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太后眼里容不下第二股势力。”
“你若执意前行,终有一日成了京城最难掣肘的势力,她第一个便要杀你。”
“你若想保命,那便趁早收手。无论流民之事,萧枫凛与太后之间的矛盾,都不可再插手。”
他顿了顿,语气仿佛劝她收手小报,却又话里有话,另有所指。
“这些人,自有命数。你若伸手,反倒是坏了他们的平衡。”
话毕,衣袖一拂转身离去,不带一丝犹豫,仿佛知晓她绝不会听从。
……
夜黑风紧,乌云压顶,苍穹之上不见一星半月,林鸟低鸣,虫声断续,四野皆寂。
人生两大事,生与死。生之日不可自择,死却讲究吉时良辰,以避不祥。
可在这般流民所聚之地,若白日送殡,动静一大,便惹人窥探;于是将出殡时辰改至夜半,哭丧纸马俱无,丝竹乐音不许,连黄纸都不得撒下。
唯有两根木杆,一张草席,白布一盖,便是一场葬礼的全部体面。
为避耳目,此次送行者仅两名村中壮汉,直待将人抬出村外,埋于林中,再悄然归来。
就连宝翠妞的干娘,也不能相随。
“我能否与宝翠妞说最后一句话?”
厨娘披着白布,语声淡然无起伏,却叫人听出了其内心情难自抑的哀痛。
守门的同村人见她眼中血丝纵横,心下不忍,终是掀起草帘一角,“那你快些,莫要出声。族长吩咐,不许人再入停灵间。最多两刻,便要抬人出村了。”
厨娘点了点头,低低谢过,身形半伏,轻轻探入帘后。
停灵之处,正是白日里谷星验尸之屋,与祠堂不过一墙之隔。屋内两支白烛摇曳,火星噼啪作响,烛油将尽,昏光摇曳,映出三个人影。
这般静寂中,厨娘依稀还能听见隔壁祠堂中,族长与人说话的低语。
她轻揭白布,俯身望着宝翠妞紧闭的双眸,脸色苍白如纸,眉心却点着一抹朱红。
一日过去,那身浅红裙裳早已风干,更显浓艳;脚上穿着新鞋,两只小脚收得整整齐齐。
那一点红,映入厨娘眼底,仿佛将她劈成了两半。
她缓缓闭眼,一手死死扣住木板边缘,指节泛白,竟在木上留下了五道恨。
而另一只手,却又用粗糙的指腹轻轻擦着宝翠妞的脸蛋,触手便是一片凉,她以为仍在冬天,在给宝翠妞抹去鼻子上的一粒雪花。
带宝翠妞进村的人早就死了。
死于官兵的追捕之下。宝翠妞容貌生得伶俐,性子乖巧,村中人无不怜她惜她,可她却唯独爱悄悄地望着厨娘出神。
一日,厨娘终于忍不住问她:“你老是看我作甚?”
那孩子低垂着眼,声轻若丝,似是留恋,又似怅惘:“你长得……像我娘亲。”
厨娘一愣,心想这不巧了么,她也没有孩子。
她的孩子死在一场旱灾。村子里没有半粒米,半条虫。她饿得头晕,嚼着草根,却还是没能挤出半口奶,硬生生地看着孩子饿死在她怀里。
于是,宝翠妞和厨娘住到了一起。
都说男女有搭伙过日子的,没想到母女也有。
宝翠妞聪明,聪明在于她知道厨娘认她做干女儿并非是因为爱。但她想和厨娘住一起,她千方百计地讨好厨娘,给她捶背揉肩,给她洗脚擦手,林絮竹那处放学后,还不忘去公厨里帮厨娘打下手。
这些“聪明”,在活了二十多年的大人眼里,异常的笨拙,却也异常的受用。
那颗在旱地里早已枯死的心,终于迎来了她的那片春雨,水细细密密地渗进了每条裂缝之中,藏在黑暗地底的种子,不受控制地疯狂颤动,破壳,扎根,冒头,
“啪!”“啪!”“啪!”的,不受控制地疯长而出。
她觉得宝翠妞是她借来的一个孩子,有借必会要有还,但她不想还了。
可她没料到的是,竟有人来抢,来偷。
丑时一到,祠堂门扉微启,两名壮汉随同族长缓步而出,径直步入停灵的屋子。
“族长,要不要掀开白布,再查上一查?”高个壮汉凑前低语。
话音刚落,忽地一阵阴风扑面,烛火一颤,三人不由自主打了个寒噤。四下张望,只见那双烛之一,骤然熄灭,只余一根尚燃,另一根则升起一道白烟,在屋中袅袅不散。
真邪门!
