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这个食客吐血这篇文,是钱通写的?”
潘邓点头,“正是钱文书所写,他不愿署名,便自起了个号,大人竟能看出来?”
陈文昭笑笑,“他写杂记颇好,我见过几篇。”
陈府尹看完了,见第一页空着,便问:“这页要做什么?”
潘邓便郑重其事地说道:“其余都已写好,只这一篇《东路蹴鞠广招示》无人能写,小人左思右想,此文还得请咱们府中德高望重之人撰写,方能庄重,广告四方,还请老父母捉刀。”潘邓坐着冲府尹作揖。
陈文昭呵呵笑了,颇有捷才,见他那页下方已标明赛事的章程,三甲的赏金,来报名的地址,连简图都画好了,便在上面大笔一挥,小楷成文写就,只写本府诚邀各路蹴鞠高手来参加选拔,以选出京东两路最杰出球队,待明年春季再办全国联赛,邀请仁人志士,踊跃参加,共赴盛事。
又落了款,书东平府尹陈鳞文昭。
潘邓捧着府尹的墨宝,这才知道府尹大名,见笔迹穹劲,如获至宝,心道如此好字,不用再排,直接刻板!
陈文昭又说到,“我看你这页页玄机,如今已是极好,只是都是白话文章,还差点真正的好文章。免得叫那些士大夫见了满篇白话,恐怕要说你这刊物不好,你把这刊物留下一份,等本府为你要得好文再刊。”
潘邓哪有不答应的,谢了大人关照,欢天喜地地拿了有稿子那份,回到书坊叫人刻板子去了。
等到潘邓走了,陈文昭叫了陈泽到跟前,给他看那刊物。
陈泽见了也是目不暇接,“这彩图印的当真是好看,我若见了,冲着这封皮,也买一本!”
陈文昭叫他翻开内页,“你看那东平湖上,那个黄的是什么?”
陈泽便仔细看那副彩图,“这个好像是……鸭子船?我路过那新建的蹴鞠场旁边时好像见到过,湖上两个黄色圆球,当是我问身边人,他们只说是鸭子船。”
“鸭子船为何物?”
陈泽抬头看主人,“……大人,那潘邓在的时候怎么不问?”
陈文昭沉默了一会儿,“管事莫要多话!取纸笔来,待我给师弟写信。”
*
汴京
皇城翰院
米待诏坐在椅上,见来人笑到,“徐贤弟莫怪,谁叫你案上放着这么个好图册,我没忍住便拿起一观,谁想一看就放不下来了。”
米友仁起身,将座位让给徐观。
徐观便拿了个同僚的椅子过来,笑着说,“米待诏今日怎有闲情来此?”
“我清早找你这儿的王学士,待回画院,凑巧路过你这儿,谁想让我看见了这等好物。”
他手上拿着本花花绿绿的图册,细观,正是那《京东蹴鞠广昭示》,“贤弟忒小气了,这等好小报,是从哪儿买的?我怎么不见别处有卖?”
徐观说道:“你也见了是京东来的,是我那在京东西路东平府作府尹的师兄,近年来民间疲乏,想办一届蹴鞠赛,为府中人增长收入,遂办了这本小报,欲广而告之。”
米友仁足想了有一会儿,恍然道:“哎呀,是文昭贤兄。”
他又看向手中小报,目光中多了几分回味,“……我知他素来是个一心为民的性子,当初在秦凤路作府尹的时候,文能治理州县,武能上马平乱,先帝亲称‘能’。他如今去了山东,竟然也如此辛劳,为了府州县,办得这等好小报。”
徐观又想到了什么,玩笑着说道:“说起来这小报并不是我师兄所编,乃是他府里一名押司小吏,颇有才略,被师兄看重,欲收做徒弟。”
米有仁瞪着眼睛看面前的俊美青年,“这么说来……你这年轻的人,竟然要有师侄了!”
他又想想,“……不过这事儿不好叫别人听见,我记得前些年好多人想要把自家子侄塞给文昭兄做弟子,他都没收!”
徐观敛着眉眼,“师兄自那年做了京朝官,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在外公干,三年一任,天南地北的,那些小衙内哪个受得了苦。如今他看中了个小弟子,若是能收下,叫他孝敬膝下,我这作师弟的也心怀甚慰。”
米友仁点头赞同,“确是此理。”他手里拿着彩印册子颇有些爱不释手,在那彩封上摩擦着,“他怎么单给了你这一本?是不是在咱们汴京没地方卖?若是如此,我家中有几家书坊,放到我家寄卖也可。”
徐观道:“这份只是个样子,还没印那么多,师兄给我送来,是在叫我帮他写文章。”
“哦,原来如此。”这也不奇怪了,请翰院徐编修写文章,定能为这小报增彩不少。
米友仁把那本册子翻开第一页,指着那片空白说:“难不成叫徐贤弟写这当头的告示?”
