,吴月娘。你们三个来领这个月的奖励。”
坊内女工一阵惊呼,那三人显然也没料到,见别人都看着她们,这才理理钗裙,低头走了过去。
彭娘子得了二百文钱,一袋米,一小坛油。另两人各得了一小坛油,揭开坛盖,荤油那直击灵魂的香气钻入鼻子,钻进肠胃里。
“好香呀。”
其他的女工见这三人都有奖励,无不艳羡,她们之前只知道有打分,也都暗里较劲想要评分高一点,只是都没想到还有这种好处呢!
其他人虽没奖励,但也都拿了这个月的月钱,喜气洋洋地结伴去吃午饭了。
惠娘帮彭娘子拿着那坛荤油,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一定要在下个月拿到奖励!
彭娘子抱着那袋百米,回头问道:“拿了月钱你打算做什么?可要寄回家里?”
惠娘点头,“好多钱呢,我打算只留一点,剩下都寄回家里,家里爷娘和弟弟等着钱过活呢。”说着她松了一口气,“我日日提心吊胆的,就怕爷娘在家活不下去,今日拿了钱可算是心中安定了。”
那彭娘子说:“我听宣管事说,咱们离得远的,可以凑一凑,坊里找人给送。”
“哎呀,这是真的吗?我还想叫人捎话,叫我家三哥来拿!”
见惠娘面露欣喜,彭娘子说道:“可别叫他过来,咱俩就叫坊里人给送过去吧,你没听说咱郓州地面不太平,梁山又出事了,千万别叫你弟弟乱跑!”
第54章 惠娘送月钱
郓州城吴家庄
吴娘子正在家里熬米粥,说是米粥,但只有薄薄一层米,上面都是汤水。
吴娘子小心地拿木勺撇了上面一层,又从下面多捞些米来,盛到瓷碗里。
家里孩子还躺在床上,这些天闹肚子下不了床。
“三哥,喝点粥吧。”
那小子捂着肚子坐起身来,小脸煞白,问母亲:“二姐怎么还不回来?”
那吴娘子看见小儿子饿得面黄肌瘦,又想到在外面没有音讯,生死也不知道的女儿,红了眼眶,她把碗放到儿子手里,“你好好吃了饭,把身体养好了,我还待出门找你爹,他三日没回了,不知遇见了什么事。”
那小孩把米粥喝了,腹中疼痛似是减轻了,安静地躺在土炕上,小小的年纪已知道不给父母添麻烦,不哭也不闹。
那妇人把剩下的米汤喝了,一直饥饿的肚子好像更饿了,她虚浮着脚步出了门,旁边一户人家见她问道:“吴娘子,去哪?”
“去找孩子他爹,三四天没回了。”
“别去,外边不太平,你没听说梁山那边有动静,咱们就在跟前,你可别出去!”
吴娘子睁大了眼睛,站在门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她心里像火烧一样,胃里也像有火在烧。
三天没归家了,若碰见了梁山贼,这该怎么是好,家里收成不好,本已经活不下去了,现在人也要出事?
那出嫁的大女儿过得也不好,嫁去的夫家遭灾,也不知能不能活,家里二女儿去东平上工,他们也没办法探知什么消息,只能在家里干等,孩子他爹本来每天出门替人帮工赚钱,一天赚来的钱够一家吃喝,现在又几天没回了。
难不成老天不叫他们活吗?
吴娘子流着眼泪,还是把房门锁了,出去找丈夫,她怕丈夫是路上有了什么事了,在哪跌了跤,要是这样,她也能早点遇见,把人带回家来。
谁知还没到庄口,就见一个马车走进庄来,在前面坐着的可不正是她家老吴!
吴大也看见自家婆娘了,“你怎么出来了?三哥怎么样了,病好了没?”
吴大面上没有愁容,反而有些喜色,吴娘子见自家丈夫这幅样子,悬着的心放在了肚子里,“他好了,在家养着呢,只是时不时的还是肚子疼,咱们家也没有米了……你怎么坐着车回来了?”
