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父皇最亲近邓冲、王叔,对二人时夸时骂,但父皇从未提过樊钟有什么缺点,足见樊钟的稳重可靠。
庆阳信任父皇的眼光,更信任自己认识樊钟十几年后做出的判断。
免了樊钟的礼后,庆阳问:“你跑去青州了,谁来给朕做禁卫司统领?”
樊钟觉得张肃就挺合适的,但他不会傻到帮皇上拿主意,也不会擅自举荐,因为不举荐肯定没错,举荐了未必真的合了圣心。
就像当年先帝召重臣们商讨储君人选时那般,樊钟憨憨一笑:“皇城是皇上的,皇上叫臣做禁卫司统领,臣豁出去这条命也会守好皇城,但皇上叫臣举荐别人,臣可没有杨大人那般荐才的本事,这事还是皇上自己定吧,臣只管将自己守皇城的一身本事传给他。”
庆阳笑了,樊钟这么会说话,她竟有些不舍将他调离京城。
不舍归不舍,樊钟确实就是庆阳心中的新任青州总兵的最佳人选。
当晚,躺到床上后,庆阳趴在张肃胸口,跟他提了樊钟毛遂自荐的事。
张肃长了一张书生般清俊的脸,却有着将族子弟的健硕强壮,不过当他身心放松时,他宽阔结实的胸口并非硬邦邦一片,像这样渐渐变凉的秋夜,庆阳喜欢被他的双臂牢牢地抱着,也喜欢主动趴到他温热的怀里。
只是她的话才说到一半,张肃的整个身躯就完全紧绷了起来,庆阳自然察觉到了,可她去看张肃的脸,这人却丁点都没表现出来,依然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正经模样。
“皇上意下如何?”如非皇上有需要,譬如征询行军路线,张肃也不会擅自替皇上拿主意。
庆阳:“朕准了,只是他一走,还要选个新的禁卫司统领。”
张肃的呼吸早随着皇上似有意又似无意的腿部小动作乱了,因为皇上在说正事,张肃刻意回避着皇上那双洞察人心的眼,直到皇上提及禁卫司统领,而他就在禁卫司。
单手扣住皇上搭在他身上的右腿,张肃迎上那双含着戏谑之意的黑眸,哑声道:“无论皇上选谁,不是臣就好。”
他跟皇上还没有子嗣,更甚者早在他与皇太女完婚之前,就有人猜疑他们将来的孩子要三代归宗了。
张肃没有野心,他的父兄没有野心,张肃更不会教导他与皇上的孩子们去生出这样大逆不道的野心。
但他不会因为自己没有野心,不会因为他与皇上的恩爱就简单地指望无论他做什么皇上都会给他十足的信任。夫妻也好,君臣也罢,一方想要被另一方信任,必须先做出让对方信任的事。
张肃一句话一个眼神,庆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她亲了亲他的眼睛,轻声道:“朕也没想试探你,只是你在禁卫司,朕若不提前跟你打声招呼,倒显得生分了。”
张肃:“臣明白,臣想说的是,臣只想常伴皇上身边,如果在朝为官可能会影响到皇上对臣的情意,臣宁可安居后宫,也不想要那一身官袍。”
庆阳笑他:“这么没出息?”
张肃的双手开始往上移,仰头去吻皇上纤长的脖颈与耳畔:“恰恰相反,臣有独占圣宠的野心。”
皇上的臣子何其多,送走一批老臣,还会重新提拔一批新臣,但皇上的枕边人……
张肃说不准皇上会有多少个,所以他要争做那唯一一个。
.
樊钟去做青州总兵了,庆阳提拔了他的长子樊怀忠做新的禁卫司统领。
别看樊怀忠比张肃还要小四岁,今年刚刚二十一,可他须发茂密啊,往张肃身边一站,不认识两人的肯定都会觉得樊怀忠才是年长的那个。当然,庆阳提拔樊怀忠并非是因为对樊钟爱屋及乌,而是樊怀忠早就跟着她了,无论她十五岁时在西苑跑马、十六岁时随父皇南巡,还是十七岁时北伐东胡,樊怀忠都寸步不离地跟着她,张肃对她的守护还掺杂了一份青梅竹马的私情,樊怀忠对她就是纯粹的忠心了。
此事京官们都知道,所以没有任何人质疑樊怀忠的禁卫司统领资格。
九月底,秦梁又去皇陵探望自家父王了,一月一次,早成了惯例,无需遮掩。
得知李裕喝酒喝死了,雍王有点难受,也很是鄙夷了李裕一顿。
得知樊钟去做青州总兵了,雍王不屑道:“一个靠拍你大伯马屁拍上来的小兵,麟儿还真敢用他。”
秦梁:“不管樊钟有没有本事,他对皇上的忠心都毋庸置疑,有他在,青州铁定乱不了。”
被儿子提醒,雍王开始担心了:“他在京城,禁卫司才三千人顶不了什么用,现在他去青州了,到时候他一冲动,率领青州军杀过来怎么办?”
