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裹儿出生在流放途中,重润很小就跟着家人流放,故而两人对京师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但对于李显而言,京师是他的家,是他长大的地方。
重润看向裹儿,想了想说:“太医说了,阿耶你这个病要静养,天渐渐冷了,温泉宫有利于修养,回京师也好。”
裹儿道:“阿兄说的是,阿耶去温泉宫养病是个好主意。”
“真的?”李显精神一震。
裹儿和重润一起点头,李显笑起来,又扭捏道:“不行,还是留在神都吧。”
韦淇拍板道:“想去就去,你是天子,富有四海。”
裹儿笑劝:“今年关中丰收,无妨。”
“那好吧。”李显“勉为其难”地答应了,立刻要叫重臣商议西返京师的事情。
韦淇说:“刚吃了药,你歇歇睡上一觉,下午再叫人也来得及。”
李显只好继续躺着睡觉,但精神明显好上许多,韦淇转身松了一口气。
裹儿和重润告辞离开。路上,裹儿又问了一遍阿耶的病情,重润叹了一口气道:“太宗、阿翁都天不假年,阿耶也得了风疾,我心中着实担忧。”
裹儿想了想,说:“阿兄……”
重润看向裹儿,问:“怎么了?”
裹儿说:“阿兄,你想过监国吗?”
重润一愣,盯着裹儿,只见裹儿点点头,继续道:“有些事情咱们要早一点考虑。”太子监国,为日后继承皇位做准备,也是为稳固皇后一脉皇位的传承做准备,
重润低头沉吟,道:“我如今是知政事,也就差个名分。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
两人走到宫门口便分开了,一人回了东宫,一人去了值房。
下午,有宫人过来请重臣入宫议事。相公们连同吏部尚书宋璟一同去了徽猷殿。
李显睡了一觉,头疼稍减,便迫不及待叫人过来,宣布回京师的事情。
大臣们吃了一惊,但见太子和公主没说话,自然也不会说什么反对的话。
李显笑着补充了一句,说:“太子和公主孝顺,奏请让朕去温泉宫静养一段日子,过了年就回神都。”
姚崇道:“陛下龙体要紧,不知是怎么安排?”
李显说:“朕召你们来,就是商议这件事情。对了,太医说朕静养,不要过度操劳,这国事如何处理,你们商量出个章程来。再去找钦天监,把出行的日子定了。”
大臣们吃了一惊。魏元忠道:“朝廷有旧例,皇帝幸离宫,百官跟随。陛下年后就回来,神都需要一位德高望重或身份尊贵的人留守。”
李显说:“太子和公主随朕去京师,相王、温王和雍王一家也都去。”
相王、温王和雍王,一个是做过皇帝的弟弟,一个是皇子,一个是侄儿,三人离皇位很近,李显自然要把他们带在眼皮底下。
魏元忠想了想,道:“臣老迈,恐不能奔波,陛下若是不弃,臣愿留守神都。”魏元忠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最近半年也不怎么管事了,不如把跟随皇帝的机会让给年轻人。
李显说:“魏公是国之柱梁,要多保重身体啊。”
魏元忠回:“臣多谢陛下关怀。”
李显看向姚崇道:“姚卿,你确定留守神都的人员名单,拿不定主意回禀朕。”
魏元忠年纪大了,慢慢不管事儿,姚崇这位敢于任事又做出了成绩的人,不知不觉成为除了太子和安乐之外,李显最看重的宰相。
姚崇道:“是,陛下。”
李显道:“朕有了春秋,太子这些年在朝中历练,做事越发老成。回了京师,朕去温泉宫静养,太子就在京师监国,你们用心辅佐太子。”
众人道:“陛下英明。”他们的心稍稍放下,不过他们的心似乎放早了。
李显继续道:“公主与朕一起温泉宫。她在工部做得很好,因着要修建工程,就让公主知户部事。”裹儿应了。
李显看了宋璟,道:“朕冷眼看了两年,宋卿主持铨选,刚正无私,有功必赏,着命你参预政事。”
宋璟的心扑通扑通跳起来,立刻跪下谢恩。李显这人有很多缺点,但对于他认可的人却是极好。
“其他的事情,你们商议着来,朕乏了。”李显道。
众人正要散去,韦安石忽然出列说:“陛下,朝野对一件事议论纷纷,还请陛下裁决。”
