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旁边的伙计掌柜都满脸微笑,谁都不知他们心里想的是:‘潘东家所说竟是真的,人天生就会撸串,不必人教也知道这竹签子串羊肉是个什么吃法!看这董督监,不就没吃过也会撸串吗!’
  潘邓说到:“西北那边的吃法,我也是偶然得知。”
  掌柜笑着补充:“这软羊烧卖,炙肉,都是秦凤路那边的吃法,潘东家指点的呢,吃了没有说不好的!”
  潘邓吃着炙肉,突然想到这店刚开业两天,府尊大人怕是还没尝过,就赶紧让店伙计给府衙送两屉烧卖,再弄个攒盒,装上一份水饭,再到街上拿了小份的炙肉,煎肝脏,煎鹌子,蛤蜊,菱白鲜,酱菜来就水饭吃,务必赶到正午之前送到。
  董平这便明了了,潘邓小小少年人,哪去过秦凤路,八成是陈府尹所传,这小子竟如此得府尹青睐。
  中午告别了董督监,潘邓这便又前去郊外看蹴鞠场施工,忙忙碌碌一天,晚上回到家,王婆给他一张礼单,“白天收的,不知是哪的讲究人,还送单子呢。”
  潘邓拆开来看,上写着瓜果糕点,茄瓠咸肉,还有一幅画。
  “画在哪?”
  王婆给他指,“就在那呢,那些瓜果咸肉我给收起来了,都没乱动呢。”
  潘邓便拿起画来观看,说到:“都吃了吧,也不用留着。”
  他低头看画面,是幅工笔图,宋代花鸟画细腻委婉,扑面而来的雅致端庄,左上角有题字:竹林鸡图。
  画面是传统的中式半边一角构图,左下角是画面的中心,大公鸡雄姿勃发,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尾巴上的毛炫彩夺目,支棱乱窜。
  它身后有一只体型略小的母鸡,全身毛色素淡,体型圆胖,但是神态内敛,正在低头啄一只小鸡崽的头顶,右侧星散着八九只小鸡,动作各异,有捉地,有仰头,有两三追逐,有攀石头的,右半边背景则是奇石与竹子,整幅画面温馨而富有童趣。
  附一信件,上面写道画师名叫吴乐游,是无声诗社的社长,祖籍就在竹口村,前些日子回乡一趟,感念潘邓为村庄做如此实事,看见小鸡欣欣向荣,心有感触,所以作画,并且邀请潘邓去他们画社一游。
  潘邓夜间举灯看画,也看出几分真挚来,恰好他也正好有事要寻一位画师,便按照信中所说时间地点欣然前往。
  去之前找人了解一番。
  宋代的书画会社,简单说可以看作是一种书画俱乐部,会社成员会一起买画具,作画,展示存放作品,同时有一个话事人,这个话事人和只会醉心于艺术的人不同,他会为画室的成员找活接单,类似于现代的画室经纪人,而在宋朝,这种职业叫做画驵(读脏三声)。
  吴乐游就是无声诗社的社长,行内画家也叫他吴画驵,吴行首,可见在画家之流中,虽未真选过行首,也在东平府是个无冕之王。
  吴乐游接见了潘邓,“潘押司,久仰大名,今日终于得以相见!”
  吴乐游此人面颊消瘦,颌下一副短须,长身而立,身着青黑色道袍,随风而衣带飘飘,仔细看却能让人注意到,他那简朴的衣物,颜色既不是黑色也不是青色,而是一种特调的暗色简约中带着一丝遗世独立,颇有些艺术家的气质,也看出颇有家资。
  潘邓拱手,“吴行首,闻名不如见面。”
  吴乐游赶紧摆手自谦道:“哪里称得上行首,不过一画驵尔,满身铜臭。”
  两人进了小院内,吴乐游见潘邓不太熟悉他们这种画社,又有些好奇的样子,便带着潘押司到处走走,边走边说。
  “这是正堂,押司且看,这上面是祖师爷吴道子之像,我等每月在此祭拜。”
  “这是偏房,学徒在此学画呢……”
  他手势招唤道:“你两个过来,见过潘押司。”
  第28章 无声诗社
  那两个小人抬起头来,把画笔小心放下,走了过来,乖巧地行礼,“见过潘押司。”
  潘邓就让他们免礼了,他看着两个小人又回去练习,问道:“怎么这么小的小孩也来学画?”看这样子也就七八岁。
  吴乐游叹了一口气,“押司有所不知,他们都是附近流民,没了家,我见他们生性文静,耐得住性子,是做画家的材料,便收他们在我这做学徒,以后能吃上一口饭。”
  潘邓倒对这人有些刮目相看了。
