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还有说,摄政王权倾朝野,或许就是下一个先太后……
这些或离奇,或传奇的议论在街头坊间太过火爆,以至于小小的花池渡村也有所耳闻。
张婶停下针线,问,“景兰走的时候,我才知道她是真真儿的大家小姐。”
“她家既然是做官的,那是多大的官?比县令还大吗?”
顾喜喜暂停嗦面,拄着筷子想了想,“就像点心上粘的芝麻和这块点心比,大这么多吧。”
张婶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么大的官啊,又在京城,那是不是能见到摄政王?”
顾喜喜被一口汤呛着,“噗!”
她手忙脚乱掏出帕子捂嘴,咳嗽了几声,脸憋得通红。
第288章第一步,不愁吃喝
顾喜喜被呛的咳嗽不止。
张婶熟练地伸手为顾喜喜拍背顺气,边疑惑道,“好像摄政王姓那什么……木?听说长相也是天上有地上无的。”
“你就说男人就算长的好,能有多好看?像小陈那样的吗?”
顾喜喜趴在桌上咳的更厉害了。
既然提到了自家准姑爷,张婶转向顾喜喜,“哎,我记得小陈上次回来说,他本姓也是慕,跟摄政王姓的是一个慕吗?”
张婶不大识字,所以只记得发音一样的。
顾喜喜无语凝噎。
她止住咳嗽,抬起头勉强笑道,“摄政王贵姓,咱们小老百姓还是别打听了。”
张婶点点头,重新拿起鞋底子,边拧眉念念叨叨,“小慕叫啥来着,慕什么,三个字?那名字太难记了,我记不住,还是叫陈方好。”
“哎,你说说,他咋还不回来?就算是老家的事儿没弄完,回不来也不知道写封信给你!”
“真叫人操心!”
“年节前他能不能赶得及回来?上个月我弹了两床新被褥,这才开始做鞋。成婚时新郎官穿的鞋,最好是女家做的。”
“之前量过他的鞋底子,本来想让他自己选个鞋样,左等右等不见人!”
……
顾喜喜默默地埋头吃面。
自打慕南钊上次回来当着全家面前向顾喜喜求亲,并且坦白真名,承诺以后还会回来。
张婶就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她对这个准姑爷一直满意,既然姑爷没跑路,她也就不再担心喜喜的婚嫁,转而开始起成婚要用的东西。
顾喜喜说过几次不用着急。
张婶只笑着说筹备成亲繁杂的很,大件小件没法一下凑齐,她本来就准备缓缓的做。
免得哪天喜喜突然想成婚,家里却啥都没准备。
顾喜喜无奈,也就随她去了。
现在听张婶说着给慕南钊准备鞋子的话,顾喜喜内心五味杂陈。
该怎么说?
要告诉张婶,陈方,也就是后来的小慕,他不会回来了。
还是直接说,慕南钊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摄政王,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实在是云泥之别,以后咱就当没认识过这个人?
张婶还在低头纳鞋底,这是给姑爷将来成婚那日穿的,她缝制时极为认真细致,又因心中揣着美好的期待而嘴角噙笑。
顾喜喜看张婶这样,有些话到了嘴边却说不出口。
这时,门帘掀开,石头扶着老郎中进来。
两人方才在屋檐下已经抖掉身上的雪,走进来仍带着丝丝缕缕的寒气。
石头看见顾喜喜,惊喜道,“喜喜姐你回来了!!”
顾喜喜打起了精神,笑道,“嗯,我买了蜜橘和你爱吃的渣酥,快洗了手上来吃。”
她边说着,下炕卸掉老郎中肩头背的药箱。
“师父出诊可顺利?”
老郎中笑着颔首,“周老太近期时常失眠惊梦,许久未曾安眠,才突然心悸心痛。”
“病因是脾肾两虚,及早服药,不是什么重症。”
待上炕落座,石头边吃东西,向顾喜喜述说这几日她不在,村里都发生了什么。
“顾大老头和他家大儿子出趟远门,大家都说,他们是去探望小儿子了。”
顾喜喜抿了口茶,“看顾友庆?”
她有些讶异,“到了流放营地,还能允许家人探视么?”
