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 第154节
苏胜楠听她说完眼睛一亮:“对呀!我这个年纪的人,更喜欢看起来光鲜一些的工作,但年纪大一些的人,生活压力大,阅历也更丰富,很多事情都看开了,可能更不在乎一份工作是不是体面,更在乎是不是能挣更多钱,师傅,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苏胜楠离开仓库后,就趁着店里暂时还没客人,兴冲冲地开始写计划。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觉得自己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种人,优点也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丢面子。
所以有好点子得马上记下来,再好好规划一番才行,要不她容易忘记,也容易把事情考虑得不全面。
今天是星期六,赵如月家的两个孩子放假,星期五晚上他们就把老师布置在周末写的作业全写完了,星期六星期天就跑来县城找姚据玩。
上午去姚据家跟他一起玩电脑游戏,中午饿了就带姚据这边吃午饭。
一般孩子不在的时候,赵如月和宁绍明中午都是在餐饮店那边简单吃点,孩子在的话,宁绍明就会做饭菜。
每次做的饭菜分量很多,是足够当员工餐的量,每次他还换着花样做,食材又丰富又新鲜,三个店的员工都说这也是算是员工福利之一了。
每次姚据跟着过来一起吃饭也很高兴,就是总想撺掇宁绍明开快餐店。
宁时秋过来给赵如月送午饭,看到苏胜楠爬在柜台上写写画画,路过的时候看了一眼,他最近在网上,非常沉迷于看别人讨论一些经营策划的帖子,这一看,就没从苏胜楠的笔记本上挪开眼睛。
苏胜楠注意到身边占了个人,抬头一看,原来是他,就玩笑着问:“小秋也对修理感兴趣?要不要课余时间跟着我干活?能挣不少钱呢,到时候你可以当我的搭档。”
她跟赵如月学习修理那么久,当然知道宁时秋虽然学习很厉害,但是偏偏对这一门手艺有点不太开窍,也不是很感兴趣,就是跟他开个玩笑。
宁时秋摇头,但却问她:“能不能让我看看你写的这个计划?”
这个没什么不能看的,苏胜楠直接递过去:“给,你看吧,饭菜交给我就行,我帮你拿去给你妈妈。”
员工吃饭的时间不一样,所以饭菜是分装到一次性饭盒里的,每人一份饭一份菜一份汤。
平时宁绍明不做饭的时候,员工可以自己选择去餐饮店吃或者拿补贴自己解决午饭。
宁时秋接过笔记本,把饭菜交给了她。
苏胜楠把饭菜给正在修一部手机的赵如月送去,刚好她自己休息时间结束了,又赶紧去替换其他人招待客人,让她们到隔壁吃饭去。
宁时秋很快就把笔记本上的内容看完,把笔记本还给苏胜楠。
然后说道:“胜楠姐,你的计划太松散了,这相当于只是把一些打零工的人召集起来,大家一起找活干,全靠良心束缚彼此,却不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去管理,后续很容易出问题。”
苏胜楠说:“我也知道这样可能会出现问题,可是我也没资格去管理别人呀,只能在找人的时候尽量找熟悉的、人品过得去的人,后续如果出问题的话,大不了大家分道扬镳,我再找别人嘛。”
宁时秋不赞同地说:“那不是很耽误事吗?”
苏胜楠点头:“确实会有点耽误事,可这不是没办法么。”
“你没资格管别人,可以给自己创造资格。”
“啊?怎么创造?”苏胜楠不太懂。
宁时秋想了想说:“你等等,我去找个东西给你看。”
他说完就跑去翻妈妈的包,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你看这个,这是之前劳动节放假,我们一家人去羊城玩的时候,有人去小区里发小广告,塞给爸妈的名片。”
苏胜楠接过来一看:“巧大姐家政服务公司?”
她继续往下看,小声念出来:“主营业务:清洁打扫、月嫂保姆、老人看护、病人看护等服务……这些竟然也能开公司?那我做水电门窗维修、电器维修不是也能……等等,你的意思不会真的是建议我也开一个公司吧?”
“对呀。”
“可是我在县城没见过这样的公司,大家都是要么‘打游击’,要么靠熟人介绍活,慢慢发展客户。”
宁时秋一脸不赞同地看着她:“就是因为县城还没人做这个,才更好做呀!你想想,我爸以前在夜市街卖钵仔糕,一个买多少钱,生意多好,再看看现在夜市街那些卖钵仔糕,他们都卖不到我爸当时卖的那个价钱,难道这么多摊子里,真没一个好吃的?”
