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这孩子,我还没当上女王,你就让别人叫你女王。”裹儿语气中带有一丝幽怨。
李显道:“要不我也给你取个字?”
裹儿忙摆手,道:“我喜欢我的名字。”李显在她身边坐下,命人进来奉茶,闲话起朝堂的事情来。
第157章 姚崇 三千万钱算什么?
李显最近虽然不大理朝政,但依然有些只言片语随风传入他的耳中。
“最近有御史弹劾寇英,你看到了吗?说他惊扰百姓,弄得清平县人心惶惶,百姓逃亡。”李显问。
这寇英便是姚崇派去试点新税法的县令。
裹儿点头,说:“新税法要按资产把户分为九等,各等户税不同,关于利益,难免要发生争执。”
李显说:“你留意着。”
裹儿回:“这事姚相公接手去做了,阿耶不必担心我,倒要担忧姚相公能不能把压力扛下来。”
李显笑说:“姚崇啊,我还是信任他的。”
父女说了一会子话,韦淇派人来请二人过去用膳,李显和裹儿便去了迎仙宫。
朝堂之上,确实有关新税法的争吵,有人弹劾寇英贪虐百姓,与民争利,人心惶惶,百姓逃亡,应该立即罢新税法。
姚崇回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新法本意在于富者资产多便多纳税,贫者无产便少纳税,使人各安其业,有何不可?”
李显说:“国家财政艰难,姚相公身为户部尚书改革税法是应有之义。既然是试点,但就要试完,看看成果再说。”
那人道:“陛下,清平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朝廷已闻其艰难,若再耽搁下去,只怕是出大问题,说不定激起民变了。”
李显迟疑,裹儿出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姚相公与张御史各持一词,连我也分辨不出,该如何行事了。不如朝廷让博州刺史调查清平县情况,朝廷再商议此事。”
李显道:“就这样,着命博州刺史调查清平县新法实行情况。”
此事议完,又另议别事。散了朝会,大臣各回值房,姚崇和裹儿走在一处。裹儿问:“寇英的新法改革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哦,这人怎么样?”
姚崇笑回:“公主也没有信心?”
裹儿说:“事关重大,总要担心一二。”
姚崇回说:“有家有业的谁愿意抛了根基去外面,能抛下家业的多是资产薄的,这新法又是有利于百姓。一时适应不过来是有的,慢慢就好了。”
裹儿颔首:“也是,他们是被朝廷加税加怕了,生怕税外又生税。”
可是此事并没有平息下去,过了几日,有人弹劾姚崇之子姚彝贪赃枉法,收受贿赂。
裹儿先是不信,这姚崇生活贫苦,仅靠俸禄赏赐生活,神都居大不易,堂堂一国宰相就住了一进的院子。
可是那人说得有鼻子有眼,朝廷派人去查,竟然发现证据确凿。这下子就像苍蝇闻到血腥味,一股脑飞扑过来。
姚崇主持户部多年,又身居宰相,做了许多事,也得罪了不少人,更有人盯着他的位置。
往日有陛下看重,且他一心为朝廷做事,众人奈何不了他,好不容易抓到他的把柄,自然要一举将他拉下来。
姚崇听到这个消息后,头顶恍若炸了焦雷一般,浑身冰凉,差点晕倒。宋璟等人扶起他,默默无言。
姚崇精神恍惚地回到家中,院子不大,留出一条踩实的小道,两侧种着瓜果菜蔬,屋前是棵高大的梧桐树。
姚崇家中并无余财,几乎算得上家徒四壁。他不觉得苦,只要想到自己的一腔才华得以施展,便激动不已。
既然做了宰相,就要做出事业来,千秋万代,留下姓名于汗青之上。但是他那个孽障将这一切都毁了,且不提朝廷百官的威逼,即便陛下留下他,他又如何面对同僚,又如何能秉公执法呢?
姚崇一夜未睡,老妻陪着他熬。姚彝被关进监狱,等待有司裁决。姚崇恨不得从来没有过这个孩子。
次日,姚崇来到值房,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仿佛老了十多岁,周围异样的目光都让他如坐针毡。
自己立身不正,又怎么要求别人公正廉洁呢?姚崇没有脸面留在中书省留了。
皇宫中,李显叫来太子重润和裹儿商议姚崇的去留。这姚崇确实好用,他在这几年,李显从未为国库发过愁。
“这姚崇不能走。”李显道。
重润说:“朝野议论纷纷,只怕留下姚相公,大臣会拿这个一直说事,姚相公做事就难了。”
李显问:“即便处罚了他那个孽障也是一样?”
