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无cp向] 《九环》作者:余河不喜【cp完结+番外】
  一句话简介:考古呢,把黑驴蹄子收一收!
  标签:悬疑,灵异,无cp,职业,剧情,第一人称
  简介:
  3000多年前,一支浩大的队伍进入了西北部覆满白雪的林海之中,为传说中的帝王建造“仙宫”,这支队伍从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成功逃脱殉葬的五个风水师分做五家,散步在五个方位,他们彼此心照不宣,不再提起这一往事
  70年代末期,一个农民偶然从地里挖出一只九环玉匣后销声匿迹,再出现时,却是一具被风干的“人皮”。
  2010年后的一个夜晚,一名祖上负责记载和文书工作的“闻必录”后代突然收到了一只放满手稿的“九环玉匣”,手稿上记载着一个瑰丽离奇、让人难以置信的冒险故事
  全文高亮:
  半架空世界观,第一人称
  本书于4.29开v,当日两更
  部分设定部分瞎扯,涉及真实地点较多但切勿当真,群像练笔
  本文坑大个人色彩严重,情节你有胆仿抄,我就有胆对线,不接受任何碰瓷仿照行为
  关于更新频率:
  有榜单就一直更,特殊情况会在微博第一时间说明,多多关注作者专栏,感谢收藏,感谢赠送海星,感谢打赏,感谢支持
  # 引子
  第1章 开篇
  其实,很多故事的开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许多,那只匣子刚开始也远没有那么出名,出现得毫无预兆。
  新中国70年代末,几个老农正塌腰扶着陷进地里的铁锹,朱老三叼着嘴里的烟猛吸了几口,火星在漆黑的山坳里转瞬即逝。
  “朱老三,你他娘的不会是看花了眼吧?咱可都是在这山坳坳里养出来的,怎么几百号人就你挖见了宝贝?”站在土坑外的年轻人破口大骂道。
  朱老三掂起锄头往地里扎:“你他妈的爱挖不挖,不想发财就滚蛋,少在那里说屁话!”
  铁锹带出来一铲子黄土,全部倒在身后的土堆里,朱老三又一铲子下去,只听铲头“铛”地一声脆响,铁锹就再也探不下去了,常以盗窃为生的朱平三心中一紧,满眼的疲惫即刻荡然无存。
  “有戏。”朱老三铲了最后一层土,撂下铁锹就开始徒手扒泥,他招呼年轻人道,“愣货!站着管个屁用!快来帮忙,咱们要发财了!”
  那铁锹接触金属发出的脆响骤然消失在脑海,刚还和朱老三骂战的记忆很快被抛之脑后,年轻人丢下手里的铁锹,连滚带爬地跪在朱老三身边。
  两个人四只手快速将覆盖在金属器皿上的泥扒开,一只手掌大小的金器很快出现在他们面前,看得那年轻人几乎移不开眼,朱老三虽然也爱财,但还不至于像自己这倒霉侄子那样没出息。
  常年混迹在外八行的经历告诉他,这下面还有更加值钱的东西。
  于是朱老三将碍事的侄子一脚踹倒在旁边的土堆上,自己则继续用手往下扒着泥土,很快,他的手指摸到一件颇为坚硬的物体,这东西的体积显然比刚才那件金器大了些。
  是只玉器盒子。
  他加快速度将玉匣子清理出来,只消得一眼,朱老三便将那只玉匣藏入怀中,并用自己那破烂衣服裹得严严实实。
  这个山坳明天还要进行正常工作,为了不叫人发现,朱老三和侄子将地里的土全部填了回去,又在上面盖了点儿杂草,二人这才满心欢喜地离去。
  一周之后,一名赤脚大夫在淮河某处泥沟桥上停下歇脚,原本闷热的天气顿时变得阴风阵阵。
  赤脚大夫深觉不妙,于是快步过桥,却见拱桥正下方挂着一具早已被风干的尸体,尸体正迎风摇摆,薄如蝉翼,仿佛被精怪吸干了骨血,只剩下一张人皮。
  传言一传十,十传百,有村民从桥边留下的衣物认出。
  那是刚发了横财准备跑去县城娶老婆的朱老三。
  我躺在床上,困意袭来,全身开始变得懒散,看着手里的记录薄开始打哈欠。
  70年代末,处于国家“分田到户”还未全面展开的时期,还有很多村庄是按生产大队的方式进行生产的,而朱老三应该就是在山坳里刨草根时察觉到了地下埋藏的值钱物件。
  根据我祖辈们的描述,朱老三只在地里挖出来一只玉匣,并且在转手倒卖之后就离奇失踪了,直到发现他的尸体,村里人都以为他跑去县城了。
  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眶,脑海中细细理着。
  朱老三在倒卖玉匣得到一笔巨款后,来到泥沟桥边,将全身的衣服脱下,自己独自走到难以下脚的泥坑中,用一根绳子将自己活活吊死在拱桥的正下方。
  简直匪夷所思。
  以正常的思维来看,这整件事都是不符合逻辑的。
  这里很有要说明一下记叙这件怪事的我的祖辈。
  我的祖辈们是一群相当传统的“闻必录”,所谓的“闻必录”,我认为本质上与文书记录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唯一的不同在于,最为传统的“闻必录”只服务于“外八行”,即在三百六十行之外的盗、蛊、销、凤、千、巫、戏、杀八门。
  这些怪谈毕竟是几代人轮流撰写的,难免东拼西凑出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故事,就当个无厘头的睡前杂谈看了,怎么着也得给祖宗们一点儿面子不是?
