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女领主 第49节
“差不多尺寸的大胸针,最近我还在路易莎那儿见到过一枚,那是一枚星形大胸针。”伊娃稍微比划了一下形状,接着说:“相比起现在很多胸针依旧用金银花丝等工艺编织复杂的装饰,那枚胸针完全突出了宝石。”
“为此,宝石也完全放弃了包镶,最多只用爪镶,几乎让人忽略了胸针底盘使用的金银。”
在中世纪早期,相比起难以加工的宝石,美丽、昂贵、柔软易塑形的金银,尤其是金子,才是贵族首饰的主角。金银匠可以尽情利用金银呈现自己的设计,那时就连王冠,多数也就是一个素金的宽面冠冕!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现在为止,金银匠依旧在珠宝制作中占据主导,宝石匠主要打配合。
但到此时,事情其实已经有了变化。尤其是在胸针这种小而精美的首饰上,宝石开始成为主角,贵金属退居到了背景位置。
复杂一些的,就像伊娃提到的那枚星形大胸针,正面看满满都是祖母绿、紫水晶和珍珠,只有珠宝与珠宝的间隙,才能看到金银的地盘。简洁一些的,就普遍是中间一颗大宝石,轮廓边再围镶一圈小珍珠,这其实已经很有后世珠宝的风格了。
这样新风格的珠宝无疑更有冲击力,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事实上,就算是这枚圆盘形大胸针,也很难说没有受到那种风格的影响——除了小巧的花丝工艺人像、兽像,这枚胸针镶嵌的宝石虽然相对分散,没有满镶,但已经呈现出宝石做主角、贵金属背景化的风尚了。
“那是新流行的风格吗?”伯爵夫人听伊娃这样说,随口问道。
一旁的侍女道:“似乎是这样,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风格……这是最近来到特鲁瓦的罗兰西金银匠才会做的,其中最出色的一个,听说来自维罗纳。路易莎郡主很欣赏他,给他下了很多订单。真不愧是罗兰西的金银匠,和我们这儿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镜框制作需要不少金银匠,最近几个月涌入特鲁瓦的金银匠,比过去一百年加起来还多呢!
维罗纳是地处罗兰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比不上最出名的几座名城,但也历史悠久。而且这座城市离尼斯很近,还直通罗马,有‘罗兰西门户’之称——就连‘维罗纳’这个名字,在拉丁语中也有‘高雅’的内涵。
这样发展不错,又极具文化积累的城市,金银匠技艺和审美都突出,一点儿也不奇怪。
“我喜欢这种风格的首饰,或许我们应该雇一个会制作这类风格首饰的金银匠。”伊娃不假思索地说。
对此伯爵夫人没什么意见,在吩咐侍女安排这件事之余,只是随口询问:“你的学习进度怎么样了?对婚礼的准备,嫁妆很重要,你学习的内容也很重要……至少语言和礼仪方面得无可挑剔才行。”
伯爵夫人还警告伊娃:“你不会想要和自己的丈夫语言不通,宫廷中其他人说话也根本听不懂,自己的礼仪还受嘲笑的。”
“拉丁语我本来就会一些。”说到这个,伊娃露出为难的表情,勉勉强强说道。
拉丁文是此时的通用文字,这一点无可置疑,但要说拉丁语是通用语言,这就不一定了。文字落到纸面上,比较容易统一,各地的拉丁文还能差不多。可语言?即使说的都是拉丁语,也是‘十里不同音’了。
而且,各地的贵族,或许书面用语大部分都是拉丁文,可日常说话还是用本地语言更多。这就导致,哪怕是不标准的拉丁语,很多贵族也很难说流利,基本就是勉强用来交流的程度。伊娃说自己会一些,那是布鲁多宫廷教育的成果,要说多擅长,那是真没有。
“拉丁语不重要!没有人会和本国人一直说拉丁语的!”伯爵夫人强调了一遍,又指出了伊娃试图糊弄过去的关键:“你最应该认真学的是波拉格人的语言……我想,我该问问你的语言老师了,关于你的学习进度。”
“妈妈!您太严厉了,我怎么可能几个月之内,就学会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波拉格人的语言,甚至和慕伯汉大部分地区都不同……他们讲斯拉夫人的话,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嫁到说斯拉夫话的地方,这更不是什么主流语言。”伊娃忍不住叫苦。
布鲁多因为东临慕伯汉,交流比较多,也是实际需要,贵族们多少会有点儿慕伯汉语底子。但问题是,波拉格虽然属于慕伯汉地区,但他们的主体民族完全不一样,是被认为是蛮族的斯拉夫人,所以语言差别非常大。
此时的西方世界,语言种类不少,贵族们往往会掌握几门外语。除了作为标准语的拉丁语外,首选当然是几大强国的语言,其中就包括瓦松的语言。至于蛮族的语言斯拉夫语,至少和他们交集不多的瓦松贵族,基本是不会学的。
对于伊娃来说,这真是一门毫无基础的语言啊!
