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他们都回去后,没过一会儿,有几个孩子又折回来了。
有人给他拿来自家老人做的馒头,有人拿来爸妈过年在家时腌的大白菜,还有一个女孩,拿了2小包饼干,说是有个拍纪录片的导演昨天来采访她时给的。
万嘉看他们真诚稚嫩的脸,对他们这样收了一样东西,就要还一样回来的想法觉得可爱。
吃过午饭,万明就跳起来想出去玩,万嘉赶紧给他叫住。
“明明,今天要除草,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万明赶紧收住了脚,手已经去够墙上挂的刀和手套,嘴里却嘟叭嘟叭地说:“哎呀,你真麻烦。”
万嘉乐了,在这小屁孩跑出去之前,赶紧嘱咐他割草时注意不要把作物也给割了。
他现在打理着好几亩地,村里有几户自己完全没法种的,这两年也陆续把田租给他,他种的最成功的还是百合,长得快,开出花苞就能收,价格也不错,种球再生新种球,第二年连土都不用翻,撒一把肥就可以接着长。
百合花算是他田里的天选打工花,拿去镇上卖,一季花大概一两周时间能卖光。
绣球稍微难一些,但还算好,最麻烦是月季,一年到头肥药不停,还满是硬邦邦的刺。但这两种卖得价格更高,他也种了不少。
剩下他种了豌豆,顺便摘豌豆的花扎成捆,也可以当成鲜切花养几天。不过豌豆茎太软,他带到山下不容易,一次带不了多少。有时费力护着一路,到镇上一看,已经折了或是压毁了,就很难受。
但不管怎么说,这几亩田还算是有些收成。
万嘉和万明2个人消费也不多,钱全都攒着,打算尽早还清罗钦的欠款,还要考虑过几年带万明去镇上租房子,上那儿的小学。
这边镇子靠近边境,有不少边民贸易,万嘉想,自己看起来很难回城市生活,除去万明,也没别的牵挂,不如让万明在镇上学校里学一些外文,跟着本地人做做生意。
其他的,等过几年再说。
晚上,万明先写作业,万嘉看了会儿电视。
这天的新闻上在说选举的事,万嘉看了会儿,发现朗家的权柄移交到这才算完成,朗红瑞站进了权力的中心圈层。
他听新闻里提“朗红瑞”这个名字,一时有些恍惚。
随之出现几个朗家人的脸在画面中,不过依旧没有朗谦远的身影。
之后播报了几则其他新闻,在万嘉准备起身去倒杯水时,忽然听到主持人念最后一则新闻的内容。
“近日,港商黄蒲晟正式在内地成立‘光鸿银行’,总行设立在榕城东大道黄金路段,各分行长及黄蒲晟业内挚友均到场庆贺。下面来看详细报道。”
万嘉下意识驻足,举着杯子侧着身,转头看这则新闻。
镜头给了每个在场的人画面,正中的是黄蒲晟,他身边右侧是分行营业部的人,左侧站着荣世贤、卢亚和吴晚。还有一个人站得离他们稍远,面对镜头露出一瞬公式的笑,闪光灯结束后就收了起来。
万嘉真的有很久没见朗谦远了。
他还是显得高傲矜贵,站在这样的人群中也依然耀眼。考究的领带、昂贵的宝石胸针和袖扣、奢华的腕表和皮鞋,他今天甚至别了一支复古的领花。
所谓人间富贵,朗谦远这个人看起来,就给人一种国泰民安的既视感。
之后镜头拉近了,能看到朗谦远冷漠的表情、阴翳的眼神,绷直的嘴角。万嘉忽然想起他到后期看自己的眼神,也和此时面对镜头差不多。
他知道朗谦远在舆论场地沉寂了很多年,没有花边新闻,也没人敢去招惹。同时他偶尔看到新闻说起几桩资金并购、股权变动的只言片语,觉得朗谦远还是和以前一样雷霆手段,不近人情。
万嘉至今都不敢联络过去的朋友,也不敢去用放在卧室床头柜里的那张旧电话卡。
因为他觉得,朗谦远好像一点都没变。
-
大概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了朗谦远,万嘉对他的印象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夜里一闭上眼就会乱想从前的事。
他做梦,梦到了朗谦远时开车撞向他的那个瞬间,那张面无表情的脸。又梦到朗谦远带他在度假村时不挑地方地吻他,一转画面又是愤怒指责他、自上而下审判他的样子,每个片段都混乱不堪。
夜里一场雷雨把他惊醒,开灯他才发现,出了一身的汗,一会冷一会热地贴着皮肤。
万嘉不知所措,呆坐了会儿,才被更大的雨声提醒着下了床。
他冒雨去给几个娇气的花田拉遮雨棚。雨太大,雨衣的帽檐很快软榻下来,雨水就像帘子似的挂下来,胡了一脸。
-
第二天没什么事,万嘉起得有点晚。
起来时,万明早就自己吃了点东西,跑出去玩去了。他的作业乱七八糟堆放在吃饭的桌上,看样子是提醒万嘉给他检查。
万嘉正翻看着,万明从外头兴冲冲跑进来,脸蛋玩得通红。
“叔叔!叔叔!外面有人在拍电视!”
