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外面的百姓少有机会能见到皇帝,朝中这一帮大臣都知道,兴武帝是从邓冲病逝后开始明显变老的,用御医的话讲,这是忧思过度, 郁结于心。心结难消,就像身体里面长了个病疙瘩,平时看着好像没什么影响, 一旦有个头疼脑热, 便将体疾心疾同时发作, 病来如山倒。
再看邓冲走后这两年,从北伐东胡到废太子到册立皇太女,桩桩都是叫兴武帝劳心费神的大事,除了这些大事, 每日兴武帝还要批阅一摞摞奏折, 还要装着京城与各州县动辄牵连一地百姓民生的“小事”,其身心负荷之重,远甚于中书省的两位丞相,毕竟北伐败了,百姓们骂的是皇帝昏庸选将不当, 地方出了灾情没能及时救灾,百姓们骂的还是皇上。
积劳成疾,到今年冬天,兴武帝的龙体已经败如枯木,非药石可医,御医们只能尽力延缓兴武帝的衰老,再开些安神镇痛的方子。
喝了药后,兴武帝继续睡了,丽妃继续在床前寸步不离地守着。
庆阳看眼父皇疲惫的睡颜,带着王叔、大姐与三位皇兄出去了。
才到外殿,雍王就忍不住埋怨小侄女:“昨日休沐,我们都不在宫里,不知道皇上要出城,麟儿你住在宫里难道也不知道?皇上的病就一直没有好利索过,他又最听你的劝,你怎么不拦拦?”
别提什么皇太女什么尊卑,那是在朝堂上,此时他论的是家事,那他做叔父的就有资格呵斥做错事的侄女。
庆阳可以告诉王叔,昨日一早父皇就要她去中书省批折子了,她根本不知道父皇何时出的宫。
她还可以告诉王叔,其实她记得邓冲的忌日,父皇一开口她就猜到父皇要去祭奠邓冲了,但她知道她也无法改变父皇已经下定决心的事,所以她才没有多嘴去劝。
但她为什么要给一个上来就对她无礼的王叔解释?
庆阳停步,转身。
因为要教训人而离得最近的雍王不得不停下脚步,落在后面的永康四姐弟也停了下来。
秦弘刚要替妹妹打圆场,庆阳已然冷声道:“父皇是病了,但他没有糊涂,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谁若打着关心的幌子去阻拦父皇,只会让父皇多费一丝心神。”
皇太女没有直接骂雍王自以为是,但她驳斥雍王的语气、清冷的眼神分明是在把雍王当一个愚蠢之人。
雍王气得胸口一鼓,嘴巴张开,还没发出一个音,庆阳又盯着他道:“要不要出宫父皇自己说了算,我不会因为父皇的恩宠对父皇指手画脚,也请王叔记住自己的本分。”
雍王这一口气就没能吐出来,憋得他脸都红了!
想要打圆场却没机会开口的秦弘:“……”
秦仁反应很快,两步上前扶住王叔将人往外送,边推搡边劝:“我们都知道王叔是关心父皇,那王叔想想,父皇最疼妹妹,父皇这一病,最心疼的肯定也是妹妹,妹妹本来就难受呢,你还那么说她,妹妹能不生气?我要是这么冤枉王叔,王叔都该直接动手了。”
“滚!”
雍王一把将这个侄子推开了好几步。
秦仁踉跄着站稳了,没生气,只有一脸无奈,甚至还想再去哄哄王叔。
秦炳火了,一个眼刀定住三弟,朝还在瞪着妹妹似乎准备发作的王叔道:“怎么,王叔还想打人啊?妹妹哪句话说错了吗?以前王叔倒是经常劝父皇,哪次父皇听你的了?人邓叔二年忌日,父皇去看看还不行了?”