重润和裹儿都点头,李显长叹一声,又求救似的看向裹儿,问:“你有合适的人推荐吗?”
“张说。”裹儿回道。
李显一时想不起来,便问:“这人是谁?”
重润笑回:“现任广州都督。他当年坚持守完三年的孝,拒绝了裹儿和我的征召。”
李显点头说:“广州虽处岭南,但却是战略要地,须得重臣坐镇。”广州港是海上诸国来华的第一大港口,船舶接天,一望无际,皆用重臣把守。
正说着,忽然有宫人来报:“姚相公求见陛下。”
重润和裹儿对视一眼,纷纷叹了一口气,李显好奇问:“他来做什么,难道过来求情?”
“恐怕不是如此。”裹儿道。
重润:“让他进来,我们也不回避了。”
宫人听见,唤人进来。姚崇看见太子公主均在愣了一下,忙向陛下行礼。
李显唤他起身,“坐吧。”姚崇没有动,从袖中取出一本奏疏,道:“臣教子无方,愧对皇恩,请陛下准臣辞去同平章政事并户部尚书,另任贤明。”
李显吃了一惊,忙道:“这是什么话,姚彝是姚彝,你是你,他犯了朝廷法度,自由朝廷秉公处理,与你有什么相干?”
姚崇闻言无地自容,说:“子不教,父之过。臣教子如此,无颜面对陛下,请陛下准臣辞去职务,闭门思过。”说着,便跪下以额触地,恳求道。
“快把他扶起来。”李显叫道。
不用宫人,重润和裹儿起身过去,扶起姚崇,道:“姚相公这又是何苦。”
姚崇见此,更是羞愧难言,以袖子擦泪,“陛下信任臣,委臣国事,太子和公主更是看重臣。臣……臣愧对陛下,愧对太子、公主。”
李显见他态度如此坚定,顿时手足无措,只得说:“姚相公,你精神不好,不如先回去歇歇,此事再议。”
重润和裹儿都说:“姚相公,你回去再考虑考虑,你走了,这
朝政怎么办?”
姚崇摇头,将奏疏留下,行了一礼,退了出去。裹儿走过去,拿起奏疏,翻看了一眼,递给李显。李显无心看,烦恼不已。
三人散了,路上,重润问:“现在要怎么办?”
裹儿说:“大臣弹劾姚公,意在新法。姚公去了,新法便不了了之,姚公不去,只怕他行事更难。”
“改革真难啊。”重润不禁感慨说。
“利益之争,你死我活,改革从来没有容易的。”裹儿回道。
姚崇回去之后,次日又上一本,请辞相位和户部尚书一职。李显便知强留不得,立刻派人叫来儿女商议。
“你们快想想办法。”李显催道。
裹儿想了想,自荐道:“我来当这个户部尚书,主持新法,本来这事也是我先提的,因姚相公做事老成,又有经验,所以他才接手过去。”
李显忙摇头,说:“姚崇那样的都让他们寻出不是来,更何况是你?不妥不妥。”
裹儿坚持说:“阿耶,你就让我去吧。”
重润说:“阿耶,太宗皇帝像裹儿这么大就当了尚书令,再者有阿耶在,怕什么。”
李显听了,犹豫半响,但他知道人的威望是靠圆满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堆积起来的,不然谁会信服?
就像当年的阿娘,她称帝,海内几近晏然。
就像太平公主,没有人觉得她能挑起江山社稷。
裹儿不怕事,敢任事,能做事,这很好,他何必阻了他的路?
“好吧。”李显叹了一口气,叮嘱:“谁欺负你,你告诉我,我替你出气。”
裹儿闻言,脸上一喜,道:“我知道了。阿耶你如何安置姚相公?”
“你有什么好主意?”李显问。
裹儿说:“杭州百姓屡受潮水之患,工部曾议过修筑捍海塘的事情,也就在这一两年间,不如派姚相公过去。
一来,他心怀百姓,颇具才干,正适合做这事;二来,姚相公监修了海塘,是大功一件,过个两三年再调回神都,那时事态平息,且他已受过罚,自然无人敢多嘴。”
重润道:“这是个好办法。”李显也觉得有理,三人又商议了一番人事变动,除了吏部尚书宋璟以及兵部尚书张仁愿不动外,其他人都换了岗。
李显道:“要不我也给你取个字?”