万嘉一愣,想起最近几个孩子都说,有人来这里拍什么地质变迁的学术性纪录片。
他想起昨晚的梦,心里升腾起一股不安的情绪,赶紧拉住了万明:“明明,今天先别出去玩了。”
万明不明就里,疑惑地询问他怎么了。
他只好找了点活给万明,说自己忙不过来,让万明留下帮忙。万明虽然不情愿,还是同意了。
万嘉把万明哄去厨房,然后去关上了前后门,并拉上所有窗帘。
-
周三下午的翎尚是最忙的。
朗谦远那时还在会上,蓝可楠和新调上来的一位编辑吵起来,争论该选用口碑好的电影幕后团队,还是流量大的男团艺人,来作为重要周年庆期刊的封面故事。
这时他放在桌上的手机无声震了几下。
朗谦远漫不经心地拿起来,点开黄蒲晟发来的消息。
那是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没有对上焦,但能依稀分辨。画面上有一堆剧组工作人员,稍远处几个孩子挤在一起,探头张望。
其中一个眼熟的男孩,穿一身可笑过时的衣服,脸颊通红,兴奋地对着镜头傻笑。
黄蒲晟很快发来文字:“有人在西南一个山村里拍到的。”
朗谦远看了好几遍文字,心跳开始缓慢地加速,变得越来越有力,在胸腔发出他从未想象到的、沉闷的撞击声。
他再次点开那张照片。
短短2年时间,万明长大很多,长开一点后的男孩,竟然有点像他的叔叔。
都很……令他怀念。
第101章 你在小镇卖花
朗谦远走在西南边陲一座小镇上。
这里有一些冷门景点,因此时不时有老年旅游团和青年背包客在这游玩,带动了当地80%的经济收入。一条落差很大的窄溪从东流到西,两侧建有青石板铺的步道、绿化和低矮的青砖黑瓦的平房。
朗谦远穿了一身低调的休闲装,沿青石板路走着。
他想来找万嘉,但到客运站才发现,去往纪录片拍摄地的大巴车每周只发1班,他不得不耐心地在这里多待3天才有车走。
也许是等太久了,朗谦远心里一直不太安定。他猜万嘉躲得这么远,应该不会很欢迎自己,真见了面也未必高兴。更怕来得不够及时,万嘉会听到动静跑得更远。
像一只被吓过后就记住教训的小动物。
朗谦远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上有很多挑担子出来卖本地特产的农户,还有人卖一些自家做的皂角、香油、种的中药材和鲜切花,游客多时,生意还算可以。
他从下午走到黄昏,什么也没买。
不过镇上的晚霞很漂亮,这个时间点朗谦远通常还在办公,很久都没好好看过这种橘红与湛蓝一道晕染在天际的壮观画面了。他慢慢停下脚步,看了会儿,又循着香味进一家农家菜馆点了菜。
像他一样独自出行的人不少,饭馆里有2个拼桌的背包客,拉着一位来此做基层工作的村干部闲聊,了解本地民风民情。
朗谦远听到他们说附近一带的事,坐着想了会儿,便也走到那桌,询问自己能否加入。
村干部请他们一桌3人吃当地特色菜,见朗谦远对山腰背面那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子感兴趣,就多说了几句。
“那个村子是这一带最闭塞的,主要是地质不好,公路做过去了又时常被运货车压毁,一霜冻又没法行车,连移动信号都没法稳定,工作很难做。”
朗谦远说自己打算过去,又问:“那里面的人怎么生活?”
“出来靠脚,赚钱靠种地,只能这样。还好村里有几块农用田,肥力不错,气候稳定的年份里种些花,卖价还不错。”
同桌另一个人感慨:“那你们去那儿扶贫也真是不方便,他们需要什么外面的物资吗?我们以后可以给他们带点。”
“哦,还真有。这村子里大点的孩子就跟着父母去城市了,留下的几个10岁不到的孩子,有大点的,也有还很小的,出来读书不方便。正好这2年突然来了个年轻人,他愿意教课,今年新学期开始了,他们正缺课本,我们村委答应了帮忙。这不,采购的课本刚刚到,但是最近人手不足,我要先去跑另外两个村子。唉,先生你不是说打算去那?方便帮忙带吗?”
