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庆阳:“父皇心疼他的话,那就定在正月吧,虽然礼部要紧锣密鼓地同时筹备我的婚典与新科科举, 可只要父皇高兴, 婚典寒酸些我也不介意。”
  兴武帝:“……那不行,麟儿的婚典必须办得最隆重,这样,这张不看了,朕让礼部再筹备一年, 定个后年的吉日。”
  丽妃轻轻推了他一下,真是越老越不正经了。
  庆阳一副随父皇做主的淡然模样。
  最后,丽妃指着四月初五的吉日道:“就这个吧,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不冷也不热。”
  父女俩互视一眼,都同意了。
  礼部官员是最先知道皇太女婚期的,没等丽妃请卫国公夫人徐氏进宫小坐顺便告知这个喜讯,当天傍晚,秦仁迫不及待地派人把张肃叫到自己的王府,一边用着晚饭一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好兄弟兼准妹夫。
  张肃平静地朝他道谢。
  秦仁:“……你可真够能装的,其实盼这一日都快盼得度日如年了吧?”
  张肃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认。
  秦仁给他倒了一盏酒,他这边的盏小巧精致,可能五盏才能抵一大碗。
  吃一会儿倒一盏,聊一会儿倒一盏,秦仁心里数着的,倒第十盏的时候,他还是那副自然劝酒的神色。
  酒盏满了,张肃看眼秦仁,端起来一仰而尽。
  秦仁立即啧了两声:“平时二哥他们灌你喝酒,你次次都恪守不能超过三碗九盏的祖训,次次也都数得特别清楚,这回怎么忘了这是第十盏了?”
  张肃垂眸道:“这盏是谢王爷为臣报喜。”
  秦仁先是错愕,随即笑了:“我就知道,你心里美着呢!”
  .
  大典前几日,各部将今年的政务述职都送到了中书省,其中吏部的述职包括了前三年众京官与地方官的政绩以及明年吏部要根据这些政绩做出的升降、平级轮转以及罢免等荐词,当然,吏部只负责给出荐词,四品及四品以下的官员调动基本是吏部说了算,四品以上的就得中书省与皇上再商议了。
  考虑到皇太女来中书省之前是在吏部行走,对吏部更熟悉,严锡正把审核吏部述职的差事交给了皇太女。
  庆阳先看升职官员名册,翻着翻着就看到了几个她留有印象的官员名字,都是前年随父皇南巡时她所赏识并在《南巡游记》中提到的官员。《南巡游记》分为两版,一版是庆阳自己留着的手稿,里面每个官员她都用的全名,一版是刊印天下的成书,里面她提及官员时都只是在官职前加上姓氏。
  庆阳没有在刊印的那版游记里批判任何一位官员,哪怕他们该骂,庆阳也不想他们因为两三年的劣政因为她遗臭万年并影响他们的官途,毕竟他们当中可能会有官员知错能改在将来做出政绩。同理,庆阳也没有大肆夸赞她赏识的那些官员,以防他们凭着一时的美名升迁太快,官职高于他们的实才。
  庆阳只是给了当时政绩最好的几个官员应有的一份嘉许。
  没想到吏部还真的把每一个都挑出来了,并列进了这份升迁名册。
  不可否认,里面有几位确实该升,但也有几个资历尚浅或是升得太高了,譬如才做了三年知县因开辟梯田被她夸赞的杨节,年纪轻轻的,一下子就能从正七品的知县升为郡守了?还有父皇在册立皇太女圣旨上都提了一笔的贾方平,一下子就能从正五品的地方郡守升为从三品的户部右侍郎了?
  好吧,贾方平确实有这个资格,但既然是自己举荐的人才,庆阳就有资格决定如何用他。
  庆阳提笔,在这些“熟人”的官职后注明她的荐词。
  皇太女写得专注,严锡正、戴纶都往这边看了几眼,再彼此交换个眼神。
  前太子就从来不会直接在这些述职奏折上动笔,有什么想法也会先询问他们。
  等中书省这边初批完了,一摞摞奏折就被送到了御书房。
  兴武帝一直都很重视吏部的折子,越重视看起来就越认真,认出女儿的字迹后,兴武帝笑笑,派人去传女儿来御书房。
  中书省离乾元殿近,庆阳来得很快。
  兴武帝先问贾方平:“扬州是富庶之地,你把他调到凉州的天水郡做郡守,看似平调,实则是贬了官,麟儿这么改,是为了刚当上皇太女要避嫌,还是为了你那个让黄河水变清的长远之计?”
