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一家一家问过去。
竟不在元渺和李良月家。
走到最后去豆子家,果然看见三个人坐在人家大堂里,心安理得叫人家点着灯,端着茶水给她们吃。
厨房里一片火热,没料到他家吃这么迟,宁知序走上前正要叫苏静蘅回去,豆子他爹看见他,忙招手:“宁公子来啦!就等你呢!留在我们家吃饭呀,今天我儿子说要给我们露一手,叫大家伙都来尝尝!”
又见他提了酒,二话不说上前接住,道:“人来就行了,还带酒干什么?真见外!”
宁知序欲言又止,买的酒还剩一小坛,是带给苏静蘅的,想着上山找她顺便能跟她邀功,就没把酒放回家,特地提上山,谁知道闹出个乌龙来。
看豆子爹那么高兴,自然不好意思说实话,干笑两声,道:“不见外不见外,特地去城里买的,喜欢就好……”
苏静蘅躲在人后面笑,知道那酒是带给她的,被人拿走了丝毫不在意,冲他招手,说:“快来!坐我旁边!”
等宁知序坐下来,问他:“刚才回去没找到我再看家里一口饭都没有留给你是不是觉得奇怪?本来想留个字条给你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就算不留给你你也回到村里来找我,还不如省点墨水呢。”
宁知序说:“不奇怪。”
他都没进厨房,见屋里没人,就大概知道她是去哪里玩了。
不过天这么凉,还那么贪玩,也确实叫他头疼。
绣坊一放假,她天天往村子里跑,蹭李良月或者元渺家的饭,今天又蹭到豆子家来了,感觉要不了多久大家伙就要说是他不做饭给她吃,叫她饿肚子受委屈才跑到别人家吃饭。
他可冤枉,如今做什么吃的给她,她心里欢喜是欢喜,却总觉得不够,还惦记着要跟别人玩。
每天眼睛一睁,有说不完的话要跟别人说。
别人家置办年货,她知道了也要去凑热闹,空着手和肚子去,装满了回来。
糖啊包子啊馒头啊不说,有的时候能提一提溜的肉回家,兴高采烈告诉他谁家腌了肉谁家灌了肠,非要送她一份,她不好拒绝,就带回来了。
这可苦了宁知序,既然收了大家的东西,自然是要回礼的,每天晚上等她回家,看她带回来什么东西,心里差不多有数,第二天再备点差不多的送回去。
原本两三天见一次都嫌多的人,临到年底,天天都能见上面。
他这样不怎么跟旁人说话的,硬是被逼成了“快嘴”,周旋在各家各*户之间,一段时间下来,跟村里那些人说话聊天那叫一个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今晚在他意料之外,下午出门的时候跟苏静蘅商量了晚上吃什么,包子配粥就咸菜,吃简单点就够了。
苏静蘅嘴上应得好好的,结果还是忍不住,想吃豆子做的满汉全席,撇下他跑到山上来。
等菜的工夫跟豆子爹娘聊几句,李和薪姗姗来迟,然后几个人划划拳,叫宁知序讲些今天在城里听到的事,一转眼菜端上桌,主角又变成豆子,叫他将自己当学徒时候发生的事。
豆子便拿出山大王的气势,站在凳子上讲得绘声绘色,不过是炒个菜,被他说得跟打仗似的,说完看向宁知序,挠挠后脑勺,试图从他眼里挖出些赞赏的目光。
然而宁知序吃饭从来不看苏静蘅以外的人,除非叫他喝酒,可他偏偏又不喝酒,所以一顿饭下来,他并没有多看豆子几眼。
豆子没泄气,吃过饭站在门口送客,挥手说:“明年再来!”
明年的这个时候他肯定变得更厉害,到时候一定叫他心服口服。
宁知序闻言,这时才顺声看他,想到饭桌上说的那些事,走到他身边揉揉他的脑袋,说:“好。”
豆子跳起来。
这样就够了!
