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今日商议的事情,想必你也听说了。”
顾清滢轻声回道:“是,儿臣听闻了。”
“你如何看?”
顾清滢沉默片刻,缓了缓,道:“儿臣认为不应该接受降书,但又不得不接受。”
顾敬直起身子,道:“继续说。”
见父皇神色温和,顾清滢接着道:“定北大军已经攻下了北齐的陪都,正是彻底攻占北齐的时机。若是错过此次机会,再想灭亡北齐,必是艰难。北齐看似已无一战之力,实则根基还在,待其缓过来,对我大周依然是威胁。所以,不应该接受降书。”
她观察了一下父皇,继续道:“然,连年战事,苛捐赋税甚重,百姓已是苦不堪言。若是北齐没有递交降书,战事必是要持续下去,百姓也只有坚持下去。但现在北齐递交了降书,若朝廷还是执意继续打下去,百姓必会心怀怨恨,更有甚者,可能揭竿而起。到那时,我大周就是内忧外患。”
顾敬久久没有言语,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道:“今日满朝文武争论了良久,主战的,主和的,摆出了无数的理由,却无人敢说出百姓会造反。”
顾清滢的眸子闪了闪,道:“诸位大臣想的必是比儿臣多。”
顾敬不禁嗤笑一声,道:“他们就是想的太多了。今日,你外祖也是极力主张接受降书。”
见父皇目光锐利的直视着自己,她稳了稳,权衡之后,道:“丞相可能是担心若王姐率军灭掉北齐,将会权势滔天,威望过盛,遭朝臣忌惮。”
“那他当初又为何要支持顾晨接任大将军,同意攻打北齐?”
明白父皇是在试探,顾清滢心中无奈,试着帮外祖找补,道:“丞相支持王姐接任大将军,是为了父皇。同意攻打北齐,也是为了父皇。”
顾敬见她一直称呼‘丞相’,心中还算满意,目光缓和了下来,却突然问道:“你今日可曾去看过顾昀?”
父皇这是疑心顾昀和外祖私下交往甚密。
顾昀是自己的亲弟弟,更是母后拼死生下的孩子。在大周,皇子和公主各自排序。在自己之前,母后还生过两个皇子。大皇兄五岁那年得了急症,不治身亡。四皇兄刚出生便夭折了。无论如何,即便只是为了母后,她都要护住顾昀。
顾清滢柔声道:“昀儿谨遵父皇教诲,虚心接受赵太师的教导,一直在宫里读书识礼,日日苦读。近些日子,都没空闲见儿臣了。”
顾敬端起茶盏,饮了一口,换了个话,道:“你可知,顾晨遣人送来了降书和一封奏报,可这奏报并不是出自她之手。之前每逢大捷,她必会亲自上书。偶尔还会有请安的折子过来。这一次嘛……”
父皇的话听起来像是埋怨,但看着并没有责怪之意,倒是有几分愧疚之情。
顾清滢想了想,道:“王姐应是料到了结果。她,心有不甘。”
“是啊。朕也不甘心呐。尤其是想到你王叔,朕……朕这心里……”说到这里一阵咳嗽。
顾清滢赶紧上前,轻拍父皇的后背,道:“自王叔薨逝,父皇就一直忧思不减,身体一直反复不适,长此以往,必成沉疴。父皇要保重龙体呀。”
顾敬好不容易止住了咳嗽,咳得太厉害,眼睛通红一片,轻声问:“他会不会怪朕?”
顾清滢反应了一下这个“他”指的是谁,道:“王叔一心为国,爱重百姓。王叔在天有灵,定会体恤父皇。”
闻言,顾敬心中好受了许多。
这时,玲珑端着一碗炖盅进来了。顾滢接过炖盅,关切的道:“父皇一夜都没有好生休息,一直操劳。儿臣特意让人煮了冰糖燕窝炖梨子,父皇食一些吧。”
顾敬欣慰的接过炖盅,吃了一些,顿觉舒服了不少。他接过清滢的帕子擦了擦嘴,道:“别站着。坐吧。”
“儿臣为父皇捏捏背吧。”
顾敬慈爱的笑了。过了一会儿,拍了拍清滢给他捏背的手,道:“好了。你坐着,朕还有话要和你说。这降书,你觉得如何?”
顾清滢思量片刻,道:“儿臣觉得赔款要加一倍,纳贡要加一成,割地要加五城,和亲就不必了,但要送北齐的二皇子进京为质。”
顾敬大笑出声,道:“不愧是我儿!”
