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刘钦辞别了李氏和刘崇,乘着软轿回了自己的寝宫。
为着撙节之故,宫中只点了稀稀落落的灯,每走上几步,便能瞧见树梢上、石头旁、栏杆边的一盏宫灯,它们一只一只在暗夜里出现,又一只一只摇晃着落在他身后,夜晚那样宁静,抬轿的宫人脚步不发出一点声音,茫茫天穹下面,好像只有他一个。
刘钦举起一只手,就着刚好凑近的灯光看看,袖口上有几片花瓣。那是前一阵陆宁远从江北寄来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一朵花,因为觉着好看,就随信附上了,想要他也看。于是刘钦让人比照着样子,在自己袖口上绣了一模一样的一朵,同样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这样想了,便这样做了。
现在陆宁远在做什么呢?
他下了轿子,刚一落地,朱孝便送来一只蜡丸。蜡丸是黑色的,并不紧急,他也就没急着拆开,回去看了一阵奏本,临要睡了,才想起来拆开看了。
解定方病笃。上面只有这短短的一句。
他要死了,刘钦想,没比上一世时多活,也不比那时短寿。
该密令陆宁远赶快启程往解定方大营去了,还要发下明旨,其余众人的反应也都要关注,尤其是秦良弼的刘钦一面思索,一面提笔写下一页页纸,让朱孝传往各处。
他没有刻意去想,不由自主地,上一世的事重新浮上心头。
曾经他落入夏人手里,身份暴露,夏人要以他换取雍国全淮之地,那时在中朝反对最烈的是周章,在外朝则是解定方。
他苦心孤诣,经营两淮,同夏人打了无数仗,方才守住这半壁江山,让大雍朝廷能在江南勉强站稳脚跟。要让他交出拿无数儿郎性命换来的国土,去交换一个名义上的太子,他如何能够甘心?
刘钦连杀他的陆宁远都能原谅,解定方此举合情合理,自然没什么不能体谅的。他刚重活过来那会儿,意不能平,还曾找过解定方的麻烦,现在想来,殊为无谓。解定方守土有责,平心而论,刘钦若与他易地而处,同样也必不愿意朝廷同夏人签订那般盟约。
只是虽然如此,他对此人的感情,总比对旁人要更淡一些,听说他要死了,竟也不觉着如何,只平静谋划起他死后军权如何分割、大头如何平稳交到陆宁远手上,其他倒没有什么。
但接到他的密信,马上动身、不敢丝毫耽搁的陆宁远,心绪便不像他那般平静了。
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对陆宁远,解定方都是有恩的。两辈子他都没追究陆宁远擅自背叛长官之罪,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仍许他留用报国。
上一世时,陆宁远能起于行旅,崭露头角,便不乏他的提携、保护;这一世陆宁远乘了刘钦的东风,虽然几次提拔都与解定方无关,但对他曾经的恩遇,毕竟不敢稍稍忘怀,此时来到他病榻前,见他一脸病容,终将不起,也不由心中悲戚。
解定方撑开老眼,瞧见有人来了,却看不清是谁,下人在他耳边边提醒,第一次声音太小,他听不清,第二次提高了声音,他仍有几分糊涂,最后只有附在他耳边高声道:是陆宁远解定方浑浊的老眼当中才有了几分清明,朝着陆宁远的方向,费劲向他招了招手。
陆宁远忙上前去,不加犹豫,握住了解定方的手。
你不像咳咳!你爹解定方第一句却是道。
陆宁远一怔,不知该如何回应,便没有出声。
你爹是老虎一般的人,咳咳其实我们私底下说起来他,总叫他的大号你知道,是什么么?
他说话已经很费力了,听说这几日间喝了几碗参汤,才终于支撑到陆宁远来,但不知为何,终于见到了他,却不嘱托他什么,头一句却是说起他死去多年的父亲。
陆宁远答:末将不知。
是老大虫!陆老大虫!咳咳、咳咳解定方说完,像是一笑,但马上便被咳嗽盖了过去。他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却没有多少力气,听声音也十分微弱。陆宁远不知该回应什么,在他手上用力握了一握。
解定方眯起眼睛,不是看陆宁远,而是看向远处如果他现在还看得到的话。陆元谅这名字,已太久没人提到了,他是旧时代的人,他也是,现在,他这旧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终于也要缓缓沉入地底了。
解定方收了收手指,勉力将目光凝在陆宁远的脸上。
老夫一生小心,唯命是从,朝廷、皇上说什么,老夫便做什么,上马就杀敌,下马就对什么都不闻不问。嗬嗬他不知哪里聚起的力气,一口气接着道:当年你父受奸人陷害,老夫没能替他说话,竟让他蒙冤而死,老夫至今夜里想起,都悚然不能安枕!如今老夫就要去见他了,当真没脸,他他他要如何,老夫都由得他!