秦梁笑得胸有成竹:“不会,他最忠心的是大伯,只要是大伯的子嗣继位,他都只会遵旨。”
各州总兵与天下官员都是如此,所以,他们让京城变天便可。
第162章
冬日天黑得早, 从南营下值的秦炳逆着风雪快马赶回敬王府时,天都黑透了。
王妃孟瑶带着一双子女在西次间暖呼呼的榻上玩耍, 五岁的盈儿聪慧伶俐又乖巧可爱,镇哥儿快满八个月大了,长得虎头虎脑壮壮实实,追着姐姐在榻上爬来爬去,爬久了追不上姐姐小家伙会急得想哭,等姐姐故意让他追上了,小家伙就会笑得露出四颗小白牙。
秦炳气冲冲挑帘进来时,对上的就是儿子咯咯笑的可爱模样。
他那点不快登时不翼而飞,解开大氅脱了靴子就上了榻,抱起镇哥儿狠狠亲了两口。
盈儿及时躲到母妃一侧, 孟瑶嫌弃地扫眼丈夫散发着淡淡汗味的袜子,到底是心疼他冒雪赶路,没说什么。
一家四口和和乐乐地吃了晚饭, 等乳母带着姐弟俩走了, 孟瑶立即吩咐丫鬟去给王爷端洗脚水。
秦炳:“……大冬天哪来的汗, 又是早上新换的袜子,根本没有味儿。”
孟瑶:“没出汗还臭,那就是你天生脚臭了,还被风吹僵了鼻子。”
白日秦炳本来就憋了几分火气, 再被王妃这么一嫌弃, 他立即又压不住自己的大嗓门了,瞪着孟瑶道:“早知道顶风冒雪地跑回来还要被你数落,我今晚直接住在军营多好!我算是看透了,你们老孟家没一个会心疼我的!”
孟瑶想到他刚回来时的冷脸,挑眉道:“我们老孟家还有谁招惹你了?”
秦炳:“你二哥!在府里你管着我不让我喝酒, 我都憋了快一年了,昨日实在嘴馋让他偷偷给我带一壶来,结果连个空酒壶都没看到!”
北伐东胡凯旋后,他与孟长河都被父皇调到了南营当卫指挥使,程知许也在南营,但他还得为父皇服三年的丧,找自家人偷偷要酒喝还行,跑去找外人岂不是坏了自己的名声?
别的名声秦炳可以不在乎,但秦炳不想被人诟病不孝。
孟瑶懂了,嗤他道:“二哥真给你酒才是害你,你也不想想,你我夜里做什么外人难以知晓,你要是偷喝酒了,军营那么多人,你一张嘴酒气就飘了出去,谁闻不到?”
秦炳也明白,他就是馋得难受!
洗完脚,换了中衣秦炳就死人一样躺床上了,想想还要再过两年这种不得宴请不得走亲访友不得沾酒的冷清日子,他便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同时越发憎恶守孝必须遵守的那一套套礼法,据他所知,普通百姓家就没这么多条条框框。
孟瑶坐到床边,开解他道:“知足吧,你是王爷,好歹还能当差,普通文官赶上父母去世必须回家丁忧,天天闷在家里更难受。”
秦炳哼了一声。
孟瑶瞧着他那死人样,笑着从床边提起一物凑到秦炳面前。
那是一个细长的酒壶!
秦炳诈尸一般坐了起来,一把抢过酒壶,连喝大半壶解了馋,才搂住孟瑶直亲:“我就知道,你心里有我!”
孟瑶拍了他两下:“以后每逢休沐给你喝一壶,不许再找人要酒了,传出去我都嫌丢人。”
.
庆阳没有二哥的酒瘾,身为新帝她的孝期也早就过了,只是她甘愿穿素服为父皇守满三年,当然,她也没想愚守所有孝子清规,夜里想跟张肃亲热的时候还是会亲热,三年里别弄出孩子就好,反正她还年轻,刚登基这三年又要操心一堆事,实在没多少闲心分给子嗣。
腊月一到,一众京官又忙碌起来,礼部算是比较轻松的,只有两桩要紧差事——筹备明年新帝祭天祭祖事宜、为新帝草拟几个年号。
历朝的规矩都如此,先帝驾崩当年新帝不改年号,次年才开始启用新的年号。
新任的礼部尚书是原来的礼部左侍郎,五十多岁了,同样很熟悉新帝的脾气,虽为女帝却有着不输于先帝的雄心壮志,那么这样的新帝就得配一个霸气些的年号,不能流于平庸。
腊月初五,礼部将誊写了九个年号的折子递到了新帝面前。
庆阳一眼就看上了“天庆”,天庆天庆,天命所归、普天同庆。
庆阳信任父皇的眼光,更信任自己认识樊钟十几年后做出的判断。
免了樊钟的礼后,庆阳问:“你跑去青州了,谁来给朕做禁卫司统领?”
