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长安初年悄然显露的政权交接的迹象,似乎要戛然而止,突生变故。
圣人又不见人,被二张把持左右,位居深宫,不仅公卿大臣生疑,就连太子、相王和太平公主都十分不安。
圣人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
“不能这样干等了,万一圣人龙驭宾天,二张不知要搅弄多大的风雨。”张柬之果决道。
今日,同僚好友敬晖和桓彦范被张柬之聚在一起议事,张柬之下定了某个决心。
“圣人不见我们,为之奈何?”敬晖问。
烛光映着张柬之冷硬的脸,只见他开口道:“诛二张,复李唐。”
敬晖和桓彦范的脸色都变了,急道:“这话不可乱说,这是……这是……”
有皇室领头的叫政变,没有皇室领头的叫谋反。
张柬之质问他们:“你们说,为今之计该如何?”
敬晖和桓彦范细想,对现在的局面,也是束手无策。
敬晖想了半响,说:“此事难成啊!”
他与桓彦范虽然是左右羽林将军,但根基浅薄,若有异动,只怕立刻被人告发,后果不堪设想。
张柬之说:“姚相公从朔方回来了,只要他赞同,那此事就成了一半。”
桓彦范点头,又是摇头说:“禁卫一半掌控在李多祚的手中,一半在武家人手里。
只要相王同意,李多祚深受国恩,多半也会同意,难的是武家人。若是败了,说不定迎来更大的风暴。”
张柬之道:“那就让武家人同意。”
桓彦范叹道:“此事需要从长计议,考虑周全,毕其功于一役。”
敬晖道:“还有,此事不能所找非人,若是泄露,你我被杀事小,连累东宫相王事大。”二人纷纷赞同。
议事罢,张柬之找到姚崇说出自己的打算,姚崇素多智计,想了想,说:“二张人神共愤,诛二张乃是替天行道,但此刻复李唐……东宫与相王最是孝顺,只怕不愿,还有武家的那些人必定也不愿意。”
武氏当年对李唐皇室威逼凌虐,虽然现在瞧着李武和和气气,但武氏与李唐皇室之间的仇恨很难消除。
“还是不行。”姚崇拒绝道。
张柬之气得拍桌案,急道:“不复李唐,若圣人追究,我们这些人多半要杀头抄家。我们既然敢想,就敢承担后果,但是我们去后,还有谁能为李唐尽心?”
姚崇沉默了一下,张柬之言之有理。二张长居宫闱,只能在宫中动手,若在宫中没有圣人授意,只怕在圣人看来就是谋逆。
张柬之又道:“二张狼子野心,他们诬告魏公,剑指东宫,又殃及相王。姚相公,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姚崇深吸一口气,说:“事关重大,若没有太子、相王、公主和武家的许可,只怕此事难成。”
张柬之问:“事情是难做,难道我们就不做了吗?
当年狄公举荐你为官,不就是为这一日,让咱们匡扶社稷?狄公临死前,还在为江山社稷担忧。你现在畏葸不前,百年之后有何颜面见狄公?”
姚崇道:“只许你心里有李唐社稷,难道我心里没有?这事,我问问别人。”
姚崇说的语焉不详,但张柬之明白,姚崇已经同意,并且去询问相王的意见。
张柬之联络姚崇,敬晖去联络好友崔玄暐,崔玄暐犹豫半响。张柬之、敬晖、姚崇等人皆是狄仁杰推荐,独他是圣人一手提拔,念及知遇之恩,踌躇难决。
敬晖劝他说:“圣人年迈糊涂了,你就这么姑息放任,若太子和相王出了什么事,那你就是百死莫赎。”
崔玄暐听了,默然不语,半响道:“此事说着易,实际上做起来难啊。”
敬晖笑说:“你只管放心,若没有万全之策,我们不会轻举妄动。”
相王李旦见了姚崇,思
考半响,道:“二张蒙蔽圣听,壅塞言路,是时候做出决策了。”
李旦怕的是二张挟天子以令天下,而这天下不能再乱了。
“诛二张势在必行,但不能惊扰圣人。”相王李旦坚定道。
相王李旦的加入,让整个事情变得可行起来。相比于困于东宫的太子,出阁后的李旦更自由,又兼左右金吾卫大将军,掌握南衙的兵马。
他也是联络玄武门禁卫统领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卫大将军武攸宜的关键人物。
李多祚曾是相王李旦的下属,李旦可以通过妹妹太平公主联系到诸武。
作为武家的领头人武三思自然得到了消息,与掌事的诸武,再三商议,决定默认此事,不参与行动。
默认,其实就是支持。
二张势力的崛起,同样也威胁到了武氏。圣人已经八十二了,不知还有几年春秋,不如趁机卖人情给太子和相王,也让朝臣对他们刮目相看,以图来日。
时隔几年,李武再次联手对付佞臣。
上一次,李武联手对付的是酷吏来俊臣。
逝去的狄仁杰、流放的魏元忠、留守的姚崇,这三人如针线般,将拥护政变的人联系起来,织成一张巨网,盯着沉睡的宫闱虎视眈眈。
相王、太平公主、梁王、张柬之,这四人几乎代表了除二张之外的所有势力,而他们全部将目光移到那道威严厚重的宫门。
玄武门。
这道宫门拒绝了太子、相王和太平的进入,内外隔绝带来的隔阂让外面的人孤注一掷,决定联手闯入宫闱。
局势一触即发。
然而,最关键的人物太子李显对于张柬之等人的催逼,却是敷衍搪塞。
政变不是请客吃饭,成功固然欣喜,然而失败却是举家赴难。
李显心下明白,他是太子,即便不政变,他也是将来的皇帝,何必去趟浑水?