谷星白日里那几句诡言,又在耳边回响。
族长低低咒骂一声,拍了拍肩头,又按了按胸前谷星交来的那张符纸,口中念念有词,良久才沉声道:“莫要耽搁,速速送走,误了时辰,那边还有人在等。”
两人连忙应诺,俯身抬起草席。
“怎会重了这么多?”高个壮汉低声咕哝,回头望了同伴一眼。
另一人亦觉诧异,脚下却未敢停,只道:“死人都重,快走。”
二人趁夜而行,携草席穿行于荒草之间,窸窣声随步而起,虫鸣时止时续,四下寂然无声。
无黄纸,无唢呐哀乐,唯有一盏素白灯笼,照得地上碎石发光,乍看之下,谁也不会将此行与出殡二字联想在一处。
然而两人越走越远,却未通向村外野林,而是渐行渐偏,转入一条鲜少人迹的小径,直通京南荒庙。
远远望去,枯木如戟,残月如钩,那荒庙门前,一点红光忽明忽暗,正是一盏朱红灯笼,与二人所提的素灯遥遥相对,恍如阴阳对映,红白交错,又如两极磁石,相互吸引而近。
“怎地这般迟了?”红灯笼旁,一人沉声开口。
“村中出了些事……有个疯婆突然大闹一场,耽误了些功夫。”高个壮汉低声回道。
然话未尽时,他忽觉脚下草席微微一颠。
他心中悚然,回头看了数眼,又觉是错觉。
红灯笼那边站着三人,为首的那位眉眼锋利,吊眼细眉,远看倒像是四片柳叶落在脸上,既狡黠又轻佻。
他冷哼一声,“你们村子出什么幺蛾子我管不着,我只认货没出问题。”
高个壮汉赔着笑,“这是当然,族长打包票的,就是您上次看中的那个。”
那吊梢眼的买家根本不信他们几句好话。信流民?可笑!
他瞥了一眼草席,正要伸手去翻,却被矮个壮汉一把拦下,
“诶!买家,规矩规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我总得验个货吧?”吊梢眼不满地皱眉。
“验没问题,但得先让我俩见着钱。”矮个壮汉嘿嘿一笑。
吊梢眼扫了他们一眼,又瞥向天上残月,显然也怕耽误了时辰。片刻后,终于烦躁地从袖子里掏出两串铜钱,啪地甩到高个壮汉胸口。
“要是货有问题,我就拿你们族长问罪。”
两人对视一眼,各自点了数,铜钱正好两百文。高个壮汉朝他一拱手,“请验货。”
吊梢眼哼了一声,半蹲下身,手刚要揭草席,远处忽然传来一阵牛铃声,还有火光隐隐闪动。
“什么人这个点儿还在这条道上?”他脸色一变,几人齐齐望去,火光竟一点点靠近。
两名流民也急了,他们知道自己身份低贱,要是夜半碰上官兵,三言两语说不清,轻则鞭子,重则小命不保。
眼见情况不对,也顾不上那草席里是不是货真价实,“走!”吊梢眼一挥手,五人立刻分作两队,仓皇离开。
三人合力扛着那草席,躲躲藏藏,一路磕磕碰碰,竟无人觉出什么不对劲。
绕了一大圈,良久,三人抬着草席,顺着一条蜿蜒荒径前行,竟至一户冷宅之前。
四下寂无人声,唯有门前两侧,斜斜贴着两张朱砂书就的“囍”字,字迹浓重,笔锋歪斜,隐有腥意。
从门缝中窥望,隐能见得数缕红绸,随风而动,轻抚门沿。
门檐上悬着两盏红灯笼,灯芯跳动不定,火光在红纸灯罩中忽明忽暗,照得门前地面一片绯红。
吊梢眼轻敲门扉,门内人应声而出。
只见来人一身粗布麻衣,头戴白巾,肩披孝麻,腰间却缠着一条大红绳。
若说是丧事,为何红火如喜?若说是喜事,又怎孝服在身?
!
原是各取一字,是“冥婚”!
“怎地来得这般迟?”那人语含不悦,“这便是……‘新娘子’?”