“什么事?”李显眉头微蹙。
韦安石回道:“太子早已成年,尚未定太子妃,又无子嗣。朝野上下私议此事已久,皇嗣绵延关乎江山社稷,请陛下慎重。”
一时间,众人都看向重润,重润倒是怡然自得,有人又将目光转向裹儿,心中不知盘算些什么。
第136章 太子妃 公主不会生,我也不能生
李重润的太子之位稳若泰山,他是高宗皇帝册封的皇太孙,皇帝唯一的嫡子,皇后也深受宠信。若非二张,他也许早就娶了太子妃。
东宫囚禁数年,李显登基后,重润解除圈禁,成为了朝野毋庸置疑的皇太子。
先前,韦淇也有心思给他选太子妃,但他对这些世家名门闺秀,挑剔不已,气得韦淇差点撂开手。
眼见他年纪越来越大,依然没有选定太子妃,韦淇催着李显去劝说。当时,重润的回答是必要找一个宽厚仁慈能容人的女子才好。
李显明白重润话里的意思,他想找一个将来能容下裹儿的人。
李显对此深有体会,他元妃的母亲常乐公主,早年与阿耶关系融洽,但圣人不喜欢常乐公主,因而阿耶与常乐公主的关系渐渐疏远。元妃幽死,常乐公主与驸马自杀,这些都与圣人有关。
李显与韦淇说了,二人心疼小女儿,故而也不着急催了。再者,重润身为太子,丰神俊朗,且性情温和,更不会缺女人。因而重润的婚事一直蹉跎至今。
宫里帝后忽视,外面小道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
一种说法是太子不爱红妆爱蓝颜,这不是胡说,是有迹可循的,废太子李承乾、前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都有宠爱娈童的传言。这不算离谱。
还有一种离谱的说法是安乐公主闹着陛下皇后不让给太子娶妃,想要把儿子过继给太子。重润确实时常接植儿到东宫小住。
帝后态度消极,重润来一人挑剔一人,裹儿不管这事,故而这两三年都混过了。
此刻被韦安石冷不丁地提起,李显打个个哈哈,说:“太子娶妃,是国事,也是家事,需要从长计议。既然没别的事,你们都散了吧。”
韦安石有些小心思,但并不想和皇帝硬碰硬。他虽和韦皇后同为京兆韦氏,但不在同一房。且韦皇后父亲和弟弟皆亡,她对韦家的态度只是略亲近些。
韦氏出了皇后,但家族并没有像武氏那样飞黄腾达,他们面上矜持,心里却迫切想着权势。
众人散了,裹儿与重润留在宫中没有走,要盯李显喝药,听太医看诊。
李显多次重申:“我不是小孩子。”
重润和裹儿只是笑笑,李显感到既欣慰,又无奈,还略带一些小委屈。
房州的岁月早就消磨掉了他的雄心壮志,现在活着的不过是希望家人平安顺遂的普通人。
李显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有一双出色的儿女,这让他感到骄傲和自豪,足以有颜见列祖列宗了。
至于女儿涉政,前头有他阿耶顶着,祖宗的压力一时半刻轮不到他。他比阿耶还要强上一些,裹儿可是李家的血脉。
其实,这次风疾不仅让韦淇等人如临大敌,也让李显的心骤然提起。他实在放心不下他的皇后,儿子和女儿啊。
他虽然不像阿耶那样聪明,但也知道因为他的存在,皇后、太子和裹儿就像三个星星紧密地拱卫在他身边。
若他
去了,皇后、太子和裹儿都要散了,各自为政,必定有人受伤,这是李显不愿意看到的。李显不求能像阿娘那样长寿,只要能媲美高祖就好。
李显喝完药,外面起了风,不好出去散步,但呆在殿里又睡不着。韦淇便命人叫来乐工和优伶为李显解闷。
“你们留下一起看。”韦淇见裹儿和重润要走,便道。
二人说:“我们有别的事,要先过去。阿娘,看着阿耶不许他喝酒。”
李显面上苦闷,叹说:“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天天喝苦药渣子,我这皇帝当着有什么趣味。”
韦淇给了李显一个白眼,叮嘱儿女两句才放人走。
裹儿和重润并肩走在路上,裹儿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问:“阿兄,你什么时候娶太子妃?”
