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王木匠衣摆掖在腰带上,挂了不少刨花,往棚子下边走,“挑挑木料?”
  “……”
  姜宁低咳了声,没说话。
  村里是没人家打浴桶吗?他就让卫长昀问过一回,都俩月了,怎么还记得啊!
  但比起去河里洗澡,肯定是在家里用大浴桶舒服啊!
  卫长昀拿着手里的图纸上前,“这次来,是为了请叔帮忙打一辆推车。”
  王木匠看眼姜宁,“哦”了声,探头去看卫长昀手里的图纸,“什么推车?你们要那玩意儿做什么?都没什么技术——”
  “你们画的?”
  卫长昀点头,“是嫂嫂想的,我代笔而已。”
  王木匠眼里带了点惊讶,抬头,“姜家哥儿还会这个?推车多都是上面一块板下面一块,再支棱四根柱子,就行了,你这还分得细致。”
  难是不难,但看得出用了心思。
  姜宁不客气地接下了夸奖,“还行还行,主要是为了方便。”
  其实摆摊推车都大差不差,都那个样,无非是他那会儿的车能用上火了,材料也变成铝合金。
  他在推车下面那层空间里,稍稍加了点设计。
  整个车分为了两个部分,一边台面挖了个孔,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陶锅,底下分为了两层,上层可以放进去个小炭盆,炸过的东西能保温,下层是放炉子,可以随时生火加热。
  另一边就是单纯储物空间,放食材跟佐料,原本就几块板子的事,但姜宁为了好拿放,设计了一个木卡槽,可以推拉。
  “你们多久要?”王木匠翻着图纸,越看越精神,“七天差不多,能成吧?我这儿还有点其他家的活。”
  姜宁一听七天,和卫长昀对视一眼,“能行,那这定金,您看看三成可以吗?”
  王木匠也不纠结,卫长昀都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知道什么品行。
  “成,我带你们挑挑木料。”
  姜宁和卫长昀点头,跟着走到棚子下。
  “别的地方都好说,就这放炭盆的地方得挑结实的,得用铁木,耐热、经造。”
  “那就用这个,炭盆是陶的,不直接烧,就把烧过的炭块放里边,给上面放的东西保温。”
  “那我按照你们这尺寸算,工钱加上木料钱,得小一两了。”
  小一两,那差不多就八百多、九百多的样子。
  姜宁不犹豫,但钱不是他一个人挣的,所以抬眼看向卫长昀。
  卫长昀微微抬起眉,而后笑着轻点头,虽没有说话,却好似在说“好”。
  姜宁收回视线,嘴角止不住往上扬。
  “那我们按照三百文给您定钱,七天后我们来取推车。”姜宁从怀里拿出钱袋,按照一百文成串的习惯,拿了三串给王木匠。
  “麻烦王叔了。”
  卫长昀在一旁也点了点头,“有劳您了。”
  推车的事儿有着落了,姜宁和卫长昀心里的事了了一桩,剩下的就得着手准备货。
  姜宁伸了个懒腰,揉着胳膊,“你去镇上的事晚一天,明天我俩把玉米面磨了,后天我们一起去。”
  卫长昀问道:“是要做那个包谷粑?”
  姜宁不好意思地挠了下头,讪笑道:“不是,包谷粑做不成,那得要没晒干的玉米,磨成浆加上面粉和鸡蛋来做,这会儿玉米不是才种下去,只有老玉米。”
  所以得换一个做的,就做玉米烙饼好了。
  “家里上次磨的玉米面还有,是要再磨细一点?”卫长昀问完,又道:“还有,家里的豆子不够做豆腐,只能从外边买,是要去镇上买?”
  “不用,就在村里买。先买一些试试,若能卖得成,再买多些。”
  姜宁摸了摸下巴,“反正只是豆腐,心怀不轨的人就算要猜,也猜不到关键上。”
  姜宁接受了十五两这个闷亏,不代表他真的好脾气。
  王邦父子给姜大志通风报信,还知道了他们跟易安楼那边有来往,肯定不会安分,说不定还惦记上了他手里能赚钱的法子。
  趁着这次买食材,顺手放个饵出去,看看鱼上不上钩。
  卫长昀诧异地盯着姜宁看,反应了会儿才明白他的目的,“嫂嫂是想……”
  姜宁冲他眨眼,“嗯。”
  -
  卫家那位嫁过来就守寡的夫郎,一向和村里往来不多,只跟赵家、王三、杨秀才走得近些。
  见到其他人,也就点下头,喊个人。
  村里其他人倒也不在意,毕竟日子是自己过,除非是谁家有了红白事,才会一块去搭把手帮忙。
  人家一个寡夫郎,只要不跟人有染,别的事外人也管不上。
  只是这两日,卫家从村里磨坊那儿买了一篮豆腐的事,一下传开了。
  传着传着不止豆腐,还说起了之前买鸡崽的事,去镇上卖土豆和辣椒面。
  说着小本生意,可卫家的日子眼看着是比从前好了。
  卫家日子一直过得清苦,说是好了也是跟自己比,就那土房,跟村里有些家底的比,完全不够看。
  “哟,这不是秋哥儿吗?怎么,从河边洗衣服回来啊?”