“或许,波拉格的宫廷中,说慕伯汉地区的语言比较多呢?”伊娃怀抱着这个希望。
“是的,他们说慕伯汉的语言,但更经常说自己的语言,尤其是私下交流时……如果你不想在宫廷中落入被孤立的境地,就不能不学!”伯爵夫人严厉地看了伊娃一眼。
伊娃急切地需要摆脱这个对她来说,过于难熬的场面。而实在没法反对伯爵夫人这样要求的她,只能转移话题道:“您说的完全正确,我会认真学习波拉格人的语言的……其实除了语言之外,我的波拉格宫廷礼仪学的很不错。”
此时各国宫廷礼仪肯定是有不同的,但各国贵族往来的也频繁,所以礼仪从根底上差不了太多。伊娃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学起来肯定得心应手——最难不过是作为一个‘王后’,而不是伯爵千金,她有一些新东西需要学。
趁着伯爵夫人对她礼仪学习情况不置可否时,伊娃赶紧对一旁的侍女说:“您刚刚说了,制作那种新风格首饰的工匠,大多来自罗兰西,其中最出色的一个,路易莎也给他下了不少订单?我看,也不用再挑选了,就让他为我制作一些新风格的首饰吧!”
侍女看了看伊娃,有些迟疑:“那个金银匠吗……但他自从来到特鲁瓦就十分受欢迎,订单工期早就排到明年了——”
伊娃干脆打断她:“那就让那个金银匠将我的订单提前,这难道不可以吗?”
即使已经下订单的都是贵族,作为布鲁多领主唯二的女儿之一,伊娃要求自己的订单提前,其他人大多也不会和她争。这一方面是看伯爵的面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她马上就要结婚了,结婚对象还是一位国王。
不论古今中外,大家都对正备婚的年轻人有‘优待’呢!
“其他人或许没问题,可……路易莎郡主……”侍女之前迟疑也是因为这个。
路易莎也是巴尔扎克伯爵的女儿,还是作为继承人的长女,身份上不用让着伊娃。另外,大家都知道的,路易莎倒不是会针对伊娃,但她也不是那种会惯着伊娃的。伊娃如果招惹她,她可不会管什么伊娃马上要嫁人了……
“那有什么!她的首饰又不用赶在秋天来到之前制作完毕,可我秋天就要结婚了,她难道不应该让一次我吗?”听到侍女提到路易莎,伊娃简直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就差跳起来了!
过去,伊娃其实一直隐隐有些怕路易莎,她只是不承认这一点。现在的话,其实还是有点儿怕。但一想到自己马上就是王后了,等到结婚后,路易莎见到她甚至要给她行礼,她又腰杆子硬了不少。
将自己的订单插队到路易莎前面什么的,甚至和喜欢的珠宝没那么相关,这件事本身就让她很想做了……仿佛只要做到,就能证明什么一样。
第69章 穿越中世纪069
“……首饰订单……?”路易莎听到有人向自己禀报这件事, 短暂地茫然了一下。意识到指的是哪个金银匠那里的订单后(她在不止一个金银匠那里都有订单),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去告诉匠师,就先做伊娃的订单吧。”路易莎摆了摆手:“毕竟她就要做新娘了, 可比我急等着要用。”
路易莎的确不惯着伊娃,但也不是真要和对方针锋相对。想到对方才13岁就要结婚,心里又多了点同情,也就不说什么了……更何况, 路易莎最近忙着特鲁瓦城市改造的事,也没精力关心什么珠宝首饰。
是的, 就是‘城市改造’。说城市改造, 或许说的太大了,但意思是差不多的意思——路易莎很早就发现,此时城市居民的生活充满了种种不便,城市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极其低下!有心想要做点儿什么了。
只不过,要做这种事,必须得有一定威望。毕竟对上, 这是没法直接看到收益的,付出的成本却看得见。而对下呢,要做事也难免扰民!普通市民不见得能看到一些长远规划的好处(或者看到了,但不在意),眼前的打扰却是看得见的!
所以城市改造这种事,不是强力人物,根本没法推动!
