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许主簿也感慨,“潘押司真是不世之才,若是我想,想到办蹴鞠赛已是用光了脑筋了,哪能一条条想得这么仔细周到,叫这事滴水不漏地办下来?他却游刃有余,临结束还能办些小活动来,叫游客记住咱们东平的好,不止在蹴鞠赛,还在‘好客山东’,想来咱们东平日后也能成为个好地,叫游人出行就想到咱们。”
厢兵们唱了一遍又一遍,场中有落泪的,有不舍的,有往场中送花束的,还有听了几遍就会唱的合着一起唱,还有手牵着手跟着唱歌的,最终有人哭着说到,“咱们走吧,咱们要是不走,兄弟们一直唱呢。”
游客们依恋不舍,也在引导下逐渐退了场。
这边喧闹平歇,慢慢归于平静,东七街已准备要忙碌起来。
各家小商小贩已接到了行首的指令,今日要准备好足够的食材,以免供不应求。
小摊主,掌柜的,都在自己的摊位上忙碌着,一刻也不得闲,但面上却有真挚的笑容。
那卖羊杂面的正把袖子利索的卷起来,拿出刀来把盆里已煮好的的羊肚羊肝切成细丝,“咱可不能让游客吃不饱肚子!”
那边卖酱菜的也说:“是极,还是咱潘押司有办法,叫大家伙热热闹闹的吃一顿,这才叫咱东平待客之道!”
说完想到了什么,看旁边的武大,“你那寿桃半价卖,不会亏本吧?”
武大笑着摆手,“不会不会。”
买胡饼的搭茬:“我们和你们不一样,补助的多,行首说了不会让我们亏着!”
武大点头,过后又说:“这是咱们东平府的好事,游客们不远千里来到咱们这看球赛,眼下就要走了,我这小摊就算是亏本了也要做!”
东七街一片热火朝天。
鹦鹉洲书坊也忙碌着。
此时正是中午,是两班倒的帮工换岗的时候。
那上午一批的帮工刚刚要下值,付掌柜已派人送了午饭来。
“不知今天还有没有肉。”
“就你嘴馋,早上吃饭不是已吃了鸡蛋了吗?掌柜的找我们来做事,给的工钱已够多了,哪儿再找这么好的东家,你莫再贪心!”
“哎哟,我说一句,你要训我十句。”
那边有人喊:“真有肉!”
帮工们排队拿着碗叫人盛菜,好大盆的萝卜炖羊骨汤,每人三个白面炊饼,一大筷头酱菜,一碗萝卜羊骨,每人能分到一块骨头,骨头上面还带着肉!
帮工们美美的吃了一顿,一边吃一边感叹,“掌柜的净要找两班工……我一个人就能做两班,偏偏不要。”
“唉,若是能一天在这上工,咱们除了早饭午饭,晚上还能管一顿!”
那帮工啃着羊骨头,看见了排队打饭的那排到了几个女人,便努努嘴:“看见没有?又捞汤底呢。”
只见那打饭的老师傅一改给他们盛菜时那般麻利,拿勺子在桶底慢慢地晃,然后就着桶边儿盛起来,众人伸着脖子看,果然,勺里面满满的碎肉。
盛了这样几碗萝卜羊骨汤,那几个妇人到一边吃饭去了,后面一个小伙子跟老师傅说,“师傅,你也给俺这么盛吧。”
师傅斜看了他一眼,在桶底下拿勺子划了几个圈儿再提起来,竟然连萝卜都没有,全是汤!
那几个妇人凑在一起,吃着饭闲聊家常。
一个妇人小声说道:“我听他们都说,咱们蹴鞠赛办完了,刊物就不做了。”
“真有这样的事儿?”
“老天保佑,可让咱们东家把这生意长长久久的做下去,这活不吃力,咱们女子也能做工,我真想一辈子在这上工。”那女子说完突然想到,“春娘,你家婆的病好了吗?咱若是上不了工了,你家可还欠缺药钱?”