裹儿忙摆手,道:“我喜欢我的名字。”李显在她身边坐下,命人进来奉茶,闲话起朝堂的事情来。
第157章 姚崇 三千万钱算什么?
李显最近虽然不大理朝政,但依然有些只言片语随风传入他的耳中。
“最近有御史弹劾寇英,你看到了吗?说他惊扰百姓,弄得清平县人心惶惶,百姓逃亡。”李显问。
这寇英便是姚崇派去试点新税法的县令。
裹儿点头,说:“新税法要按资产把户分为九等,各等户税不同,关于利益,难免要发生争执。”
李显说:“你留意着。”
裹儿回:“这事姚相公接手去做了,阿耶不必担心我,倒要担忧姚相公能不能把压力扛下来。”
李显笑说:“姚崇啊,我还是信任他的。”
父女说了一会子话,韦淇派人来请二人过去用膳,李显和裹儿便去了迎仙宫。
朝堂之上,确实有关新税法的争吵,有人弹劾寇英贪虐百姓,与民争利,人心惶惶,百姓逃亡,应该立即罢新税法。
姚崇回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新法本意在于富者资产多便多纳税,贫者无产便少纳税,使人各安其业,有何不可?”
李显说:“国家财政艰难,姚相公身为户部尚书改革税法是应有之义。既然是试点,但就要试完,看看成果再说。”
那人道:“陛下,清平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朝廷已闻其艰难,若再耽搁下去,只怕是出大问题,说不定激起民变了。”
李显迟疑,裹儿出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姚相公与张御史各持一词,连我也分辨不出,该如何行事了。不如朝廷让博州刺史调查清平县情况,朝廷再商议此事。”
李显道:“就这样,着命博州刺史调查清平县新法实行情况。”
此事议完,又另议别事。散了朝会,大臣各回值房,姚崇和裹儿走在一处。裹儿问:“寇英的新法改革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哦,这人怎么样?”
姚崇笑回:“公主也没有信心?”
裹儿说:“事关重大,总要担心一二。”
姚崇回说:“有家有业的谁愿意抛了根基去外面,能抛下家业的多是资产薄的,这新法又是有利于百姓。一时适应不过来是有的,慢慢就好了。”
裹儿颔首:“也是,他们是被朝廷加税加怕了,生怕税外又生税。”
可是此事并没有平息下去,过了几日,有人弹劾姚崇之子姚彝贪赃枉法,收受贿赂。
裹儿先是不信,这姚崇生活贫苦,仅靠俸禄赏赐生活,神都居大不易,堂堂一国宰相就住了一进的院子。
可是那人说得有鼻子有眼,朝廷派人去查,竟然发现证据确凿。这下子就像苍蝇闻到血腥味,一股脑飞扑过来。
姚崇主持户部多年,又身居宰相,做了许多事,也得罪了不少人,更有人盯着他的位置。
往日有陛下看重,且他一心为朝廷做事,众人奈何不了他,好不容易抓到他的把柄,自然要一举将他拉下来。
姚崇听到这个消息后,头顶恍若炸了焦雷一般,浑身冰凉,差点晕倒。宋璟等人扶起他,默默无言。
姚崇精神恍惚地回到家中,院子不大,留出一条踩实的小道,两侧种着瓜果菜蔬,屋前是棵高大的梧桐树。
姚崇家中并无余财,几乎算得上家徒四壁。他不觉得苦,只要想到自己的一腔才华得以施展,便激动不已。
既然做了宰相,就要做出事业来,千秋万代,留下姓名于汗青之上。但是他那个孽障将这一切都毁了,且不提朝廷百官的威逼,即便陛下留下他,他又如何面对同僚,又如何能秉公执法呢?
姚崇一夜未睡,老妻陪着他熬。姚彝被关进监狱,等待有司裁决。姚崇恨不得从来没有过这个孩子。
次日,姚崇来到值房,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仿佛老了十多岁,周围异样的目光都让他如坐针毡。
自己立身不正,又怎么要求别人公正廉洁呢?姚崇没有脸面留在中书省留了。
皇宫中,李显叫来太子重润和裹儿商议姚崇的去留。这姚崇确实好用,他在这几年,李显从未为国库发过愁。
“这姚崇不能走。”李显道。
重润说:“朝野议论纷纷,只怕留下姚相公,大臣会拿这个一直说事,姚相公做事就难了。”
李显问:“即便处罚了他那个孽障也是一样?”