樊钟觉得张肃就挺合适的,但他不会傻到帮皇上拿主意,也不会擅自举荐,因为不举荐肯定没错,举荐了未必真的合了圣心。
就像当年先帝召重臣们商讨储君人选时那般,樊钟憨憨一笑:“皇城是皇上的,皇上叫臣做禁卫司统领,臣豁出去这条命也会守好皇城,但皇上叫臣举荐别人,臣可没有杨大人那般荐才的本事,这事还是皇上自己定吧,臣只管将自己守皇城的一身本事传给他。”
庆阳笑了,樊钟这么会说话,她竟有些不舍将他调离京城。
不舍归不舍,樊钟确实就是庆阳心中的新任青州总兵的最佳人选。
当晚,躺到床上后,庆阳趴在张肃胸口,跟他提了樊钟毛遂自荐的事。
张肃长了一张书生般清俊的脸,却有着将族子弟的健硕强壮,不过当他身心放松时,他宽阔结实的胸口并非硬邦邦一片,像这样渐渐变凉的秋夜,庆阳喜欢被他的双臂牢牢地抱着,也喜欢主动趴到他温热的怀里。
只是她的话才说到一半,张肃的整个身躯就完全紧绷了起来,庆阳自然察觉到了,可她去看张肃的脸,这人却丁点都没表现出来,依然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正经模样。
“皇上意下如何?”如非皇上有需要,譬如征询行军路线,张肃也不会擅自替皇上拿主意。
庆阳:“朕准了,只是他一走,还要选个新的禁卫司统领。”
张肃的呼吸早随着皇上似有意又似无意的腿部小动作乱了,因为皇上在说正事,张肃刻意回避着皇上那双洞察人心的眼,直到皇上提及禁卫司统领,而他就在禁卫司。
单手扣住皇上搭在他身上的右腿,张肃迎上那双含着戏谑之意的黑眸,哑声道:“无论皇上选谁,不是臣就好。”
他跟皇上还没有子嗣,更甚者早在他与皇太女完婚之前,就有人猜疑他们将来的孩子要三代归宗了。
张肃没有野心,他的父兄没有野心,张肃更不会教导他与皇上的孩子们去生出这样大逆不道的野心。
但他不会因为自己没有野心,不会因为他与皇上的恩爱就简单地指望无论他做什么皇上都会给他十足的信任。夫妻也好,君臣也罢,一方想要被另一方信任,必须先做出让对方信任的事。
张肃一句话一个眼神,庆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她亲了亲他的眼睛,轻声道:“朕也没想试探你,只是你在禁卫司,朕若不提前跟你打声招呼,倒显得生分了。”
张肃:“臣明白,臣想说的是,臣只想常伴皇上身边,如果在朝为官可能会影响到皇上对臣的情意,臣宁可安居后宫,也不想要那一身官袍。”
庆阳笑他:“这么没出息?”
张肃的双手开始往上移,仰头去吻皇上纤长的脖颈与耳畔:“恰恰相反,臣有独占圣宠的野心。”
皇上的臣子何其多,送走一批老臣,还会重新提拔一批新臣,但皇上的枕边人……
张肃说不准皇上会有多少个,所以他要争做那唯一一个。
.
樊钟去做青州总兵了,庆阳提拔了他的长子樊怀忠做新的禁卫司统领。
别看樊怀忠比张肃还要小四岁,今年刚刚二十一,可他须发茂密啊,往张肃身边一站,不认识两人的肯定都会觉得樊怀忠才是年长的那个。当然,庆阳提拔樊怀忠并非是因为对樊钟爱屋及乌,而是樊怀忠早就跟着她了,无论她十五岁时在西苑跑马、十六岁时随父皇南巡,还是十七岁时北伐东胡,樊怀忠都寸步不离地跟着她,张肃对她的守护还掺杂了一份青梅竹马的私情,樊怀忠对她就是纯粹的忠心了。
此事京官们都知道,所以没有任何人质疑樊怀忠的禁卫司统领资格。
九月底,秦梁又去皇陵探望自家父王了,一月一次,早成了惯例,无需遮掩。
得知李裕喝酒喝死了,雍王有点难受,也很是鄙夷了李裕一顿。
得知樊钟去做青州总兵了,雍王不屑道:“一个靠拍你大伯马屁拍上来的小兵,麟儿还真敢用他。”
秦梁:“不管樊钟有没有本事,他对皇上的忠心都毋庸置疑,有他在,青州铁定乱不了。”
被儿子提醒,雍王开始担心了:“他在京城,禁卫司才三千人顶不了什么用,现在他去青州了,到时候他一冲动,率领青州军杀过来怎么办?”