北齐皇帝一共六个皇子,一个公主。大皇子被顾晨射死了,三皇子早些年病死了,四皇子生下来就是个痴儿,五皇子也病死了,六皇子儿时坠马,摔断了一条腿,成了个瘸子。皇子里只有二皇子是个全乎人。至于那个公主,听说是国色天香,但顾敬并不感兴趣,也不会让皇子娶敌国的公主。
和亲,无非就是娶过来,嫁过去。顾敬膝下只有两个公主,大公主顾清滢是所有子女中他最为疼爱的,想都不要想。二公主顾汐泠和五皇子顾曙同是敬妃所出,年十四,自小体弱多病,顾敬也不会把她嫁过去。大周乃是胜方,何须嫁女和亲。
第17章
顾敬垂眸,道:“顾晨可会对朕心怀怨怼?”
“父皇多虑了,以王姐的心智,怎会想不明白。王姐毫不掩饰她的不甘,是因为与父皇亲近,就如稚子同亲父置气一般,怎会心怀怨怼。想来王姐此时就已经完全想开了。”
顾敬微微颔首,觉得是这么个道理。
“父皇可在北齐的降书上再加一条,命北齐将周孚押送给王姐处置。”
“甚好!”说过北齐降书的事情,顾敬想起一事,道:“清滢,这些年,朕一心关注战事,对你爱护有疏。朕和你母后也舍不得你离开身边,但你就要十八了,战事也要结束了,是该为你选驸马了。”
顾清滢先是一怔,接着脸上一红,道:“父皇可是嫌儿臣在身边碍眼了,要赶儿臣出宫?”
“这是什么话。朕和你母后都恨不得一直留你在宫里。可也不能真的一直留你在身边呀。你还能一辈子不嫁了不成?”
顾清滢卷着帕子,道:“那儿臣就一辈子不嫁,留在父皇和母后身边日日尽孝。”
顾敬笑了,道:“你呀你。罢了,你的婚事关系重大,不能有半分马虎,等朕再好好替你想想。朕先命人为你选建公主府吧。”
“儿臣都听父皇的。”
时辰不早了,顾敬甚是乏累,顾清滢便告退了。等出了宣德宫,方才的羞涩之情立时不见。她坐上轿舆,前面有宫人照路,玲珑和灵犀走在两侧,后面跟着几名随侍。
冷风袭袭,人影绰绰。
父皇问顾晨可会心生怨怼,她回的是,不会。其实她并不确定,毕竟顾晨与北齐有杀父之仇,怕是屠城灭国都难消心头之恨。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又怎能确定顾晨还是从前的顾晨?须知,人是会变的。念着儿时的情分,她愿意相信顾晨没有变,也只能相信,因为她需要顾晨这个倚仗。
满朝文武,父皇最信任的人便是王叔。当年,王叔千里奔袭,平定叛乱,拥护父皇登上皇位,忠肝义胆,父皇永不会忘。因为王叔的关系,父皇相信顾晨会如王叔一般忠于他。在父皇的眼中,其他人都不可尽信,包括外祖,也是私心甚重。外祖力主接受降书,是担心顾晨会功高盖世,不好拿捏。外祖此番行事,略显急躁了。
父皇是有心立昀儿这个嫡子为太子,朝臣却不应擅自揣度,私下串联,一心想着拥立之事。父皇身体虽算不上强健,但总不是太差,朝臣却时时想着立太子,是何居心?
冷风吹过,顾清滢微微紧了下外袍。
要扶持昀儿登上太子之位,光有父皇和外祖的支持还不够。父皇至今没有立昀儿为太子,不是不能,而是担心昀儿成为太子之后的境遇。太子就是个活靶子,父皇做了将近三十年的太子,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磨难,深知其中的艰辛和凶险,稍有不慎,性命便会不保。
如今朝中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储位,若是没有强大的支撑,昀儿就算得了太子之位也很难坐稳,更遑论将来的皇位。二皇子、三皇子、五皇子都已经握有了一定的权势,自成一党。二皇子更是与一些武官走的极近。昀儿想要登上这太子之位,怕是免不得要踏过鲜血。若是昀儿没能登上太子之位,将来不能继承大统,等待他这个嫡子的只有一死,母后和自己都不会好过。顾晨的怀朗军必须为自己所用。
回到长乐宫,摒退了众人,从书案中拿出了顾晨给皇上的请安折子,她都讨了来。将折子一道一道展开,最末都书有“问安国公主安”。
这一个多月,王将军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整个人更是暴躁。这可苦了他的儿子王武,没事就被他老子拉出来切磋一顿。本来长得浓眉大眼,每每被揍的鼻青脸肿,眼睛肿的只剩下一条缝。小王将军学乖了,宁愿每日都去见愁眉苦脸的小徐将军,也不在他老子眼前晃悠了。
小徐将军徐勉随了徐将军的性子,总是愁来愁去的,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愁事。王武看着就难受,不过这么多年也习惯了,而且,他也没别的好去处,总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去找王爷玩呀。秦老将军的次子秦延,从小就是个要拔尖儿的性子,傲得很,王武可不爱找他。
顾清滢轻声回道:“是,儿臣听闻了。”
“你如何看?”