  据他了解,这吴乐游是个颇有家资,祖上留下丰厚家产的闲人,平生喜好书画,也是靠他扩展买家,许多落魄画师才得以生存,本以为是个老练的书画经纪人,没想到此人还有些慈善之心。
  不过这也代表着,今天他得买幅画才能走了,唉,潘邓想到自己的钱包,希望这画社的画别太贵吧。
  吴乐游又带他四处转转,说了行会各种制度,学徒,修业年限,尊卑等次,束脩,报酬,以及行会的花红制度等。
  两人最后去了用作展览的屋子,进门处画作,多为雅集作画,吴乐游给他讲解:“……此类入画皆为文人墨客,聚会宴饮,用以记录,而后收藏。这边很多能用来赠送的画作……”
  他说着带着潘邓往里走,“老大人退隐了,送这个……”
  他所指画作,画面上看是个古代版临河别墅,陶渊明采菊。
  “哪家有新婚,送这些……”
  架子上摆着双鸟图,鸳鸯图。
  “还有这四君子一套,寻常人家都可用。”
  潘邓点点头,稍有些家资的人家,都会在主屋挂画,用来装饰厅堂的,显示主人的地位和品味,需要经常更换,不能常年只挂一幅,不然别人看了,你总是挂这一个,不体面。
  接着往里走,还有肖像画,祝寿图,潘邓站在一个画面篇幅巨大的画十二联屏风前细观,吴乐游捋捋胡须,“这画是我画社中画师张凤观所做,他最善画此祝寿图,押司请看,中间老太君是卓文君……”
  中间不知是谁家的寿星,被画成了卓文君,被使女环绕,旁边是象征着长寿的物品,仙鹤,松柏,桃树,神仙等。
  画面精美,用色婉约,但却不是潘邓想要的,“吴行首,不瞒你说,我今日确是为画而来,却不想要这样的画。”
  吴乐游当了多年的画驵,深知以顾客心意为标准,便问,“押司想要什么样的画作?不是某自夸,但凡您想要的,都能给您奉上。”
  潘邓想了想,便说:“这的画画线精美,上色也浓淡有致,画面典雅,细腻。我却只想要没有上色,只有画线的,画面的内容最好是市井人物,看起来有趣些的。”
  吴乐游眉毛一拧,但他不是头回听刁钻需求的小画驵了,他想了半天,走到画室角落,翻箱倒柜找出一个坛子出来,里面插着十几个画轴,他拍拍灰尘,抽出一个画轴展开。
  “潘押司来看这幅画,这是琅琊画派的画家,名叫凌文远,琅琊画派最喜爱画市井,画作精细,想来是押司所找之画。”
  潘邓一看,睁大眼睛,这幅市井图,竟有些像他后世所见的《清明上河图》!
  果然画中有街巷,楼阁,行人,商贩,人物繁多,挨挨挤挤,一见便知画工了得。
  潘邓将画作拿在手里观看,满意得很,但又觉得此画还是细腻了些,问道:“吴行首,我觉得此画甚好,只是繁琐了些,可有粗犷些的?”
  吴乐游眉毛的结拧的更深了,苦苦思许久,“押司且随我来。”
  两人又一路走到之前两小童子画画的偏房,那两个小孩见师父又回来了,赶紧绷着皮坐在那认真画画,吴乐游则是翻箱倒柜,找潘押司想要的画。
  潘邓在这屋里看起来,他走到两个小童那里,定睛一看,“咦。”
  只见那两小童正在照着一个册子临摹,那册上是各种形态的小狗儿,有趴有卧,神情各异,天真童趣,都是寥寥几笔,勾画出形态,几笔传神。
  吴乐游拿出一竹筐的卷轴,“正是他了,我画社有一画家名为倪文成,最善勾画,他画人物小兽虽不端庄,却很传神,您所看是他外出所画的粉本,供小学生临摹的。”
  吴乐游把画卷一一展开,有市井人物,货郎卖货,儿童打闹,艺人打野喝的场景,皆是一人所画,手笔类似他之前所看的清明上河图,乃是描线手法,再用浅墨填色,色彩淡雅,以墨色为主,彩色为辅。
  又将粉本拿来观看,每页都有大大小小几十草稿,能看出来是在外面作画。
  潘邓恍然,“对了,就要这写生画家!”
  古代画家多为画室画家,在室内作画,写生画家少之又少,因此他们写生归来的草稿,便成了画室画家的教材“粉本”了。
  潘邓很满意,拿了一个以场景居多的粉本,打算找书社刻板看看。
  顺便把倪文成与凌文远的画作各买一幅,和吴社长说好要请两人来他家里作画,画资明日送来。
  吴乐游既卖了画,又给两个常年挂单但少有光顾的画师找了生意,颇为意满,送别了潘押司,开始着手给二位画师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