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老公进城的乡下小媳妇重生了 第202节
  他们几人收拾了东西后,就去了邮局。
  杨明安激动的一夜没睡,到了邮局没急着发电报,先给家里打了电话,当然家里不可能有电话,他把电话打到了他在公安局工作的大姐夫那里。
  杨家大姐夫接到小舅子电话还有些意外,电话一接通,杨明安不等他说话,就开始唠唠叨叨说了起来。
  他杂七杂八讲话没个重点,杨家大姐夫听得云里雾里,从一堆话里找出两点信息,就是他们小舅妈在京都找到工作了,丰收和冬梅读书的事情也解决了,让他们不用担心。
  杨家大姐夫心里一动,这才去几天就找到工作了?看来他们小舅妈那妹夫确实很有能力。
  杨明安说了半天,最后来了句:“大姐夫,丰收和冬梅也不能一直借读,总得把他们户口迁过来,那样就得有房子,我想在京都买三间小房子,还差了点钱,你们能不能借我点钱?”
  赵玉华皱眉,这事不是说等等吗?
  赵锦舒看向三姐:“你们要买房?怎么没听你提起过?”
  赵玉华:“那点钱,根本不够。”
  赵锦舒拉住她的手:“你要真想买房,钱不够,我借给你们,有了房子,户口迁过来,你们在京都才算正经安顿下来......”
  赵玉华摇头:“我们只有一千五百块钱,杨明安胆大包天,哪里买得起房子?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还得起?”
  她就算有了工作,工资也只有那么点,除了日常开销,还能存多少?她想想就觉得不可能。
  赵锦舒嗔她一眼:“买房的事,你听我的,要是遇到合适的你们就买下来,至于钱,三姐夫不是也在想办法?那就让他先想办法,还不够的话,我借给你们。”
  赵玉华看着她,慢慢点了点头,妹妹说给她找工作,就找到了工作。
  现在妹妹让她买房,肯定也不会害她,再说有钱了,谁不想买几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这边,杨家大姐夫挂断电话,直接请假回了家。
  杨大姐看到他回来,正要开口,杨大姐夫打断她:“拿上一千块钱,我们回趟你娘家。”
  杨大姐心里咯噔一下,难不成娘家发生啥事了?赶紧回屋拿了钱,两口子骑上自行车就走了。
  赵家村。
  这些日子,赵卫东和张盼晴颇有些苦不堪言,每到逢集他们小姑就来了。
  她不闹也不吵,当着他同事的面,直接让他割肉,说是给他们爹娘补身子的。
  他以为她只来这两回,那肉割就割吧,没想她是集集到啊,他一个月工资就那么点,光给爹娘割肉就去了十块钱了,除了日常开销,他还能剩多少?
  他实在受不了,只能买了水果糕点,和张盼晴两人厚着脸皮回来找爹娘。
  两人回来时,还在琢磨,爹娘吃了他们那么多肉,心里气也该消了吧?
  到了家,两口子刚坐下,话还没来得及说呢,杨家人提着东西,一脸喜气地过来了。
  杨大娘一进来就拉住余淑英的胳膊:“大妹子,大好事啊,明安打电话来了,说是他们妹夫给玉华在他们学校找了个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孩子读书的事,也解决了。”
  余淑英一听,笑了起来,这确实是大好事 ,赶紧招呼他们坐下。
  第275章 老家事
  杨大娘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不仅儿媳妇有了工作,孙子孙女也能在京都上学了。
  他们老杨家算是跳出农门了,孙子孙女这辈子都不用在地里刨食了,这事不能想,一想脸上笑容藏都藏不住。
  不就是要钱买房吗?买。
  家里钱都给他们寄去,不够的话,卖牛卖羊,卖鸡卖鸭,卖粮食,说啥也得把孩子户口迁过去,人家妹妹妹夫出了那么大力,他们杨家不能一点表示没有。
  只要孩子好,他们老两口,就是累点又有啥?
  杨大娘激动起来,拉着余淑英的手,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她说得唾沫横飞,余淑英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不过听了半晌,她也得出几个重要信息,三闺女现在有了工作,孙子孙女想要迁户口,就得在京都买房。
  三闺女要买房了。
  杨大姐拉拉她娘胳膊:“娘,喝点水,歇歇再说。”
  一直说说说,也给人家留点说话的机会。
  杨大娘想说她不渴,余淑英笑着道:“喝点水,天怪热的。”
  她这么一说,杨大娘也觉得口渴了,笑两声:“那我喝点水。”
  此时赵卫东和张盼晴已经忘了回来的目的,脑海里不停回荡着杨大娘的话。
  赵玉华已经找到工作,工作还非常体面,陆瑾台他们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不仅如此,他们孩子今后都要在京都上学了,现在还要在京都买房......
  王小麦和赵宏泰听说杨家人来了,也从家里过来了。
  那边杨大娘拉着余淑英说个不停,这边杨大姐看到王小麦,也拉着她的手,说了起来。
  王小麦听完,忍不住为三妹高兴,她看向婆婆:“娘,三妹买房的钱要是不够的话,我们给她凑点?”
  杨大姐听了这话,就很感慨,也难怪人家赵家日子越过越好,看看人家这家风,一个嫂子说话都这么敞亮,他们家不兴旺,谁家兴旺?
