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当然,如今只是口头跟行动赢了。
  还有一件事若也成了,那皇上对于国子监的改革,必然会无往不利。
  “监生们的成绩跟文章。”
  如今国子监五十六个人,要看看他们的文章优劣,来确定此次改革的成果。
  朝中各势力几次交锋下去,基本形成默契。
  今年会试大概在五月之前彻底结束。
  等会试结束之后,再回头看国子监监生二月,三月,四月,这几个月的月考排名,以及各自的文章。
  到时候,国子监的改革才能看出端倪。
  皇上对首辅还道:“以前心里还没底,如今却是觉得可行的。”
  纪霆啊纪霆,你可真不愧是纪伯章的儿子。
  不对,比纪伯章还有一项好处,那就是人人都听你的。
  这般天赋,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首辅对纪霆倒是颇为复杂。
  一方面欣赏他的能力,一方面又担心他太像他爹。
  好在现在看来,纪霆跟他爹纪伯章,还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就看最近三个月的成绩吧。
  首辅从皇宫出来,又让人递消息到国子监司业处。
  “等会。”首辅喊住管家,“再去户部走一趟,问问今年治水的款项可有批复。”
  卓侍郎的儿子卓大人,就在外面管着今年的河堤修建。
  而这卓大人,正是纪霆的亲舅舅。
  首辅这么一问,便是帮纪霆舅舅的忙了。
  修河堤这事,没钱寸步难行。
  早点批复,那边更好做事。
  手下暗自心惊,当下又觉得纪霆这个子弟可真是厉害,小小年纪,就能帮家里做事了。
  不过接下来几个月里。
  就看他成绩如何了。
  这方面若能胜过阚文彦,那才是真本事。
  提起阚文彦,京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太后娘娘的亲侄子,之前还在宫中养过几年,从小便聪慧过人,博闻强记。
  再之后略大些,便有名家做他的业师,老师更是无不夸赞。
  听说他五六岁的时候,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见解。
  这般天赋,不管放在哪,都是极为出众的。
  反正现在的太后,也就是当年的皇后娘娘极为疼爱。
  先皇在世时,也随口夸过几句。
  当年的皇后本就没有孩子,见此更为疼爱,听说疼得如亲子一般。
  之后十二岁童试,更是天赋初现,一举得了案首。
  那年的童试文章,纪霆在宜孟县的时候还看过。
  为什么不是当年看?
  当年的纪霆才九岁啊,还是个小纨绔,哪有工夫看这些。
  以当时情况来看,谁会想到,两人会在国子监较上劲。
  所以他们两个对上,属实让许多人都没猜到。
  越是这种事,看热闹的人就越多。
  尤其是京城各个茶馆,对两人的比试津津乐道。
  反正现在来看,阚文彦肯定是输了。
  “说不定是个大时了了的人物。”
  “十二岁中了秀才,今年十八,历经两次乡试,却一无所获,看来也不是那么天才。”
  “此言差矣,那阚文彦根本没参加过乡试,如今的文章,也很少面世。故而水平如何,不好说。”
  “为何不参加啊?!”
  自然是冲着乡试第一去的。
  像这种天才学生,要的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会每一届考试都参加,必然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时候,直接考上乡试第一。
  这般成绩,才是他们想要的。
  纪霆考童试的时候,宜孟县县令就后悔过,觉得让他再等等,必拿童试第一,就是这个道理。
  “那纪霆的文章呢?他的文章大家总见过吧。”
  “只有童试的文章大家看过,不过这也过去近一年时间了,不知道优劣。”
  茶馆里众人听这位老秀才分析
  得有道理,特意请教:“那您看这两位如何?帮我们分析分析也行啊。”
  大家都是喝茶闲聊,说什么不是说。
  老秀才还真分析上了。
  “先说阚文彦,他的情况刚刚也说了,他家把他藏了那么久,必然有真本事。”
  “而且之前他们斗法都输了,国子监二月底的考试,必然用心。”
  “如果这次再输了,那就太丢人。”
  这么看的话,阚文彦得第一的概率比较大?