陆宁远握紧他手,诚恳地道:当时形势如此,家父定能体谅的。
解定方摇摇头,对他这安慰无动于衷,只是深深看着陆宁远,不说话,好半晌后才又道:幸好天心垂爱,为将门遗此虎子,我死之后,能继我业、终定四方者,舍此其谁!
他说着,用力按着陆宁远的手,枯瘠、瘦弱的手指一阵一阵地收紧,眼眶当中涌起泪水,却没有流下。
陆宁远同样没有落泪,喉结滚动着,在他话音落后良久,才沉声道:若终于有北定中原之日
末将定在您灵前设祭,让您知晓!
解定方不语,艰难地歪着脑袋,仍是深深、深深地看他。
他自己也是有一个儿子的,名字叫做解辉。那时夏人南下,山陕遍地都是战场,他父子两个同军为将,国家危如累卵,战场上更是千钧一发,他自己亲自冲杀,也不许儿子躲在兵士后面,鼓舞着他奋勇向前,后退一步便军法从事,两军阵前向他下了死命令,说如果丢了土地,那便不要活着见他。
他儿子当真是个好样的,将他的军令执行到最后一刻,不曾临阵脱逃,也没有苟延性命,就此同他那一路人马一起埋骨青山。因为那里马上便成了夏国之地,一直到今日,解定方都不曾再见过儿子尸首一面,连他到底埋在哪座山上,都是近日才知。
解辉死了,同雍国各军中的十几万儿郎和各地几十上百万百姓一样,永远埋入了地底,像从没存在过。解定方却活了下来,在江北扯起一面大旗,继续抗击夏人。
他是心如铁石的人,手上沾着的是十几万条人命,若有人挖出他心拿刀剑击在那上面,听见的也只会是铮铮金石之声。
可他现在快要死了,临死之前,看着陆宁远模模糊糊的轮廓,麻木硬结的心竟紧紧一缩,迟来数年的疼痛终于从后面追上来,在这时袭上了他。
好孩子,往前走吧,往前走,不要停,也别回头,大胆地往前走吧
他忍不住,只有将掩藏在严厉的管教之下、从没有机会对儿子表露过的深情尽数倾在眼前这陆元谅的儿子身上,眼泪在这时终于落了下来,让他连声音也哽咽了。
保重好自己,往前走吧保重,保重
他将另一只手也握在陆宁远手上,陆宁远只觉被什么一硌,那东西的形状他太清楚是半块虎符。
解定方的最后一封奏疏,是交待自己身后之事,明知道刘钦对陆宁远的倚重,却仍是推举了他。他这样做,不是多此一举,像这样落在纸面上,日后军权交接,朝堂上也好少些波折。
只是他却不是为了让刘钦感激于他。他已没有子孙要荫蔽,也就无所谓身后哀荣,只是因为这是他能为国家、为这个年轻皇帝做的最后一件事。他已做了一生的事,最后一件自然也要做好。
曾经他看不由分说闯入他大营里的刘钦,看他懵懵懂懂运用着权势、冒冒失失地想从自己嘴里问出他绝不会说的话时,也曾想到过他的儿子解辉。那个时候,他平静地看着刘钦,将心中所想掩藏在满脸的皱纹之下:皇帝的儿子就在他面前,他的儿子却青山埋骨,为了这刘氏天下而战死,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这刘氏的天下,究竟何以到了今日这般下场?究竟何以到了今日这般下场?
一晃数年过去,刘钦已做了皇帝,看气象竟隐约好像一个明君。他是不同的么?从今往后,他大雍将要去往何地?以后可当真会有北定中原的那一天?现在却分明还是江河摇荡,不见半点澄明!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夏人仍是猖獗不已,谁来为将,兵从何来,是战是守,可能取胜么?北定中原,北定中原可真有那样一天?可真会有那样一天?