徐观笑着摇摇头,“我怎能写这当头一篇,这篇自然是师兄来写。师兄来信与我说,叫我写篇汴京人蹴鞠,备了一版四页空白与我,我这正愁不知写什么好呢……”
他拿了案几上几篇废稿,“我写文素来不爱长篇大论,写了几篇都不太长,他这报里的小字又很小,我算了算,凑不够版面。”
“这有何难!”米有仁脱口而出,意识到自己说话声音过高,又放低了音量,“贤弟有所不知,你看这几页……”
他翻开册子给徐贤弟看,“这个,这个,这都写了画师名字,这位叫凌文远的,我曾听过,是那琅琊画派的画家。”
“我们书画院也正好有一位琅琊画派的,也善作市井图,叫张择端,上个月我还见他画蹴鞠图呢,愚兄这便取来,叫他给你这好文配图,也教各路看看咱们京东的画师。”
徐观自然无不可,“那便多谢贤兄,只是师兄府里赶着印板,我这信件明早就要寄过去了……”
米友仁打包票,“贤弟放心,今晚便交到你手。”
*
东平府
书坊内一片忙忙碌碌,板已经全部刻好,所有的工匠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印书,连朋见单色的板印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便去隔壁房里看着他们印彩板。
房掌柜在偏房里和潘邓说这几天的印书进度。
他拿着手帕擦擦额头上的细汗,“东家,咱们这刊物真能运到汴京去卖?要是再加印那么多本,恐怕得再招几个人了。”
潘邓正低着头看账本,“招人的事,你自作主。你这账本写的清楚,是个好处,以后也照这样写。”
房掌柜笑着点点头,“多谢东家看重,此事不消您吩咐,小人做掌柜的这么多年,不敢不尽心竭力!”
“……只是咱们前门店面一直关着,院里却热火朝天的,旁边两家总打听,东家,咱这店还开吗?”
潘邓想了想,“这门市也是个好门市,就这样关着,有些浪费,重新开张吧。以前的店名便不要了,叫木匠重新打个好牌匾,刷上好漆,改名叫‘鹦鹉洲书坊’,专门卖咱们期刊。”
房掌柜点头应下,心里却有点想不明白,这‘鹦鹉洲’为何意?
第32章 中秋佳节
月姐一家是东平府的半个城郭户,月娘的爹胡大在别人家做活,娘秀娘主持家事,接些浆洗衣裳的活计,一家三口在城边租的小院里生活,家贫但也和美。
月姐一大清早就起床了,把她昨天备好的红枣干,桂圆干,莲子和藕粉都拿出来,秀娘见女儿起得早,自己也便起来了,“大姐,不再睡会儿?”
“娘,咱们早点去吧,我怕卖不完。”
秀娘就依着女儿,两个人推着小推车,把东西都放上去,又拿了烧水的炉子,母女俩从城西边走到城东边,到了东七街。
时日虽早,街上却也一派热闹,店铺开张晚,早点棚子却已都开了,母女两个走走停停,看见有一个空地。
“咱们就在这停下吧。”
旁边有人叫住她们,“唉,你们。”
两个男子走了过来,“谁叫你们在这儿摆摊的,租了摊位了吗?”
秀娘领着月姐,心里十分忐忑,生怕这两位官差来找他们母女的麻烦,“见过二位官爷,我,我们听说这条街许挎篮卖物,不管的。”
“是不管挎篮卖物,你这是篮吗?推个推车,连烧水灶都有,这叫摊。”
另一位问道:“你们是第一次来吗?卖什么的?”
月姐攥着母亲的裙摆,心里也很后悔。出来摆摊卖羹是她要求,家里父母都纵容她,许她出来卖,母亲也陪她出来,没想到竟惹了麻烦。
月姐颤抖着嗓音答道:“我们是第一天来,卖的玩月羹。”
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刚才还有两个来卖玩月羹的呢,给他们安排到哪儿了?”
“在街南头一个,中间一个,今天怎么成群来卖,这是赶上中秋要卖一笔?”
“给她俩在北头找一个小摊儿,看有没有让合租的,安排了吧。”
两个人领着秀娘和月姐走到了北边儿,母女二人忐忑地跟着走了。
潘邓点头,“正是钱文书所写,他不愿署名,便自起了个号,大人竟能看出来?”