“哎呀,我知,我正好带了米回来了。”吴老大说着,路过一个人家,吆喝一声,“彭家的!你们家女娘送东西回来了!”
那家人听了召唤,赶紧开门出来,“诶呦,吴老大,你可回来了!我们家彭二娘在哪呢?她也回来了?”
“你家彭二姑娘没回来,托人带东西回来了!”吴老大说话声气都变得足了,“她带着我家惠姐一块去那东平纺织坊做工,得了奖赏,一个月就赚了一袋米一坛油,还拿了月钱回来,我家惠姐不顶用,就光拿了钱!”
话说着却是满脸的笑意压都压不下去,那马车里钻出了个两个汉子来,正是纺织坊雇来送东西的,把那马车里的箱子打开,找到写着“郓州吴家庄彭二娘”的布包,问那家人姓名。
一一对照过后,把银钱和米油给了那家人,那家小娃揭开油坛子,狠狠吸了一口,“真香,阿婆,我要吃猪油饭!”
邻人们都凑过来看热闹,见那米油也面露艳羡,眼下正是开春之前,农家最贫的时候,青黄不接,看见彭家家中居然有进项,都伸长了脖子看。
“你看那一坛子油,诶呦,往年咱们家买好多猪肉也练不出这么多油呢。”
“我看见了,白的和雪似的,真是好油!”
“真有本事呀!”
也有人见了眼红,“他们家女儿家怎赚得回来这么多钱?哼,我看不定是去哪个‘坊’呢!”
那彭老婆子听了把腰一插,“烂嘴牙子货!你怎这么明白?你去那别的坊里赚过吧!我们家二姐在家里织布就是个能手,出去赚钱是她本事,我看谁敢嚼舌根!”
那两个汉子听了也皱眉,“我们东家办工坊是得了官府首肯的,莫说些闲话!”
那几个嚼舌根的见了这魁梧汉子说话,连忙走远了。
彭家老婆子笑呵呵地把东西收了,对着那两个汉子千恩万谢,叫他们进家里吃饭,正好有米下锅。
那两人没留下,“我们还有别的村要去的,着急赶路,就先走了。”
那阿婆却执意要留,“两位小兄弟一定留下,老婆子家里没什么好菜,也定叫两位吃饱,你们大老远走到这来,一直在外面赶路多辛苦,这天冷得脚都要冻掉了!进来暖和暖和,再走不迟呀。”
那家男人也说:“两位兄弟且请留步,农家没好吃食,屋里却热乎,歇歇再走吧。”
那二人推却不过,就留在彭家吃了顿饭,暖了暖身子,把这路上说了百遍的纺织坊中待遇如何,每天做什么活,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都说了一遍,完后每人留下十几文钱才走。
走时还特地叮嘱,“没事千万别出庄,我们来时就遇上了梁山贼,近一段时间郓州地面不平,多保重安全。”
那吴大回到家中,也从怀里拿出了吴惠娘的月钱,吴家媳妇看着手中的大钱眼眶发红,“也不知她在那受了多少苦,这么小就出去赚钱了……”
吴大却说:“我这一路上和两位兄弟都聊了,那工坊好着呢,天天吃白面的炊饼管够!住的地方也暖和,一点风都不透!她呀,没吃苦。”
管吃还管住,一个月八百文钱。
惠姐想都没想就跟着来了,来时只拿了自己的一件里衣作替换的,棉衣只穿了身上那件穿了多年的窄棉衣。
一转眼一月过去了,谁能想到她能过上现在这般神仙日子。
每天有能吃到饱的炊饼,还有温暖不透风的住处,有师傅教着做手艺,还有工钱拿。
她看着那个吃炊饼吃到噎着的小子,就好像看到了刚来那日的自己,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吃了好几个炊饼。
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惠姐把碗里的汤喝光,在心中笃定的想,
她吃了两个炊饼就逼自己不要再吃了,肚子已经撑了,而且她心里明白,等到了中午,还有饭吃呢。