顾清滢沉默片刻,缓了缓,道:“儿臣认为不应该接受降书,但又不得不接受。”
顾敬直起身子,道:“继续说。”
见父皇神色温和,顾清滢接着道:“定北大军已经攻下了北齐的陪都,正是彻底攻占北齐的时机。若是错过此次机会,再想灭亡北齐,必是艰难。北齐看似已无一战之力,实则根基还在,待其缓过来,对我大周依然是威胁。所以,不应该接受降书。”
她观察了一下父皇,继续道:“然,连年战事,苛捐赋税甚重,百姓已是苦不堪言。若是北齐没有递交降书,战事必是要持续下去,百姓也只有坚持下去。但现在北齐递交了降书,若朝廷还是执意继续打下去,百姓必会心怀怨恨,更有甚者,可能揭竿而起。到那时,我大周就是内忧外患。”
顾敬久久没有言语,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道:“今日满朝文武争论了良久,主战的,主和的,摆出了无数的理由,却无人敢说出百姓会造反。”
顾清滢的眸子闪了闪,道:“诸位大臣想的必是比儿臣多。”
顾敬不禁嗤笑一声,道:“他们就是想的太多了。今日,你外祖也是极力主张接受降书。”
见父皇目光锐利的直视着自己,她稳了稳,权衡之后,道:“丞相可能是担心若王姐率军灭掉北齐,将会权势滔天,威望过盛,遭朝臣忌惮。”
“那他当初又为何要支持顾晨接任大将军,同意攻打北齐?”
明白父皇是在试探,顾清滢心中无奈,试着帮外祖找补,道:“丞相支持王姐接任大将军,是为了父皇。同意攻打北齐,也是为了父皇。”
顾敬见她一直称呼‘丞相’,心中还算满意,目光缓和了下来,却突然问道:“你今日可曾去看过顾昀?”
父皇这是疑心顾昀和外祖私下交往甚密。
顾昀是自己的亲弟弟,更是母后拼死生下的孩子。在大周,皇子和公主各自排序。在自己之前,母后还生过两个皇子。大皇兄五岁那年得了急症,不治身亡。四皇兄刚出生便夭折了。无论如何,即便只是为了母后,她都要护住顾昀。
顾清滢柔声道:“昀儿谨遵父皇教诲,虚心接受赵太师的教导,一直在宫里读书识礼,日日苦读。近些日子,都没空闲见儿臣了。”
顾敬端起茶盏,饮了一口,换了个话,道:“你可知,顾晨遣人送来了降书和一封奏报,可这奏报并不是出自她之手。之前每逢大捷,她必会亲自上书。偶尔还会有请安的折子过来。这一次嘛……”
父皇的话听起来像是埋怨,但看着并没有责怪之意,倒是有几分愧疚之情。
顾清滢想了想,道:“王姐应是料到了结果。她,心有不甘。”
“是啊。朕也不甘心呐。尤其是想到你王叔,朕……朕这心里……”说到这里一阵咳嗽。
顾清滢赶紧上前,轻拍父皇的后背,道:“自王叔薨逝,父皇就一直忧思不减,身体一直反复不适,长此以往,必成沉疴。父皇要保重龙体呀。”
顾敬好不容易止住了咳嗽,咳得太厉害,眼睛通红一片,轻声问:“他会不会怪朕?”
顾清滢反应了一下这个“他”指的是谁,道:“王叔一心为国,爱重百姓。王叔在天有灵,定会体恤父皇。”
闻言,顾敬心中好受了许多。
这时,玲珑端着一碗炖盅进来了。顾滢接过炖盅,关切的道:“父皇一夜都没有好生休息,一直操劳。儿臣特意让人煮了冰糖燕窝炖梨子,父皇食一些吧。”
顾敬欣慰的接过炖盅,吃了一些,顿觉舒服了不少。他接过清滢的帕子擦了擦嘴,道:“别站着。坐吧。”
“儿臣为父皇捏捏背吧。”
顾敬慈爱的笑了。过了一会儿,拍了拍清滢给他捏背的手,道:“好了。你坐着,朕还有话要和你说。这降书,你觉得如何?”
顾清滢思量片刻,道:“儿臣觉得赔款要加一倍,纳贡要加一成,割地要加五城,和亲就不必了,但要送北齐的二皇子进京为质。”
顾敬大笑出声,道:“不愧是我儿!”