有人给他拿来自家老人做的馒头,有人拿来爸妈过年在家时腌的大白菜,还有一个女孩,拿了2小包饼干,说是有个拍纪录片的导演昨天来采访她时给的。
万嘉看他们真诚稚嫩的脸,对他们这样收了一样东西,就要还一样回来的想法觉得可爱。
吃过午饭,万明就跳起来想出去玩,万嘉赶紧给他叫住。
“明明,今天要除草,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万明赶紧收住了脚,手已经去够墙上挂的刀和手套,嘴里却嘟叭嘟叭地说:“哎呀,你真麻烦。”
万嘉乐了,在这小屁孩跑出去之前,赶紧嘱咐他割草时注意不要把作物也给割了。
他现在打理着好几亩地,村里有几户自己完全没法种的,这两年也陆续把田租给他,他种的最成功的还是百合,长得快,开出花苞就能收,价格也不错,种球再生新种球,第二年连土都不用翻,撒一把肥就可以接着长。
百合花算是他田里的天选打工花,拿去镇上卖,一季花大概一两周时间能卖光。
绣球稍微难一些,但还算好,最麻烦是月季,一年到头肥药不停,还满是硬邦邦的刺。但这两种卖得价格更高,他也种了不少。
剩下他种了豌豆,顺便摘豌豆的花扎成捆,也可以当成鲜切花养几天。不过豌豆茎太软,他带到山下不容易,一次带不了多少。有时费力护着一路,到镇上一看,已经折了或是压毁了,就很难受。
但不管怎么说,这几亩田还算是有些收成。
万嘉和万明2个人消费也不多,钱全都攒着,打算尽早还清罗钦的欠款,还要考虑过几年带万明去镇上租房子,上那儿的小学。
这边镇子靠近边境,有不少边民贸易,万嘉想,自己看起来很难回城市生活,除去万明,也没别的牵挂,不如让万明在镇上学校里学一些外文,跟着本地人做做生意。
其他的,等过几年再说。
晚上,万明先写作业,万嘉看了会儿电视。
这天的新闻上在说选举的事,万嘉看了会儿,发现朗家的权柄移交到这才算完成,朗红瑞站进了权力的中心圈层。
他听新闻里提“朗红瑞”这个名字,一时有些恍惚。
随之出现几个朗家人的脸在画面中,不过依旧没有朗谦远的身影。
之后播报了几则其他新闻,在万嘉准备起身去倒杯水时,忽然听到主持人念最后一则新闻的内容。
“近日,港商黄蒲晟正式在内地成立‘光鸿银行’,总行设立在榕城东大道黄金路段,各分行长及黄蒲晟业内挚友均到场庆贺。下面来看详细报道。”
万嘉下意识驻足,举着杯子侧着身,转头看这则新闻。
镜头给了每个在场的人画面,正中的是黄蒲晟,他身边右侧是分行营业部的人,左侧站着荣世贤、卢亚和吴晚。还有一个人站得离他们稍远,面对镜头露出一瞬公式的笑,闪光灯结束后就收了起来。
万嘉真的有很久没见朗谦远了。
他还是显得高傲矜贵,站在这样的人群中也依然耀眼。考究的领带、昂贵的宝石胸针和袖扣、奢华的腕表和皮鞋,他今天甚至别了一支复古的领花。
所谓人间富贵,朗谦远这个人看起来,就给人一种国泰民安的既视感。
之后镜头拉近了,能看到朗谦远冷漠的表情、阴翳的眼神,绷直的嘴角。万嘉忽然想起他到后期看自己的眼神,也和此时面对镜头差不多。
他知道朗谦远在舆论场地沉寂了很多年,没有花边新闻,也没人敢去招惹。同时他偶尔看到新闻说起几桩资金并购、股权变动的只言片语,觉得朗谦远还是和以前一样雷霆手段,不近人情。
万嘉至今都不敢联络过去的朋友,也不敢去用放在卧室床头柜里的那张旧电话卡。
因为他觉得,朗谦远好像一点都没变。
-
大概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了朗谦远,万嘉对他的印象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夜里一闭上眼就会乱想从前的事。
他做梦,梦到了朗谦远时开车撞向他的那个瞬间,那张面无表情的脸。又梦到朗谦远带他在度假村时不挑地方地吻他,一转画面又是愤怒指责他、自上而下审判他的样子,每个片段都混乱不堪。
夜里一场雷雨把他惊醒,开灯他才发现,出了一身的汗,一会冷一会热地贴着皮肤。
万嘉不知所措,呆坐了会儿,才被更大的雨声提醒着下了床。
他冒雨去给几个娇气的花田拉遮雨棚。雨太大,雨衣的帽檐很快软榻下来,雨水就像帘子似的挂下来,胡了一脸。
-
第二天没什么事,万嘉起得有点晚。
起来时,万明早就自己吃了点东西,跑出去玩去了。他的作业乱七八糟堆放在吃饭的桌上,看样子是提醒万嘉给他检查。
万嘉正翻看着,万明从外头兴冲冲跑进来,脸蛋玩得通红。
“叔叔!叔叔!外面有人在拍电视!”