躬着腰的何元敬站到两边中间,真正打起圆场来:“两位王爷都消消气,皇上才睡下,万一听到王爷们因为他吵起来了,恐怕要睡不着了。”
雍王瞪他一眼,拂袖而去。
秦炳对着王叔的背影重重哼了一声,转身想哄哄妹妹,却见站在妹妹身后的大哥流着泪匆匆走开几步,抬手在那抹脸呢!
秦炳:“……大哥你哭什么?”
他不问还好,他这一问,秦弘更憋不住了,双肩抖动哽咽出声:“都怪我,都怪我!”
怪他没能做个好太子,如果他有妹妹的才干与魄力,父皇就不用为储君之事愁白了头发操碎了心,如果他早早立足了太子的威严,王叔又岂敢对一个在朝中积威甚重的皇太子大呼小怪,又何必让妹妹承受这份委屈?
秦炳、秦仁都去劝哭得越来越厉害的大哥了。
庆阳看向以前最关心大哥此时却平静而视以至于显得有些冷漠的大姐。
永康非但没去劝,对上妹妹的视线,她还扬起唇角讽刺地笑了下,走过来低声道:“他就这样,我都看了二十多年了。”
从小弟弟就是这副窝囊样,谁教他什么就听什么,永康看不顺眼,但她盼着弟弟好,盼着弟弟做太子做未来的皇帝,盼着多沾沾弟弟的光,所以她尽全力保护弟弟照顾弟弟辅佐弟弟,结果弟弟自己把太子之位辞了。
弟弟不当太子了,永康除了隐隐担心弟弟会因为前太子的身份惹出什么麻烦,其他的事永康都懒得管,衣食住行有弟媳妇为弟弟安排,弟弟是哭是委屈有弟媳妇安抚,她何必再操那份闲心,马上要三十岁的弟弟,难道还要她继续去帮忙擦眼泪?
庆阳能够理解大姐的嫌弃,因为她也不大看得上动不动自责落泪的大哥,至少在这一刻,她心里全是父皇的病是中书省那些由她代父皇朱批的折子,一点去安抚大哥的闲心都没有。
傍晚探望过父皇,见父皇比早上多了些精神,庆阳便与张肃并肩回了九华宫。
饭后,庆阳让张肃先去休息,她去了书房。
她有一个专门用来收藏张肃送的那些小木人生辰礼的橱柜,也有一个专门用来收藏她的画作的樟木柜。
庆阳很小就学画了,绝大多数练笔之作庆阳都会撕毁扔掉,能够留下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让她十分满意的,一种是画技无法让她满意但所画之人叫她舍不得撕,而后者画的多半都是她的家人,最多的是母妃,因为小时候母妃最闲了也愿意坐着不动给她画,其次是三哥、张肃,在庆阳课业少的前几年,她最喜欢在三哥的书房为埋头读书或练字的两个少年郎作画,然后才是虽然离得近却一直都很忙的父皇。
即便如此,庆阳也为父皇画了三十多幅!
每幅画都装裱好了,系画的丝带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刻了作画的时间。
庆阳拿起她三岁那年的“练笔之作”,画上的父皇有个圆圆的脑袋,两只黑糊糊的眼睛,袍子上还花了几条“腾云驾雾”的“龙”。画上还有父皇的题字呢,写着“这就是朕!”,为了证明此画不假,父皇还给她盖了玉玺与私印。
庆阳就只看了这一幅,后面那些越画越像父皇的,庆阳没敢打开。
门外,守在廊檐下的解玉不知何时退到了院中,换成了张肃。
他听见了隐隐的哭声,但张肃没有刻意去听,他面朝院子站着,仰头望着那轮再过几日就要圆满的残月。
不知过去多久,身后的门开了。
张肃闻声转身,随即张开双臂,抱住短暂错愕后便扑过来的皇太女。
他不是御医,帮不了皇上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她。
.