他的话,让苏胜楠陷入沉思,等她回过神来,宁时秋已经跟宁时夏还有姚据一起,跑去姚据家玩了。
苏胜楠只好又去找赵如月:“师傅,你说没文化能开公司吗?”
她一直觉得文化低的人,要是能像她师傅夫妻俩一样,开几家店就非常厉害了。
在苏胜楠的认知里,开公司是一件离自己非常遥远,只在影视剧和报纸杂志上出现的事,也是有文化的人才能做到的事。
赵如月没听到她和宁时秋的对话,不知道她为什么问这个,下意识回答:“怎么不能,申请营业执照又不用看学历,现在很多有钱人学历也不高,甚至小学、初中都没读完。
有钱之后,才花钱混个在职的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当然也有人不在乎学历,就不管这个。”
“刚才小秋说我的计划太松散了,建议我开个公司去管人,你觉得我、我能行吗?”
“我说你怎么突然问这个,原来是那小子闹出来的事,开公司这事我也没经验,只能跟你说,如果你只是问我,你能不能开一家公司。
那我的回答是:能,只要你想开,并且有启动资金,你去行动了,那公司就能开起来。
但如果你的问题里,还带着询问你去做之后,是否能成功的意思,那我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这毕竟是创业,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太多了。”
第131章
苏胜楠以往从没想过,自己能和‘创业’这两个字沾上边。
只是这两个字跟自己学会并且熟练的技能也沾上边之后,她又觉得创业似乎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一件事。
当然,前提是她有起步资金。
至于别的创业风险,比如现在的工作可能不能继续做下去,一开始收入不稳定,甚至没有收入等等,她都觉得不算什么很难的事。
她的家庭条件不好,最缺的就是起步的钱,其他的问题总能想办法解决。
像收入不稳定这一点,以前她还没收入的时候,家里也没过不下去,只是比现在更穷一点。
现在她家的情况比当时还更好了,因为她奶奶腌的酸萝卜好吃,一直给她师傅家的餐饮店供货,这算是一笔稳定的收入,再加上她妈妈在外面打工每个月也会按时寄钱回来。
还有镇上在开发景点,以后她家每年也能拿一点分红,她爸和她奶奶不管是给景点开发公司干活,还是在自家卖点小东西,应该都能挣到钱。
所以其实家庭方面,除了给不起她创业初期的起步资金,其他的并不会拖她后退。
制定规矩管人她也会,是在赵如月店里学会的。
最开始店里只有她一个员工,后来客人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赵如月不想那么累,也不喜欢压榨员工,就陆陆续续招了几个人。
招了人之后,她自己要忙着修理那一摊子事,就把苏胜楠提起来当了副店长。
苏胜楠是亲眼看着赵如月的店一步步发展到现在,从一个员工到好几个员工,客人越来越多,她们拿到的提成,有时候甚至是基本工资的好几倍。
赵如月刚把她升为副店长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管人。
可真到了这个职位上,为了升职加的那部分薪水,又遇上一个宽容的顶头上司,苏胜楠慢慢也就学会了。
自从那天看过宁时秋给她的那张名片,开一家维修服务公司这件事就在苏胜楠心底深深地扎了根。
那张名片宁时秋没要回去,苏胜楠每天都拿出来看看,越看创业的念头越止不住。
她不由自主地算自己家里能拿出多少钱,她自己手里有几千块钱存款,妈妈手里估计也有一些存款,但家里人肯定不赞同她创业。
因为他们跟之前她的一样,觉得那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认为她是个普通人,还是个女孩子,应该踏踏实实地在她师傅那里打工,拿一份稳定的工资,别瞎折腾。
在家人不支持的情况下,她妈妈肯定不会把存款拿给她创业。
当然如果她坚持,她的家人也不会非要阻拦她,估计就是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
只是她向内是肯定寻求不到帮助了,只能向外。
苏胜楠鼓起勇气找到赵如月:“师傅,我认真思考之后,还是想创业。”
对于苏胜楠的这个决定,赵如月没感到意外,苏胜楠的父亲生病,母亲也是比较温和柔弱的性格,她的家庭情况,让她养成了坚韧且偏强势的性格。
这个姑娘的行动力也是很强的,除非她不想做。
当初她家水龙头坏了,她也是想到自己老板会修,就果断找过来学了。