“路上出了点岔子,耽搁了。”吊俏眼冷冷一哼,未多言,抬脚踏入那堆黄纸,纸人纸马、纸屋纸轿齐列两侧,似真似幻,令人心中生寒。
众人长话短说,急匆匆将尸身抬入灵堂。
灵堂之中,棺木横陈,其制极大,木纹乌黑发亮,左侧已安卧一具男尸,年约十五,眉目未腐,仍有生气。
棺中另一半空着,仿若早已留好位置,只等新娘入席。
棺前香案一座,香炉沉沉,香火三炷,青烟袅袅。案上陈列香果熟食、甜酒糕点,丰盛异常,却又格外诡异。
“你若执意前行,终有一日成了京城最难掣肘的势力,她第一个便要杀你。”
“你若想保命,那便趁早收手。无论流民之事,萧枫凛与太后之间的矛盾,都不可再插手。”
他顿了顿,语气仿佛劝她收手小报,却又话里有话,另有所指。
“这些人,自有命数。你若伸手,反倒是坏了他们的平衡。”
话毕,衣袖一拂转身离去,不带一丝犹豫,仿佛知晓她绝不会听从。
……
夜黑风紧,乌云压顶,苍穹之上不见一星半月,林鸟低鸣,虫声断续,四野皆寂。
人生两大事,生与死。生之日不可自择,死却讲究吉时良辰,以避不祥。
可在这般流民所聚之地,若白日送殡,动静一大,便惹人窥探;于是将出殡时辰改至夜半,哭丧纸马俱无,丝竹乐音不许,连黄纸都不得撒下。
唯有两根木杆,一张草席,白布一盖,便是一场葬礼的全部体面。
为避耳目,此次送行者仅两名村中壮汉,直待将人抬出村外,埋于林中,再悄然归来。
就连宝翠妞的干娘,也不能相随。
“我能否与宝翠妞说最后一句话?”
厨娘披着白布,语声淡然无起伏,却叫人听出了其内心情难自抑的哀痛。
守门的同村人见她眼中血丝纵横,心下不忍,终是掀起草帘一角,“那你快些,莫要出声。族长吩咐,不许人再入停灵间。最多两刻,便要抬人出村了。”
厨娘点了点头,低低谢过,身形半伏,轻轻探入帘后。
停灵之处,正是白日里谷星验尸之屋,与祠堂不过一墙之隔。屋内两支白烛摇曳,火星噼啪作响,烛油将尽,昏光摇曳,映出三个人影。
这般静寂中,厨娘依稀还能听见隔壁祠堂中,族长与人说话的低语。
她轻揭白布,俯身望着宝翠妞紧闭的双眸,脸色苍白如纸,眉心却点着一抹朱红。
一日过去,那身浅红裙裳早已风干,更显浓艳;脚上穿着新鞋,两只小脚收得整整齐齐。
那一点红,映入厨娘眼底,仿佛将她劈成了两半。
她缓缓闭眼,一手死死扣住木板边缘,指节泛白,竟在木上留下了五道恨。
而另一只手,却又用粗糙的指腹轻轻擦着宝翠妞的脸蛋,触手便是一片凉,她以为仍在冬天,在给宝翠妞抹去鼻子上的一粒雪花。
带宝翠妞进村的人早就死了。
死于官兵的追捕之下。宝翠妞容貌生得伶俐,性子乖巧,村中人无不怜她惜她,可她却唯独爱悄悄地望着厨娘出神。
一日,厨娘终于忍不住问她:“你老是看我作甚?”
那孩子低垂着眼,声轻若丝,似是留恋,又似怅惘:“你长得……像我娘亲。”
厨娘一愣,心想这不巧了么,她也没有孩子。
她的孩子死在一场旱灾。村子里没有半粒米,半条虫。她饿得头晕,嚼着草根,却还是没能挤出半口奶,硬生生地看着孩子饿死在她怀里。
于是,宝翠妞和厨娘住到了一起。
都说男女有搭伙过日子的,没想到母女也有。
宝翠妞聪明,聪明在于她知道厨娘认她做干女儿并非是因为爱。但她想和厨娘住一起,她千方百计地讨好厨娘,给她捶背揉肩,给她洗脚擦手,林絮竹那处放学后,还不忘去公厨里帮厨娘打下手。
这些“聪明”,在活了二十多年的大人眼里,异常的笨拙,却也异常的受用。
那颗在旱地里早已枯死的心,终于迎来了她的那片春雨,水细细密密地渗进了每条裂缝之中,藏在黑暗地底的种子,不受控制地疯狂颤动,破壳,扎根,冒头,
“啪!”“啪!”“啪!”的,不受控制地疯长而出。
她觉得宝翠妞是她借来的一个孩子,有借必会要有还,但她不想还了。
可她没料到的是,竟有人来抢,来偷。
丑时一到,祠堂门扉微启,两名壮汉随同族长缓步而出,径直步入停灵的屋子。
“族长,要不要掀开白布,再查上一查?”高个壮汉凑前低语。
话音刚落,忽地一阵阴风扑面,烛火一颤,三人不由自主打了个寒噤。四下张望,只见那双烛之一,骤然熄灭,只余一根尚燃,另一根则升起一道白烟,在屋中袅袅不散。
真邪门!