  杨大娘听了也高兴,可还是摆手说道:“他大舅妈,你们刚买了拖拉机,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他们买房的事,有我们在呢,没啥问题。”
  工作和孩子上学的问题,人家玉华妹妹给解决了,买房的事,说啥都不能再让人家帮忙,不然他们明安不成了吃软饭的?他们杨家儿子买房,就该他们杨家人出力。
  再说明安还有三个姐姐呢,怎么也能凑出一笔钱来。
  买了拖拉机后,余淑英也没多少钱了,还要留一些锦城读书用,这会儿就是想让她拿钱出来给三闺女买房,她也拿不出来。
  更何况锦舒买房盖房,他们没给一分钱,三闺女这边要是给钱,就有些不合适。
  哪怕锦舒有钱,玉华没钱,也不合适,毕竟都是他们孩子,不能谁日子不好,就偏向谁。
  他们兄弟姐妹不管怎么帮衬对方,那都是他们的事,可他们当父母的却不能偏向哪一方。
  杨大娘拉着余淑英的手:“这些年没啥用钱的地方,本来也想和他们叔叔大伯三家合买一台买拖拉机的,可明安去了京都,他爹年龄大了开不了拖拉机,不如把钱给他们寄过去,让他们买房。”
  杨大姐在旁边说:“二妹家有拖拉机,等收麦子犁地时,我们就过来帮忙,没啥问题。”
  杨大娘又说:“我们只有明安一个儿子,你说不为他为谁?只要他们在京都好好的,我就是睡着都能笑醒。”
  村里人都笑话她生了个儿子,娇生惯养,干不了重活,将来靠不住。
  她儿子是娇生惯养,可他命好,找个媳妇,娘家有能力,把他们带到京都去了,今后都不靠那几亩地吃饭了,还用干啥重活?
  余淑英笑起来:“都是为了孩子。”
  杨家人一是过来报喜,二是人家妹妹妹夫帮了他们家那么大的忙,他们怎么也得买些东西过来感谢感谢。再是亲家,该有的人情礼节,还是要有的。
  说完了事,婉拒了余淑英的留客,杨家人笑容满面地告辞走了。
  从娘家回来,杨大姐笑眯眯地看着自家男人:“这回咋那么大方?”
  杨大姐夫坐下来,倒了杯茶,慢慢喝着,喝完他才不疾不徐说道:“这一千块钱,你兄弟就是不还,我也认了。”
  杨大姐白他一眼:“他们有了钱,肯定会还的,玉华就不是那种人。”
  杨大姐夫看她一眼,心里就想笑,合着你也知道你那弟弟不靠谱,靠谱的是你兄弟媳妇?
  杨大姐没好气道:“笑啥啊?”
  杨大姐夫自然不会告诉她,就说:“原本我以为你那弟弟将来会是我们的责任。”
  他说完,见她瞪眼,就说:“你那么护着明安,咱们孩子都靠后站,我很难不这样想。”
  杨大姐哼了声:“我就一个弟弟,我不护着他护着谁?”
  两人结婚这么多年,杨大姐夫还能不了解她,只说:“现在人家妹妹妹夫把他们带了出去,我们轻松了一大截,这还不说,人家那妹妹妹夫都是有能力的,好不容易咱们家有个人跳出去了,当然得支持他。”
  人情社会,关系就是这么处出来的,你不拿出诚意,别人又怎么知道你的诚意?
  他既然想和人家拉近关系,当然得从小舅子身上出力。
  这边,杨家人走后,余淑英才看向二儿子两口子,语气不咸不淡:“怎么想起回来了?”
  赵卫东这会儿连小姑的事都没心情提了,他想不明白,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就那么容易得到?
  玉华当初读书还不如他,到了京都竟然也能找到工作,他真的很难接受。
  张盼晴也很不是滋味,两个小姑子,当初过得都不行,都不如他们,没想到不过几年功夫,一个成了作家,一个在京都有了工作。
  更没想到的是,人家现在都要在京都买房了,婆家全力支持,而她呢,还窝在家里带孩子,整天想的是怎么让娘家大哥还剩下的那三分之二的钱,怎么让孩子成绩更好一点儿。
  余淑英见他不吭声,心里就来气,声音陡然拔高:“又咋了?”
  赵建忠哼道:“要是回来找我们闹......”
  赵卫东回过神,说道:“爹娘,没闹没闹,我只是,只是有些意外玉华竟然要在京都买房了,杨家人真是团结,一家子都愿意出钱给他们买房,你们可以放心了。”
  他也不敢再闹了,他是真怕了小姑。
  说到小姑,他这会儿总算想起回来的目的。
  余淑英面无表情地看向他:“三个姐姐是借给他们的,要还的,至于明安爹娘,他们就那一个儿子,又没分家,他们一到京都,瑾台就把玉华工作解决了,一分钱没让他们出,他们不傻,不会想不明白这中间的事情。”
  赵建忠看向他:“要怪就怪你命不好,别说我们家三个儿子,就是只有你一个儿子,也不会像杨家那样只顾你一个人的。”
  赵卫东脸一下子涨红了,刚刚那话爹娘误会了:“我没这意思。”
  赵建忠看他一眼,有没有那意思,他心里清楚。
  这儿子一肚子小心思,却想不明白事情的最关键点,最重要的是三闺女要买房吗?
  最重要的难道不该是两个孩子能在京都读书?
  家里的教育和京都的教育能一样吗?
  他一直说重视孩子教育,却没看明白里面的门道,真不知道该说他聪明还是笨。
  第275章 都是他喜欢的
  赵建忠现在一看到这个儿子,心里就来气,不管他什么想法,他都不惯着他,也没心情和他瞎掰扯。
  想到这,他摆摆手:“没啥事,你们回去吧,我和你娘忙着呢。”
  他爹这态度,赵卫东有心理准备,可没想到他话还没来得及说呢,就赶他们走了,他只能快速说道:“小姑这段日子,一逢集,让我给你们割肉,我......”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赵建忠打断了:“咋了?我和你娘吃你几斤肉,你舍不得了?”
  赵卫东:“爹,我不是这意思。”
  他也不是不孝顺爹娘,可小姑每次逢集都来,他真有些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