赵如月和宁绍明从羊城回来后,手上的钱一部分在县城最好的地段买了一套房子。
考虑到以后要做养老房用,他们买的是一套双层的小别墅,付了首付后,再留下前期的装修钱。
拆迁款就只剩下不到四十万了,然后又借给宁时春和丁勇在县城买铺面。
宁时春存款少,借得多些,丁勇有家里人支持,借的少些,两个人都打算明年就独立出去开店。
接替的人手他们也帮宁绍明教好了,等他们独立出去后,接替的人就能马上顶上他们的空出来的位置。
他们这次在县城找铺面,比当初赵如月和宁绍明找的时候情况好了很多。
毕竟赵如月和宁绍明在县城也算站稳了脚跟,认识的人比以前更多,消息来源比以前更广,而且他们俩在县城买了房子后,他们小区的楼盘消息总能第一时间得到。
小区的铺面也是让业主优先选择购买,宁时春买的铺面,就在赵如月家新买的房子所在的小区。
丁勇买的铺面,也是在他爸妈给他买的房子所在的小区。
借钱给他们买铺面后,赵如月自己又买了两个铺面,剩下的钱已经不到十万了。
但是她数了数自己买到的东西,觉得这个年代的钱可真是值钱。
对于苏胜楠会来找自己,赵如月也没赶到意外。
她的家庭情况,赵如月也是知道的。
只是苏胜楠找来的时候,赵如月手上剩下的拆迁款已经不到十万了,当然这不包括他们开店的收入。
开店的收入拿出少部分平时花销之后,剩下的赵如月全都存起来了。
赵如月知道以后会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可家里也不能不留一些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以后存得多了,她会再买房,毕竟别的投资她也不会,但手里也必须有存款。
赵如月还算了解苏胜楠,这个姑娘是很靠谱的,人品也不错,有些人借了钱能赖掉就赖掉,有些人借了钱就算自己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会还。
赵如月觉得苏胜楠是后一种,所以她没多废话。
直接问苏胜楠:“你大概需要多少钱?如果超过十万的话,我手头上没有那么多,不到十万我可以借给你。”存款她是不打算动的。
苏胜楠却摇头说:“师傅,我不是来借钱的。”
这倒是让赵如月有些意外了:“你凑齐创业的起步资金了?”
“没有。”
“嗯?所以你今天来找我是为了……”
苏胜楠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坚定地说了出来:“我其实是来拉投资的。”
这又让赵如月意外了一次:“拉投资?”这不像苏胜楠会说出来的词。
赵如月想到了自己儿子撺掇人家创业的事:“又是小秋那小子教你的?”
“对,”苏胜楠在赵如月面前十分实诚,“小秋说借钱不如拉人入伙,以后遇到事,还能找合伙人帮忙,他也给我投了两万,我没马上答应,跟他说得问问你,你同意了才行。”
苏胜楠离开仓库后,就趁着店里暂时还没客人,兴冲冲地开始写计划。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觉得自己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种人,优点也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丢面子。
所以有好点子得马上记下来,再好好规划一番才行,要不她容易忘记,也容易把事情考虑得不全面。
今天是星期六,赵如月家的两个孩子放假,星期五晚上他们就把老师布置在周末写的作业全写完了,星期六星期天就跑来县城找姚据玩。
上午去姚据家跟他一起玩电脑游戏,中午饿了就带姚据这边吃午饭。
一般孩子不在的时候,赵如月和宁绍明中午都是在餐饮店那边简单吃点,孩子在的话,宁绍明就会做饭菜。
每次做的饭菜分量很多,是足够当员工餐的量,每次他还换着花样做,食材又丰富又新鲜,三个店的员工都说这也是算是员工福利之一了。
每次姚据跟着过来一起吃饭也很高兴,就是总想撺掇宁绍明开快餐店。
宁时秋过来给赵如月送午饭,看到苏胜楠爬在柜台上写写画画,路过的时候看了一眼,他最近在网上,非常沉迷于看别人讨论一些经营策划的帖子,这一看,就没从苏胜楠的笔记本上挪开眼睛。
苏胜楠注意到身边占了个人,抬头一看,原来是他,就玩笑着问:“小秋也对修理感兴趣?要不要课余时间跟着我干活?能挣不少钱呢,到时候你可以当我的搭档。”
她跟赵如月学习修理那么久,当然知道宁时秋虽然学习很厉害,但是偏偏对这一门手艺有点不太开窍,也不是很感兴趣,就是跟他开个玩笑。
宁时秋摇头,但却问她:“能不能让我看看你写的这个计划?”