腊月十八,凉州总兵葛大勇、晋州总兵陈升、冀州总兵郭彦卿、辽州总兵孟极、青州总兵李裕、福州总兵彭英、云州总兵张坚终于全部抵达京城,再于同一日进宫述职。
跟往年一样,兴武帝还是在宫里办了一场述职宴,同宴陪客武官有四京营统领雍王、吕瓒、张玠、侯万中,有禁卫司统领樊钟、御前军统领薛业,有张肃、傅魁、秦梁、邓坤邓泰、孟长河、程知许、樊怀忠、薛言正等年轻一代将领,自然也包括皇太女四兄妹。
七州总兵三年才回一次京,述职宴述职宴,兴武帝主要就是听总兵们述职。
七位总兵,冀州总兵郭彦卿年纪最大,今年六十一了,但瞧着还是十分雄壮硬朗,青州总兵李裕与晋州总兵陈升同龄,都是五十五岁,葛大勇、孟极、彭英都才五十出头,张坚最年轻,才三十六岁。
兴武帝除了夸奖这几位总兵,看他们的眼神里多少都带了一丝羡慕,总兵们虽然看出皇上可能要时日无多了,却也不敢将心酸难受表现出来。
君臣都刻意不提这茬,这顿述职宴吃得还是热热闹闹的。
待宴席将要散场,兴武帝才叹了口气,放下酒碗,对七位总兵道:“这顿述职宴,大概是朕陪你们吃的最后一席了。”
七位总兵同时离席,在皇上面前跪成一排,哭求皇上保重龙体。
庆阳四兄妹与同席的武官们也都跪了下来。
兴武帝笑笑:“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朕不会避讳,你们也不用故意说些吉祥话哄朕,麟儿,过来。”
庆阳刻意回想南巡时见过的山河百姓,回想两次北伐见过的尸横遍野,这才神色如常地来到父皇身边。
兴武帝满意地拍拍女儿的手,示意女儿站在他身边,再对七位总兵道:“等朕走后,麟儿会继位为大齐新君,帝位更迭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动荡,更何况麟儿还是千百年来第一个女帝。京城有麟儿有朕的弟弟还有几位大统领,料想不会生乱,边关能否安稳就全指望你们了,所以,朕想问一句,诸位能替麟儿、替大齐守好边关吗?”
再看邓冲走后这两年,从北伐东胡到废太子到册立皇太女,桩桩都是叫兴武帝劳心费神的大事,除了这些大事, 每日兴武帝还要批阅一摞摞奏折, 还要装着京城与各州县动辄牵连一地百姓民生的“小事”,其身心负荷之重,远甚于中书省的两位丞相,毕竟北伐败了,百姓们骂的是皇帝昏庸选将不当, 地方出了灾情没能及时救灾,百姓们骂的还是皇上。
积劳成疾,到今年冬天,兴武帝的龙体已经败如枯木,非药石可医,御医们只能尽力延缓兴武帝的衰老,再开些安神镇痛的方子。
喝了药后,兴武帝继续睡了,丽妃继续在床前寸步不离地守着。
庆阳看眼父皇疲惫的睡颜,带着王叔、大姐与三位皇兄出去了。
才到外殿,雍王就忍不住埋怨小侄女:“昨日休沐,我们都不在宫里,不知道皇上要出城,麟儿你住在宫里难道也不知道?皇上的病就一直没有好利索过,他又最听你的劝,你怎么不拦拦?”
别提什么皇太女什么尊卑,那是在朝堂上,此时他论的是家事,那他做叔父的就有资格呵斥做错事的侄女。
庆阳可以告诉王叔,昨日一早父皇就要她去中书省批折子了,她根本不知道父皇何时出的宫。
她还可以告诉王叔,其实她记得邓冲的忌日,父皇一开口她就猜到父皇要去祭奠邓冲了,但她知道她也无法改变父皇已经下定决心的事,所以她才没有多嘴去劝。
但她为什么要给一个上来就对她无礼的王叔解释?