路上只有两人,重润想了想,摇头说:“我不想娶太子妃,也没遇到能让我起了娶太子妃念头的女人。”
重润见过许多女人,她们身上的闪光点让身为男子的他也为之叹服,如则天皇帝之威重,如母亲之坚韧,如太平公主之雍容,如裹儿之勇敢,如上官婉儿之才华横溢,如仙蕙之聪慧……
重润看向裹儿,想了想说:“太医说了,阿耶你这个病要静养,天渐渐冷了,温泉宫有利于修养,回京师也好。”
裹儿道:“阿兄说的是,阿耶去温泉宫养病是个好主意。”
“真的?”李显精神一震。
裹儿和重润一起点头,李显笑起来,又扭捏道:“不行,还是留在神都吧。”
韦淇拍板道:“想去就去,你是天子,富有四海。”
裹儿笑劝:“今年关中丰收,无妨。”
“那好吧。”李显“勉为其难”地答应了,立刻要叫重臣商议西返京师的事情。
韦淇说:“刚吃了药,你歇歇睡上一觉,下午再叫人也来得及。”
李显只好继续躺着睡觉,但精神明显好上许多,韦淇转身松了一口气。
裹儿和重润告辞离开。路上,裹儿又问了一遍阿耶的病情,重润叹了一口气道:“太宗、阿翁都天不假年,阿耶也得了风疾,我心中着实担忧。”
裹儿想了想,说:“阿兄……”
重润看向裹儿,问:“怎么了?”
裹儿说:“阿兄,你想过监国吗?”
重润一愣,盯着裹儿,只见裹儿点点头,继续道:“有些事情咱们要早一点考虑。”太子监国,为日后继承皇位做准备,也是为稳固皇后一脉皇位的传承做准备,
重润低头沉吟,道:“我如今是知政事,也就差个名分。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
两人走到宫门口便分开了,一人回了东宫,一人去了值房。
下午,有宫人过来请重臣入宫议事。相公们连同吏部尚书宋璟一同去了徽猷殿。
李显睡了一觉,头疼稍减,便迫不及待叫人过来,宣布回京师的事情。
大臣们吃了一惊,但见太子和公主没说话,自然也不会说什么反对的话。
李显笑着补充了一句,说:“太子和公主孝顺,奏请让朕去温泉宫静养一段日子,过了年就回神都。”
姚崇道:“陛下龙体要紧,不知是怎么安排?”
李显说:“朕召你们来,就是商议这件事情。对了,太医说朕静养,不要过度操劳,这国事如何处理,你们商量出个章程来。再去找钦天监,把出行的日子定了。”
大臣们吃了一惊。魏元忠道:“朝廷有旧例,皇帝幸离宫,百官跟随。陛下年后就回来,神都需要一位德高望重或身份尊贵的人留守。”
李显说:“太子和公主随朕去京师,相王、温王和雍王一家也都去。”
相王、温王和雍王,一个是做过皇帝的弟弟,一个是皇子,一个是侄儿,三人离皇位很近,李显自然要把他们带在眼皮底下。
魏元忠想了想,道:“臣老迈,恐不能奔波,陛下若是不弃,臣愿留守神都。”魏元忠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最近半年也不怎么管事了,不如把跟随皇帝的机会让给年轻人。
李显说:“魏公是国之柱梁,要多保重身体啊。”
魏元忠回:“臣多谢陛下关怀。”
李显看向姚崇道:“姚卿,你确定留守神都的人员名单,拿不定主意回禀朕。”
魏元忠年纪大了,慢慢不管事儿,姚崇这位敢于任事又做出了成绩的人,不知不觉成为除了太子和安乐之外,李显最看重的宰相。
姚崇道:“是,陛下。”
李显道:“朕有了春秋,太子这些年在朝中历练,做事越发老成。回了京师,朕去温泉宫静养,太子就在京师监国,你们用心辅佐太子。”
众人道:“陛下英明。”他们的心稍稍放下,不过他们的心似乎放早了。
李显继续道:“公主与朕一起温泉宫。她在工部做得很好,因着要修建工程,就让公主知户部事。”裹儿应了。
李显看了宋璟,道:“朕冷眼看了两年,宋卿主持铨选,刚正无私,有功必赏,着命你参预政事。”
宋璟的心扑通扑通跳起来,立刻跪下谢恩。李显这人有很多缺点,但对于他认可的人却是极好。
“其他的事情,你们商议着来,朕乏了。”李显道。
众人正要散去,韦安石忽然出列说:“陛下,朝野对一件事议论纷纷,还请陛下裁决。”
“什么事?”李显眉头微蹙。
韦安石回道:“太子早已成年,尚未定太子妃,又无子嗣。朝野上下私议此事已久,皇嗣绵延关乎江山社稷,请陛下慎重。”
一时间,众人都看向重润,重润倒是怡然自得,有人又将目光转向裹儿,心中不知盘算些什么。