这个没什么不能看的,苏胜楠直接递过去:“给,你看吧,饭菜交给我就行,我帮你拿去给你妈妈。”
员工吃饭的时间不一样,所以饭菜是分装到一次性饭盒里的,每人一份饭一份菜一份汤。
平时宁绍明不做饭的时候,员工可以自己选择去餐饮店吃或者拿补贴自己解决午饭。
宁时秋接过笔记本,把饭菜交给了她。
苏胜楠把饭菜给正在修一部手机的赵如月送去,刚好她自己休息时间结束了,又赶紧去替换其他人招待客人,让她们到隔壁吃饭去。
宁时秋很快就把笔记本上的内容看完,把笔记本还给苏胜楠。
然后说道:“胜楠姐,你的计划太松散了,这相当于只是把一些打零工的人召集起来,大家一起找活干,全靠良心束缚彼此,却不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去管理,后续很容易出问题。”
苏胜楠说:“我也知道这样可能会出现问题,可是我也没资格去管理别人呀,只能在找人的时候尽量找熟悉的、人品过得去的人,后续如果出问题的话,大不了大家分道扬镳,我再找别人嘛。”
宁时秋不赞同地说:“那不是很耽误事吗?”
苏胜楠点头:“确实会有点耽误事,可这不是没办法么。”
“你没资格管别人,可以给自己创造资格。”
“啊?怎么创造?”苏胜楠不太懂。
宁时秋想了想说:“你等等,我去找个东西给你看。”
他说完就跑去翻妈妈的包,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你看这个,这是之前劳动节放假,我们一家人去羊城玩的时候,有人去小区里发小广告,塞给爸妈的名片。”
苏胜楠接过来一看:“巧大姐家政服务公司?”
她继续往下看,小声念出来:“主营业务:清洁打扫、月嫂保姆、老人看护、病人看护等服务……这些竟然也能开公司?那我做水电门窗维修、电器维修不是也能……等等,你的意思不会真的是建议我也开一个公司吧?”
“对呀。”
“可是我在县城没见过这样的公司,大家都是要么‘打游击’,要么靠熟人介绍活,慢慢发展客户。”
宁时秋一脸不赞同地看着她:“就是因为县城还没人做这个,才更好做呀!你想想,我爸以前在夜市街卖钵仔糕,一个买多少钱,生意多好,再看看现在夜市街那些卖钵仔糕,他们都卖不到我爸当时卖的那个价钱,难道这么多摊子里,真没一个好吃的?”
他的话,让苏胜楠陷入沉思,等她回过神来,宁时秋已经跟宁时夏还有姚据一起,跑去姚据家玩了。
苏胜楠只好又去找赵如月:“师傅,你说没文化能开公司吗?”
她一直觉得文化低的人,要是能像她师傅夫妻俩一样,开几家店就非常厉害了。
在苏胜楠的认知里,开公司是一件离自己非常遥远,只在影视剧和报纸杂志上出现的事,也是有文化的人才能做到的事。
赵如月没听到她和宁时秋的对话,不知道她为什么问这个,下意识回答:“怎么不能,申请营业执照又不用看学历,现在很多有钱人学历也不高,甚至小学、初中都没读完。
有钱之后,才花钱混个在职的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当然也有人不在乎学历,就不管这个。”
“刚才小秋说我的计划太松散了,建议我开个公司去管人,你觉得我、我能行吗?”
“我说你怎么突然问这个,原来是那小子闹出来的事,开公司这事我也没经验,只能跟你说,如果你只是问我,你能不能开一家公司。
那我的回答是:能,只要你想开,并且有启动资金,你去行动了,那公司就能开起来。
但如果你的问题里,还带着询问你去做之后,是否能成功的意思,那我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这毕竟是创业,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太多了。”
第131章
苏胜楠以往从没想过,自己能和‘创业’这两个字沾上边。
只是这两个字跟自己学会并且熟练的技能也沾上边之后,她又觉得创业似乎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一件事。
当然,前提是她有起步资金。
至于别的创业风险,比如现在的工作可能不能继续做下去,一开始收入不稳定,甚至没有收入等等,她都觉得不算什么很难的事。
她的家庭条件不好,最缺的就是起步的钱,其他的问题总能想办法解决。
像收入不稳定这一点,以前她还没收入的时候,家里也没过不下去,只是比现在更穷一点。
现在她家的情况比当时还更好了,因为她奶奶腌的酸萝卜好吃,一直给她师傅家的餐饮店供货,这算是一笔稳定的收入,再加上她妈妈在外面打工每个月也会按时寄钱回来。
还有镇上在开发景点,以后她家每年也能拿一点分红,她爸和她奶奶不管是给景点开发公司干活,还是在自家卖点小东西,应该都能挣到钱。
所以其实家庭方面,除了给不起她创业初期的起步资金,其他的并不会拖她后退。
制定规矩管人她也会,是在赵如月店里学会的。