庆阳停步,转身。
因为要教训人而离得最近的雍王不得不停下脚步,落在后面的永康四姐弟也停了下来。
秦弘刚要替妹妹打圆场,庆阳已然冷声道:“父皇是病了,但他没有糊涂,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谁若打着关心的幌子去阻拦父皇,只会让父皇多费一丝心神。”
皇太女没有直接骂雍王自以为是,但她驳斥雍王的语气、清冷的眼神分明是在把雍王当一个愚蠢之人。
雍王气得胸口一鼓,嘴巴张开,还没发出一个音,庆阳又盯着他道:“要不要出宫父皇自己说了算,我不会因为父皇的恩宠对父皇指手画脚,也请王叔记住自己的本分。”
雍王这一口气就没能吐出来,憋得他脸都红了!
想要打圆场却没机会开口的秦弘:“……”
秦仁反应很快,两步上前扶住王叔将人往外送,边推搡边劝:“我们都知道王叔是关心父皇,那王叔想想,父皇最疼妹妹,父皇这一病,最心疼的肯定也是妹妹,妹妹本来就难受呢,你还那么说她,妹妹能不生气?我要是这么冤枉王叔,王叔都该直接动手了。”
“滚!”
雍王一把将这个侄子推开了好几步。
秦仁踉跄着站稳了,没生气,只有一脸无奈,甚至还想再去哄哄王叔。
秦炳火了,一个眼刀定住三弟,朝还在瞪着妹妹似乎准备发作的王叔道:“怎么,王叔还想打人啊?妹妹哪句话说错了吗?以前王叔倒是经常劝父皇,哪次父皇听你的了?人邓叔二年忌日,父皇去看看还不行了?”
躬着腰的何元敬站到两边中间,真正打起圆场来:“两位王爷都消消气,皇上才睡下,万一听到王爷们因为他吵起来了,恐怕要睡不着了。”
雍王瞪他一眼,拂袖而去。
秦炳对着王叔的背影重重哼了一声,转身想哄哄妹妹,却见站在妹妹身后的大哥流着泪匆匆走开几步,抬手在那抹脸呢!
秦炳:“……大哥你哭什么?”
他不问还好,他这一问,秦弘更憋不住了,双肩抖动哽咽出声:“都怪我,都怪我!”
怪他没能做个好太子,如果他有妹妹的才干与魄力,父皇就不用为储君之事愁白了头发操碎了心,如果他早早立足了太子的威严,王叔又岂敢对一个在朝中积威甚重的皇太子大呼小怪,又何必让妹妹承受这份委屈?
秦炳、秦仁都去劝哭得越来越厉害的大哥了。
庆阳看向以前最关心大哥此时却平静而视以至于显得有些冷漠的大姐。
永康非但没去劝,对上妹妹的视线,她还扬起唇角讽刺地笑了下,走过来低声道:“他就这样,我都看了二十多年了。”
从小弟弟就是这副窝囊样,谁教他什么就听什么,永康看不顺眼,但她盼着弟弟好,盼着弟弟做太子做未来的皇帝,盼着多沾沾弟弟的光,所以她尽全力保护弟弟照顾弟弟辅佐弟弟,结果弟弟自己把太子之位辞了。
弟弟不当太子了,永康除了隐隐担心弟弟会因为前太子的身份惹出什么麻烦,其他的事永康都懒得管,衣食住行有弟媳妇为弟弟安排,弟弟是哭是委屈有弟媳妇安抚,她何必再操那份闲心,马上要三十岁的弟弟,难道还要她继续去帮忙擦眼泪?