到现在,路易莎总算觉得自己有资本做这件事了。
作为布鲁多继承人, 她地位稳固。其次,她和布鲁多的头头脑脑也算是大体认识了,见面三分情, 不至于很多事要去做,连‘衙门’大门都找不到。再然后,市民们,尤其是特鲁瓦的市民们,都知道有‘路易莎郡主’这么个人,彼此之间多少能有基础的信任……
当然,她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可用的下属,这也很重要。不然她怎么做事呢?难道都得自己亲力亲为吗?那把她一个人分成好几个,都忙不过来吧。
路易莎是去年年底,趁着巴尔扎克伯爵为玻璃镜带来的巨大利润高兴的时候,请求的城市改造,而且先局限在特鲁瓦。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在特鲁瓦人头最熟,最有威望,比较有底气。另一方面,也是怕一下步子迈太大,所以先从特鲁瓦做起,积攒一些经验再说其他城市。
另外,这也有利于说服巴尔扎克伯爵……改造一座城市的花费,肯定比同时开工数座更小。而且特鲁瓦作为布鲁多的‘首府’所在,也是伯爵呆的比较多的城市,他当然也更有意愿将这里建设得好一些。
事实上,作为封建统治者,都是有将领地建设得更美好的意愿的。因为领地之内都是自己的‘私产’,建设得好,哪怕没有直接利益,看着也舒心啊!这也是封建君主比买办阶级多少正义一些的原因,毕竟封建君主大多还要想着建设好自己的土地,买办就纯粹是卖国了,帮着外国人剥削本国的资源和人民。
之所以此时领主们的封地建设那么差,问题的关键还是没钱。没钱的话,那再有意愿搞建设,也只能先往后等等。
“真的没法仿照罗马的供水系统,修建沟渠、预埋管道……”一个教堂神甫明知道这件事没希望了,还是要过来向路易莎确定。
路易莎肯定地点头,让对方死心:“没办法,神甫,真的很遗憾,但没办法……那样成本太高了,以伯爵批准的改造资金,根本做不到——往好处想,特鲁瓦城并不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本来成本巨大的罗马式供水系统,就不是非要不可的。”
这位神甫年轻的时候显然去罗马朝圣并学习过,对那儿自古罗马遗留下来的,还在发挥作用的供水系统印象深刻。出于对罗马的向往,以及生活方便的实际需要,他都有想法在特鲁瓦城搞同样的供水系统。
要说路易莎支不支持先进且惠民的供水系统,路易莎肯定是支持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伯爵给的改造资金就那么多,这样费钱且紧迫性不足的工程自然就排到了很靠后的位置——其实对中世纪的中、大城市来说,供水一直是主要民生问题之一。
但在布鲁多,这个问题倒没那么大,至少没那么突出。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水网密布的平原,甚至有很多耕地都是改造沼泽得到的……
对特鲁瓦来说,水的问题不在取水是否方便、充足,而在于水是否干净——规模稍大一些城市,其实都有这个问题。但很多城市甚至轮不到考虑这个,他们得先解决水的基本供应(这里不是说大家都没水用了,而是获取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较高),才能讨论怎么获取更干净的水源。
而如果目标是干净的水,其实供水系统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除非是从远离城市的上游河流引流,不然还是不干净。只是这样的话,成本就更高了,运水损失也大。
“按照计划,在城内挖掘32口喷泉和水井,已经足够普通市民生活用水了。”路易莎给神甫看了标注了挖井点的特鲁瓦城市地图:“我已经派挖井人在城里看过了,这些点都是可以挖出水的。分布在城里各处,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在很近的地方打到水。”
此时城市供水,无非靠河流、泉眼、水井,以及人工运水。
河流就不用说了,特鲁瓦城其实不缺,但城里不是所有人都住在离河流很近的地方。另外,以现在城市的排污方式,凡是有办法的都不愿意将河流当做饮用水源——河流是几乎所有脏污的归宿,从粪便到垃圾,即便清出城了,也只是在城外的河流中倾倒而已。
所以从河流想办法是不太可能了。
至于人工运水,就是城市市场自发出现的运水者。因为是要出钱的水,市民只有单吃的水会用它,再或者就是很缺水的城市,不得不用它……考虑到人工运水的经济负担、效率,这着实没什么前途。
尤其是特鲁瓦城的地下水位并不低,挖水还是很方便的,那肯定是选挖水了。
其实这是一个投入不多,立刻能大大提高居民生活便利程度的举措——特鲁瓦城大概有5千多个家庭,分布在大大小小六七十个社区。其中除去离干净水源地比较近的(譬如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或者本区内就有天然泉眼的),以及有钱人聚集的社区(他们的宅邸中往往自有水井,没有水井的,也自有仆人每天打水),就还有32个社区。
所谓32口喷泉和水井,就是这么来的,每个社区都能有一口。
社区内能找到泉眼的,就挖喷泉,这可不是后世城市里常见的观赏用喷泉,而是取水用的喷泉。一些西方古代老城,还能见到,就往往会修一个大水缸大小的池子,清泉汩汩而出,人们就在喷泉池里取水。
找不到泉眼,就退而求其次挖井。水井打水要比喷泉费力一些,得用辘轳摇上去,但不管怎么说,都比每天走不算短的路挑水强得多。
挖水的前期工作早就做好了,路易莎现在和特鲁瓦市政府,以及城里说得上话的人一说。32口喷泉和水井,很快由6组挖井人同时开挖——本身早就选好了点,物料、工人一到齐,喷泉和水井不到一个月就弄好了。