  庆阳笑道:“果然什么都瞒不过父皇,儿臣此举确实是因为要重用贾方平。”
  二哥曾笑她的治河之念为天方夜谭,庆阳恼二哥,却也深知想让凉州、晋州那一片片黄土坡变成青山绝非一时之功,甚至终她一生都未必能促成此功,可万事开头难,她总要去试过才能判断这条路究竟能否走得通。
  为君者定国策,再选贤臣去推行,贾方平就是庆阳看好的那个贤臣。
  兴武帝点点头,道:“贾方平应该能改善天水郡的民生,但如何化黄丘为青山应该杨节更擅长一些,你为何不把杨节调去给贾方平帮忙,反倒要让杨节继续留在泸县当知县?”
  庆阳:“杨节这两年只是帮泸县百姓开辟了三千多亩的梯田,距离他的万亩之计还有六成多没完成,而且有了梯田不等于百姓增加了粮产,儿臣想再观察他三年,如果未来三年他开辟的那些梯田都能保持产量,才证明他确实是个能臣。这三年正好让贾方平将天水郡各县的河流丘陵地势以及各地宜长的作物树木花草查探清楚,包括教化百姓想办法增加劳工民力,否则杨节去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兴武帝不知不觉靠到了椅背上,看着女儿胸有成算地侃侃而谈,看着女儿眼中的灼灼光彩,竟有种吃了灵丹妙药的舒畅之感。
  有建功立业之心却不急于立功,有贤臣苗子却能冷静旁观查证,如此明君之质,简直是天佑大齐!
  偷偷在心里笑了一阵,兴武帝皱眉道:“贾方平治理天水郡至少要三年,杨节过去了,即便他有能完成你所愿的才干,他也只能先集中精力于一县之地,可能要三五年才初见成效,然天水郡就有六县,凉州、晋州为黄丘所累的县城至少有三百县,麟儿想过没有,到最后臣民们或许会诟病你劳民伤财却无功?”
  一个县的黄土山变成青山了就能明显减少黄河水中的泥沙吗?不可能,那么即便女儿得了几县的青山,官员们见不到成效,还是会指责女儿,尤其是那些别有居心的。
  庆阳笑道:“黄河水灾自古就有,光修渠不治沙永远都是治标不治本,儿臣此策无错,那么就算儿臣为此劳碌一生也无功,后世之君总有效仿儿臣者,百年千年万年之后,黄河总有水清一日,那时后人也将为儿臣正名。”
  兴武帝朝女儿招招手,等女儿站到他面前了,兴武帝用力拍拍女儿的肩膀,欣慰道:“父皇虽然看不见那一日,但父皇相信,麟儿的功绩一定会胜过父皇这一朝。”
  他能打天下,论治天下之才,他已然输给了女儿。
  庆阳看看父皇的肩膀,再看着父皇的眼睛道:“我肯定会胜过父皇,因为父皇只从祖父那里继承了一身的赌债,我却从父皇这里继承了一个国泰民安的王朝。”
  因为有如此英明神武的父皇,她才会比父皇站得更高。
  兴武帝一把将女儿转了过去,飞快擦擦眼角再笑着转移话题:“不夸了,再夸咱们父女俩就没完没了了,对了,朕准备让你母妃从你那些表妹中挑一个温柔贤淑的赐婚给吕朝良,你觉得如何?”
  吕朝良,成国公吕瓒的次子,年方十九。
  庆阳瞬间明白了父皇赐婚之举的深意。
  吕瓒是开国功臣,也是前太子的岳父,现在储君换人了,即便庆阳当面告诉吕瓒她不会猜疑他,吕瓒敢信吗?
  让吕家与自己的母族联姻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让吕瓒安心的办法,同时也能让一些试图拉拢吕瓒反对皇太女的势力有所顾忌。
  至于吕朝良喜不喜欢罗家的姑娘,罗家的姑娘愿不愿意嫁给吕朝良,跟国事相比,那并不重要,毕竟当年大姐大哥二哥三哥的婚事也都是父皇出于国事考量直接赐婚的,庆阳既为储君,就得学父皇的以国事为重,最多嘱咐母妃选个明事理且愿意嫁进吕家的表妹去联姻。
  兴武帝:“你那些舅舅表哥们,麟儿有什么安排吗?”
  罗蟠子孙太多了,如今罗家沾了丽妃与女儿的光水涨船高,一个都不用显得女儿太绝情,用吧,罗家就今年考了罗万青一个举人出来,年轻的小辈还能继续读书继续考,那些四十多岁的舅舅们基本都没指望了。
  庆阳:“看明年,如果罗万青能中进士,我想安排他带上愿意给他帮忙的舅舅们去泸县找杨节学师,三年后再一起调去天水郡。”
  她不可能白给罗家人官职,但如果他们愿意听她的话并做出政绩,罗万青庆阳会重用,那几个考不上举人的舅舅庆阳也可以给他们一官半职,慢慢熬资历。
  兴武帝对女儿越发放心了,既然问了罗家那边,兴武帝索性把张肃的前程也问了:“你又准备如何安排张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