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如此看来,当年证据十分充足,完全指向温策延,为何最后的判决却是林温三将一道密谋通敌?”
齐远山再次沉默下来。
第90章
“王妃想知道什么?”
徐清视线落到他的手中,声音很轻:“我想知道,太傅知道的所有。”
宋太傅放下信纸,目光仍凝在上头,搭在桌案上的那双可见苍老的手下,压着过往十年的胆战心惊。
他不打算与徐清周旋来回,直接便就着眼前的信道:“所有拿回来的信都是温家长子温策延所写,十年前,我就是这般同陛下说的。”
徐清蹙起眉,追问道:“那为何林家也被定罪了?可是还有其他证据指向了林将军?”
“有。”
徐清心下一凉。
除了书信,确实还有其他的证据。
“不过是证实林将军清白的证据。”
话落,徐清却没觉得心底踏实多少,她甚至开始有些惶恐。
是了,惶恐。
若当年呈回来的证据不仅是指认温家的,还有能证明林青且并未与之一道通敌叛国的证据,为何最后皇帝的旨意里要一并惩处林家,叫林家一族只剩下两个年事尚高的人呢?
她隐约觉得自己好似触及了什么,在这之下隐藏的东西。
再开口时,徐清声线有些紧绷,“为什么……”
为什么。
宋太傅已年逾半百,这一生听过无数人问过无数声“为什么”,曾几何时他也问过为什么。
为什么世家忠心耿耿,皇权却容不下世家。
只是若他真问出这个问题,徐清大抵会直接告诉他,因为世家贪恋权势,一丝一毫也不愿放手,惹得民生怨愤,让皇权警惕忌惮。这才是矛盾所在。
可在宋太傅眼中,这些极高的地位和权势,是先祖随祖帝出生入死,开国建朝得到的,并理应传给后人的。而他们也一直践行着祖辈对沈氏的忠心。
说到底,每个人的身份代表了他们的立场,立场不同便无法共情。
但巧的是,徐家先祖自愿远离京城,自建国来徐家一直同先祖当年方至江南一带时与百姓亲近,这些年来也未与京城这些世家一般自命清高,自然比宋太傅更能共情些百姓。
“因为,这是陛下的命令。”
帝王要的从来不是所谓的真相,但凡可为他所用,助他达到所想的,都可以是真相。
宋太傅还记得当年他比对完字迹,小心翼翼地将书信和文章放在一处呈到梁文帝眼前,告诉他这些都出自温策延之手时,梁文帝面上的神情沉沉,没有知晓通敌叛国之人的愤怒,他的语调甚至很平静。
他问:“宋爱卿确定吗?”
梁文帝从头至尾都没看他呈上去的书信和温策延的文章,意味深长的目光凝在他身上,让他那句“确定”就那般哽在喉口。
自古帝心最是难测。
他隐约好像意会到了梁文帝的意思,却又不敢相信,更是不敢深想。
历史上曾有为击败敌国而使计在民间散布将军通敌的谣言,以让敌国皇帝疑心能将,最终将能将赐死而被亡国的故事。
作为文臣,他那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劝一劝梁文帝,可触及梁文帝的眼神,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昔年先帝惩处覆灭了诸多世家,他曾以为是那些世家出现了不忠之心,他们触及了大梁的律法,所以先帝再容不得他们了。
可他那时躬身站在梁文帝面前,对上他别有深意地目光,才终于意识到,有没有触及律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沈家已经容不下他们这些扎根百年的世家了。
“陛下没有明说,可他的追问,他的一举一动又都在告诉我,这堆信,不能是只出自温策延一人之手。”
林温三人都已经死了,纵使梁文帝不定他们的罪,他们也不会死而复生。是而梁文帝借着这堆信,搞垮了林家和温家,在官员的举荐下,提拔重用了那个将这些信送回来的齐远山。
闻言,徐清冷声:“所以宋太傅便做了伪证,用您毕生的声誉告诉天下人,这些信出自林温三人之手,他们就是通敌叛国导致大梁兵将死伤无数,导致边境民不聊生的罪魁祸
首。”
宋太傅长叹出一口气,“是,可我若不这般做,宋家便是陛下下一个要肃清的对象,我只是……想为宋家续命。”
林温案处置之时,温策行妻子的母家萧家也被拔了根。梁文帝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他,若是不愿做,这便是下场。
是而他权衡之后,给了梁文帝想要的结果。在那之后,定罪抄家的圣旨很快便昭告天下。
可他当年那一举只是让宋家短暂地避过了一祸,延续了十年的寿命罢了。
梁文帝不仅仅要搞垮林家和温家,这些年来他处置的世家也不少。眼下京城中还剩下的世家也就那几家了,还都是已受过重创的,唯有他宋家除外。
但如今林温案这种已被定性的旧案再翻出来,也是梁文帝走的一步棋。
梁文帝要还已经倾颓没落的林家和温策行一个清白,将细辨字迹、导致案子误判而冤枉了良将的他推到众人眼前,叫沈祁不得不处置了他。
十年前他暂时将宋家放置一边不出手,但他从未放过任何一个世家。
哪怕是远在江南,从不参与京城争斗的徐家。
……
边境风沙渐大,屋内,齐远山顶着三人的视线,声线沉沉。
“我不知道。”齐远山道,“若我知晓最后那封信会毁了林将军的清白之名,我断然不会直接将信交回京城。”
屋内一时安静下来,没人再开口,皆是陷入了思索之中。
“可是,”齐予安犹疑地开口,“若是通敌之信,不当是西陵来的信吗?为何从温将军房中搜出的是他写出去的信?”