这期间,市民们是看在眼里的:路易莎这次全城挖井,完全是给大家的福利,没有收取金钱,也没有让大家出劳役。而且这真是一件能惠及到底层市民的事儿,而不像过去,好事总轮不到下头。
每天用水时就会想到路易莎的恩惠,这其实极大增强了大家对路易莎的信任……之后路易莎要做什么,得到配合就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了。
而路易莎选择的第二项工程,则和厕所、垃圾倾倒有关——换个说法,这就是要搞卫生治理。
每个来到中世纪城市的现代人,绝对会对肮脏的城市印象深刻……但实际上,中世纪的城市不该这么脏才对。这时候城市规模还小,没有工业社会的大量污染,市民也没有那么多需要抛弃的日常垃圾……即使没有下水道排污,也不该脏成那样,具体可以参考华夏的古代城市。
华夏古代也有比较脏的城市,但那一般就是几个大城,而且是城址数百年不变、也繁荣了数百年的大城。看古代记载,真和西方古代记载的肮脏城市差不多,一样有‘屎山’、‘大恶臭’、被垃圾堵塞的明渠、盐卤化的土地、污染的地下水……
和中世纪这种小几万,甚至几千人口,就脏兮兮的城市,完全不是一个情况啊!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大而化之地说,就是体制问题了。华夏古代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虽然后面说‘皇权不下乡’,但对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那还是比较有掌控力的,全套官府衙门也都在城市里。
治理城市是有动力,有能力,更有必要的。
西方中世纪就不是了,对于领主来说,乡下地区才是最好的。至于城市,他们离不开城市带来的服务、财富等。但另一方面,作为统治能力欠费,就喜欢最简单的土地经济的军事贵族,他们又抗拒城市的活力、流动性。
更多时候,他们都假装看不到城市,只是在需要收税的时候才会看向城市。而有些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所以历史上,城市大多依靠主教维持住了稳定。这也是现在很多城市,其实际统治者依旧是本城主教的原因。
这种政治传统,又怎么能指望封建领主有动力、有能力去治理好城市呢?也不怪城市总是怨恨自己头上的贵族领主——总是从城市榨取财富,却从没有真正建设过城市。
至于说,古代华夏城市和中世纪城市画风不同,具体的原因,那就是大家都说的很多的那些了。其中之一,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粪便的处理……华夏古代的劳动人民,堆肥技艺高超,对粪肥的利用是非常极致的。中世纪的人们虽然也用粪肥,但并不重视。
结果就是,粪肥的价格不高,至少要特意运输粪肥去田间,是没有人做这个的。一般也就是从城里拉出来的粪便,恰好城郊不远有耕地,就会泼洒在土地上(都不知道积攒了多久了,不是新鲜的,倒也不用担心烧苗什么的)。不然的话,那些粪便的归宿也就是河流了。
是的,此时当然会把粪便收集起来,拉出城去,不然城里早就没有下脚的地方了。至于为什么还那么常见粪便,只能说这是个麻烦事儿,效率不高,处理总赶不上生产制造的。再就是厕所缺乏,中世纪人又没有现代人的卫生常识,随地解决也不奇怪。
有鉴于此,路易莎和下属讨论了一番,在特鲁瓦城内选定了22个人流量很大、随地大小便现象格外严重的地点修建了公共厕所。这些公厕,每个有6到20个马桶不等——是的,路易莎没有让人修厕坑,而是选择了马桶。
厕坑的好处是可以多用些日子,不必每天清理,比较省事儿。但问题是,公厕的话,肯定是要雇专人长期清理的,根本不用考虑‘省事’的问题。而且那么多间公厕,每天都要清理的话,全都收一遍,还攒不出一整车拉走?
而一旦转过这个念头,就能明白用马桶的好处。
首先,马桶比厕坑好清理!一个又大又深的厕坑,要大致清理完毕,是能够让清理的工人,以及附近居民、行人都崩溃的!马桶就不同了,直接担到车上、盖上桶盖,运走完事。之后在城外开阔地带清洗马桶什么的,也比掏厕坑轻松到不知道哪儿去了!
感觉‘轻松’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这一套才能运转顺畅,每天都按部就班做起来,不会有积攒。像厕坑那样,谁也不想动,一天天下来,可想而知会有多糟糕。
其次,这样可以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中世纪城市的厕坑好一点的用砖石砌成,差一些的直接挖个土坑了事,而哪怕是砖石厕坑也不会用砂浆涂抹。换句话说,粪水是会沁入土壤的……市民们不在意污染地下水什么的,甚至没有这个意识。他们普遍还觉得‘水分’沁入土壤还挺好,这样厕坑可用更久再清理。
另外,还有很有名的,利用河流做天然的厕坑——将厕所建在河边或者桥上,尤其是桥上,从桥下经过的船,有时就会遇到‘屎雨’。这种,一向是后世现代人嘲笑中世纪时,常见的大无语场景之一。
而这,显然是对水体的极大污染……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超过限度后,那就难绷了。
流经特鲁瓦的河流就有污染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特鲁瓦城的皮革加工业非常兴盛,甚至有一整个街区为硝皮匠占据,他们一般加工羊皮——布鲁多自古就是丰饶之地,土地种植谷物产生的盈余足够多,于是就有土地可以用来经营葡萄园,另外牧场也挺多。
