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434节
但是逻些城这边提前得到消息,不只是两位钵阐布和城中仅剩的部分官员和贵族主动前往城外迎接她,就连不少灾民都扶老携幼地来了。
短短两天时间,玩家在逻些城的声望值疯涨,连带着雁来这个“天神之女的化身”,也得到了城中所有百姓的崇敬。
雁来见状,只好主动露面。
好在定埃增他们也没搞什么复杂的仪式和典礼,双方寒暄过后,就簇拥着她进城。
灾民们自发地跟在了后面。
雁来迟疑了一下,也没有再避开,打算直接开启复活点。
灾难是会在每个亲历的人身上留下痕迹的,她曾经无数次在屏幕上看到过那样的痕迹,但这是头一回来到现场。
这里的人们需要粮食、物资和援助,但也需要安慰、希望和勇气。
本来复活点一般都是选在城市核心建筑——宫殿、府衙、城门——附近,方便玩家行动,但是考虑到玩家传送过来的物资要往各个安置点送,雁来就挑了城市中心的位置,去哪里都方便。
这里本来是一片民居,已经倾塌得差不多了,雁来站在废墟之上,因为被无数灾民注视着,竟第一次没有因为接下来的仪式而生出羞耻感,心中只有一片肃然。
在清光出现的时候,雁来甚至刻意多花了一些气运值,让那白色的清光能够扩散到整座城市。
根据她的经验,原著民们尤其喜欢这个光效,明明它除了好看没有任何用处,可是每一个被扫到的人,都坚信它具有疗愈甚至改造的作用,让他们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里用,效果应该会更好。
……或者说是好过头了。
直到雁来结束仪式,匆匆离开了很久,跟过来、亲眼看到了这一幕的灾民们仍旧在原地长跪不起。
还是玩家开始传送各种物资,被他们挡住了去路,才被劝走。
但离开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会拉住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向对方宣讲自己刚才所见的神迹。
然后就发现,每个人都看到了。
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反而更让他们坚信,那是真正的神迹。
吐蕃因为赞普大力弘佛的缘故,宗教氛围比大唐更浓厚,几乎所有人都是信徒,这时候便自然地将雁来与他们听说的佛经故事中的菩萨、天女联系在了一起。
尤其是那些伤者,尽管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但他们还是被身上的伤势折磨得疲惫又憔悴,对于现状、对于未来,也比其他人更悲观。这样的人,对神迹的感受自然是更深刻。
他们声称自己因为那白光而得到了治疗,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伤势恢复速度真的大幅提升了。
其实这应该是因为精神上的创伤被抚慰,思想变得积极主动,身体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
但所有人却都将之当成了白光有疗效的有力佐证。
他们还偷偷向玩家打听,那白光究竟是什么,听说是开启复活点才有的,顿时更加笃信。
这可是复活!那白光肯定妙用无穷,天兵能死而复生,肯定就是因为这个,只不过他们都是肉身凡胎,所以白光不能让他们复活,但肯定是有好处的!