老郎中道,“此类事我倒是有所耳闻,朝廷律例对家属探视并无禁止。”
“只是多数人流放都离家甚远,家人想去也鞭长莫及。”
顾喜喜点点头,“咱们这边倒是离得很近。”
当初顾友庆给顾喜喜家投毒,自作孽被判流放,流放地就在西北。
入冬后庄户人家清闲下来,趁着时候去探望倒也正常。
顾喜喜思忖片刻,又问老郎中,“流放的犯人,若家人出钱打点管事的人会如何?”
老郎中双手捂着茶杯,道,“别的地方或许有用。”
“但这是西北,谁不知大将军治下严明,尤其在这个当口,大军才受皇帝封赏返回。谁敢出钱贿赂官吏,可能反而被抓起来。”
顾喜喜满意地笑了。
石头笑道,“喜喜姐放心,我听说流放到西北的犯人,全发配到边境矿山,关起来天天挖矿、拉矿石,干的都是苦力。”
“那个坏蛋在里面,肯定不会好过!”
顾喜喜莞尔,掰下一片橘子塞进石头嘴里,“好了,多吃东西,少说话。”
“成日里好像就没你不知道的事儿,我就怕你去上学时,这份聪明都用在包打听上!”
石头嚼着橘子,含糊不清道,“那不能够,我很厉害的,每次刘先生考较,基本都是狗娃哥第一,我第二!”
他自己又抓起剩下半个橘子,全塞进嘴里,闭眼打了个激灵。
“橘子好冰!好好次!”
顾喜喜说,“你既这么说,我也许久没考你的课业了,就今晚吧。”
石头丝毫不惧,挺胸抬头,“没问题!随便抽查随便考!”
反正距离晚上还早,石头又继续说起闲话,“方才我跟郎中爷爷去周家,他家人都在夸你呢。”
“不住的说今年冬天全家吃喝不愁,还要留我们吃饭呢。”
张婶抬头,笑道,“这又不是啥稀奇话了。”
“从秋天各家收了粟米,谁说到喜喜不是满脸带笑,口中称赞。”
说起这些,张婶也不无骄傲。
遥想顾扒皮才去世那两年,村里人对顾喜喜明里暗里的嘲笑、看不起。
如今却全然扭转过来。
秋收时,事实证明顾喜喜当初许诺大家的产量五百斤还是太保守了。
所有人都达到亩产六百斤,还有少数逼近七百斤。
本来各家都有夏收的小麦存粮,再加上一季超量丰收的粟米。
如此一来,赶在何景兰回京之前就收完了所有欠款。
由何景兰与赊账的人当面核对,烧毁契子清账,每一笔都没超时。
再等到播种冬小麦时,顾喜喜只需教大家怎么做,各人自去找安庆和买肥料、农药,几个小钱谁都拿得出来,再无签契子赊账之说。
至于新的种植方法也是一回生二回熟,且一通百通。
顾喜喜稍加点拨,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京城,摄政王府,雪落纷纷,何景兰伸手折下了一支红梅。
第289章不闻不问不理睬
何景兰折梅花时,身旁还站着两名英俊男子。
一人笑容可掬,一人神情冷峻。
何景兰擎着梅花,转身笑道,“都说瑞雪兆丰年,明年的麦子定长势旺盛。”
何景辉宠溺的笑了,但笑容里又有些许无奈。
他这个妹妹自打从西北回来,几句话就要扯到农耕上。
当真是被那位何老板同化了吗?
何景兰从花池渡村离开时,冬小麦已经种上了。
她瞥了慕南钊一眼,有意提起,“花池渡村会不会也下雪了呢,喜喜看到初雪,一定很高兴。”
“祁修兄长,你说是吧?”
自从何景兰放弃了慕南钊,她就再不用“阿钊”来称呼他。
之前私底下直接喊名字,如今回到京城,还是得讲一讲世交的体统,于是便用小字加“兄长”称呼。
慕南钊从刚才起就没什么表情,也不知在想什么。
听何景兰直接问到他,他转目望去,薄唇轻启,“以她的喜好,是会高兴。”
尤其当她笃定他不再回到花池渡村,她的心情应该更美好。
想到这儿,慕南钊脸色更冷了几分。
明明他早就把刘夫子放回去,表面是让刘夫子继续教书,等找到合适的村塾先生再换人。
实则,是想在顾喜喜近处留一条纽带,让她想起他时,随时能找到地方联络。
然而……
距离慕南钊重回京城已经一个月有余了。
顾喜喜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不闻,不问,不理睬。
慕南钊很确定,这个女人是在践行她之前所言。
就当她从没认识过他,就当他从没去过花池渡村。
这些或离奇,或传奇的议论在街头坊间太过火爆,以至于小小的花池渡村也有所耳闻。
张婶停下针线,问,“景兰走的时候,我才知道她是真真儿的大家小姐。”
“她家既然是做官的,那是多大的官?比县令还大吗?”