相王李旦和宰相张柬之的势力浮出水面,也让势单力薄的李显感到心悸和恐惧,所以他一直敷衍搪塞,一直到最后一天,被羽林军堵到了东宫。
第58章 逼宫 声音震天,图穷匕见。
“张公,不如趁势,一并解决诸武,肃清宇内,天下立可太平!”敬晖拉来的好友薛季昶如是劝说张柬之。
政变前,已被好友劝动的敬晖一直劝说张柬之趁机剪除诸武,还天下太平。
然而,张柬之听了,婉言拒绝,说出了一个连他都不信的理由:太子年轻时英武令太宗,留武三思交给太子处置。
“真的吗?”薛季昶官小很少见太子,但敬晖却是一副不信的表情,然而张柬之的神情却十分郑重。
张柬之知道队伍难带,但没想到政变的队伍这么难带,大家的政治诉求根本不一样。
敬晖、薛季昶等主张诛二张、复李唐,剪除诸武。
相王、姚崇、袁恕己、太平以及诸武只主张诛二张。
而他、桓彦范、崔玄暐诸人主张诛二张,复李唐。
张柬之执意政变,对敬晖薛季昶等人搪塞,对相王、姚崇等人含糊其辞。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入夜,万籁俱寂,两队人马在静谧的神都悄然行动。
张柬之领着五百余名羽林军,藏在玄武门外的林中,他们在等待玄武门守军换坊,同时也在等待一人的到来。
李显。
刚才张柬之已命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李义府子李湛,以及李显的三女婿王同皎一起入东宫迎太子。
李显从梦中惊醒,甲胄的声音让他战战兢兢。韦淇忙起身穿衣,问:“外面是谁?”
“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请殿下出宫翦灭竖逆!”
“子婿王同皎请殿下出宫翦灭竖逆!”
李显急得压低声音,颤抖道:“怎么真来?”
外面催他的声音如同催命似的,李显浑身发软,韦淇想了想,咬牙道:“殿下,与其让他们闯进来,不如直接出去问个究竟。”
“只怕东宫的卫士也……”韦淇强忍恐惧道:“显,安抚外面的人。”
李显急道:“我怎么说?”
韦淇道:“你跟着我说:诸将,孤这就来!”
李显颤着声音重复了一句,外面果然安静下来。韦淇执着蜡烛,与李显一起出了殿。
外面黑压压的一片,灯笼映出三张狂热的脸,李多祚、李湛和王同皎。
韦淇喝道:“你们深夜闯东宫,这是做什么?”
李多祚跪下恳切道:“先帝将社稷托付给殿下,无端废黜幽禁,神人共愤。如今二张专权跋扈,欲行不轨,北门羽林军和南衙兵以及朝臣决议诛杀竖逆,请殿下随我们一道,抚慰众心。”
李显想也不想便拒绝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圣人……圣人养病,为人子不敢惊扰母亲,这是不孝。”
李多祚一愣,王同皎上来抱住李显的腿,苦劝:“殿下,奸臣当道,将士们义愤填膺舍生忘死诛竖逆。殿下不去,难道忍心看着他们枉死吗?”
李显猛地抬头对上士兵的眼睛,里面充斥着狂热、期待以及惊惧,就像山里的饿狼一样,不由得身子晃了晃。
圣人又不见人,被二张把持左右,位居深宫,不仅公卿大臣生疑,就连太子、相王和太平公主都十分不安。
圣人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
“不能这样干等了,万一圣人龙驭宾天,二张不知要搅弄多大的风雨。”张柬之果决道。
今日,同僚好友敬晖和桓彦范被张柬之聚在一起议事,张柬之下定了某个决心。
“圣人不见我们,为之奈何?”敬晖问。
烛光映着张柬之冷硬的脸,只见他开口道:“诛二张,复李唐。”
敬晖和桓彦范的脸色都变了,急道:“这话不可乱说,这是……这是……”
有皇室领头的叫政变,没有皇室领头的叫谋反。
张柬之质问他们:“你们说,为今之计该如何?”