不小心听到了的雁来:“……”
你别说,这逻辑还真圆上了。
而对于这种逻辑自洽的理论,尤其还是自己推导出来的理论,人们往往是深信不疑的,哪怕是雁来这个当事人去解释说白光没有这种用处,估计也会有人嘀咕一句“你懂什么神迹”。
解释是没用的,雁来只能转头叮嘱张云敏,以后宣传的时候记得加上一条,只有官方正版才是真正的神迹,任何非正规渠道都是假冒伪劣和诈骗,要第一时间举报给天兵。
……
城市重建,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工作。
好在这回的救灾物资之中,有大量的制式帐篷,而吐蕃人本来就习惯了住帐篷,倒不觉得有什么不便。
后续的援建工作,玩家肯定也会参与进来,入冬之前肯定能将房子重新修好。
不过当下,除了救灾工作之外,这场延续了数月的吐蕃战事也该收尾了。
所以在逻些城的情况稳定下来之后,许多玩家就暂时离开了这里,前去追击那支逃走的军队。
目前看来,这支队伍是一路往西北退的,很有可能像甲央说的那样,想要直接离开吐蕃本土,前往群山之中的附属国,甚至跑到更远的地方。
一般来说,远遁千里的策略是很有用的,可惜他们遇上了玩家。
玩家主力从逻些城这边追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直接传送到葱岭,打算从那边包抄过来。
为此大家还特意放慢了速度,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安心逃到目的地去——这些吐蕃的附属国看起来都挺不错的嘛,竟然敢窝藏吐蕃叛逆,玩家必须要跟他们讲讲道理。
怀着这样的心理,玩家当然是不疾不徐,甚至一边追,一边还能腾出手来,全面收编吐蕃本土的其他城市和地区。
雁来也不在逻些城,不过她没有跟玩家一起行动,而是按照郝主任她们给的计划,前往藏区的主要城市开启复活点,方便玩家的后续工作。
跟来的时候相比,她走得很低调。
因为雁来有点担心,万一自己的行踪泄露,搞不好会有一些吐蕃民众,就跟朝圣似的,自己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就是为了蹭一蹭开复活点时的白光。
真要是出现那种情况,她还得花费额外的气运值,想办法将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白光特效关掉。
但雁来不知道的是,正因为她如此小心,反而将神秘感拉满,让所有人更加笃信无疑。
毕竟在民众们熟知的佛经故事之中,佛和菩萨都会经历千百世的历练,而在这些历练之中,有不少就是隐藏身份,只在有人受苦受难的关键时刻,才会显露手段。
而她隐藏行踪的行为,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不知真假的传说,每个地方都坚信她曾经来过,只是无人知晓。
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现在,雁来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将复活点开得差不多。
而这个时候,玩家的追击也终于有了结果。
他们一路控制着进度,一直追到中亚,才终于堵住了那支已经减员到只剩下不到千人的队伍。
当然了,沿路上的国家,现在都已经是大唐的属国了。
其实按照玩家的想法,直接像安西四镇那样,在保留当地王族制度和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将之纳入大唐的国土范围,只最好的。
但谁让这些小国都太懂生存之道了呢?
玩家还没动手,他们就主动开了城门,滑跪到底。
那就没办法了,希望他们将来看到旁边的吐蕃的发展速度,不会后悔。
总之,在抓住了硕果仅存的那位忠诚派的将军,并且解救出了他们扶持的傀儡赞普热巴坚之后,这场对吐蕃的战斗终于落下了帷幕,而雁来和玩家也可以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了。
雁来回到长安,才发现自己出差这段时间,南诏国主还送来了一封信,说是听到了天兵要进攻吐蕃的消息,不知道需不需要南诏国出一支兵马,与他们合攻?
从吐蕃出兵,到玩家应战,再到南诏国听到消息,将国书送到长安来,两三个月的时间已经不算慢了。
但那位南诏国主显然还是低估了玩家的效率。
要不是中间拖延了不少时间,这一仗根本打不了这么久。
等这个消息传回去,南诏那边估计要日夜不安了。毕竟连回鹘和吐蕃都已经被并入大唐的国土,剩下那些小国很难不生出危机感。
对雁来而言,吐蕃之战已经结束,该考虑别的了。
但是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而言,战争结束,才是一切的开始。
上回的灭国之战,雁来给自己弄了个回鹘可汗来当,这一回灭掉了吐蕃,她已经是大唐的摄政王了,肯定不可能再去兼任吐蕃赞普,所以朝廷给她的封赏,至少也要与此相当。
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271章 她要为这天下——开风气之先。
上次的回鹘可汗,是雁来自己提的。
那时她与朝堂、与陛下之间的关系都颇为微妙,这样反而更合适,但现在雁来已经是自己人了,总不能再去问她想要什么。
毕竟这事在流程上,最后是要送到她这个摄政王手中批复的。
她就是真的有想法,也不方便说,只能他们自行揣摩。
好在这一回,也不像上次月食之后要让雁来进凌烟阁时那样,只能靠几位宰相自己冥思苦想,然后再去试探朝野之间的风向。
如今雁来地位稳固,这份开疆拓土的功劳又是历代未有,封赏乃是理所应当、名正言顺。
除了不方便询问雁来这个当事人,他们尽可以召集其他朝臣,共同商议。
所以这几日,政事堂那边天天都在开会。
其实他们倒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雁来已经封王、摄政,按照禅位的前置程序,下一步就该加九锡了。
那就给她加嘛!