葡萄园对应的当然是葡萄酒酿造业,牧场对应的是养羊业。而养羊带来的就是本土毛纺织和羊皮加工的兴旺发达,如普罗万,是远近知名的毛纺织中心。又譬如特鲁瓦,每年的集市出售大量皮革、毛皮、生皮,除了外地来货,也有大量的本城生产。
而一旦和皮革产业扯上关系,可想而知会有多脏多臭多大污染!即使已经尽力将硝皮匠们安排到城市下游了,河流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情况,市民往河中倾倒垃圾、粪便,也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路易莎很难改变其他人在这些事上的认知,更无法让市民们彻底改变自家的排污方式(这要花钱的),也就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了。
“……这是必须一直做下去,公厕也需要长期维护,最好专门成立一个‘清洁公司’。由清洁公司承包公厕清洁工作,市政府拨款付账……伯爵已经出了建公共厕所的钱,市政府不能一毛不拔。”路易莎在视察还未运行的公厕时,对特鲁瓦市长提出了要求。
“为此,宝石也完全放弃了包镶,最多只用爪镶,几乎让人忽略了胸针底盘使用的金银。”
在中世纪早期,相比起难以加工的宝石,美丽、昂贵、柔软易塑形的金银,尤其是金子,才是贵族首饰的主角。金银匠可以尽情利用金银呈现自己的设计,那时就连王冠,多数也就是一个素金的宽面冠冕!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现在为止,金银匠依旧在珠宝制作中占据主导,宝石匠主要打配合。
但到此时,事情其实已经有了变化。尤其是在胸针这种小而精美的首饰上,宝石开始成为主角,贵金属退居到了背景位置。
复杂一些的,就像伊娃提到的那枚星形大胸针,正面看满满都是祖母绿、紫水晶和珍珠,只有珠宝与珠宝的间隙,才能看到金银的地盘。简洁一些的,就普遍是中间一颗大宝石,轮廓边再围镶一圈小珍珠,这其实已经很有后世珠宝的风格了。
这样新风格的珠宝无疑更有冲击力,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事实上,就算是这枚圆盘形大胸针,也很难说没有受到那种风格的影响——除了小巧的花丝工艺人像、兽像,这枚胸针镶嵌的宝石虽然相对分散,没有满镶,但已经呈现出宝石做主角、贵金属背景化的风尚了。
“那是新流行的风格吗?”伯爵夫人听伊娃这样说,随口问道。
一旁的侍女道:“似乎是这样,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风格……这是最近来到特鲁瓦的罗兰西金银匠才会做的,其中最出色的一个,听说来自维罗纳。路易莎郡主很欣赏他,给他下了很多订单。真不愧是罗兰西的金银匠,和我们这儿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镜框制作需要不少金银匠,最近几个月涌入特鲁瓦的金银匠,比过去一百年加起来还多呢!
维罗纳是地处罗兰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比不上最出名的几座名城,但也历史悠久。而且这座城市离尼斯很近,还直通罗马,有‘罗兰西门户’之称——就连‘维罗纳’这个名字,在拉丁语中也有‘高雅’的内涵。
这样发展不错,又极具文化积累的城市,金银匠技艺和审美都突出,一点儿也不奇怪。
“我喜欢这种风格的首饰,或许我们应该雇一个会制作这类风格首饰的金银匠。”伊娃不假思索地说。
对此伯爵夫人没什么意见,在吩咐侍女安排这件事之余,只是随口询问:“你的学习进度怎么样了?对婚礼的准备,嫁妆很重要,你学习的内容也很重要……至少语言和礼仪方面得无可挑剔才行。”
伯爵夫人还警告伊娃:“你不会想要和自己的丈夫语言不通,宫廷中其他人说话也根本听不懂,自己的礼仪还受嘲笑的。”
“拉丁语我本来就会一些。”说到这个,伊娃露出为难的表情,勉勉强强说道。
拉丁文是此时的通用文字,这一点无可置疑,但要说拉丁语是通用语言,这就不一定了。文字落到纸面上,比较容易统一,各地的拉丁文还能差不多。可语言?即使说的都是拉丁语,也是‘十里不同音’了。
而且,各地的贵族,或许书面用语大部分都是拉丁文,可日常说话还是用本地语言更多。这就导致,哪怕是不标准的拉丁语,很多贵族也很难说流利,基本就是勉强用来交流的程度。伊娃说自己会一些,那是布鲁多宫廷教育的成果,要说多擅长,那是真没有。
“拉丁语不重要!没有人会和本国人一直说拉丁语的!”伯爵夫人强调了一遍,又指出了伊娃试图糊弄过去的关键:“你最应该认真学的是波拉格人的语言……我想,我该问问你的语言老师了,关于你的学习进度。”
“妈妈!您太严厉了,我怎么可能几个月之内,就学会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波拉格人的语言,甚至和慕伯汉大部分地区都不同……他们讲斯拉夫人的话,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嫁到说斯拉夫话的地方,这更不是什么主流语言。”伊娃忍不住叫苦。
布鲁多因为东临慕伯汉,交流比较多,也是实际需要,贵族们多少会有点儿慕伯汉语底子。但问题是,波拉格虽然属于慕伯汉地区,但他们的主体民族完全不一样,是被认为是蛮族的斯拉夫人,所以语言差别非常大。
此时的西方世界,语言种类不少,贵族们往往会掌握几门外语。除了作为标准语的拉丁语外,首选当然是几大强国的语言,其中就包括瓦松的语言。至于蛮族的语言斯拉夫语,至少和他们交集不多的瓦松贵族,基本是不会学的。
对于伊娃来说,这真是一门毫无基础的语言啊!