顾喜喜暂停嗦面,拄着筷子想了想,“就像点心上粘的芝麻和这块点心比,大这么多吧。”
张婶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么大的官啊,又在京城,那是不是能见到摄政王?”
顾喜喜被一口汤呛着,“噗!”
她手忙脚乱掏出帕子捂嘴,咳嗽了几声,脸憋得通红。
第288章第一步,不愁吃喝
顾喜喜被呛的咳嗽不止。
张婶熟练地伸手为顾喜喜拍背顺气,边疑惑道,“好像摄政王姓那什么……木?听说长相也是天上有地上无的。”
“你就说男人就算长的好,能有多好看?像小陈那样的吗?”
顾喜喜趴在桌上咳的更厉害了。
既然提到了自家准姑爷,张婶转向顾喜喜,“哎,我记得小陈上次回来说,他本姓也是慕,跟摄政王姓的是一个慕吗?”
张婶不大识字,所以只记得发音一样的。
顾喜喜无语凝噎。
她止住咳嗽,抬起头勉强笑道,“摄政王贵姓,咱们小老百姓还是别打听了。”
张婶点点头,重新拿起鞋底子,边拧眉念念叨叨,“小慕叫啥来着,慕什么,三个字?那名字太难记了,我记不住,还是叫陈方好。”
“哎,你说说,他咋还不回来?就算是老家的事儿没弄完,回不来也不知道写封信给你!”
“真叫人操心!”
“年节前他能不能赶得及回来?上个月我弹了两床新被褥,这才开始做鞋。成婚时新郎官穿的鞋,最好是女家做的。”
“之前量过他的鞋底子,本来想让他自己选个鞋样,左等右等不见人!”
……
顾喜喜默默地埋头吃面。
自打慕南钊上次回来当着全家面前向顾喜喜求亲,并且坦白真名,承诺以后还会回来。
张婶就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她对这个准姑爷一直满意,既然姑爷没跑路,她也就不再担心喜喜的婚嫁,转而开始起成婚要用的东西。
顾喜喜说过几次不用着急。
张婶只笑着说筹备成亲繁杂的很,大件小件没法一下凑齐,她本来就准备缓缓的做。
免得哪天喜喜突然想成婚,家里却啥都没准备。
顾喜喜无奈,也就随她去了。
现在听张婶说着给慕南钊准备鞋子的话,顾喜喜内心五味杂陈。
该怎么说?
要告诉张婶,陈方,也就是后来的小慕,他不会回来了。
还是直接说,慕南钊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摄政王,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实在是云泥之别,以后咱就当没认识过这个人?
张婶还在低头纳鞋底,这是给姑爷将来成婚那日穿的,她缝制时极为认真细致,又因心中揣着美好的期待而嘴角噙笑。
顾喜喜看张婶这样,有些话到了嘴边却说不出口。
这时,门帘掀开,石头扶着老郎中进来。
两人方才在屋檐下已经抖掉身上的雪,走进来仍带着丝丝缕缕的寒气。
石头看见顾喜喜,惊喜道,“喜喜姐你回来了!!”
顾喜喜打起了精神,笑道,“嗯,我买了蜜橘和你爱吃的渣酥,快洗了手上来吃。”
她边说着,下炕卸掉老郎中肩头背的药箱。
“师父出诊可顺利?”
老郎中笑着颔首,“周老太近期时常失眠惊梦,许久未曾安眠,才突然心悸心痛。”
“病因是脾肾两虚,及早服药,不是什么重症。”
待上炕落座,石头边吃东西,向顾喜喜述说这几日她不在,村里都发生了什么。
“顾大老头和他家大儿子出趟远门,大家都说,他们是去探望小儿子了。”
顾喜喜抿了口茶,“看顾友庆?”
她有些讶异,“到了流放营地,还能允许家人探视么?”