北齐皇帝一共六个皇子,一个公主。大皇子被顾晨射死了,三皇子早些年病死了,四皇子生下来就是个痴儿,五皇子也病死了,六皇子儿时坠马,摔断了一条腿,成了个瘸子。皇子里只有二皇子是个全乎人。至于那个公主,听说是国色天香,但顾敬并不感兴趣,也不会让皇子娶敌国的公主。
和亲,无非就是娶过来,嫁过去。顾敬膝下只有两个公主,大公主顾清滢是所有子女中他最为疼爱的,想都不要想。二公主顾汐泠和五皇子顾曙同是敬妃所出,年十四,自小体弱多病,顾敬也不会把她嫁过去。大周乃是胜方,何须嫁女和亲。
第17章
顾敬垂眸,道:“顾晨可会对朕心怀怨怼?”
“父皇多虑了,以王姐的心智,怎会想不明白。王姐毫不掩饰她的不甘,是因为与父皇亲近,就如稚子同亲父置气一般,怎会心怀怨怼。想来王姐此时就已经完全想开了。”
顾敬微微颔首,觉得是这么个道理。
“父皇可在北齐的降书上再加一条,命北齐将周孚押送给王姐处置。”
“甚好!”说过北齐降书的事情,顾敬想起一事,道:“清滢,这些年,朕一心关注战事,对你爱护有疏。朕和你母后也舍不得你离开身边,但你就要十八了,战事也要结束了,是该为你选驸马了。”
顾清滢先是一怔,接着脸上一红,道:“父皇可是嫌儿臣在身边碍眼了,要赶儿臣出宫?”
“这是什么话。朕和你母后都恨不得一直留你在宫里。可也不能真的一直留你在身边呀。你还能一辈子不嫁了不成?”
顾清滢卷着帕子,道:“那儿臣就一辈子不嫁,留在父皇和母后身边日日尽孝。”
顾敬笑了,道:“你呀你。罢了,你的婚事关系重大,不能有半分马虎,等朕再好好替你想想。朕先命人为你选建公主府吧。”
“儿臣都听父皇的。”
时辰不早了,顾敬甚是乏累,顾清滢便告退了。等出了宣德宫,方才的羞涩之情立时不见。她坐上轿舆,前面有宫人照路,玲珑和灵犀走在两侧,后面跟着几名随侍。
冷风袭袭,人影绰绰。
父皇问顾晨可会心生怨怼,她回的是,不会。其实她并不确定,毕竟顾晨与北齐有杀父之仇,怕是屠城灭国都难消心头之恨。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又怎能确定顾晨还是从前的顾晨?须知,人是会变的。念着儿时的情分,她愿意相信顾晨没有变,也只能相信,因为她需要顾晨这个倚仗。
满朝文武,父皇最信任的人便是王叔。当年,王叔千里奔袭,平定叛乱,拥护父皇登上皇位,忠肝义胆,父皇永不会忘。因为王叔的关系,父皇相信顾晨会如王叔一般忠于他。在父皇的眼中,其他人都不可尽信,包括外祖,也是私心甚重。外祖力主接受降书,是担心顾晨会功高盖世,不好拿捏。外祖此番行事,略显急躁了。
父皇是有心立昀儿这个嫡子为太子,朝臣却不应擅自揣度,私下串联,一心想着拥立之事。父皇身体虽算不上强健,但总不是太差,朝臣却时时想着立太子,是何居心?
冷风吹过,顾清滢微微紧了下外袍。
要扶持昀儿登上太子之位,光有父皇和外祖的支持还不够。父皇至今没有立昀儿为太子,不是不能,而是担心昀儿成为太子之后的境遇。太子就是个活靶子,父皇做了将近三十年的太子,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磨难,深知其中的艰辛和凶险,稍有不慎,性命便会不保。
如今朝中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储位,若是没有强大的支撑,昀儿就算得了太子之位也很难坐稳,更遑论将来的皇位。二皇子、三皇子、五皇子都已经握有了一定的权势,自成一党。二皇子更是与一些武官走的极近。昀儿想要登上这太子之位,怕是免不得要踏过鲜血。若是昀儿没能登上太子之位,将来不能继承大统,等待他这个嫡子的只有一死,母后和自己都不会好过。顾晨的怀朗军必须为自己所用。
回到长乐宫,摒退了众人,从书案中拿出了顾晨给皇上的请安折子,她都讨了来。将折子一道一道展开,最末都书有“问安国公主安”。
这一个多月,王将军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整个人更是暴躁。这可苦了他的儿子王武,没事就被他老子拉出来切磋一顿。本来长得浓眉大眼,每每被揍的鼻青脸肿,眼睛肿的只剩下一条缝。小王将军学乖了,宁愿每日都去见愁眉苦脸的小徐将军,也不在他老子眼前晃悠了。
小徐将军徐勉随了徐将军的性子,总是愁来愁去的,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愁事。王武看着就难受,不过这么多年也习惯了,而且,他也没别的好去处,总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去找王爷玩呀。秦老将军的次子秦延,从小就是个要拔尖儿的性子,傲得很,王武可不爱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