不过——
“明年你可一定要来!明年我一定比现在还好!”他扯着嗓子喊道,生怕宁知序爽约不肯来。
“好。”
宁知序笑吟吟点头,牵起苏静蘅的手跟她一块下山。
天上星子点点,山间一轮明月,不点灯也能看得清山路。
两个人一开口说话,嘴巴就往外吐白气,在缥缈仙气之中,无意中对视一眼,随即笑个不停,鼻子两个孔也往外冒热气,越看越好笑,宁知序揣着苏静蘅的手,嫌不够,干脆弯腰说:“快到我身上来,省得你走路了。”
苏静蘅不客气地趴在他背上,两手揣在脖子里,冻得他吱哇乱叫。
一路小跑着回家,点好炉子烧点热水灌好汤婆子塞在被子里,再拿些零嘴放到床边桌上,一切准备就绪,洗漱好上床,便是软绵绵,热乎乎的窝,床帐一放,脑袋挨着脑袋脚挨着脚,又开始说一些闷在心里一整天,只能跟对方才能说的私话。
缠缠绵绵地接吻,像猫儿狗儿偎在主人身边一样互相蹭着彼此,偶尔踢一阵被子,起身理理被角,再躺下,苏静蘅说:“明儿去看戏!看我绣的衣裳穿在名角儿身上!班主带着班子唱个年尾再唱个年初,后面就要到其他地方去,祝他这场戏唱得火热些,最好唱到京城里面去,也带我绣的衣裳见见世面。”
“已经定了?用你绣的那件?”
“没说。”
苏静蘅不在意,“那件衣裳不大一样,繁复得很,首场用一件,效果好的话,便是带着第一场的绣娘一块出名,至于另一件么,做备用,一样的价一块收下了,以后也是有机会上台的,我没看另一件是什么样,不过听老班主说两件颜色稍有些不一样,一个艳些,一个淡些,远看看不出差别,在太阳底下细看,能看出不同,我自然是认得我做的那件的,明天用哪件去看看就知道了。”
两边用的针线材料大概一样,但不同的绣娘用的绣线颜色不一样也很正常,红有大红和粉红,黄有明黄跟杏黄,天下诸多色彩,不同的人取色一般不会一样,照着老班主给的样子要求绣,一种颜色一个选了淡些的针线,一个选了艳些的,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苏静蘅猜她那件相比起来应该是艳丽一些,因在戏里做礼服的用处,主人公身份又非同寻常,用色就稍微明亮大胆了一点,这样站在台上看起来会更加吸睛。
宁知序没有怀疑,道:“老班主叫你去看的?”
“嗯。”
“那一定是先用你那件。”
“两边都请了。”
“那也一定是先用你那件。”
苏静蘅忍不住笑道:“你怎么信我?”
“我不信你那信谁?”
“嗯哼。”
这话挺中听。
“这件衣裳费了多少心神只有我自己知道。”她说,“从来没有一件衣裳让我绣什么活都不接,专心绣几个月的,原本是想跟叶娘子他们好好比一比,一定要把他们比下去,可交货那天我忽然就没有这种想法了,用心做的衣裳,从做完那天就不完全属于我了,拿了钱,办好了事,剩下来怎么选,还是看戏中人做决定吧。”
做衣裳,也要知道那戏里讲的是什么故事,每日休息的工夫找老道士问药的进展,再听他这个活了几十年,从太平年活到战时,又从战时活到太平年的人讲故事,倒涨了不少的见识。
活到如今这个年纪,走遍大江南北,认识过形形色色的人,老道士听说的故事比她吃过的米饭还多,问起那所谓的亭谷之战,除了从说书先生嘴里打听,也就只有他能讲明白那事,更别说他跟那位当过大官,接过圣旨的齐老有交情,对于这种朝廷指派的御敌之战,知道的内情自然比其他人要多一点。
苏静蘅想想要从哪里开始跟他说,却又怕说多了,明天看戏会觉得没意思,思来想去,忽然想到与秦明希聊天时听到的消息,问宁知序:“你娘是那里的人吧?还有你爹,会不会是亭谷人?”
第79章
“为什么这么问?”
“嗯,直觉!”
苏静蘅说,“因为我去过的地方不多,知道的地方也不多,偏偏因为你才知道这个地方的消息,而且听别人提起过好几次……我听你三叔母说,你娘是个很不一样的人,认得很多东西,还会拉弓射箭,像是大户人家出生的小姐,而且不是普通的大户人家,或许是边防出生。你娘会不会是某个将军的女儿,从亭谷活下来,带着你逃到内地,隐姓埋名生活?”
“将军?”
宁知序听见她这天马行空的想象,忍不住发笑,伸手在她头顶揉揉,把她头发揉得一团乱,被狠狠拍开手才作罢,然后摇头说,“哪个将军?被追杀的将军……想不到有谁。”
“跟公主一块的呗!不是说她蒙冤近二十载吗?身边受牵连的人有好些呢,你想想你娘当时是怎么跟你说的?说不定认祖归宗回去,咱们就发达啦!”
苏静蘅心想她真是个天才,说不定胡乱猜的就是对的,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认祖宗,真成了,那要比宁家人还风光。
宁知序说:“你是不是偷偷找老道士问过?”