“况且,这般杀头的重罪,他做便做了,竟不知销毁免得留下话柄吗?”
众人一愣,齐远山更是惊悚地瞪大了眼。
他当年,是真的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而沈祁和宋阳没意识到则是因为二人皆在思索为何林青且是清白的,梁文帝却还是定了林家的罪。
沈祁猛然站起身,看向略有些呆滞住的齐远山,“齐将军方才说的,那位找到温策延书信的同僚,如今在何处?”
……
徐清走出宋府时,忽然觉得面上一凉,她怔怔抬手,以为是又落雨了。可今天虽无艳阳,但也没阴云蔽日,哪来的雨呢?
空中凉风起,卷起她鬓边未绾起的青丝,也卷落了树梢那发黄的、摇摇欲坠的枯叶。
她盯着那几片随风而动的落叶,心里忽起一阵荒凉。
到秋日了,万物渐息。
她想,今岁的冬日定然很冷。
原地静默片刻,她转身纵马向皇宫的方向而去。
梁文帝驾崩后,方公公本是跟在沈祁身边听他的命令,后来沈祁前往边境,他便去了沈瑜身边协助他。这些时日,他常常奔波于宫内和怀王府,徐清来时,他正巧在宫中整理养心殿。
徐清其实不知晓此时他在怀王府还是在皇宫,她只是循着本能进了宫。如今沈祁不在,她握着大权,宫门处无人阻她。
她大抵知晓方公公会在哪,一路直奔养心殿。
她猛地推开门时,方公公刚理好一堆预备送去怀王府的奏折,听到门砸在墙上的重响,他有些讶异地抬眼看过去。
皇宫之内,谁敢如此无礼。
在看到是徐清后,他下意识拧了下眉,跟在皇帝身边这么多年,哪怕是宫妃也不得如此无礼,何况徐清再过不久也是要册封皇后的。
他刚想说些什么委婉地点一点徐清,却看到她手中握着的一叠杂乱的信纸。
晌午过后渐落的日头透过大开的殿门在地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光影,徐清的影子被拉长,连带着她手中那叠杂乱的信纸一道映在那片光影中,勾勒出的轮廓竟有几分狰狞之感。
方公公瞧着,沉默了半晌。
近日他听闻大理寺已将十年前边境呈回来的旧证翻了出来,想到这案子马上就要翻案了,心底倒是松了一口气,只是他确实没想过,徐清会找上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他想起梁文帝还在时,曾见过徐清的几次,都道这姑娘机敏,将她许给沈祁,倒是做了个正确的决定。
如今看来,梁文帝看人确实是准的。
方公公放下手中的奏折,走向徐清,“王妃要传人上茶吗?”
“不必了。”徐清的嗓音里透着些倦意。
方公公也不勉强,将人引进内殿,阖上了殿门。
他躬着身,面色平静又慈祥地看着徐清,“王妃特意来寻老奴,可是有何事?”
徐清默了默,将信平铺在桌案上,这叠信今日辗转了多地,眼下她再做这动作竟有些僵硬。
她用力抚平信纸,低声应道:“证据翻出来了,过几日我得去趟边境,这案子要快些结了…快些结……”
齐远山再次沉默下来。
第90章
“王妃想知道什么?”