重润和裹儿都点头,李显长叹一声,又求救似的看向裹儿,问:“你有合适的人推荐吗?”
“张说。”裹儿回道。
李显一时想不起来,便问:“这人是谁?”
重润笑回:“现任广州都督。他当年坚持守完三年的孝,拒绝了裹儿和我的征召。”
李显点头说:“广州虽处岭南,但却是战略要地,须得重臣坐镇。”广州港是海上诸国来华的第一大港口,船舶接天,一望无际,皆用重臣把守。
正说着,忽然有宫人来报:“姚相公求见陛下。”
重润和裹儿对视一眼,纷纷叹了一口气,李显好奇问:“他来做什么,难道过来求情?”
“恐怕不是如此。”裹儿道。
重润:“让他进来,我们也不回避了。”
宫人听见,唤人进来。姚崇看见太子公主均在愣了一下,忙向陛下行礼。
李显唤他起身,“坐吧。”姚崇没有动,从袖中取出一本奏疏,道:“臣教子无方,愧对皇恩,请陛下准臣辞去同平章政事并户部尚书,另任贤明。”
李显吃了一惊,忙道:“这是什么话,姚彝是姚彝,你是你,他犯了朝廷法度,自由朝廷秉公处理,与你有什么相干?”
姚崇闻言无地自容,说:“子不教,父之过。臣教子如此,无颜面对陛下,请陛下准臣辞去职务,闭门思过。”说着,便跪下以额触地,恳求道。
“快把他扶起来。”李显叫道。
不用宫人,重润和裹儿起身过去,扶起姚崇,道:“姚相公这又是何苦。”
姚崇见此,更是羞愧难言,以袖子擦泪,“陛下信任臣,委臣国事,太子和公主更是看重臣。臣……臣愧对陛下,愧对太子、公主。”
李显见他态度如此坚定,顿时手足无措,只得说:“姚相公,你精神不好,不如先回去歇歇,此事再议。”
重润和裹儿都说:“姚相公,你回去再考虑考虑,你走了,这
朝政怎么办?”
姚崇摇头,将奏疏留下,行了一礼,退了出去。裹儿走过去,拿起奏疏,翻看了一眼,递给李显。李显无心看,烦恼不已。
三人散了,路上,重润问:“现在要怎么办?”
裹儿说:“大臣弹劾姚公,意在新法。姚公去了,新法便不了了之,姚公不去,只怕他行事更难。”
“改革真难啊。”重润不禁感慨说。
“利益之争,你死我活,改革从来没有容易的。”裹儿回道。
姚崇回去之后,次日又上一本,请辞相位和户部尚书一职。李显便知强留不得,立刻派人叫来儿女商议。
“你们快想想办法。”李显催道。
裹儿想了想,自荐道:“我来当这个户部尚书,主持新法,本来这事也是我先提的,因姚相公做事老成,又有经验,所以他才接手过去。”
李显忙摇头,说:“姚崇那样的都让他们寻出不是来,更何况是你?不妥不妥。”
裹儿坚持说:“阿耶,你就让我去吧。”
重润说:“阿耶,太宗皇帝像裹儿这么大就当了尚书令,再者有阿耶在,怕什么。”
李显听了,犹豫半响,但他知道人的威望是靠圆满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堆积起来的,不然谁会信服?
就像当年的阿娘,她称帝,海内几近晏然。
就像太平公主,没有人觉得她能挑起江山社稷。
裹儿不怕事,敢任事,能做事,这很好,他何必阻了他的路?
“好吧。”李显叹了一口气,叮嘱:“谁欺负你,你告诉我,我替你出气。”
裹儿闻言,脸上一喜,道:“我知道了。阿耶你如何安置姚相公?”
“你有什么好主意?”李显问。
裹儿说:“杭州百姓屡受潮水之患,工部曾议过修筑捍海塘的事情,也就在这一两年间,不如派姚相公过去。
一来,他心怀百姓,颇具才干,正适合做这事;二来,姚相公监修了海塘,是大功一件,过个两三年再调回神都,那时事态平息,且他已受过罚,自然无人敢多嘴。”
重润道:“这是个好办法。”李显也觉得有理,三人又商议了一番人事变动,除了吏部尚书宋璟以及兵部尚书张仁愿不动外,其他人都换了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