万嘉一愣,想起最近几个孩子都说,有人来这里拍什么地质变迁的学术性纪录片。
他想起昨晚的梦,心里升腾起一股不安的情绪,赶紧拉住了万明:“明明,今天先别出去玩了。”
万明不明就里,疑惑地询问他怎么了。
他只好找了点活给万明,说自己忙不过来,让万明留下帮忙。万明虽然不情愿,还是同意了。
万嘉把万明哄去厨房,然后去关上了前后门,并拉上所有窗帘。
-
周三下午的翎尚是最忙的。
朗谦远那时还在会上,蓝可楠和新调上来的一位编辑吵起来,争论该选用口碑好的电影幕后团队,还是流量大的男团艺人,来作为重要周年庆期刊的封面故事。
这时他放在桌上的手机无声震了几下。
朗谦远漫不经心地拿起来,点开黄蒲晟发来的消息。
那是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没有对上焦,但能依稀分辨。画面上有一堆剧组工作人员,稍远处几个孩子挤在一起,探头张望。
其中一个眼熟的男孩,穿一身可笑过时的衣服,脸颊通红,兴奋地对着镜头傻笑。
黄蒲晟很快发来文字:“有人在西南一个山村里拍到的。”
朗谦远看了好几遍文字,心跳开始缓慢地加速,变得越来越有力,在胸腔发出他从未想象到的、沉闷的撞击声。
他再次点开那张照片。
短短2年时间,万明长大很多,长开一点后的男孩,竟然有点像他的叔叔。
都很……令他怀念。
第101章 你在小镇卖花
朗谦远走在西南边陲一座小镇上。
这里有一些冷门景点,因此时不时有老年旅游团和青年背包客在这游玩,带动了当地80%的经济收入。一条落差很大的窄溪从东流到西,两侧建有青石板铺的步道、绿化和低矮的青砖黑瓦的平房。
朗谦远穿了一身低调的休闲装,沿青石板路走着。
他想来找万嘉,但到客运站才发现,去往纪录片拍摄地的大巴车每周只发1班,他不得不耐心地在这里多待3天才有车走。
也许是等太久了,朗谦远心里一直不太安定。他猜万嘉躲得这么远,应该不会很欢迎自己,真见了面也未必高兴。更怕来得不够及时,万嘉会听到动静跑得更远。
像一只被吓过后就记住教训的小动物。
朗谦远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上有很多挑担子出来卖本地特产的农户,还有人卖一些自家做的皂角、香油、种的中药材和鲜切花,游客多时,生意还算可以。
他从下午走到黄昏,什么也没买。
不过镇上的晚霞很漂亮,这个时间点朗谦远通常还在办公,很久都没好好看过这种橘红与湛蓝一道晕染在天际的壮观画面了。他慢慢停下脚步,看了会儿,又循着香味进一家农家菜馆点了菜。
像他一样独自出行的人不少,饭馆里有2个拼桌的背包客,拉着一位来此做基层工作的村干部闲聊,了解本地民风民情。
朗谦远听到他们说附近一带的事,坐着想了会儿,便也走到那桌,询问自己能否加入。
村干部请他们一桌3人吃当地特色菜,见朗谦远对山腰背面那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子感兴趣,就多说了几句。
“那个村子是这一带最闭塞的,主要是地质不好,公路做过去了又时常被运货车压毁,一霜冻又没法行车,连移动信号都没法稳定,工作很难做。”
朗谦远说自己打算过去,又问:“那里面的人怎么生活?”
“出来靠脚,赚钱靠种地,只能这样。还好村里有几块农用田,肥力不错,气候稳定的年份里种些花,卖价还不错。”
同桌另一个人感慨:“那你们去那儿扶贫也真是不方便,他们需要什么外面的物资吗?我们以后可以给他们带点。”
“哦,还真有。这村子里大点的孩子就跟着父母去城市了,留下的几个10岁不到的孩子,有大点的,也有还很小的,出来读书不方便。正好这2年突然来了个年轻人,他愿意教课,今年新学期开始了,他们正缺课本,我们村委答应了帮忙。这不,采购的课本刚刚到,但是最近人手不足,我要先去跑另外两个村子。唉,先生你不是说打算去那?方便帮忙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