解定方猛地挺直了身子,从病榻间坐了起来。颊边的泪水流入皱纹里隐去了,他浑浊的眼中忽然大亮,如被一道日光照彻。
为着撙节之故,宫中只点了稀稀落落的灯,每走上几步,便能瞧见树梢上、石头旁、栏杆边的一盏宫灯,它们一只一只在暗夜里出现,又一只一只摇晃着落在他身后,夜晚那样宁静,抬轿的宫人脚步不发出一点声音,茫茫天穹下面,好像只有他一个。
刘钦举起一只手,就着刚好凑近的灯光看看,袖口上有几片花瓣。那是前一阵陆宁远从江北寄来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一朵花,因为觉着好看,就随信附上了,想要他也看。于是刘钦让人比照着样子,在自己袖口上绣了一模一样的一朵,同样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这样想了,便这样做了。
现在陆宁远在做什么呢?
他下了轿子,刚一落地,朱孝便送来一只蜡丸。蜡丸是黑色的,并不紧急,他也就没急着拆开,回去看了一阵奏本,临要睡了,才想起来拆开看了。
解定方病笃。上面只有这短短的一句。
他要死了,刘钦想,没比上一世时多活,也不比那时短寿。
该密令陆宁远赶快启程往解定方大营去了,还要发下明旨,其余众人的反应也都要关注,尤其是秦良弼的刘钦一面思索,一面提笔写下一页页纸,让朱孝传往各处。
他没有刻意去想,不由自主地,上一世的事重新浮上心头。
曾经他落入夏人手里,身份暴露,夏人要以他换取雍国全淮之地,那时在中朝反对最烈的是周章,在外朝则是解定方。
他苦心孤诣,经营两淮,同夏人打了无数仗,方才守住这半壁江山,让大雍朝廷能在江南勉强站稳脚跟。要让他交出拿无数儿郎性命换来的国土,去交换一个名义上的太子,他如何能够甘心?
刘钦连杀他的陆宁远都能原谅,解定方此举合情合理,自然没什么不能体谅的。他刚重活过来那会儿,意不能平,还曾找过解定方的麻烦,现在想来,殊为无谓。解定方守土有责,平心而论,刘钦若与他易地而处,同样也必不愿意朝廷同夏人签订那般盟约。
只是虽然如此,他对此人的感情,总比对旁人要更淡一些,听说他要死了,竟也不觉着如何,只平静谋划起他死后军权如何分割、大头如何平稳交到陆宁远手上,其他倒没有什么。
但接到他的密信,马上动身、不敢丝毫耽搁的陆宁远,心绪便不像他那般平静了。
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对陆宁远,解定方都是有恩的。两辈子他都没追究陆宁远擅自背叛长官之罪,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仍许他留用报国。
上一世时,陆宁远能起于行旅,崭露头角,便不乏他的提携、保护;这一世陆宁远乘了刘钦的东风,虽然几次提拔都与解定方无关,但对他曾经的恩遇,毕竟不敢稍稍忘怀,此时来到他病榻前,见他一脸病容,终将不起,也不由心中悲戚。
解定方撑开老眼,瞧见有人来了,却看不清是谁,下人在他耳边边提醒,第一次声音太小,他听不清,第二次提高了声音,他仍有几分糊涂,最后只有附在他耳边高声道:是陆宁远解定方浑浊的老眼当中才有了几分清明,朝着陆宁远的方向,费劲向他招了招手。
陆宁远忙上前去,不加犹豫,握住了解定方的手。
你不像咳咳!你爹解定方第一句却是道。
陆宁远一怔,不知该如何回应,便没有出声。
你爹是老虎一般的人,咳咳其实我们私底下说起来他,总叫他的大号你知道,是什么么?
他说话已经很费力了,听说这几日间喝了几碗参汤,才终于支撑到陆宁远来,但不知为何,终于见到了他,却不嘱托他什么,头一句却是说起他死去多年的父亲。
陆宁远答:末将不知。
是老大虫!陆老大虫!咳咳、咳咳解定方说完,像是一笑,但马上便被咳嗽盖了过去。他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却没有多少力气,听声音也十分微弱。陆宁远不知该回应什么,在他手上用力握了一握。
解定方眯起眼睛,不是看陆宁远,而是看向远处如果他现在还看得到的话。陆元谅这名字,已太久没人提到了,他是旧时代的人,他也是,现在,他这旧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终于也要缓缓沉入地底了。
解定方收了收手指,勉力将目光凝在陆宁远的脸上。
老夫一生小心,唯命是从,朝廷、皇上说什么,老夫便做什么,上马就杀敌,下马就对什么都不闻不问。嗬嗬他不知哪里聚起的力气,一口气接着道:当年你父受奸人陷害,老夫没能替他说话,竟让他蒙冤而死,老夫至今夜里想起,都悚然不能安枕!如今老夫就要去见他了,当真没脸,他他他要如何,老夫都由得他!