上回没加,是因为她才摄政没多久,但现在年也过了,时间也够久了,她连功劳都又挣了更新更大的,也就不存在不适合的问题。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礼部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加九锡是人臣之礼,雁来却是李唐宗室,不合适。
也就是这个反对,将讨论的重点从“该如何赏功”转移到了雁来的身份问题。
之前,雁来接受番邦使节觐见也好,代替皇帝祭拜宗庙、天地也罢,礼部用的都是皇太子的礼节。所以他们认为,雁来根本没必要回到人臣的位置,直接以皇妹的身份册封储君,才算名正言顺。
既然如此,那这个九锡就不能加。
但是也有一部分臣子,觉得雁来这个“李唐宗室”的身份本来就是掺水的,所谓的皇太妹更是不伦不类,这么做非但不能名正言顺,反而只会欲盖弥彰。
还不如坦坦荡荡承认就是臣子篡夺皇位,走传统的禅位流程。
至少在刚刚经过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的大唐人看来,这样做,在礼法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争议。
就连他老李家的天下,不也是从亲家手里抢来的嘛!
这是自从司马氏背弃了洛水之誓、取代曹魏之后,又经过数百年乱世的验证,已经彻底被这一时期的人们所接纳的观点——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没必要遮遮掩掩,反而惹人疑窦。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出预料走到了最后一步,找人评理。
于是这个抉择又被交到了几位相公手中。
怎么说呢,雁来的宰相是真的难做啊……但要说让几位宰相这会儿辞职,那他们可不会答应。
如果说之前还有点这样的想法,那么在雁来决定要重修凌烟阁,挑选历代贤臣良将陪祀之后,几人就已经不约而同地下定决心,要成为政事堂里的钉子户了。
除非雁来让他们走,不然他们可以干到死。
所以这个山芋虽然烫手,但职责所在,四人也是义不容辞。
李夷简作为李唐宗室,其实是比较支持坦荡一些的。
短短两天时间,玩家在逻些城的声望值疯涨,连带着雁来这个“天神之女的化身”,也得到了城中所有百姓的崇敬。
雁来见状,只好主动露面。
好在定埃增他们也没搞什么复杂的仪式和典礼,双方寒暄过后,就簇拥着她进城。
灾民们自发地跟在了后面。
雁来迟疑了一下,也没有再避开,打算直接开启复活点。
灾难是会在每个亲历的人身上留下痕迹的,她曾经无数次在屏幕上看到过那样的痕迹,但这是头一回来到现场。
这里的人们需要粮食、物资和援助,但也需要安慰、希望和勇气。
本来复活点一般都是选在城市核心建筑——宫殿、府衙、城门——附近,方便玩家行动,但是考虑到玩家传送过来的物资要往各个安置点送,雁来就挑了城市中心的位置,去哪里都方便。
这里本来是一片民居,已经倾塌得差不多了,雁来站在废墟之上,因为被无数灾民注视着,竟第一次没有因为接下来的仪式而生出羞耻感,心中只有一片肃然。
在清光出现的时候,雁来甚至刻意多花了一些气运值,让那白色的清光能够扩散到整座城市。
根据她的经验,原著民们尤其喜欢这个光效,明明它除了好看没有任何用处,可是每一个被扫到的人,都坚信它具有疗愈甚至改造的作用,让他们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里用,效果应该会更好。
……或者说是好过头了。
直到雁来结束仪式,匆匆离开了很久,跟过来、亲眼看到了这一幕的灾民们仍旧在原地长跪不起。
还是玩家开始传送各种物资,被他们挡住了去路,才被劝走。
但离开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会拉住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向对方宣讲自己刚才所见的神迹。
然后就发现,每个人都看到了。
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反而更让他们坚信,那是真正的神迹。
吐蕃因为赞普大力弘佛的缘故,宗教氛围比大唐更浓厚,几乎所有人都是信徒,这时候便自然地将雁来与他们听说的佛经故事中的菩萨、天女联系在了一起。
尤其是那些伤者,尽管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但他们还是被身上的伤势折磨得疲惫又憔悴,对于现状、对于未来,也比其他人更悲观。这样的人,对神迹的感受自然是更深刻。
他们声称自己因为那白光而得到了治疗,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伤势恢复速度真的大幅提升了。
其实这应该是因为精神上的创伤被抚慰,思想变得积极主动,身体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
但所有人却都将之当成了白光有疗效的有力佐证。
他们还偷偷向玩家打听,那白光究竟是什么,听说是开启复活点才有的,顿时更加笃信。
这可是复活!那白光肯定妙用无穷,天兵能死而复生,肯定就是因为这个,只不过他们都是肉身凡胎,所以白光不能让他们复活,但肯定是有好处的!