最开始店里只有她一个员工,后来客人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赵如月不想那么累,也不喜欢压榨员工,就陆陆续续招了几个人。
招了人之后,她自己要忙着修理那一摊子事,就把苏胜楠提起来当了副店长。
苏胜楠是亲眼看着赵如月的店一步步发展到现在,从一个员工到好几个员工,客人越来越多,她们拿到的提成,有时候甚至是基本工资的好几倍。
赵如月刚把她升为副店长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管人。
可真到了这个职位上,为了升职加的那部分薪水,又遇上一个宽容的顶头上司,苏胜楠慢慢也就学会了。
自从那天看过宁时秋给她的那张名片,开一家维修服务公司这件事就在苏胜楠心底深深地扎了根。
那张名片宁时秋没要回去,苏胜楠每天都拿出来看看,越看创业的念头越止不住。
她不由自主地算自己家里能拿出多少钱,她自己手里有几千块钱存款,妈妈手里估计也有一些存款,但家里人肯定不赞同她创业。
因为他们跟之前她的一样,觉得那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认为她是个普通人,还是个女孩子,应该踏踏实实地在她师傅那里打工,拿一份稳定的工资,别瞎折腾。
在家人不支持的情况下,她妈妈肯定不会把存款拿给她创业。
当然如果她坚持,她的家人也不会非要阻拦她,估计就是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
只是她向内是肯定寻求不到帮助了,只能向外。
苏胜楠鼓起勇气找到赵如月:“师傅,我认真思考之后,还是想创业。”
对于苏胜楠的这个决定,赵如月没感到意外,苏胜楠的父亲生病,母亲也是比较温和柔弱的性格,她的家庭情况,让她养成了坚韧且偏强势的性格。
这个姑娘的行动力也是很强的,除非她不想做。
当初她家水龙头坏了,她也是想到自己老板会修,就果断找过来学了。
赵如月和宁绍明从羊城回来后,手上的钱一部分在县城最好的地段买了一套房子。
考虑到以后要做养老房用,他们买的是一套双层的小别墅,付了首付后,再留下前期的装修钱。
拆迁款就只剩下不到四十万了,然后又借给宁时春和丁勇在县城买铺面。
宁时春存款少,借得多些,丁勇有家里人支持,借的少些,两个人都打算明年就独立出去开店。
接替的人手他们也帮宁绍明教好了,等他们独立出去后,接替的人就能马上顶上他们的空出来的位置。
他们这次在县城找铺面,比当初赵如月和宁绍明找的时候情况好了很多。
毕竟赵如月和宁绍明在县城也算站稳了脚跟,认识的人比以前更多,消息来源比以前更广,而且他们俩在县城买了房子后,他们小区的楼盘消息总能第一时间得到。
小区的铺面也是让业主优先选择购买,宁时春买的铺面,就在赵如月家新买的房子所在的小区。
丁勇买的铺面,也是在他爸妈给他买的房子所在的小区。
借钱给他们买铺面后,赵如月自己又买了两个铺面,剩下的钱已经不到十万了。
但是她数了数自己买到的东西,觉得这个年代的钱可真是值钱。
对于苏胜楠会来找自己,赵如月也没赶到意外。
她的家庭情况,赵如月也是知道的。
只是苏胜楠找来的时候,赵如月手上剩下的拆迁款已经不到十万了,当然这不包括他们开店的收入。
开店的收入拿出少部分平时花销之后,剩下的赵如月全都存起来了。
赵如月知道以后会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可家里也不能不留一些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以后存得多了,她会再买房,毕竟别的投资她也不会,但手里也必须有存款。
赵如月还算了解苏胜楠,这个姑娘是很靠谱的,人品也不错,有些人借了钱能赖掉就赖掉,有些人借了钱就算自己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会还。
赵如月觉得苏胜楠是后一种,所以她没多废话。
直接问苏胜楠:“你大概需要多少钱?如果超过十万的话,我手头上没有那么多,不到十万我可以借给你。”存款她是不打算动的。
苏胜楠却摇头说:“师傅,我不是来借钱的。”
这倒是让赵如月有些意外了:“你凑齐创业的起步资金了?”
“没有。”
“嗯?所以你今天来找我是为了……”
苏胜楠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坚定地说了出来:“我其实是来拉投资的。”
这又让赵如月意外了一次:“拉投资?”这不像苏胜楠会说出来的词。
赵如月想到了自己儿子撺掇人家创业的事:“又是小秋那小子教你的?”
“对,”苏胜楠在赵如月面前十分实诚,“小秋说借钱不如拉人入伙,以后遇到事,还能找合伙人帮忙,他也给我投了两万,我没马上答应,跟他说得问问你,你同意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