“或许,波拉格的宫廷中,说慕伯汉地区的语言比较多呢?”伊娃怀抱着这个希望。
“是的,他们说慕伯汉的语言,但更经常说自己的语言,尤其是私下交流时……如果你不想在宫廷中落入被孤立的境地,就不能不学!”伯爵夫人严厉地看了伊娃一眼。
伊娃急切地需要摆脱这个对她来说,过于难熬的场面。而实在没法反对伯爵夫人这样要求的她,只能转移话题道:“您说的完全正确,我会认真学习波拉格人的语言的……其实除了语言之外,我的波拉格宫廷礼仪学的很不错。”
此时各国宫廷礼仪肯定是有不同的,但各国贵族往来的也频繁,所以礼仪从根底上差不了太多。伊娃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学起来肯定得心应手——最难不过是作为一个‘王后’,而不是伯爵千金,她有一些新东西需要学。
趁着伯爵夫人对她礼仪学习情况不置可否时,伊娃赶紧对一旁的侍女说:“您刚刚说了,制作那种新风格首饰的工匠,大多来自罗兰西,其中最出色的一个,路易莎也给他下了不少订单?我看,也不用再挑选了,就让他为我制作一些新风格的首饰吧!”
侍女看了看伊娃,有些迟疑:“那个金银匠吗……但他自从来到特鲁瓦就十分受欢迎,订单工期早就排到明年了——”
伊娃干脆打断她:“那就让那个金银匠将我的订单提前,这难道不可以吗?”
即使已经下订单的都是贵族,作为布鲁多领主唯二的女儿之一,伊娃要求自己的订单提前,其他人大多也不会和她争。这一方面是看伯爵的面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她马上就要结婚了,结婚对象还是一位国王。
不论古今中外,大家都对正备婚的年轻人有‘优待’呢!
“其他人或许没问题,可……路易莎郡主……”侍女之前迟疑也是因为这个。
路易莎也是巴尔扎克伯爵的女儿,还是作为继承人的长女,身份上不用让着伊娃。另外,大家都知道的,路易莎倒不是会针对伊娃,但她也不是那种会惯着伊娃的。伊娃如果招惹她,她可不会管什么伊娃马上要嫁人了……
“那有什么!她的首饰又不用赶在秋天来到之前制作完毕,可我秋天就要结婚了,她难道不应该让一次我吗?”听到侍女提到路易莎,伊娃简直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就差跳起来了!
过去,伊娃其实一直隐隐有些怕路易莎,她只是不承认这一点。现在的话,其实还是有点儿怕。但一想到自己马上就是王后了,等到结婚后,路易莎见到她甚至要给她行礼,她又腰杆子硬了不少。
将自己的订单插队到路易莎前面什么的,甚至和喜欢的珠宝没那么相关,这件事本身就让她很想做了……仿佛只要做到,就能证明什么一样。
第69章 穿越中世纪069
“……首饰订单……?”路易莎听到有人向自己禀报这件事, 短暂地茫然了一下。意识到指的是哪个金银匠那里的订单后(她在不止一个金银匠那里都有订单),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去告诉匠师,就先做伊娃的订单吧。”路易莎摆了摆手:“毕竟她就要做新娘了, 可比我急等着要用。”
路易莎的确不惯着伊娃,但也不是真要和对方针锋相对。想到对方才13岁就要结婚,心里又多了点同情,也就不说什么了……更何况, 路易莎最近忙着特鲁瓦城市改造的事,也没精力关心什么珠宝首饰。
是的, 就是‘城市改造’。说城市改造, 或许说的太大了,但意思是差不多的意思——路易莎很早就发现,此时城市居民的生活充满了种种不便,城市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极其低下!有心想要做点儿什么了。
只不过,要做这种事,必须得有一定威望。毕竟对上, 这是没法直接看到收益的,付出的成本却看得见。而对下呢,要做事也难免扰民!普通市民不见得能看到一些长远规划的好处(或者看到了,但不在意),眼前的打扰却是看得见的!
所以城市改造这种事,不是强力人物,根本没法推动!