  我合上厚重的记录薄,心里正这么想着,门铃突然响了,我慢吞吞从床上爬起来,很想破口大骂,这都大半夜十点钟了,哪家的熊孩子不睡觉又来搞恶作剧,等攒够了钱必须立刻搬家到高档小区。
  边想着我就站起身去打开门,门口的声控灯大亮着,空无一人。
  我只推门向外张望了一眼,浑身的汗毛就如同过电一般全部立了起来。
  一只完整的玉匣。
  见到这只玉匣的顷刻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在门口转悠了三圈,确实连一个人影都没有。
  于是我做出了可能会让自己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匣子放置在桌面上,玉匣前那一串银锁已经被人打开,手一摸就感觉上面湿漉漉的,冷得像冰,似乎是从更加寒冷的地方取出来的。
  玉匣里面放了两指厚的手稿材料纸。
  那是我头一次看到关于“九环”的故事。
  作为“闻必录”的直系后代,我对这种寄稿件的方式并不奇怪,有些做不吉利买卖的不愿意透露身份,也会这么把东西包好寄来。
  好奇心驱使着我戴上眼镜开始翻看那些潮湿到几乎粘连在一起的纸质手稿。
  我一夜没睡,看完了这些手稿。
  这是一个比我想象中要更加瑰丽离奇的故事,其实我并不在意手稿上所记载的是否真实,只是边看边将它誊抄下来,作为我这一代“闻必录”的珍贵宝藏。
  将它抄完已经是第三天的下午。
  我躺在床上倒头就睡。
  醒来之后再去看桌面,那些手稿已经不翼而飞了。
  连同那只凝着冰雪气息的玉匣也一同丢失了,但记录薄上抄写的内容能证明我并不是做梦。
  确实有人给我送来过一只打开的玉匣。
  仿佛只是有人单纯地想让我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仅此而已。
  可是,还在人世的闻必录我能肯定绝对不止我一个,为什么那人独独寄给了我呢?还有,那个传说中的九环玉匣真的存在过吗?或者说,传说中的那只和我昨天见到的是同一只?
  但我的疑问却没人解答,我的生活风平浪静,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只布满疑云的玉匣,后来我还特地开车去了一趟河南,也没有找到稿件里的那个主人公。
  故事里的那些人,那些家族,仿佛彻底淹没在漫长的时间里。
  只有我知道,曾经它们或许存在过。
  本章“我”与正文男主不是同一人,且只作为楔子引出正文
  # 坠龙九曲廊
  第2章 四哥的客人
  河南朗陵龙山路上的一处宅院内,我坐在长条凳子上,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手里那小半杯茶添了又添、凉了又凉,我第32次看手表,十分钟后再不来人,爷就准备买下午的火车票拍屁股走人了。
  这处私宅是我外公生前留下来的,打扫得很干净,案上供着灵牌和香炉,外公祖上是有名的堪舆师,他们做这一行的很讲究,这院子空了不住人了,也没见案前的香火断过。
  喝完最后一盏茶,我把杯子一放,拖着行李箱就从长条凳子上站起来,心说这可不是我不愿意回来帮忙,再坐下去我怕会冻死在这儿。
  我正眯起眼睛看路牌,这小破县以前全是荒地,现在改造变民宅了,把我搞得晕头转向的找不着北。
  正摸下巴看着,就听见身后有人冲我按了两声喇叭。
  帕萨特从坡上拐下来,一个人头从车内探出来骂道:“小兔崽子,在这儿琢磨什么呢?!让你去铺子你不去,非要我亲自来请你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