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祝澜无奈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深吸一口气,问糜管事是否知道刘老爷为何要将那些钱全部提走。
  糜管事面容有些苦涩,犹豫半晌,才小声道:
  “小人没什么证据,只是猜测……刘老爷和徐公子将那些银子提走,大抵是去放倍贷了……”
  第585章 利益链
  祝澜听到管事说刘老爷账上的银子可能被用作倍贷,立刻想通了一些事情。
  倍贷即为高利贷,这也能够说明,他们再次存入时多出来的那部分银子便是收取的高额利息。
  从利息的金额来看,刘老爷放贷的利率远远高于大梁官府限定,已经触犯了律法。
  至于为何要将这部分利息单独转入一个小户头……
  祝澜猜想,应该是每次有人通过七骏茶庄向徐太傅行贿,贿银被存入京城的通运钱庄,刘老爷让人将汇票带回茂县,茂县的钱庄记账之后,刘老爷和俆知远便立刻将钱取出拿去放贷,赚取高额利息。
  而放贷这件事,徐太傅肯定不知情,所以拿去放贷的本金最后还得存回钱庄,以备徐太傅查账。
  至于那些高额利息,则被存到刘老爷的另一个户头下,成为他和俆知远的财产。
  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不过最值得玩味的,还是徐太傅、俆知远、以及刘老爷这三个人的关系。
  刘老爷和徐家非亲非故,却能参与到徐太傅受贿的事件中,甚至连贿银都存在他的名下,只有两个可能。
  第一种,徐太傅出于某种交情的原因,极其信任刘老爷。
  第二种,徐太傅手中有刘老爷的致命把柄,导致他不敢背叛。
  具体是哪种可能,现在还不好妄下结论。
  但是刘老爷和俆知远勾结在一起,背着徐太傅放贷牟利,说明这两人不仅贪财,而且对徐太傅也不是百分百的忠心。
  祝澜勾了勾嘴角,现在手上的证据链还不够完善,但敌人只要有内部矛盾,就好办了。
  眼下要做的两件事,一是弄明白刘老爷究竟为何听命于徐家,二是要看是否能从倍贷这件事上查到更多线索。
  祝澜决定先从倍贷入手,此事好查,但要先找到几个借过倍贷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选择利率那么高的倍贷呢?
  祝澜看向糜管事,开口问道:
  “糜管事,请你现在回忆一下,一年之内有哪些人曾向钱庄申请过贷银,却未被核准的?”
  糜管事想了许久,缓缓说出了几个名字。
  祝澜又问:“你可知其中有谁是向钱庄贷银失败,最后却依旧拿到了钱的么?”
  ……
  祝澜离开通运钱庄,并未直接回到徐家安排的落脚处。
  她拐向一条巷子,没过多久,停在一家新开张的灯笼铺前。
  铺子里一个女人正拿着篾条做风筝,抬头见有客人,对祝澜笑了笑,让她自己挑。
  祝澜认真地挑选片刻,拿起一只红色蝴蝶风筝,付了钱,却没有走,而是问那女人:
  “姐,这是您自个儿开的铺子?”
  女人又笑了笑,说这是她和丈夫一块儿开的,只不过她在铺子里打理的时间长一些。
  祝澜恍然地“哦”了一声,忍不住道:
  “真好,其实我也一直想做点小生意,开间铺子。
  唉,可惜就是没有本钱,想去钱庄贷一些银子,那钱庄管事却死活不肯,真是刁钻!”
  女人也是个热心肠的,便问她:“妹子,看你挺文气的像个读书人,咋想着做买卖了?”
  祝澜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了几年书,但科举屡试不中便放弃了。家中有好些藏书,便寻思开个书铺。
  女人感慨地“啧啧”两声,对祝澜说:
  “其实俺家开这铺子,一开始也是去那通运钱庄想贷些银子,但那管事跟俺们说什么风险什么的……
  俺也不懂,反正他们就是不肯给钱,怕我们赚不回本钱还不上,跟你的遭遇一样。”
  祝澜连忙问,那铺子后来是如何开起来的。
  那女人见她是个年轻姑娘,也没多想,笑着道:
  “还能咋办?想别的路子呗。
  俺男人胆大,手艺又好,寻思弄个风筝铺肯定赚钱,所以就跟城里的刘老爷借了银子。”
  祝澜似乎犯了难,“可我听说,刘老爷那边贷银的利钱可高……”
  “是高了些,俺家铺子开起来后生意一直很好,但也是上个月才刚刚还上利钱。”女人又笑了笑,说不管咋样,现在债都还清了,以后赚了钱就是自家的。
  祝澜听得似乎有些动心,又问若是还不上钱会怎样,难不成刘老爷也会雇打手上门催债?