到现在,路易莎总算觉得自己有资本做这件事了。
作为布鲁多继承人, 她地位稳固。其次,她和布鲁多的头头脑脑也算是大体认识了,见面三分情, 不至于很多事要去做,连‘衙门’大门都找不到。再然后,市民们,尤其是特鲁瓦的市民们,都知道有‘路易莎郡主’这么个人,彼此之间多少能有基础的信任……
当然,她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可用的下属,这也很重要。不然她怎么做事呢?难道都得自己亲力亲为吗?那把她一个人分成好几个,都忙不过来吧。
路易莎是去年年底,趁着巴尔扎克伯爵为玻璃镜带来的巨大利润高兴的时候,请求的城市改造,而且先局限在特鲁瓦。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在特鲁瓦人头最熟,最有威望,比较有底气。另一方面,也是怕一下步子迈太大,所以先从特鲁瓦做起,积攒一些经验再说其他城市。
另外,这也有利于说服巴尔扎克伯爵……改造一座城市的花费,肯定比同时开工数座更小。而且特鲁瓦作为布鲁多的‘首府’所在,也是伯爵呆的比较多的城市,他当然也更有意愿将这里建设得好一些。
事实上,作为封建统治者,都是有将领地建设得更美好的意愿的。因为领地之内都是自己的‘私产’,建设得好,哪怕没有直接利益,看着也舒心啊!这也是封建君主比买办阶级多少正义一些的原因,毕竟封建君主大多还要想着建设好自己的土地,买办就纯粹是卖国了,帮着外国人剥削本国的资源和人民。
之所以此时领主们的封地建设那么差,问题的关键还是没钱。没钱的话,那再有意愿搞建设,也只能先往后等等。
“真的没法仿照罗马的供水系统,修建沟渠、预埋管道……”一个教堂神甫明知道这件事没希望了,还是要过来向路易莎确定。
路易莎肯定地点头,让对方死心:“没办法,神甫,真的很遗憾,但没办法……那样成本太高了,以伯爵批准的改造资金,根本做不到——往好处想,特鲁瓦城并不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本来成本巨大的罗马式供水系统,就不是非要不可的。”
这位神甫年轻的时候显然去罗马朝圣并学习过,对那儿自古罗马遗留下来的,还在发挥作用的供水系统印象深刻。出于对罗马的向往,以及生活方便的实际需要,他都有想法在特鲁瓦城搞同样的供水系统。
要说路易莎支不支持先进且惠民的供水系统,路易莎肯定是支持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伯爵给的改造资金就那么多,这样费钱且紧迫性不足的工程自然就排到了很靠后的位置——其实对中世纪的中、大城市来说,供水一直是主要民生问题之一。
但在布鲁多,这个问题倒没那么大,至少没那么突出。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水网密布的平原,甚至有很多耕地都是改造沼泽得到的……
对特鲁瓦来说,水的问题不在取水是否方便、充足,而在于水是否干净——规模稍大一些城市,其实都有这个问题。但很多城市甚至轮不到考虑这个,他们得先解决水的基本供应(这里不是说大家都没水用了,而是获取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较高),才能讨论怎么获取更干净的水源。
而如果目标是干净的水,其实供水系统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除非是从远离城市的上游河流引流,不然还是不干净。只是这样的话,成本就更高了,运水损失也大。
“按照计划,在城内挖掘32口喷泉和水井,已经足够普通市民生活用水了。”路易莎给神甫看了标注了挖井点的特鲁瓦城市地图:“我已经派挖井人在城里看过了,这些点都是可以挖出水的。分布在城里各处,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在很近的地方打到水。”
此时城市供水,无非靠河流、泉眼、水井,以及人工运水。
河流就不用说了,特鲁瓦城其实不缺,但城里不是所有人都住在离河流很近的地方。另外,以现在城市的排污方式,凡是有办法的都不愿意将河流当做饮用水源——河流是几乎所有脏污的归宿,从粪便到垃圾,即便清出城了,也只是在城外的河流中倾倒而已。
所以从河流想办法是不太可能了。
至于人工运水,就是城市市场自发出现的运水者。因为是要出钱的水,市民只有单吃的水会用它,再或者就是很缺水的城市,不得不用它……考虑到人工运水的经济负担、效率,这着实没什么前途。
尤其是特鲁瓦城的地下水位并不低,挖水还是很方便的,那肯定是选挖水了。
其实这是一个投入不多,立刻能大大提高居民生活便利程度的举措——特鲁瓦城大概有5千多个家庭,分布在大大小小六七十个社区。其中除去离干净水源地比较近的(譬如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或者本区内就有天然泉眼的),以及有钱人聚集的社区(他们的宅邸中往往自有水井,没有水井的,也自有仆人每天打水),就还有32个社区。
所谓32口喷泉和水井,就是这么来的,每个社区都能有一口。
社区内能找到泉眼的,就挖喷泉,这可不是后世城市里常见的观赏用喷泉,而是取水用的喷泉。一些西方古代老城,还能见到,就往往会修一个大水缸大小的池子,清泉汩汩而出,人们就在喷泉池里取水。
找不到泉眼,就退而求其次挖井。水井打水要比喷泉费力一些,得用辘轳摇上去,但不管怎么说,都比每天走不算短的路挑水强得多。
挖水的前期工作早就做好了,路易莎现在和特鲁瓦市政府,以及城里说得上话的人一说。32口喷泉和水井,很快由6组挖井人同时开挖——本身早就选好了点,物料、工人一到齐,喷泉和水井不到一个月就弄好了。
这期间,市民们是看在眼里的:路易莎这次全城挖井,完全是给大家的福利,没有收取金钱,也没有让大家出劳役。而且这真是一件能惠及到底层市民的事儿,而不像过去,好事总轮不到下头。
每天用水时就会想到路易莎的恩惠,这其实极大增强了大家对路易莎的信任……之后路易莎要做什么,得到配合就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了。
而路易莎选择的第二项工程,则和厕所、垃圾倾倒有关——换个说法,这就是要搞卫生治理。