  “再说纪霆,他这学生,有点难以捉摸。”
  在京城不学无术,回老家一年考上童试案首,被皇上召到国子监。
  那篇文章大家可都看了,着实极好。
  “回京之后他倒是一直在读书,读的成果如何也不好说,国子监事情多,估计牵扯不少经历。”
  “那您的意思,不看好纪霆?”
  “倒也不是。”老秀才摸摸胡子,“可别忘了,纪霆的天赋有多恐怖。”
  一年的时间里,写出那般文章。
  回来之后虽有杂事缠身,但依旧认真读书。
  谁也不知道,纪霆会再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只是要说,纪霆一定赢过苦读多年,名师极多的阚文彦,也不好讲。
  说来说去,还是没个定数啊。
  不过怎么听,都是势均力敌的样子。
  老秀才接着又说了几个人的名字,说他们的文采斐然,必然也有一席之地。
  这些人都是贫家子弟,因被恩赏进了国子监,故而文章被传颂一时。
  有人好奇道:“秀才,你对文章如此熟悉,怎么没考上个举人?”
  这话一说,有人赶紧打断。
  那老秀才叹口气,自己离开了。
  茶馆伙计对那多嘴的人没好脸:“张秀才若不是为了尽孝,不是为了妻儿,怎么会考不上举人。”
  这人被伙计骂了一顿,才知道怎么回事。
  原来这张秀才家住京郊,自幼家贫,读书却有些天分。
  家里砸锅卖铁供他读书,好不容易考上秀才,家里母亲父亲接连生病。
  加上刚娶新妇,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便中断学业,给人做账房写字刻碑,总算把家里支撑起来。
  可惜爹娘都没救回来,落下一身的债。
  说是多年积劳成疾,实在是救不成的。
  张秀才因此,不愿效仿其他秀才,让妻子浆洗缝补供养他读书,就说再做几年工,等有钱了再说。
  可这事一拖再拖,等他拿起书本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这辈子科考无望了。
  好在夫妇两人一起把家里债还了,家中一双儿女都已经长大,儿女都很孝顺,他这才有时间,没事来茶馆喝喝茶,聊聊科举之事。
  不少人都说张秀才可惜。
  他当年要是能进国子监,又或者当地官学有所帮忙,必然能更进一步。
  但这种事没有如果,日子还要照常过。
  “这般看来,皇上的做法才是好的,招纳民间贤才,让他们有精力读书,也更能报效朝廷。”
  “是啊,张秀才要是生在现在,说不定日子会更好。”
  这些茶馆闲话看似平常,却能代表百姓们的想法。
  京城百姓都是如此,各个地方百姓,则对皇上广纳贤才的事,更加开心。
  一时间,不少地方都在找贫而好学的子弟,恨不得自家也捧一个成绩好,家世惨的好学生。
  都不用送到国子监,当地官学都能养了。
  到时候写奏章的时候“顺嘴”一提,必然能让皇上开心。
  都说上行下效,想来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更让今年参加会试的举子们高兴。
  消息再到国子监,这里的学生们,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那些踊跃想进国子监的学生,都是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若不是皇上开了这个门路,他们也没机会。
  可再看看纪霆,他家世不算顶尖,但也不差。
  却还在做这个榜样,如何不让人钦佩。
  说话间,时间就到二月底。
  国子监改革之后第一次月考,自然显得极为重要。
  阚文彦眼下乌青,明显是努力学习了。
  听林丰宝讲,他虽不在国子监早读晚读,但在家里是照做不误的,学习时间甚至比他们都长。
  可见其压力。
  毕竟这次要是再输了,那就是全方面输给纪霆。
  这个脸,阚家跟太后都丢不起。
  纪霆这边是乘胜追击。
  他们那边则要尽量挽回损失,大家的动力都不一样,不怪阚文彦如此拼命。
  国子监的月底考试并不算难。
  上午四书,下午五经。
  一共两篇文章,每篇五百到七百字之间。
  写完就能交卷。
  明日三月初一照例放假。
  三月初二来上学,直接公布上个月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