陈文昭笑笑,“他写杂记颇好,我见过几篇。”
陈府尹看完了,见第一页空着,便问:“这页要做什么?”
潘邓便郑重其事地说道:“其余都已写好,只这一篇《东路蹴鞠广招示》无人能写,小人左思右想,此文还得请咱们府中德高望重之人撰写,方能庄重,广告四方,还请老父母捉刀。”潘邓坐着冲府尹作揖。
陈文昭呵呵笑了,颇有捷才,见他那页下方已标明赛事的章程,三甲的赏金,来报名的地址,连简图都画好了,便在上面大笔一挥,小楷成文写就,只写本府诚邀各路蹴鞠高手来参加选拔,以选出京东两路最杰出球队,待明年春季再办全国联赛,邀请仁人志士,踊跃参加,共赴盛事。
又落了款,书东平府尹陈鳞文昭。
潘邓捧着府尹的墨宝,这才知道府尹大名,见笔迹穹劲,如获至宝,心道如此好字,不用再排,直接刻板!
陈文昭又说到,“我看你这页页玄机,如今已是极好,只是都是白话文章,还差点真正的好文章。免得叫那些士大夫见了满篇白话,恐怕要说你这刊物不好,你把这刊物留下一份,等本府为你要得好文再刊。”
潘邓哪有不答应的,谢了大人关照,欢天喜地地拿了有稿子那份,回到书坊叫人刻板子去了。
等到潘邓走了,陈文昭叫了陈泽到跟前,给他看那刊物。
陈泽见了也是目不暇接,“这彩图印的当真是好看,我若见了,冲着这封皮,也买一本!”
陈文昭叫他翻开内页,“你看那东平湖上,那个黄的是什么?”
陈泽便仔细看那副彩图,“这个好像是……鸭子船?我路过那新建的蹴鞠场旁边时好像见到过,湖上两个黄色圆球,当是我问身边人,他们只说是鸭子船。”
“鸭子船为何物?”
陈泽抬头看主人,“……大人,那潘邓在的时候怎么不问?”
陈文昭沉默了一会儿,“管事莫要多话!取纸笔来,待我给师弟写信。”
*
汴京
皇城翰院
米待诏坐在椅上,见来人笑到,“徐贤弟莫怪,谁叫你案上放着这么个好图册,我没忍住便拿起一观,谁想一看就放不下来了。”
米友仁起身,将座位让给徐观。
徐观便拿了个同僚的椅子过来,笑着说,“米待诏今日怎有闲情来此?”
“我清早找你这儿的王学士,待回画院,凑巧路过你这儿,谁想让我看见了这等好物。”
他手上拿着本花花绿绿的图册,细观,正是那《京东蹴鞠广昭示》,“贤弟忒小气了,这等好小报,是从哪儿买的?我怎么不见别处有卖?”
徐观说道:“你也见了是京东来的,是我那在京东西路东平府作府尹的师兄,近年来民间疲乏,想办一届蹴鞠赛,为府中人增长收入,遂办了这本小报,欲广而告之。”
米友仁足想了有一会儿,恍然道:“哎呀,是文昭贤兄。”
他又看向手中小报,目光中多了几分回味,“……我知他素来是个一心为民的性子,当初在秦凤路作府尹的时候,文能治理州县,武能上马平乱,先帝亲称‘能’。他如今去了山东,竟然也如此辛劳,为了府州县,办得这等好小报。”
徐观又想到了什么,玩笑着说道:“说起来这小报并不是我师兄所编,乃是他府里一名押司小吏,颇有才略,被师兄看重,欲收做徒弟。”
米有仁瞪着眼睛看面前的俊美青年,“这么说来……你这年轻的人,竟然要有师侄了!”
他又想想,“……不过这事儿不好叫别人听见,我记得前些年好多人想要把自家子侄塞给文昭兄做弟子,他都没收!”
徐观敛着眉眼,“师兄自那年做了京朝官,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在外公干,三年一任,天南地北的,那些小衙内哪个受得了苦。如今他看中了个小弟子,若是能收下,叫他孝敬膝下,我这作师弟的也心怀甚慰。”
米友仁点头赞同,“确是此理。”他手里拿着彩印册子颇有些爱不释手,在那彩封上摩擦着,“他怎么单给了你这一本?是不是在咱们汴京没地方卖?若是如此,我家中有几家书坊,放到我家寄卖也可。”
徐观道:“这份只是个样子,还没印那么多,师兄给我送来,是在叫我帮他写文章。”
“哦,原来如此。”这也不奇怪了,请翰院徐编修写文章,定能为这小报增彩不少。
米友仁把那本册子翻开第一页,指着那片空白说:“难不成叫徐贤弟写这当头的告示?”