春娘说道:“快好了,唉,当初本来都活不下去了,若不是东家收留,拿着工钱去救急,哪里有今日。”
“谁不说呢,我家本在村中,那交税的刮了几层地皮仍不足,家里几亩薄田全没了,还好来到咱东平府了,这才算活过来。”
“东家真是个大善人,不光收男工还收女工,给咱们的钱和那些男工的钱也差不多。”
“谁不说呢,希望菩萨保佑东家一辈子无病无灾。”
“保佑东家财源不断,长长久久。”
他们在书坊院里吃饭,那旁边的编辑院子却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了。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这最后一期报纸有一些内容已经印好了,有的稿件还没交上。
今天决赛赛事,夺冠蹴鞠队,府尹的讲话新闻都要尽快交稿。
书坊那边已将其他的内容都各印了两万份,他们只待将新的新闻尽快定稿,叫连朋领着工匠雕版,再叫帮工印刷,装订成册。
在东平等候的客商早就等不及了,守在鹦鹉洲书坊门外,隔三差五地询问什么时候出第六期。
得知今晚上出不了,得等到明天晚上才能出来几千册,客商们也不再此死守了,纷纷去了东七街,今晚上可有热闹。
街上一片喧闹,挨挨挤挤,吆喝的,说笑的,投壶的,还有明天一早便走,叫掌柜给他包起来十笼烧买,两大包炙肉的。
小商贩们都笑着待客,让游客们将在东平最后一晚记在心里,回去后也能常常想念。
街上飘荡着白日里新学的歌声,“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第44章 东平新实业
蹴鞠赛的热度一直从八月十五持续到了十月底。
到了十一月初,游客才逐渐走了干净,小郓哥见潘邓没那样繁忙了,便来此找他,此时天气也冷了起来,潘邓便给小兄弟添置了新的过冬衣裳,自己也换上了丝棉的夹袄。
小郓哥见自己身上一水儿的新衣裳,开心的紧,越发爱和他这兄弟混在一起了,他这好兄弟心里有他呢!
这天小郓哥去东七街找武大,潘邓则手拿着账本来到了陈大人府上。
陈文昭已不像夏天时爱在院中闲坐,把屋里烧得暖暖的,斜倚在榻上,喝着清茶,十分闲适。
潘邓将鹦鹉洲书坊的账本给他看了。
这几个月来,刊物加上海报,还有收的广告费,零零散散的收入一共有五万贯,早已能把府尹给的一千两本钱填回。
陈文昭手里看着账本,胡乱翻翻,“这个叫‘海报’的,竟然这么赚钱?比咱们的刊物还要赚上许多呢。”
潘邓答道:“海报卖价定得比刊物高许多,因此赚得多,不过刊物里也有广告费赚钱呢。”
陈文照又看了后面雇佣帮工,租赁院子的支出,便把账本合起来了。
又详细问了潘邓在书坊的帮工每月给多少钱,雇了多少,这才点点头。
“如今球赛已办完了,我之前问你的,要在府中开个什么产业,可有打算了?”
潘邓拱手,“都听大人安排。”
陈文昭叫陈泽给他拿一盘子点心,“且听你说呢,我想做什么自己也做不得。”
潘邓想了想,说道:“日前叫府下各县村养鸡苗,前几日得知他们已经养起来了,除了鸡鸭之外,牛羊也可以养,再去外地找些名种来。”
陈文昭点点头。
潘邓又说,“这些时日在书坊中忙活,雇了许多人,他们家中大多没有田产,生活在府中也没有房产,有活计还好,若是没有这一份活计,怕是生活艰难。”
“咱们东平地势平坦,土地也肥沃,常年少雨,可以种些棉花,发展纺织,建个小工坊,多招些人来帮工,也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一些。”
陈文昭不置可否,“我向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人,一事不烦二主,你既已有了想法,便自去做,只是你想要建纺织坊,你可知自己为何要建?”
潘邓被问得有些糊涂,“为了给百姓多些生计?”
陈文昭摇头。
潘邓有些明白了,“是为了给府里多些产业,多交商税呢。”
陈文昭依旧摇头。
潘邓冥思苦想了半晌,想不出了。
陈文昭笑道:“有些鬼机灵,可惜消息太死,政令不通,你呀,我且告诉你,我们办工坊,是为了收容贫民流民,懂了吗?”
潘邓似懂非懂。
陈文昭便浅显地解释给他听,“当朝蔡太师最爱慈善,每当他做宰相,全国的慈幼局都要翻新一遍,如今他正执政,你拿这个当幌子,上面便不会管了。”
说着看天色尚早,今日又闲来无事,便给面前的年轻押司讲起当朝局势来。
“……你可知道几近几退,为何留在官家身边的还是蔡京?”