彭娘子叹了口气,“也不知道是哪的小娃,没人管管他,再吃把肚子撑破了怎么办。”
边上的小娘子说:“染坊的,那边男人多,这个小的估计是学徒,我听坊里姐妹说,咱们东平慈幼局收了年龄大的孩子,都叫他们来这学本领,以后自己能做工。”
她小声说道,“没准以前是哪的小乞儿呢。”
彭娘子感慨,“咱们东家真是善人。”
惠姐也说:“东平府真好……”他们管百姓的死活呢,不叫自己治下的百姓吃不上饭。
“比我们郓州城好太多了,又富庶又好。”
一行人吃了饭,都去坊里上工,到了中午午饭之前,冯掌柜把她们一坊的女工召集起来,“你们也干了一个月了,今天发工钱。”
坊内顿时沸腾起来,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宣娘子叫她们安静,听掌柜说话。
“这是你们上工的第一个月,平日里的表现也都记在墙上,这个月得分最高的是彭二娘,其次是赵仙娇,吴月娘。你们三个来领这个月的奖励。”
坊内女工一阵惊呼,那三人显然也没料到,见别人都看着她们,这才理理钗裙,低头走了过去。
彭娘子得了二百文钱,一袋米,一小坛油。另两人各得了一小坛油,揭开坛盖,荤油那直击灵魂的香气钻入鼻子,钻进肠胃里。
“好香呀。”
其他的女工见这三人都有奖励,无不艳羡,她们之前只知道有打分,也都暗里较劲想要评分高一点,只是都没想到还有这种好处呢!
其他人虽没奖励,但也都拿了这个月的月钱,喜气洋洋地结伴去吃午饭了。
惠娘帮彭娘子拿着那坛荤油,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一定要在下个月拿到奖励!
彭娘子抱着那袋百米,回头问道:“拿了月钱你打算做什么?可要寄回家里?”
惠娘点头,“好多钱呢,我打算只留一点,剩下都寄回家里,家里爷娘和弟弟等着钱过活呢。”说着她松了一口气,“我日日提心吊胆的,就怕爷娘在家活不下去,今日拿了钱可算是心中安定了。”
那彭娘子说:“我听宣管事说,咱们离得远的,可以凑一凑,坊里找人给送。”
“哎呀,这是真的吗?我还想叫人捎话,叫我家三哥来拿!”
见惠娘面露欣喜,彭娘子说道:“可别叫他过来,咱俩就叫坊里人给送过去吧,你没听说咱郓州地面不太平,梁山又出事了,千万别叫你弟弟乱跑!”
第54章 惠娘送月钱
郓州城吴家庄
吴娘子正在家里熬米粥,说是米粥,但只有薄薄一层米,上面都是汤水。
吴娘子小心地拿木勺撇了上面一层,又从下面多捞些米来,盛到瓷碗里。
家里孩子还躺在床上,这些天闹肚子下不了床。
“三哥,喝点粥吧。”
那小子捂着肚子坐起身来,小脸煞白,问母亲:“二姐怎么还不回来?”
那吴娘子看见小儿子饿得面黄肌瘦,又想到在外面没有音讯,生死也不知道的女儿,红了眼眶,她把碗放到儿子手里,“你好好吃了饭,把身体养好了,我还待出门找你爹,他三日没回了,不知遇见了什么事。”
那小孩把米粥喝了,腹中疼痛似是减轻了,安静地躺在土炕上,小小的年纪已知道不给父母添麻烦,不哭也不闹。
那妇人把剩下的米汤喝了,一直饥饿的肚子好像更饿了,她虚浮着脚步出了门,旁边一户人家见她问道:“吴娘子,去哪?”
“去找孩子他爹,三四天没回了。”
“别去,外边不太平,你没听说梁山那边有动静,咱们就在跟前,你可别出去!”
吴娘子睁大了眼睛,站在门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她心里像火烧一样,胃里也像有火在烧。
三天没归家了,若碰见了梁山贼,这该怎么是好,家里收成不好,本已经活不下去了,现在人也要出事?