不小心听到了的雁来:“……”
你别说,这逻辑还真圆上了。
而对于这种逻辑自洽的理论,尤其还是自己推导出来的理论,人们往往是深信不疑的,哪怕是雁来这个当事人去解释说白光没有这种用处,估计也会有人嘀咕一句“你懂什么神迹”。
解释是没用的,雁来只能转头叮嘱张云敏,以后宣传的时候记得加上一条,只有官方正版才是真正的神迹,任何非正规渠道都是假冒伪劣和诈骗,要第一时间举报给天兵。
……
城市重建,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工作。
好在这回的救灾物资之中,有大量的制式帐篷,而吐蕃人本来就习惯了住帐篷,倒不觉得有什么不便。
后续的援建工作,玩家肯定也会参与进来,入冬之前肯定能将房子重新修好。
不过当下,除了救灾工作之外,这场延续了数月的吐蕃战事也该收尾了。
所以在逻些城的情况稳定下来之后,许多玩家就暂时离开了这里,前去追击那支逃走的军队。
目前看来,这支队伍是一路往西北退的,很有可能像甲央说的那样,想要直接离开吐蕃本土,前往群山之中的附属国,甚至跑到更远的地方。
一般来说,远遁千里的策略是很有用的,可惜他们遇上了玩家。
玩家主力从逻些城这边追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直接传送到葱岭,打算从那边包抄过来。
为此大家还特意放慢了速度,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安心逃到目的地去——这些吐蕃的附属国看起来都挺不错的嘛,竟然敢窝藏吐蕃叛逆,玩家必须要跟他们讲讲道理。
怀着这样的心理,玩家当然是不疾不徐,甚至一边追,一边还能腾出手来,全面收编吐蕃本土的其他城市和地区。
雁来也不在逻些城,不过她没有跟玩家一起行动,而是按照郝主任她们给的计划,前往藏区的主要城市开启复活点,方便玩家的后续工作。
跟来的时候相比,她走得很低调。
因为雁来有点担心,万一自己的行踪泄露,搞不好会有一些吐蕃民众,就跟朝圣似的,自己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就是为了蹭一蹭开复活点时的白光。
真要是出现那种情况,她还得花费额外的气运值,想办法将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白光特效关掉。
但雁来不知道的是,正因为她如此小心,反而将神秘感拉满,让所有人更加笃信无疑。
毕竟在民众们熟知的佛经故事之中,佛和菩萨都会经历千百世的历练,而在这些历练之中,有不少就是隐藏身份,只在有人受苦受难的关键时刻,才会显露手段。
而她隐藏行踪的行为,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不知真假的传说,每个地方都坚信她曾经来过,只是无人知晓。
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现在,雁来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将复活点开得差不多。
而这个时候,玩家的追击也终于有了结果。
他们一路控制着进度,一直追到中亚,才终于堵住了那支已经减员到只剩下不到千人的队伍。
当然了,沿路上的国家,现在都已经是大唐的属国了。
其实按照玩家的想法,直接像安西四镇那样,在保留当地王族制度和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将之纳入大唐的国土范围,只最好的。
但谁让这些小国都太懂生存之道了呢?