第136章 太子妃 公主不会生,我也不能生
李重润的太子之位稳若泰山,他是高宗皇帝册封的皇太孙,皇帝唯一的嫡子,皇后也深受宠信。若非二张,他也许早就娶了太子妃。
东宫囚禁数年,李显登基后,重润解除圈禁,成为了朝野毋庸置疑的皇太子。
先前,韦淇也有心思给他选太子妃,但他对这些世家名门闺秀,挑剔不已,气得韦淇差点撂开手。
眼见他年纪越来越大,依然没有选定太子妃,韦淇催着李显去劝说。当时,重润的回答是必要找一个宽厚仁慈能容人的女子才好。
李显明白重润话里的意思,他想找一个将来能容下裹儿的人。
李显对此深有体会,他元妃的母亲常乐公主,早年与阿耶关系融洽,但圣人不喜欢常乐公主,因而阿耶与常乐公主的关系渐渐疏远。元妃幽死,常乐公主与驸马自杀,这些都与圣人有关。
李显与韦淇说了,二人心疼小女儿,故而也不着急催了。再者,重润身为太子,丰神俊朗,且性情温和,更不会缺女人。因而重润的婚事一直蹉跎至今。
宫里帝后忽视,外面小道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
一种说法是太子不爱红妆爱蓝颜,这不是胡说,是有迹可循的,废太子李承乾、前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都有宠爱娈童的传言。这不算离谱。
还有一种离谱的说法是安乐公主闹着陛下皇后不让给太子娶妃,想要把儿子过继给太子。重润确实时常接植儿到东宫小住。
帝后态度消极,重润来一人挑剔一人,裹儿不管这事,故而这两三年都混过了。
此刻被韦安石冷不丁地提起,李显打个个哈哈,说:“太子娶妃,是国事,也是家事,需要从长计议。既然没别的事,你们都散了吧。”
韦安石有些小心思,但并不想和皇帝硬碰硬。他虽和韦皇后同为京兆韦氏,但不在同一房。且韦皇后父亲和弟弟皆亡,她对韦家的态度只是略亲近些。
韦氏出了皇后,但家族并没有像武氏那样飞黄腾达,他们面上矜持,心里却迫切想着权势。
众人散了,裹儿与重润留在宫中没有走,要盯李显喝药,听太医看诊。
李显多次重申:“我不是小孩子。”
重润和裹儿只是笑笑,李显感到既欣慰,又无奈,还略带一些小委屈。
房州的岁月早就消磨掉了他的雄心壮志,现在活着的不过是希望家人平安顺遂的普通人。
李显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有一双出色的儿女,这让他感到骄傲和自豪,足以有颜见列祖列宗了。
至于女儿涉政,前头有他阿耶顶着,祖宗的压力一时半刻轮不到他。他比阿耶还要强上一些,裹儿可是李家的血脉。
其实,这次风疾不仅让韦淇等人如临大敌,也让李显的心骤然提起。他实在放心不下他的皇后,儿子和女儿啊。
他虽然不像阿耶那样聪明,但也知道因为他的存在,皇后、太子和裹儿就像三个星星紧密地拱卫在他身边。
若他
去了,皇后、太子和裹儿都要散了,各自为政,必定有人受伤,这是李显不愿意看到的。李显不求能像阿娘那样长寿,只要能媲美高祖就好。
李显喝完药,外面起了风,不好出去散步,但呆在殿里又睡不着。韦淇便命人叫来乐工和优伶为李显解闷。
“你们留下一起看。”韦淇见裹儿和重润要走,便道。
二人说:“我们有别的事,要先过去。阿娘,看着阿耶不许他喝酒。”
李显面上苦闷,叹说:“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天天喝苦药渣子,我这皇帝当着有什么趣味。”
韦淇给了李显一个白眼,叮嘱儿女两句才放人走。
裹儿和重润并肩走在路上,裹儿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问:“阿兄,你什么时候娶太子妃?”
路上只有两人,重润想了想,摇头说:“我不想娶太子妃,也没遇到能让我起了娶太子妃念头的女人。”
重润见过许多女人,她们身上的闪光点让身为男子的他也为之叹服,如则天皇帝之威重,如母亲之坚韧,如太平公主之雍容,如裹儿之勇敢,如上官婉儿之才华横溢,如仙蕙之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