潘邓想了上辈子学的历史,徽宗与蔡京这一对昏君奸臣,试探地说:“因为他行事和皇帝的意,能得皇帝的心。”
陈文昭点头,“歪打正着,算你说对,不过若只是一味倖进,那只能是高俅,杨戬之流,蔡太师和他们不一样,他知道皇帝的心意,并且机智过人,捷才盖世,凡皇上发愁之事,他皆能迎刃而解;凡群臣束手无策之局,他独能巧妙应对,手段层出不穷,是个能臣。”
厢兵们唱了一遍又一遍,场中有落泪的,有不舍的,有往场中送花束的,还有听了几遍就会唱的合着一起唱,还有手牵着手跟着唱歌的,最终有人哭着说到,“咱们走吧,咱们要是不走,兄弟们一直唱呢。”
游客们依恋不舍,也在引导下逐渐退了场。
这边喧闹平歇,慢慢归于平静,东七街已准备要忙碌起来。
各家小商小贩已接到了行首的指令,今日要准备好足够的食材,以免供不应求。
小摊主,掌柜的,都在自己的摊位上忙碌着,一刻也不得闲,但面上却有真挚的笑容。
那卖羊杂面的正把袖子利索的卷起来,拿出刀来把盆里已煮好的的羊肚羊肝切成细丝,“咱可不能让游客吃不饱肚子!”
那边卖酱菜的也说:“是极,还是咱潘押司有办法,叫大家伙热热闹闹的吃一顿,这才叫咱东平待客之道!”
说完想到了什么,看旁边的武大,“你那寿桃半价卖,不会亏本吧?”
武大笑着摆手,“不会不会。”
买胡饼的搭茬:“我们和你们不一样,补助的多,行首说了不会让我们亏着!”
武大点头,过后又说:“这是咱们东平府的好事,游客们不远千里来到咱们这看球赛,眼下就要走了,我这小摊就算是亏本了也要做!”
东七街一片热火朝天。
鹦鹉洲书坊也忙碌着。
此时正是中午,是两班倒的帮工换岗的时候。
那上午一批的帮工刚刚要下值,付掌柜已派人送了午饭来。
“不知今天还有没有肉。”
“就你嘴馋,早上吃饭不是已吃了鸡蛋了吗?掌柜的找我们来做事,给的工钱已够多了,哪儿再找这么好的东家,你莫再贪心!”
“哎哟,我说一句,你要训我十句。”
那边有人喊:“真有肉!”
帮工们排队拿着碗叫人盛菜,好大盆的萝卜炖羊骨汤,每人三个白面炊饼,一大筷头酱菜,一碗萝卜羊骨,每人能分到一块骨头,骨头上面还带着肉!
帮工们美美的吃了一顿,一边吃一边感叹,“掌柜的净要找两班工……我一个人就能做两班,偏偏不要。”
“唉,若是能一天在这上工,咱们除了早饭午饭,晚上还能管一顿!”
那帮工啃着羊骨头,看见了排队打饭的那排到了几个女人,便努努嘴:“看见没有?又捞汤底呢。”
只见那打饭的老师傅一改给他们盛菜时那般麻利,拿勺子在桶底慢慢地晃,然后就着桶边儿盛起来,众人伸着脖子看,果然,勺里面满满的碎肉。
盛了这样几碗萝卜羊骨汤,那几个妇人到一边吃饭去了,后面一个小伙子跟老师傅说,“师傅,你也给俺这么盛吧。”
师傅斜看了他一眼,在桶底下拿勺子划了几个圈儿再提起来,竟然连萝卜都没有,全是汤!
那几个妇人凑在一起,吃着饭闲聊家常。
一个妇人小声说道:“我听他们都说,咱们蹴鞠赛办完了,刊物就不做了。”
“真有这样的事儿?”
“老天保佑,可让咱们东家把这生意长长久久的做下去,这活不吃力,咱们女子也能做工,我真想一辈子在这上工。”那女子说完突然想到,“春娘,你家婆的病好了吗?咱若是上不了工了,你家可还欠缺药钱?”