  赵秋抱着一盆衣服,瞥眼靠在树上的王栓,哼了声没理他,快步往家里走。
  “卫家那个小夫郎不是跟你关系好,发财的时候不带上你,倒是让你给他跑腿,占你便宜呢。”
  有病。
  赵秋在心里骂了一句,停下来冷眼瞅着他,“什么发财不发财?我只知道你这样的,这辈子都成不了才。”
  王栓“嘿”了声,一把拿掉嘴里叼着的狗尾巴草,“你这小嘴真是牙尖,信不信我上你家提亲去,正好帮你挡了那个无赖。”
  赵秋脸一白,咬着下唇瞪向王栓,将手里的皂角扔他身上,“无耻!”
  丢下这话,飞快往家里走。
  走到拐弯处时,不由回头看了眼还站在那儿的王栓,心里七上八下的。
  王栓怎么突然关心起宁哥儿做生意的事了?
  正在家里捣鼓玉米面的姜宁,拿着竹筛,坐在小凳子上筛出合格的玉米面。
  “还以为昨天能干完,结果今天还得再来。”
  姜宁仰起头,被飞下来的玉米面呛了下,连忙别开脸,“等弄完再晒两天就能收起来。”
  卫长昀听他呛到,停下推磨的动作,看他没事才又继续,“不差这一两日。”
  书铺那边的石刻摹本,有时找上门来,也要好几日才有人去做。
  倒不是没人接,是人家有要求,得要字能临摹得像的,几乎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永安镇就几百户人家,撇去不认字的,剩下的不过几十户,再从几十户里挑出能摹得像的,无非就是私塾里先生和学生,和富贵人家里的读书人。
  “正好,明日去了,还能看看易安楼的鱼卖得怎么样。”姜宁把筛出来的粗粉,又倒回磨上。
  他起身时,才发现卫长昀累得一脸汗,手上更是青筋鼓起,整只手都因为用力发红。
  姜宁怔了片刻,视线停住,心里有几分不是滋味。
  从前卫长昀怕是不怎么干粗活,哪怕是回家来帮忙,估计就是帮忙搬东西。
  哪像现在,又是挑水犁地,又是推磨劈柴的。
  一双拿笔的手,生生糙了不少。
  “嫂嫂?”卫长昀发现姜宁走神,“是想到什么事,忘了做?”
  姜宁回神,摇了摇头,一边把粗粉倒上去一边道:“这会儿天热,歇会儿再磨,反正不急这一时。”
  卫长昀愣了愣,而后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手,又去看姜宁的手,神色微赧,指尖不由蜷了蜷。
  “嗯。”
  院子里晒人,他俩走到树下坐着。
  到了五月,石榴开花的季节。
  橙红色的石榴花开在绿油油的树叶间,不少都还是花苞的模样,小小的,跟山里野果似的。
  姜宁拿手在脸庞扇了扇,吐吐舌头,“天可真越来越热了,夜里都能听到蝉叫。”
  卫长昀从屋里拿了两杯水出来,其中一杯递给姜宁,“夜里会稍微凉快些。”
  “山里有风,自然是凉快的。”姜宁捧着杯子喝水,余光不自觉地又瞥向卫长昀的手。
  真好看的一双手,和他不一样。
  他手掌薄,手指也纤细,却没有骨感,是莹润的那种手型。
  卫长昀的手就属于大多数手控喜欢的,指节分明,手背上青筋明显。
  “嫂嫂那日说的底牌,可是易安楼?”卫长昀忽然说道:“明日去了,便知结果。”
  姜宁点头,心里也没有把握。
  要真卖得好,顾苗应该会寻个人来给自己报信吧。
  而且才过去四天而已,哪能知道卖得好不好,连菜名怕都还未打出名声。
  “我是不是有点财迷了?”
  “嗯?”
  “就开口闭口都是钱,别的什么事儿都不想。”
  卫长昀皱眉,盯着姜宁,“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钱,难道想赚钱也有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