陆宁远握紧他手,诚恳地道:当时形势如此,家父定能体谅的。
解定方摇摇头,对他这安慰无动于衷,只是深深看着陆宁远,不说话,好半晌后才又道:幸好天心垂爱,为将门遗此虎子,我死之后,能继我业、终定四方者,舍此其谁!
他说着,用力按着陆宁远的手,枯瘠、瘦弱的手指一阵一阵地收紧,眼眶当中涌起泪水,却没有流下。
陆宁远同样没有落泪,喉结滚动着,在他话音落后良久,才沉声道:若终于有北定中原之日
末将定在您灵前设祭,让您知晓!
解定方不语,艰难地歪着脑袋,仍是深深、深深地看他。
他自己也是有一个儿子的,名字叫做解辉。那时夏人南下,山陕遍地都是战场,他父子两个同军为将,国家危如累卵,战场上更是千钧一发,他自己亲自冲杀,也不许儿子躲在兵士后面,鼓舞着他奋勇向前,后退一步便军法从事,两军阵前向他下了死命令,说如果丢了土地,那便不要活着见他。
他儿子当真是个好样的,将他的军令执行到最后一刻,不曾临阵脱逃,也没有苟延性命,就此同他那一路人马一起埋骨青山。因为那里马上便成了夏国之地,一直到今日,解定方都不曾再见过儿子尸首一面,连他到底埋在哪座山上,都是近日才知。
解辉死了,同雍国各军中的十几万儿郎和各地几十上百万百姓一样,永远埋入了地底,像从没存在过。解定方却活了下来,在江北扯起一面大旗,继续抗击夏人。
他是心如铁石的人,手上沾着的是十几万条人命,若有人挖出他心拿刀剑击在那上面,听见的也只会是铮铮金石之声。
可他现在快要死了,临死之前,看着陆宁远模模糊糊的轮廓,麻木硬结的心竟紧紧一缩,迟来数年的疼痛终于从后面追上来,在这时袭上了他。
好孩子,往前走吧,往前走,不要停,也别回头,大胆地往前走吧
他忍不住,只有将掩藏在严厉的管教之下、从没有机会对儿子表露过的深情尽数倾在眼前这陆元谅的儿子身上,眼泪在这时终于落了下来,让他连声音也哽咽了。
保重好自己,往前走吧保重,保重
他将另一只手也握在陆宁远手上,陆宁远只觉被什么一硌,那东西的形状他太清楚是半块虎符。
解定方的最后一封奏疏,是交待自己身后之事,明知道刘钦对陆宁远的倚重,却仍是推举了他。他这样做,不是多此一举,像这样落在纸面上,日后军权交接,朝堂上也好少些波折。
只是他却不是为了让刘钦感激于他。他已没有子孙要荫蔽,也就无所谓身后哀荣,只是因为这是他能为国家、为这个年轻皇帝做的最后一件事。他已做了一生的事,最后一件自然也要做好。
曾经他看不由分说闯入他大营里的刘钦,看他懵懵懂懂运用着权势、冒冒失失地想从自己嘴里问出他绝不会说的话时,也曾想到过他的儿子解辉。那个时候,他平静地看着刘钦,将心中所想掩藏在满脸的皱纹之下:皇帝的儿子就在他面前,他的儿子却青山埋骨,为了这刘氏天下而战死,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这刘氏的天下,究竟何以到了今日这般下场?究竟何以到了今日这般下场?
一晃数年过去,刘钦已做了皇帝,看气象竟隐约好像一个明君。他是不同的么?从今往后,他大雍将要去往何地?以后可当真会有北定中原的那一天?现在却分明还是江河摇荡,不见半点澄明!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夏人仍是猖獗不已,谁来为将,兵从何来,是战是守,可能取胜么?北定中原,北定中原可真有那样一天?可真会有那样一天?
解定方猛地挺直了身子,从病榻间坐了起来。颊边的泪水流入皱纹里隐去了,他浑浊的眼中忽然大亮,如被一道日光照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