玩家还没动手,他们就主动开了城门,滑跪到底。
那就没办法了,希望他们将来看到旁边的吐蕃的发展速度,不会后悔。
总之,在抓住了硕果仅存的那位忠诚派的将军,并且解救出了他们扶持的傀儡赞普热巴坚之后,这场对吐蕃的战斗终于落下了帷幕,而雁来和玩家也可以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了。
雁来回到长安,才发现自己出差这段时间,南诏国主还送来了一封信,说是听到了天兵要进攻吐蕃的消息,不知道需不需要南诏国出一支兵马,与他们合攻?
从吐蕃出兵,到玩家应战,再到南诏国听到消息,将国书送到长安来,两三个月的时间已经不算慢了。
但那位南诏国主显然还是低估了玩家的效率。
要不是中间拖延了不少时间,这一仗根本打不了这么久。
等这个消息传回去,南诏那边估计要日夜不安了。毕竟连回鹘和吐蕃都已经被并入大唐的国土,剩下那些小国很难不生出危机感。
对雁来而言,吐蕃之战已经结束,该考虑别的了。
但是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而言,战争结束,才是一切的开始。
上回的灭国之战,雁来给自己弄了个回鹘可汗来当,这一回灭掉了吐蕃,她已经是大唐的摄政王了,肯定不可能再去兼任吐蕃赞普,所以朝廷给她的封赏,至少也要与此相当。
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271章 她要为这天下——开风气之先。
上次的回鹘可汗,是雁来自己提的。
那时她与朝堂、与陛下之间的关系都颇为微妙,这样反而更合适,但现在雁来已经是自己人了,总不能再去问她想要什么。
毕竟这事在流程上,最后是要送到她这个摄政王手中批复的。
她就是真的有想法,也不方便说,只能他们自行揣摩。
好在这一回,也不像上次月食之后要让雁来进凌烟阁时那样,只能靠几位宰相自己冥思苦想,然后再去试探朝野之间的风向。
如今雁来地位稳固,这份开疆拓土的功劳又是历代未有,封赏乃是理所应当、名正言顺。
除了不方便询问雁来这个当事人,他们尽可以召集其他朝臣,共同商议。
所以这几日,政事堂那边天天都在开会。
其实他们倒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雁来已经封王、摄政,按照禅位的前置程序,下一步就该加九锡了。
那就给她加嘛!
上回没加,是因为她才摄政没多久,但现在年也过了,时间也够久了,她连功劳都又挣了更新更大的,也就不存在不适合的问题。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礼部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加九锡是人臣之礼,雁来却是李唐宗室,不合适。
也就是这个反对,将讨论的重点从“该如何赏功”转移到了雁来的身份问题。
之前,雁来接受番邦使节觐见也好,代替皇帝祭拜宗庙、天地也罢,礼部用的都是皇太子的礼节。所以他们认为,雁来根本没必要回到人臣的位置,直接以皇妹的身份册封储君,才算名正言顺。
既然如此,那这个九锡就不能加。
但是也有一部分臣子,觉得雁来这个“李唐宗室”的身份本来就是掺水的,所谓的皇太妹更是不伦不类,这么做非但不能名正言顺,反而只会欲盖弥彰。
还不如坦坦荡荡承认就是臣子篡夺皇位,走传统的禅位流程。
至少在刚刚经过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的大唐人看来,这样做,在礼法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争议。
就连他老李家的天下,不也是从亲家手里抢来的嘛!
这是自从司马氏背弃了洛水之誓、取代曹魏之后,又经过数百年乱世的验证,已经彻底被这一时期的人们所接纳的观点——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没必要遮遮掩掩,反而惹人疑窦。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出预料走到了最后一步,找人评理。
于是这个抉择又被交到了几位相公手中。
怎么说呢,雁来的宰相是真的难做啊……但要说让几位宰相这会儿辞职,那他们可不会答应。
如果说之前还有点这样的想法,那么在雁来决定要重修凌烟阁,挑选历代贤臣良将陪祀之后,几人就已经不约而同地下定决心,要成为政事堂里的钉子户了。
除非雁来让他们走,不然他们可以干到死。
所以这个山芋虽然烫手,但职责所在,四人也是义不容辞。
李夷简作为李唐宗室,其实是比较支持坦荡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