谷星白日里那几句诡言,又在耳边回响。
族长低低咒骂一声,拍了拍肩头,又按了按胸前谷星交来的那张符纸,口中念念有词,良久才沉声道:“莫要耽搁,速速送走,误了时辰,那边还有人在等。”
两人连忙应诺,俯身抬起草席。
“怎会重了这么多?”高个壮汉低声咕哝,回头望了同伴一眼。
另一人亦觉诧异,脚下却未敢停,只道:“死人都重,快走。”
二人趁夜而行,携草席穿行于荒草之间,窸窣声随步而起,虫鸣时止时续,四下寂然无声。
无黄纸,无唢呐哀乐,唯有一盏素白灯笼,照得地上碎石发光,乍看之下,谁也不会将此行与出殡二字联想在一处。
然而两人越走越远,却未通向村外野林,而是渐行渐偏,转入一条鲜少人迹的小径,直通京南荒庙。
远远望去,枯木如戟,残月如钩,那荒庙门前,一点红光忽明忽暗,正是一盏朱红灯笼,与二人所提的素灯遥遥相对,恍如阴阳对映,红白交错,又如两极磁石,相互吸引而近。
“怎地这般迟了?”红灯笼旁,一人沉声开口。
“村中出了些事……有个疯婆突然大闹一场,耽误了些功夫。”高个壮汉低声回道。
然话未尽时,他忽觉脚下草席微微一颠。
他心中悚然,回头看了数眼,又觉是错觉。
红灯笼那边站着三人,为首的那位眉眼锋利,吊眼细眉,远看倒像是四片柳叶落在脸上,既狡黠又轻佻。
他冷哼一声,“你们村子出什么幺蛾子我管不着,我只认货没出问题。”
高个壮汉赔着笑,“这是当然,族长打包票的,就是您上次看中的那个。”
那吊梢眼的买家根本不信他们几句好话。信流民?可笑!
他瞥了一眼草席,正要伸手去翻,却被矮个壮汉一把拦下,
“诶!买家,规矩规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我总得验个货吧?”吊梢眼不满地皱眉。
“验没问题,但得先让我俩见着钱。”矮个壮汉嘿嘿一笑。
吊梢眼扫了他们一眼,又瞥向天上残月,显然也怕耽误了时辰。片刻后,终于烦躁地从袖子里掏出两串铜钱,啪地甩到高个壮汉胸口。
“要是货有问题,我就拿你们族长问罪。”
两人对视一眼,各自点了数,铜钱正好两百文。高个壮汉朝他一拱手,“请验货。”
吊梢眼哼了一声,半蹲下身,手刚要揭草席,远处忽然传来一阵牛铃声,还有火光隐隐闪动。
“什么人这个点儿还在这条道上?”他脸色一变,几人齐齐望去,火光竟一点点靠近。
两名流民也急了,他们知道自己身份低贱,要是夜半碰上官兵,三言两语说不清,轻则鞭子,重则小命不保。
眼见情况不对,也顾不上那草席里是不是货真价实,“走!”吊梢眼一挥手,五人立刻分作两队,仓皇离开。
三人合力扛着那草席,躲躲藏藏,一路磕磕碰碰,竟无人觉出什么不对劲。
绕了一大圈,良久,三人抬着草席,顺着一条蜿蜒荒径前行,竟至一户冷宅之前。
四下寂无人声,唯有门前两侧,斜斜贴着两张朱砂书就的“囍”字,字迹浓重,笔锋歪斜,隐有腥意。
从门缝中窥望,隐能见得数缕红绸,随风而动,轻抚门沿。
门檐上悬着两盏红灯笼,灯芯跳动不定,火光在红纸灯罩中忽明忽暗,照得门前地面一片绯红。
吊梢眼轻敲门扉,门内人应声而出。
只见来人一身粗布麻衣,头戴白巾,肩披孝麻,腰间却缠着一条大红绳。
若说是丧事,为何红火如喜?若说是喜事,又怎孝服在身?
!
原是各取一字,是“冥婚”!
“怎地来得这般迟?”那人语含不悦,“这便是……‘新娘子’?”
“路上出了点岔子,耽搁了。”吊俏眼冷冷一哼,未多言,抬脚踏入那堆黄纸,纸人纸马、纸屋纸轿齐列两侧,似真似幻,令人心中生寒。
众人长话短说,急匆匆将尸身抬入灵堂。
灵堂之中,棺木横陈,其制极大,木纹乌黑发亮,左侧已安卧一具男尸,年约十五,眉目未腐,仍有生气。
棺中另一半空着,仿若早已留好位置,只等新娘入席。
棺前香案一座,香炉沉沉,香火三炷,青烟袅袅。案上陈列香果熟食、甜酒糕点,丰盛异常,却又格外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