徐观笑着摇摇头,“我怎能写这当头一篇,这篇自然是师兄来写。师兄来信与我说,叫我写篇汴京人蹴鞠,备了一版四页空白与我,我这正愁不知写什么好呢……”
他拿了案几上几篇废稿,“我写文素来不爱长篇大论,写了几篇都不太长,他这报里的小字又很小,我算了算,凑不够版面。”
“这有何难!”米有仁脱口而出,意识到自己说话声音过高,又放低了音量,“贤弟有所不知,你看这几页……”
他翻开册子给徐贤弟看,“这个,这个,这都写了画师名字,这位叫凌文远的,我曾听过,是那琅琊画派的画家。”
“我们书画院也正好有一位琅琊画派的,也善作市井图,叫张择端,上个月我还见他画蹴鞠图呢,愚兄这便取来,叫他给你这好文配图,也教各路看看咱们京东的画师。”
徐观自然无不可,“那便多谢贤兄,只是师兄府里赶着印板,我这信件明早就要寄过去了……”
米友仁打包票,“贤弟放心,今晚便交到你手。”
*
东平府
书坊内一片忙忙碌碌,板已经全部刻好,所有的工匠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印书,连朋见单色的板印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便去隔壁房里看着他们印彩板。
房掌柜在偏房里和潘邓说这几天的印书进度。
他拿着手帕擦擦额头上的细汗,“东家,咱们这刊物真能运到汴京去卖?要是再加印那么多本,恐怕得再招几个人了。”
潘邓正低着头看账本,“招人的事,你自作主。你这账本写的清楚,是个好处,以后也照这样写。”
房掌柜笑着点点头,“多谢东家看重,此事不消您吩咐,小人做掌柜的这么多年,不敢不尽心竭力!”
“……只是咱们前门店面一直关着,院里却热火朝天的,旁边两家总打听,东家,咱这店还开吗?”
潘邓想了想,“这门市也是个好门市,就这样关着,有些浪费,重新开张吧。以前的店名便不要了,叫木匠重新打个好牌匾,刷上好漆,改名叫‘鹦鹉洲书坊’,专门卖咱们期刊。”
房掌柜点头应下,心里却有点想不明白,这‘鹦鹉洲’为何意?
第32章 中秋佳节
月姐一家是东平府的半个城郭户,月娘的爹胡大在别人家做活,娘秀娘主持家事,接些浆洗衣裳的活计,一家三口在城边租的小院里生活,家贫但也和美。
月姐一大清早就起床了,把她昨天备好的红枣干,桂圆干,莲子和藕粉都拿出来,秀娘见女儿起得早,自己也便起来了,“大姐,不再睡会儿?”
“娘,咱们早点去吧,我怕卖不完。”
秀娘就依着女儿,两个人推着小推车,把东西都放上去,又拿了烧水的炉子,母女俩从城西边走到城东边,到了东七街。
时日虽早,街上却也一派热闹,店铺开张晚,早点棚子却已都开了,母女两个走走停停,看见有一个空地。
“咱们就在这停下吧。”
旁边有人叫住她们,“唉,你们。”
两个男子走了过来,“谁叫你们在这儿摆摊的,租了摊位了吗?”
秀娘领着月姐,心里十分忐忑,生怕这两位官差来找他们母女的麻烦,“见过二位官爷,我,我们听说这条街许挎篮卖物,不管的。”
“是不管挎篮卖物,你这是篮吗?推个推车,连烧水灶都有,这叫摊。”
另一位问道:“你们是第一次来吗?卖什么的?”
月姐攥着母亲的裙摆,心里也很后悔。出来摆摊卖羹是她要求,家里父母都纵容她,许她出来卖,母亲也陪她出来,没想到竟惹了麻烦。
月姐颤抖着嗓音答道:“我们是第一天来,卖的玩月羹。”
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刚才还有两个来卖玩月羹的呢,给他们安排到哪儿了?”
“在街南头一个,中间一个,今天怎么成群来卖,这是赶上中秋要卖一笔?”
“给她俩在北头找一个小摊儿,看有没有让合租的,安排了吧。”
两个人领着秀娘和月姐走到了北边儿,母女二人忐忑地跟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