那出嫁的大女儿过得也不好,嫁去的夫家遭灾,也不知能不能活,家里二女儿去东平上工,他们也没办法探知什么消息,只能在家里干等,孩子他爹本来每天出门替人帮工赚钱,一天赚来的钱够一家吃喝,现在又几天没回了。
难不成老天不叫他们活吗?
吴娘子流着眼泪,还是把房门锁了,出去找丈夫,她怕丈夫是路上有了什么事了,在哪跌了跤,要是这样,她也能早点遇见,把人带回家来。
谁知还没到庄口,就见一个马车走进庄来,在前面坐着的可不正是她家老吴!
吴大也看见自家婆娘了,“你怎么出来了?三哥怎么样了,病好了没?”
吴大面上没有愁容,反而有些喜色,吴娘子见自家丈夫这幅样子,悬着的心放在了肚子里,“他好了,在家养着呢,只是时不时的还是肚子疼,咱们家也没有米了……你怎么坐着车回来了?”
“哎呀,我知,我正好带了米回来了。”吴老大说着,路过一个人家,吆喝一声,“彭家的!你们家女娘送东西回来了!”
那家人听了召唤,赶紧开门出来,“诶呦,吴老大,你可回来了!我们家彭二娘在哪呢?她也回来了?”
“你家彭二姑娘没回来,托人带东西回来了!”吴老大说话声气都变得足了,“她带着我家惠姐一块去那东平纺织坊做工,得了奖赏,一个月就赚了一袋米一坛油,还拿了月钱回来,我家惠姐不顶用,就光拿了钱!”
话说着却是满脸的笑意压都压不下去,那马车里钻出了个两个汉子来,正是纺织坊雇来送东西的,把那马车里的箱子打开,找到写着“郓州吴家庄彭二娘”的布包,问那家人姓名。
一一对照过后,把银钱和米油给了那家人,那家小娃揭开油坛子,狠狠吸了一口,“真香,阿婆,我要吃猪油饭!”
邻人们都凑过来看热闹,见那米油也面露艳羡,眼下正是开春之前,农家最贫的时候,青黄不接,看见彭家家中居然有进项,都伸长了脖子看。
“你看那一坛子油,诶呦,往年咱们家买好多猪肉也练不出这么多油呢。”
“我看见了,白的和雪似的,真是好油!”
“真有本事呀!”
也有人见了眼红,“他们家女儿家怎赚得回来这么多钱?哼,我看不定是去哪个‘坊’呢!”
那彭老婆子听了把腰一插,“烂嘴牙子货!你怎这么明白?你去那别的坊里赚过吧!我们家二姐在家里织布就是个能手,出去赚钱是她本事,我看谁敢嚼舌根!”
那两个汉子听了也皱眉,“我们东家办工坊是得了官府首肯的,莫说些闲话!”
那几个嚼舌根的见了这魁梧汉子说话,连忙走远了。
彭家老婆子笑呵呵地把东西收了,对着那两个汉子千恩万谢,叫他们进家里吃饭,正好有米下锅。
那两人没留下,“我们还有别的村要去的,着急赶路,就先走了。”
那阿婆却执意要留,“两位小兄弟一定留下,老婆子家里没什么好菜,也定叫两位吃饱,你们大老远走到这来,一直在外面赶路多辛苦,这天冷得脚都要冻掉了!进来暖和暖和,再走不迟呀。”
那家男人也说:“两位兄弟且请留步,农家没好吃食,屋里却热乎,歇歇再走吧。”
那二人推却不过,就留在彭家吃了顿饭,暖了暖身子,把这路上说了百遍的纺织坊中待遇如何,每天做什么活,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都说了一遍,完后每人留下十几文钱才走。
走时还特地叮嘱,“没事千万别出庄,我们来时就遇上了梁山贼,近一段时间郓州地面不平,多保重安全。”
那吴大回到家中,也从怀里拿出了吴惠娘的月钱,吴家媳妇看着手中的大钱眼眶发红,“也不知她在那受了多少苦,这么小就出去赚钱了……”
吴大却说:“我这一路上和两位兄弟都聊了,那工坊好着呢,天天吃白面的炊饼管够!住的地方也暖和,一点风都不透!她呀,没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