徐清视线落到他的手中,声音很轻:“我想知道,太傅知道的所有。”
宋太傅放下信纸,目光仍凝在上头,搭在桌案上的那双可见苍老的手下,压着过往十年的胆战心惊。
他不打算与徐清周旋来回,直接便就着眼前的信道:“所有拿回来的信都是温家长子温策延所写,十年前,我就是这般同陛下说的。”
徐清蹙起眉,追问道:“那为何林家也被定罪了?可是还有其他证据指向了林将军?”
“有。”
徐清心下一凉。
除了书信,确实还有其他的证据。
“不过是证实林将军清白的证据。”
话落,徐清却没觉得心底踏实多少,她甚至开始有些惶恐。
是了,惶恐。
若当年呈回来的证据不仅是指认温家的,还有能证明林青且并未与之一道通敌叛国的证据,为何最后皇帝的旨意里要一并惩处林家,叫林家一族只剩下两个年事尚高的人呢?
她隐约觉得自己好似触及了什么,在这之下隐藏的东西。
再开口时,徐清声线有些紧绷,“为什么……”
为什么。
宋太傅已年逾半百,这一生听过无数人问过无数声“为什么”,曾几何时他也问过为什么。
为什么世家忠心耿耿,皇权却容不下世家。
只是若他真问出这个问题,徐清大抵会直接告诉他,因为世家贪恋权势,一丝一毫也不愿放手,惹得民生怨愤,让皇权警惕忌惮。这才是矛盾所在。
可在宋太傅眼中,这些极高的地位和权势,是先祖随祖帝出生入死,开国建朝得到的,并理应传给后人的。而他们也一直践行着祖辈对沈氏的忠心。
说到底,每个人的身份代表了他们的立场,立场不同便无法共情。
但巧的是,徐家先祖自愿远离京城,自建国来徐家一直同先祖当年方至江南一带时与百姓亲近,这些年来也未与京城这些世家一般自命清高,自然比宋太傅更能共情些百姓。
“因为,这是陛下的命令。”
帝王要的从来不是所谓的真相,但凡可为他所用,助他达到所想的,都可以是真相。
宋太傅还记得当年他比对完字迹,小心翼翼地将书信和文章放在一处呈到梁文帝眼前,告诉他这些都出自温策延之手时,梁文帝面上的神情沉沉,没有知晓通敌叛国之人的愤怒,他的语调甚至很平静。
他问:“宋爱卿确定吗?”
梁文帝从头至尾都没看他呈上去的书信和温策延的文章,意味深长的目光凝在他身上,让他那句“确定”就那般哽在喉口。
自古帝心最是难测。
他隐约好像意会到了梁文帝的意思,却又不敢相信,更是不敢深想。
历史上曾有为击败敌国而使计在民间散布将军通敌的谣言,以让敌国皇帝疑心能将,最终将能将赐死而被亡国的故事。
作为文臣,他那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劝一劝梁文帝,可触及梁文帝的眼神,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昔年先帝惩处覆灭了诸多世家,他曾以为是那些世家出现了不忠之心,他们触及了大梁的律法,所以先帝再容不得他们了。
可他那时躬身站在梁文帝面前,对上他别有深意地目光,才终于意识到,有没有触及律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沈家已经容不下他们这些扎根百年的世家了。
“陛下没有明说,可他的追问,他的一举一动又都在告诉我,这堆信,不能是只出自温策延一人之手。”
林温三人都已经死了,纵使梁文帝不定他们的罪,他们也不会死而复生。是而梁文帝借着这堆信,搞垮了林家和温家,在官员的举荐下,提拔重用了那个将这些信送回来的齐远山。
闻言,徐清冷声:“所以宋太傅便做了伪证,用您毕生的声誉告诉天下人,这些信出自林温三人之手,他们就是通敌叛国导致大梁兵将死伤无数,导致边境民不聊生的罪魁祸
首。”
宋太傅长叹出一口气,“是,可我若不这般做,宋家便是陛下下一个要肃清的对象,我只是……想为宋家续命。”
林温案处置之时,温策行妻子的母家萧家也被拔了根。梁文帝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他,若是不愿做,这便是下场。
是而他权衡之后,给了梁文帝想要的结果。在那之后,定罪抄家的圣旨很快便昭告天下。
可他当年那一举只是让宋家短暂地避过了一祸,延续了十年的寿命罢了。
梁文帝不仅仅要搞垮林家和温家,这些年来他处置的世家也不少。眼下京城中还剩下的世家也就那几家了,还都是已受过重创的,唯有他宋家除外。
但如今林温案这种已被定性的旧案再翻出来,也是梁文帝走的一步棋。
梁文帝要还已经倾颓没落的林家和温策行一个清白,将细辨字迹、导致案子误判而冤枉了良将的他推到众人眼前,叫沈祁不得不处置了他。
十年前他暂时将宋家放置一边不出手,但他从未放过任何一个世家。
哪怕是远在江南,从不参与京城争斗的徐家。
……
边境风沙渐大,屋内,齐远山顶着三人的视线,声线沉沉。
“我不知道。”齐远山道,“若我知晓最后那封信会毁了林将军的清白之名,我断然不会直接将信交回京城。”
屋内一时安静下来,没人再开口,皆是陷入了思索之中。
“可是,”齐予安犹疑地开口,“若是通敌之信,不当是西陵来的信吗?为何从温将军房中搜出的是他写出去的信?”