春娘说道:“快好了,唉,当初本来都活不下去了,若不是东家收留,拿着工钱去救急,哪里有今日。”
“谁不说呢,我家本在村中,那交税的刮了几层地皮仍不足,家里几亩薄田全没了,还好来到咱东平府了,这才算活过来。”
“东家真是个大善人,不光收男工还收女工,给咱们的钱和那些男工的钱也差不多。”
“谁不说呢,希望菩萨保佑东家一辈子无病无灾。”
“保佑东家财源不断,长长久久。”
他们在书坊院里吃饭,那旁边的编辑院子却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了。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这最后一期报纸有一些内容已经印好了,有的稿件还没交上。
今天决赛赛事,夺冠蹴鞠队,府尹的讲话新闻都要尽快交稿。
书坊那边已将其他的内容都各印了两万份,他们只待将新的新闻尽快定稿,叫连朋领着工匠雕版,再叫帮工印刷,装订成册。
在东平等候的客商早就等不及了,守在鹦鹉洲书坊门外,隔三差五地询问什么时候出第六期。
得知今晚上出不了,得等到明天晚上才能出来几千册,客商们也不再此死守了,纷纷去了东七街,今晚上可有热闹。
街上一片喧闹,挨挨挤挤,吆喝的,说笑的,投壶的,还有明天一早便走,叫掌柜给他包起来十笼烧买,两大包炙肉的。
小商贩们都笑着待客,让游客们将在东平最后一晚记在心里,回去后也能常常想念。
街上飘荡着白日里新学的歌声,“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第44章 东平新实业
蹴鞠赛的热度一直从八月十五持续到了十月底。
到了十一月初,游客才逐渐走了干净,小郓哥见潘邓没那样繁忙了,便来此找他,此时天气也冷了起来,潘邓便给小兄弟添置了新的过冬衣裳,自己也换上了丝棉的夹袄。
小郓哥见自己身上一水儿的新衣裳,开心的紧,越发爱和他这兄弟混在一起了,他这好兄弟心里有他呢!
这天小郓哥去东七街找武大,潘邓则手拿着账本来到了陈大人府上。
陈文昭已不像夏天时爱在院中闲坐,把屋里烧得暖暖的,斜倚在榻上,喝着清茶,十分闲适。
潘邓将鹦鹉洲书坊的账本给他看了。
这几个月来,刊物加上海报,还有收的广告费,零零散散的收入一共有五万贯,早已能把府尹给的一千两本钱填回。
陈文昭手里看着账本,胡乱翻翻,“这个叫‘海报’的,竟然这么赚钱?比咱们的刊物还要赚上许多呢。”
潘邓答道:“海报卖价定得比刊物高许多,因此赚得多,不过刊物里也有广告费赚钱呢。”
陈文照又看了后面雇佣帮工,租赁院子的支出,便把账本合起来了。
又详细问了潘邓在书坊的帮工每月给多少钱,雇了多少,这才点点头。
“如今球赛已办完了,我之前问你的,要在府中开个什么产业,可有打算了?”
潘邓拱手,“都听大人安排。”
陈文昭叫陈泽给他拿一盘子点心,“且听你说呢,我想做什么自己也做不得。”
潘邓想了想,说道:“日前叫府下各县村养鸡苗,前几日得知他们已经养起来了,除了鸡鸭之外,牛羊也可以养,再去外地找些名种来。”
陈文昭点点头。
潘邓又说,“这些时日在书坊中忙活,雇了许多人,他们家中大多没有田产,生活在府中也没有房产,有活计还好,若是没有这一份活计,怕是生活艰难。”
“咱们东平地势平坦,土地也肥沃,常年少雨,可以种些棉花,发展纺织,建个小工坊,多招些人来帮工,也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一些。”
陈文昭不置可否,“我向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人,一事不烦二主,你既已有了想法,便自去做,只是你想要建纺织坊,你可知自己为何要建?”
潘邓被问得有些糊涂,“为了给百姓多些生计?”
陈文昭摇头。
潘邓有些明白了,“是为了给府里多些产业,多交商税呢。”
陈文昭依旧摇头。
潘邓冥思苦想了半晌,想不出了。
陈文昭笑道:“有些鬼机灵,可惜消息太死,政令不通,你呀,我且告诉你,我们办工坊,是为了收容贫民流民,懂了吗?”
潘邓似懂非懂。
陈文昭便浅显地解释给他听,“当朝蔡太师最爱慈善,每当他做宰相,全国的慈幼局都要翻新一遍,如今他正执政,你拿这个当幌子,上面便不会管了。”
说着看天色尚早,今日又闲来无事,便给面前的年轻押司讲起当朝局势来。
“……你可知道几近几退,为何留在官家身边的还是蔡京?”
潘邓想了上辈子学的历史,徽宗与蔡京这一对昏君奸臣,试探地说:“因为他行事和皇帝的意,能得皇帝的心。”
陈文昭点头,“歪打正着,算你说对,不过若只是一味倖进,那只能是高俅,杨戬之流,蔡太师和他们不一样,他知道皇帝的心意,并且机智过人,捷才盖世,凡皇上发愁之事,他皆能迎刃而解;凡群臣束手无策之局,他独能巧妙应对,手段层出不穷,是个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