每个来到中世纪城市的现代人,绝对会对肮脏的城市印象深刻……但实际上,中世纪的城市不该这么脏才对。这时候城市规模还小,没有工业社会的大量污染,市民也没有那么多需要抛弃的日常垃圾……即使没有下水道排污,也不该脏成那样,具体可以参考华夏的古代城市。
华夏古代也有比较脏的城市,但那一般就是几个大城,而且是城址数百年不变、也繁荣了数百年的大城。看古代记载,真和西方古代记载的肮脏城市差不多,一样有‘屎山’、‘大恶臭’、被垃圾堵塞的明渠、盐卤化的土地、污染的地下水……
和中世纪这种小几万,甚至几千人口,就脏兮兮的城市,完全不是一个情况啊!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大而化之地说,就是体制问题了。华夏古代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虽然后面说‘皇权不下乡’,但对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那还是比较有掌控力的,全套官府衙门也都在城市里。
治理城市是有动力,有能力,更有必要的。
西方中世纪就不是了,对于领主来说,乡下地区才是最好的。至于城市,他们离不开城市带来的服务、财富等。但另一方面,作为统治能力欠费,就喜欢最简单的土地经济的军事贵族,他们又抗拒城市的活力、流动性。
更多时候,他们都假装看不到城市,只是在需要收税的时候才会看向城市。而有些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所以历史上,城市大多依靠主教维持住了稳定。这也是现在很多城市,其实际统治者依旧是本城主教的原因。
这种政治传统,又怎么能指望封建领主有动力、有能力去治理好城市呢?也不怪城市总是怨恨自己头上的贵族领主——总是从城市榨取财富,却从没有真正建设过城市。
至于说,古代华夏城市和中世纪城市画风不同,具体的原因,那就是大家都说的很多的那些了。其中之一,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粪便的处理……华夏古代的劳动人民,堆肥技艺高超,对粪肥的利用是非常极致的。中世纪的人们虽然也用粪肥,但并不重视。
结果就是,粪肥的价格不高,至少要特意运输粪肥去田间,是没有人做这个的。一般也就是从城里拉出来的粪便,恰好城郊不远有耕地,就会泼洒在土地上(都不知道积攒了多久了,不是新鲜的,倒也不用担心烧苗什么的)。不然的话,那些粪便的归宿也就是河流了。
是的,此时当然会把粪便收集起来,拉出城去,不然城里早就没有下脚的地方了。至于为什么还那么常见粪便,只能说这是个麻烦事儿,效率不高,处理总赶不上生产制造的。再就是厕所缺乏,中世纪人又没有现代人的卫生常识,随地解决也不奇怪。
有鉴于此,路易莎和下属讨论了一番,在特鲁瓦城内选定了22个人流量很大、随地大小便现象格外严重的地点修建了公共厕所。这些公厕,每个有6到20个马桶不等——是的,路易莎没有让人修厕坑,而是选择了马桶。
厕坑的好处是可以多用些日子,不必每天清理,比较省事儿。但问题是,公厕的话,肯定是要雇专人长期清理的,根本不用考虑‘省事’的问题。而且那么多间公厕,每天都要清理的话,全都收一遍,还攒不出一整车拉走?
而一旦转过这个念头,就能明白用马桶的好处。
首先,马桶比厕坑好清理!一个又大又深的厕坑,要大致清理完毕,是能够让清理的工人,以及附近居民、行人都崩溃的!马桶就不同了,直接担到车上、盖上桶盖,运走完事。之后在城外开阔地带清洗马桶什么的,也比掏厕坑轻松到不知道哪儿去了!
感觉‘轻松’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这一套才能运转顺畅,每天都按部就班做起来,不会有积攒。像厕坑那样,谁也不想动,一天天下来,可想而知会有多糟糕。
其次,这样可以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中世纪城市的厕坑好一点的用砖石砌成,差一些的直接挖个土坑了事,而哪怕是砖石厕坑也不会用砂浆涂抹。换句话说,粪水是会沁入土壤的……市民们不在意污染地下水什么的,甚至没有这个意识。他们普遍还觉得‘水分’沁入土壤还挺好,这样厕坑可用更久再清理。
另外,还有很有名的,利用河流做天然的厕坑——将厕所建在河边或者桥上,尤其是桥上,从桥下经过的船,有时就会遇到‘屎雨’。这种,一向是后世现代人嘲笑中世纪时,常见的大无语场景之一。
而这,显然是对水体的极大污染……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超过限度后,那就难绷了。
流经特鲁瓦的河流就有污染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特鲁瓦城的皮革加工业非常兴盛,甚至有一整个街区为硝皮匠占据,他们一般加工羊皮——布鲁多自古就是丰饶之地,土地种植谷物产生的盈余足够多,于是就有土地可以用来经营葡萄园,另外牧场也挺多。
葡萄园对应的当然是葡萄酒酿造业,牧场对应的是养羊业。而养羊带来的就是本土毛纺织和羊皮加工的兴旺发达,如普罗万,是远近知名的毛纺织中心。又譬如特鲁瓦,每年的集市出售大量皮革、毛皮、生皮,除了外地来货,也有大量的本城生产。
而一旦和皮革产业扯上关系,可想而知会有多脏多臭多大污染!即使已经尽力将硝皮匠们安排到城市下游了,河流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情况,市民往河中倾倒垃圾、粪便,也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路易莎很难改变其他人在这些事上的认知,更无法让市民们彻底改变自家的排污方式(这要花钱的),也就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了。
“……这是必须一直做下去,公厕也需要长期维护,最好专门成立一个‘清洁公司’。由清洁公司承包公厕清洁工作,市政府拨款付账……伯爵已经出了建公共厕所的钱,市政府不能一毛不拔。”路易莎在视察还未运行的公厕时,对特鲁瓦市长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