竟不在元渺和李良月家。
走到最后去豆子家,果然看见三个人坐在人家大堂里,心安理得叫人家点着灯,端着茶水给她们吃。
厨房里一片火热,没料到他家吃这么迟,宁知序走上前正要叫苏静蘅回去,豆子他爹看见他,忙招手:“宁公子来啦!就等你呢!留在我们家吃饭呀,今天我儿子说要给我们露一手,叫大家伙都来尝尝!”
又见他提了酒,二话不说上前接住,道:“人来就行了,还带酒干什么?真见外!”
宁知序欲言又止,买的酒还剩一小坛,是带给苏静蘅的,想着上山找她顺便能跟她邀功,就没把酒放回家,特地提上山,谁知道闹出个乌龙来。
看豆子爹那么高兴,自然不好意思说实话,干笑两声,道:“不见外不见外,特地去城里买的,喜欢就好……”
苏静蘅躲在人后面笑,知道那酒是带给她的,被人拿走了丝毫不在意,冲他招手,说:“快来!坐我旁边!”
等宁知序坐下来,问他:“刚才回去没找到我再看家里一口饭都没有留给你是不是觉得奇怪?本来想留个字条给你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就算不留给你你也回到村里来找我,还不如省点墨水呢。”
宁知序说:“不奇怪。”
他都没进厨房,见屋里没人,就大概知道她是去哪里玩了。
不过天这么凉,还那么贪玩,也确实叫他头疼。
绣坊一放假,她天天往村子里跑,蹭李良月或者元渺家的饭,今天又蹭到豆子家来了,感觉要不了多久大家伙就要说是他不做饭给她吃,叫她饿肚子受委屈才跑到别人家吃饭。
他可冤枉,如今做什么吃的给她,她心里欢喜是欢喜,却总觉得不够,还惦记着要跟别人玩。
每天眼睛一睁,有说不完的话要跟别人说。
别人家置办年货,她知道了也要去凑热闹,空着手和肚子去,装满了回来。
糖啊包子啊馒头啊不说,有的时候能提一提溜的肉回家,兴高采烈告诉他谁家腌了肉谁家灌了肠,非要送她一份,她不好拒绝,就带回来了。
这可苦了宁知序,既然收了大家的东西,自然是要回礼的,每天晚上等她回家,看她带回来什么东西,心里差不多有数,第二天再备点差不多的送回去。
原本两三天见一次都嫌多的人,临到年底,天天都能见上面。
他这样不怎么跟旁人说话的,硬是被逼成了“快嘴”,周旋在各家各*户之间,一段时间下来,跟村里那些人说话聊天那叫一个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今晚在他意料之外,下午出门的时候跟苏静蘅商量了晚上吃什么,包子配粥就咸菜,吃简单点就够了。
苏静蘅嘴上应得好好的,结果还是忍不住,想吃豆子做的满汉全席,撇下他跑到山上来。
等菜的工夫跟豆子爹娘聊几句,李和薪姗姗来迟,然后几个人划划拳,叫宁知序讲些今天在城里听到的事,一转眼菜端上桌,主角又变成豆子,叫他将自己当学徒时候发生的事。
豆子便拿出山大王的气势,站在凳子上讲得绘声绘色,不过是炒个菜,被他说得跟打仗似的,说完看向宁知序,挠挠后脑勺,试图从他眼里挖出些赞赏的目光。
然而宁知序吃饭从来不看苏静蘅以外的人,除非叫他喝酒,可他偏偏又不喝酒,所以一顿饭下来,他并没有多看豆子几眼。
豆子没泄气,吃过饭站在门口送客,挥手说:“明年再来!”
明年的这个时候他肯定变得更厉害,到时候一定叫他心服口服。
宁知序闻言,这时才顺声看他,想到饭桌上说的那些事,走到他身边揉揉他的脑袋,说:“好。”
豆子跳起来。
这样就够了!