  女人摇摇头,“若还不上钱,自有官府管哩!”
  “官府管这个?”祝澜问,“刘老爷设置那么高的利钱,不犯法吗?”
  女人有些奇怪地看了她一眼。
  “犯啥法呀,县太爷都同意的事儿,那能犯法?”
  祝澜走在返回徐家的路上,只感觉事情越发有趣起来了。
  其实她早该想到的,徐太傅是三朝元老,天子之师,多少人想要巴结。
  茂县县令朱潜身为太傅家乡的父母官,又怎么会不抓住机会巴结俆知远呢?
  自己这回出来本是暗查徐家的,不想节外生枝。
  可贪官都送到脸上了,这都不抓,未免显得不礼貌。
  祝中丞可是个讲究人。
  ……
  祝澜回到俆知远安排的住处,这是一间普通百姓住的民房。
  俆知远说这是亲戚的房子,那家人出门远游了,便腾出来给祝澜和燕璟暂住。
  祝澜知道那四名侍女就守在房子附近,所以她并不担心有人会偷听。
  天色渐暗,祝澜取出火折子,点亮了屋里唯一的油灯。
  白色的火苗亮起,散发出微弱的莹黄色光芒,只能在墙壁上映出二人模糊的影子。
  燕璟眼巴巴地看着祝澜,似乎在期待什么,祝澜却已经收起了火折子。
  燕璟只好收回目光,盯着桌上的油灯,粉扑扑的脸蛋上露出费解的神色。
  第586章 橘子香蕉枣
  “怎么了?”祝澜回头,见她皱着一张小脸,问道。
  燕璟鼓了鼓腮帮子,困扰道:
  “小姨,太暗了,璟儿什么都看不清……”
  祝澜失笑。
  燕璟从小在长玉宫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被所有人捧在手心长大的,何曾经历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要知道她平日所见到的宫灯,所用燃料都是高级的花油,燃烧亮度远远高于百姓家中廉价的植物油。
  即便是蜡烛芯灯,往往也是三四根蜡烛放在同一盏灯内,寻常百姓可不会这样做。
  祝澜笑着摸了摸燕璟的脑袋,告诉她百姓家中皆是如此。
  紧接着,她就听到燕璟抽鼻子的声音。
  祝澜以为是燕璟适应不了如此昏暗的光线,正欲开口安慰,却听到燕璟闷闷的声音:
  “在长玉宫时,母后和碧玉姑姑从不让璟儿在暗处读书,说会伤眼睛。
  可是小姨,若百姓家中所用烛火皆是如此,那义学里面和璟儿一样大的小孩子们,他们晚上要如何读书?”
  燕璟抬起小脑袋,目光灼灼地望着祝澜。
  “小姨,璟儿想多买一些蜡烛捐给义学,可以吗?”
  “可以啊。”祝澜在她身边坐下,托腮问她,“璟儿打算出多少钱?”
  燕璟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只有路上买的一件普通衣裳,她虽然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却也知道这衣裳应该不大值钱。
  燕璟憋红了一张小脸,许久才憋出一句:
  “璟儿会写字,可以帮人抄书赚钱。”
  祝澜点点头,认真帮她算了起来。
  “一根蜡烛二十文,一卷手抄书的价格是八百文,按照璟儿的速度,抄写一卷书需要七日左右,而一卷书可以换取四十根蜡烛。也就是说——
  璟儿连续抄写七日的书,能够为一所义学换来一个月的蜡烛。”
  燕璟眨巴两下大眼睛。
  祝澜:“而我大梁共有义学两千余所……”
  燕璟的眼睛里直接没有光了。
  她苦着脸一头栽进祝澜怀里,体会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绝望滋味。
  祝澜摸着她的小脑袋,想了想,轻声道:
  “璟儿,世上除了义学的孩子们,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还有许多正义需要伸张。
  你愿意帮他们吗?”
  燕璟瘪着小嘴,委屈道:
  “璟儿想帮,可璟儿不是哪吒,抄不了那么多书……”
  “若有另一条路,会比抄书艰难千倍万倍,却可以帮助到全天下的人,璟儿会愿意么?”
  燕璟有些迷茫,她不明白祝澜说的是什么,这样的事,大抵只有神仙和父皇才能做到吧?
  她歪着脑袋想了许久,缓慢却又坚定地点了点头,对祝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