秦梁笑得胸有成竹:“不会,他最忠心的是大伯,只要是大伯的子嗣继位,他都只会遵旨。”
各州总兵与天下官员都是如此,所以,他们让京城变天便可。
第162章
冬日天黑得早, 从南营下值的秦炳逆着风雪快马赶回敬王府时,天都黑透了。
王妃孟瑶带着一双子女在西次间暖呼呼的榻上玩耍, 五岁的盈儿聪慧伶俐又乖巧可爱,镇哥儿快满八个月大了,长得虎头虎脑壮壮实实,追着姐姐在榻上爬来爬去,爬久了追不上姐姐小家伙会急得想哭,等姐姐故意让他追上了,小家伙就会笑得露出四颗小白牙。
秦炳气冲冲挑帘进来时,对上的就是儿子咯咯笑的可爱模样。
他那点不快登时不翼而飞,解开大氅脱了靴子就上了榻,抱起镇哥儿狠狠亲了两口。
盈儿及时躲到母妃一侧, 孟瑶嫌弃地扫眼丈夫散发着淡淡汗味的袜子,到底是心疼他冒雪赶路,没说什么。
一家四口和和乐乐地吃了晚饭, 等乳母带着姐弟俩走了, 孟瑶立即吩咐丫鬟去给王爷端洗脚水。
秦炳:“……大冬天哪来的汗, 又是早上新换的袜子,根本没有味儿。”
孟瑶:“没出汗还臭,那就是你天生脚臭了,还被风吹僵了鼻子。”
白日秦炳本来就憋了几分火气, 再被王妃这么一嫌弃, 他立即又压不住自己的大嗓门了,瞪着孟瑶道:“早知道顶风冒雪地跑回来还要被你数落,我今晚直接住在军营多好!我算是看透了,你们老孟家没一个会心疼我的!”
孟瑶想到他刚回来时的冷脸,挑眉道:“我们老孟家还有谁招惹你了?”
秦炳:“你二哥!在府里你管着我不让我喝酒, 我都憋了快一年了,昨日实在嘴馋让他偷偷给我带一壶来,结果连个空酒壶都没看到!”
北伐东胡凯旋后,他与孟长河都被父皇调到了南营当卫指挥使,程知许也在南营,但他还得为父皇服三年的丧,找自家人偷偷要酒喝还行,跑去找外人岂不是坏了自己的名声?
别的名声秦炳可以不在乎,但秦炳不想被人诟病不孝。
孟瑶懂了,嗤他道:“二哥真给你酒才是害你,你也不想想,你我夜里做什么外人难以知晓,你要是偷喝酒了,军营那么多人,你一张嘴酒气就飘了出去,谁闻不到?”
秦炳也明白,他就是馋得难受!
洗完脚,换了中衣秦炳就死人一样躺床上了,想想还要再过两年这种不得宴请不得走亲访友不得沾酒的冷清日子,他便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同时越发憎恶守孝必须遵守的那一套套礼法,据他所知,普通百姓家就没这么多条条框框。
孟瑶坐到床边,开解他道:“知足吧,你是王爷,好歹还能当差,普通文官赶上父母去世必须回家丁忧,天天闷在家里更难受。”
秦炳哼了一声。
孟瑶瞧着他那死人样,笑着从床边提起一物凑到秦炳面前。
那是一个细长的酒壶!
秦炳诈尸一般坐了起来,一把抢过酒壶,连喝大半壶解了馋,才搂住孟瑶直亲:“我就知道,你心里有我!”
孟瑶拍了他两下:“以后每逢休沐给你喝一壶,不许再找人要酒了,传出去我都嫌丢人。”
.
庆阳没有二哥的酒瘾,身为新帝她的孝期也早就过了,只是她甘愿穿素服为父皇守满三年,当然,她也没想愚守所有孝子清规,夜里想跟张肃亲热的时候还是会亲热,三年里别弄出孩子就好,反正她还年轻,刚登基这三年又要操心一堆事,实在没多少闲心分给子嗣。
腊月一到,一众京官又忙碌起来,礼部算是比较轻松的,只有两桩要紧差事——筹备明年新帝祭天祭祖事宜、为新帝草拟几个年号。
历朝的规矩都如此,先帝驾崩当年新帝不改年号,次年才开始启用新的年号。
新任的礼部尚书是原来的礼部左侍郎,五十多岁了,同样很熟悉新帝的脾气,虽为女帝却有着不输于先帝的雄心壮志,那么这样的新帝就得配一个霸气些的年号,不能流于平庸。
腊月初五,礼部将誊写了九个年号的折子递到了新帝面前。
庆阳一眼就看上了“天庆”,天庆天庆,天命所归、普天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