“况且,这般杀头的重罪,他做便做了,竟不知销毁免得留下话柄吗?”
众人一愣,齐远山更是惊悚地瞪大了眼。
他当年,是真的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而沈祁和宋阳没意识到则是因为二人皆在思索为何林青且是清白的,梁文帝却还是定了林家的罪。
沈祁猛然站起身,看向略有些呆滞住的齐远山,“齐将军方才说的,那位找到温策延书信的同僚,如今在何处?”
……
徐清走出宋府时,忽然觉得面上一凉,她怔怔抬手,以为是又落雨了。可今天虽无艳阳,但也没阴云蔽日,哪来的雨呢?
空中凉风起,卷起她鬓边未绾起的青丝,也卷落了树梢那发黄的、摇摇欲坠的枯叶。
她盯着那几片随风而动的落叶,心里忽起一阵荒凉。
到秋日了,万物渐息。
她想,今岁的冬日定然很冷。
原地静默片刻,她转身纵马向皇宫的方向而去。
梁文帝驾崩后,方公公本是跟在沈祁身边听他的命令,后来沈祁前往边境,他便去了沈瑜身边协助他。这些时日,他常常奔波于宫内和怀王府,徐清来时,他正巧在宫中整理养心殿。
徐清其实不知晓此时他在怀王府还是在皇宫,她只是循着本能进了宫。如今沈祁不在,她握着大权,宫门处无人阻她。
她大抵知晓方公公会在哪,一路直奔养心殿。
她猛地推开门时,方公公刚理好一堆预备送去怀王府的奏折,听到门砸在墙上的重响,他有些讶异地抬眼看过去。
皇宫之内,谁敢如此无礼。
在看到是徐清后,他下意识拧了下眉,跟在皇帝身边这么多年,哪怕是宫妃也不得如此无礼,何况徐清再过不久也是要册封皇后的。
他刚想说些什么委婉地点一点徐清,却看到她手中握着的一叠杂乱的信纸。
晌午过后渐落的日头透过大开的殿门在地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光影,徐清的影子被拉长,连带着她手中那叠杂乱的信纸一道映在那片光影中,勾勒出的轮廓竟有几分狰狞之感。
方公公瞧着,沉默了半晌。
近日他听闻大理寺已将十年前边境呈回来的旧证翻了出来,想到这案子马上就要翻案了,心底倒是松了一口气,只是他确实没想过,徐清会找上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他想起梁文帝还在时,曾见过徐清的几次,都道这姑娘机敏,将她许给沈祁,倒是做了个正确的决定。
如今看来,梁文帝看人确实是准的。
方公公放下手中的奏折,走向徐清,“王妃要传人上茶吗?”
“不必了。”徐清的嗓音里透着些倦意。
方公公也不勉强,将人引进内殿,阖上了殿门。
他躬着身,面色平静又慈祥地看着徐清,“王妃特意来寻老奴,可是有何事?”
徐清默了默,将信平铺在桌案上,这叠信今日辗转了多地,眼下她再做这动作竟有些僵硬。
她用力抚平信纸,低声应道:“证据翻出来了,过几日我得去趟边境,这案子要快些结了…快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