老郎中道,“此类事我倒是有所耳闻,朝廷律例对家属探视并无禁止。”
“只是多数人流放都离家甚远,家人想去也鞭长莫及。”
顾喜喜点点头,“咱们这边倒是离得很近。”
当初顾友庆给顾喜喜家投毒,自作孽被判流放,流放地就在西北。
入冬后庄户人家清闲下来,趁着时候去探望倒也正常。
顾喜喜思忖片刻,又问老郎中,“流放的犯人,若家人出钱打点管事的人会如何?”
老郎中双手捂着茶杯,道,“别的地方或许有用。”
“但这是西北,谁不知大将军治下严明,尤其在这个当口,大军才受皇帝封赏返回。谁敢出钱贿赂官吏,可能反而被抓起来。”
顾喜喜满意地笑了。
石头笑道,“喜喜姐放心,我听说流放到西北的犯人,全发配到边境矿山,关起来天天挖矿、拉矿石,干的都是苦力。”
“那个坏蛋在里面,肯定不会好过!”
顾喜喜莞尔,掰下一片橘子塞进石头嘴里,“好了,多吃东西,少说话。”
“成日里好像就没你不知道的事儿,我就怕你去上学时,这份聪明都用在包打听上!”
石头嚼着橘子,含糊不清道,“那不能够,我很厉害的,每次刘先生考较,基本都是狗娃哥第一,我第二!”
他自己又抓起剩下半个橘子,全塞进嘴里,闭眼打了个激灵。
“橘子好冰!好好次!”
顾喜喜说,“你既这么说,我也许久没考你的课业了,就今晚吧。”
石头丝毫不惧,挺胸抬头,“没问题!随便抽查随便考!”
反正距离晚上还早,石头又继续说起闲话,“方才我跟郎中爷爷去周家,他家人都在夸你呢。”
“不住的说今年冬天全家吃喝不愁,还要留我们吃饭呢。”
张婶抬头,笑道,“这又不是啥稀奇话了。”
“从秋天各家收了粟米,谁说到喜喜不是满脸带笑,口中称赞。”
说起这些,张婶也不无骄傲。
遥想顾扒皮才去世那两年,村里人对顾喜喜明里暗里的嘲笑、看不起。
如今却全然扭转过来。
秋收时,事实证明顾喜喜当初许诺大家的产量五百斤还是太保守了。
所有人都达到亩产六百斤,还有少数逼近七百斤。
本来各家都有夏收的小麦存粮,再加上一季超量丰收的粟米。
如此一来,赶在何景兰回京之前就收完了所有欠款。
由何景兰与赊账的人当面核对,烧毁契子清账,每一笔都没超时。
再等到播种冬小麦时,顾喜喜只需教大家怎么做,各人自去找安庆和买肥料、农药,几个小钱谁都拿得出来,再无签契子赊账之说。
至于新的种植方法也是一回生二回熟,且一通百通。
顾喜喜稍加点拨,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京城,摄政王府,雪落纷纷,何景兰伸手折下了一支红梅。
第289章不闻不问不理睬
何景兰折梅花时,身旁还站着两名英俊男子。
一人笑容可掬,一人神情冷峻。
何景兰擎着梅花,转身笑道,“都说瑞雪兆丰年,明年的麦子定长势旺盛。”
何景辉宠溺的笑了,但笑容里又有些许无奈。
他这个妹妹自打从西北回来,几句话就要扯到农耕上。
当真是被那位何老板同化了吗?
何景兰从花池渡村离开时,冬小麦已经种上了。
她瞥了慕南钊一眼,有意提起,“花池渡村会不会也下雪了呢,喜喜看到初雪,一定很高兴。”
“祁修兄长,你说是吧?”
自从何景兰放弃了慕南钊,她就再不用“阿钊”来称呼他。
之前私底下直接喊名字,如今回到京城,还是得讲一讲世交的体统,于是便用小字加“兄长”称呼。
慕南钊从刚才起就没什么表情,也不知在想什么。
听何景兰直接问到他,他转目望去,薄唇轻启,“以她的喜好,是会高兴。”
尤其当她笃定他不再回到花池渡村,她的心情应该更美好。
想到这儿,慕南钊脸色更冷了几分。
明明他早就把刘夫子放回去,表面是让刘夫子继续教书,等找到合适的村塾先生再换人。
实则,是想在顾喜喜近处留一条纽带,让她想起他时,随时能找到地方联络。
然而……
距离慕南钊重回京城已经一个月有余了。
顾喜喜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不闻,不问,不理睬。
慕南钊很确定,这个女人是在践行她之前所言。
就当她从没认识过他,就当他从没去过花池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