庆阳能够理解大姐的嫌弃,因为她也不大看得上动不动自责落泪的大哥,至少在这一刻,她心里全是父皇的病是中书省那些由她代父皇朱批的折子,一点去安抚大哥的闲心都没有。
傍晚探望过父皇,见父皇比早上多了些精神,庆阳便与张肃并肩回了九华宫。
饭后,庆阳让张肃先去休息,她去了书房。
她有一个专门用来收藏张肃送的那些小木人生辰礼的橱柜,也有一个专门用来收藏她的画作的樟木柜。
庆阳很小就学画了,绝大多数练笔之作庆阳都会撕毁扔掉,能够留下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让她十分满意的,一种是画技无法让她满意但所画之人叫她舍不得撕,而后者画的多半都是她的家人,最多的是母妃,因为小时候母妃最闲了也愿意坐着不动给她画,其次是三哥、张肃,在庆阳课业少的前几年,她最喜欢在三哥的书房为埋头读书或练字的两个少年郎作画,然后才是虽然离得近却一直都很忙的父皇。
即便如此,庆阳也为父皇画了三十多幅!
每幅画都装裱好了,系画的丝带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刻了作画的时间。
庆阳拿起她三岁那年的“练笔之作”,画上的父皇有个圆圆的脑袋,两只黑糊糊的眼睛,袍子上还花了几条“腾云驾雾”的“龙”。画上还有父皇的题字呢,写着“这就是朕!”,为了证明此画不假,父皇还给她盖了玉玺与私印。
庆阳就只看了这一幅,后面那些越画越像父皇的,庆阳没敢打开。
门外,守在廊檐下的解玉不知何时退到了院中,换成了张肃。
他听见了隐隐的哭声,但张肃没有刻意去听,他面朝院子站着,仰头望着那轮再过几日就要圆满的残月。
不知过去多久,身后的门开了。
张肃闻声转身,随即张开双臂,抱住短暂错愕后便扑过来的皇太女。
他不是御医,帮不了皇上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她。
.
腊月十八,凉州总兵葛大勇、晋州总兵陈升、冀州总兵郭彦卿、辽州总兵孟极、青州总兵李裕、福州总兵彭英、云州总兵张坚终于全部抵达京城,再于同一日进宫述职。
跟往年一样,兴武帝还是在宫里办了一场述职宴,同宴陪客武官有四京营统领雍王、吕瓒、张玠、侯万中,有禁卫司统领樊钟、御前军统领薛业,有张肃、傅魁、秦梁、邓坤邓泰、孟长河、程知许、樊怀忠、薛言正等年轻一代将领,自然也包括皇太女四兄妹。
七州总兵三年才回一次京,述职宴述职宴,兴武帝主要就是听总兵们述职。
七位总兵,冀州总兵郭彦卿年纪最大,今年六十一了,但瞧着还是十分雄壮硬朗,青州总兵李裕与晋州总兵陈升同龄,都是五十五岁,葛大勇、孟极、彭英都才五十出头,张坚最年轻,才三十六岁。
兴武帝除了夸奖这几位总兵,看他们的眼神里多少都带了一丝羡慕,总兵们虽然看出皇上可能要时日无多了,却也不敢将心酸难受表现出来。
君臣都刻意不提这茬,这顿述职宴吃得还是热热闹闹的。
待宴席将要散场,兴武帝才叹了口气,放下酒碗,对七位总兵道:“这顿述职宴,大概是朕陪你们吃的最后一席了。”
七位总兵同时离席,在皇上面前跪成一排,哭求皇上保重龙体。
庆阳四兄妹与同席的武官们也都跪了下来。
兴武帝笑笑:“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朕不会避讳,你们也不用故意说些吉祥话哄朕,麟儿,过来。”
庆阳刻意回想南巡时见过的山河百姓,回想两次北伐见过的尸横遍野,这才神色如常地来到父皇身边。
兴武帝满意地拍拍女儿的手,示意女儿站在他身边,再对七位总兵道:“等朕走后,麟儿会继位为大齐新君,帝位更迭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动荡,更何况麟儿还是千百年来第一个女帝。京城有麟儿有朕的弟弟还有几位大统领,料想不会生乱,边关能否安稳就全指望你们了,所以,朕想问一句,诸位能替麟儿、替大齐守好边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