不过——
“明年你可一定要来!明年我一定比现在还好!”他扯着嗓子喊道,生怕宁知序爽约不肯来。
“好。”
宁知序笑吟吟点头,牵起苏静蘅的手跟她一块下山。
天上星子点点,山间一轮明月,不点灯也能看得清山路。
两个人一开口说话,嘴巴就往外吐白气,在缥缈仙气之中,无意中对视一眼,随即笑个不停,鼻子两个孔也往外冒热气,越看越好笑,宁知序揣着苏静蘅的手,嫌不够,干脆弯腰说:“快到我身上来,省得你走路了。”
苏静蘅不客气地趴在他背上,两手揣在脖子里,冻得他吱哇乱叫。
一路小跑着回家,点好炉子烧点热水灌好汤婆子塞在被子里,再拿些零嘴放到床边桌上,一切准备就绪,洗漱好上床,便是软绵绵,热乎乎的窝,床帐一放,脑袋挨着脑袋脚挨着脚,又开始说一些闷在心里一整天,只能跟对方才能说的私话。
缠缠绵绵地接吻,像猫儿狗儿偎在主人身边一样互相蹭着彼此,偶尔踢一阵被子,起身理理被角,再躺下,苏静蘅说:“明儿去看戏!看我绣的衣裳穿在名角儿身上!班主带着班子唱个年尾再唱个年初,后面就要到其他地方去,祝他这场戏唱得火热些,最好唱到京城里面去,也带我绣的衣裳见见世面。”
“已经定了?用你绣的那件?”
“没说。”
苏静蘅不在意,“那件衣裳不大一样,繁复得很,首场用一件,效果好的话,便是带着第一场的绣娘一块出名,至于另一件么,做备用,一样的价一块收下了,以后也是有机会上台的,我没看另一件是什么样,不过听老班主说两件颜色稍有些不一样,一个艳些,一个淡些,远看看不出差别,在太阳底下细看,能看出不同,我自然是认得我做的那件的,明天用哪件去看看就知道了。”
两边用的针线材料大概一样,但不同的绣娘用的绣线颜色不一样也很正常,红有大红和粉红,黄有明黄跟杏黄,天下诸多色彩,不同的人取色一般不会一样,照着老班主给的样子要求绣,一种颜色一个选了淡些的针线,一个选了艳些的,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苏静蘅猜她那件相比起来应该是艳丽一些,因在戏里做礼服的用处,主人公身份又非同寻常,用色就稍微明亮大胆了一点,这样站在台上看起来会更加吸睛。
宁知序没有怀疑,道:“老班主叫你去看的?”
“嗯。”
“那一定是先用你那件。”
“两边都请了。”
“那也一定是先用你那件。”
苏静蘅忍不住笑道:“你怎么信我?”
“我不信你那信谁?”
“嗯哼。”
这话挺中听。
“这件衣裳费了多少心神只有我自己知道。”她说,“从来没有一件衣裳让我绣什么活都不接,专心绣几个月的,原本是想跟叶娘子他们好好比一比,一定要把他们比下去,可交货那天我忽然就没有这种想法了,用心做的衣裳,从做完那天就不完全属于我了,拿了钱,办好了事,剩下来怎么选,还是看戏中人做决定吧。”
做衣裳,也要知道那戏里讲的是什么故事,每日休息的工夫找老道士问药的进展,再听他这个活了几十年,从太平年活到战时,又从战时活到太平年的人讲故事,倒涨了不少的见识。
活到如今这个年纪,走遍大江南北,认识过形形色色的人,老道士听说的故事比她吃过的米饭还多,问起那所谓的亭谷之战,除了从说书先生嘴里打听,也就只有他能讲明白那事,更别说他跟那位当过大官,接过圣旨的齐老有交情,对于这种朝廷指派的御敌之战,知道的内情自然比其他人要多一点。
苏静蘅想想要从哪里开始跟他说,却又怕说多了,明天看戏会觉得没意思,思来想去,忽然想到与秦明希聊天时听到的消息,问宁知序:“你娘是那里的人吧?还有你爹,会不会是亭谷人?”
第79章
“为什么这么问?”
“嗯,直觉!”
苏静蘅说,“因为我去过的地方不多,知道的地方也不多,偏偏因为你才知道这个地方的消息,而且听别人提起过好几次……我听你三叔母说,你娘是个很不一样的人,认得很多东西,还会拉弓射箭,像是大户人家出生的小姐,而且不是普通的大户人家,或许是边防出生。你娘会不会是某个将军的女儿,从亭谷活下来,带着你逃到内地,隐姓埋名生活?”
“将军?”
宁知序听见她这天马行空的想象,忍不住发笑,伸手在她头顶揉揉,把她头发揉得一团乱,被狠狠拍开手才作罢,然后摇头说,“哪个将军?被追杀的将军……想不到有谁。”
“跟公主一块的呗!不是说她蒙冤近二十载吗?身边受牵连的人有好些呢,你想想你娘当时是怎么跟你说的?说不定认祖归宗回去,咱们就发达啦!”
苏静蘅心想她真是个天才,说不定胡乱猜的就是对的,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认祖宗,真成了,那要比宁家人还风光。
宁知序说:“你是不是偷偷找老道士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