敬晖和桓彦范细想,对现在的局面,也是束手无策。
敬晖想了半响,说:“此事难成啊!”
他与桓彦范虽然是左右羽林将军,但根基浅薄,若有异动,只怕立刻被人告发,后果不堪设想。
张柬之说:“姚相公从朔方回来了,只要他赞同,那此事就成了一半。”
桓彦范点头,又是摇头说:“禁卫一半掌控在李多祚的手中,一半在武家人手里。
只要相王同意,李多祚深受国恩,多半也会同意,难的是武家人。若是败了,说不定迎来更大的风暴。”
张柬之道:“那就让武家人同意。”
桓彦范叹道:“此事需要从长计议,考虑周全,毕其功于一役。”
敬晖道:“还有,此事不能所找非人,若是泄露,你我被杀事小,连累东宫相王事大。”二人纷纷赞同。
议事罢,张柬之找到姚崇说出自己的打算,姚崇素多智计,想了想,说:“二张人神共愤,诛二张乃是替天行道,但此刻复李唐……东宫与相王最是孝顺,只怕不愿,还有武家的那些人必定也不愿意。”
武氏当年对李唐皇室威逼凌虐,虽然现在瞧着李武和和气气,但武氏与李唐皇室之间的仇恨很难消除。
“还是不行。”姚崇拒绝道。
张柬之气得拍桌案,急道:“不复李唐,若圣人追究,我们这些人多半要杀头抄家。我们既然敢想,就敢承担后果,但是我们去后,还有谁能为李唐尽心?”
姚崇沉默了一下,张柬之言之有理。二张长居宫闱,只能在宫中动手,若在宫中没有圣人授意,只怕在圣人看来就是谋逆。
张柬之又道:“二张狼子野心,他们诬告魏公,剑指东宫,又殃及相王。姚相公,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姚崇深吸一口气,说:“事关重大,若没有太子、相王、公主和武家的许可,只怕此事难成。”
张柬之问:“事情是难做,难道我们就不做了吗?
当年狄公举荐你为官,不就是为这一日,让咱们匡扶社稷?狄公临死前,还在为江山社稷担忧。你现在畏葸不前,百年之后有何颜面见狄公?”
姚崇道:“只许你心里有李唐社稷,难道我心里没有?这事,我问问别人。”
姚崇说的语焉不详,但张柬之明白,姚崇已经同意,并且去询问相王的意见。
张柬之联络姚崇,敬晖去联络好友崔玄暐,崔玄暐犹豫半响。张柬之、敬晖、姚崇等人皆是狄仁杰推荐,独他是圣人一手提拔,念及知遇之恩,踌躇难决。
敬晖劝他说:“圣人年迈糊涂了,你就这么姑息放任,若太子和相王出了什么事,那你就是百死莫赎。”
崔玄暐听了,默然不语,半响道:“此事说着易,实际上做起来难啊。”
敬晖笑说:“你只管放心,若没有万全之策,我们不会轻举妄动。”
相王李旦见了姚崇,思
考半响,道:“二张蒙蔽圣听,壅塞言路,是时候做出决策了。”
李旦怕的是二张挟天子以令天下,而这天下不能再乱了。
“诛二张势在必行,但不能惊扰圣人。”相王李旦坚定道。
相王李旦的加入,让整个事情变得可行起来。相比于困于东宫的太子,出阁后的李旦更自由,又兼左右金吾卫大将军,掌握南衙的兵马。
他也是联络玄武门禁卫统领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卫大将军武攸宜的关键人物。
李多祚曾是相王李旦的下属,李旦可以通过妹妹太平公主联系到诸武。
作为武家的领头人武三思自然得到了消息,与掌事的诸武,再三商议,决定默认此事,不参与行动。
默认,其实就是支持。
二张势力的崛起,同样也威胁到了武氏。圣人已经八十二了,不知还有几年春秋,不如趁机卖人情给太子和相王,也让朝臣对他们刮目相看,以图来日。
时隔几年,李武再次联手对付佞臣。
上一次,李武联手对付的是酷吏来俊臣。
逝去的狄仁杰、流放的魏元忠、留守的姚崇,这三人如针线般,将拥护政变的人联系起来,织成一张巨网,盯着沉睡的宫闱虎视眈眈。
相王、太平公主、梁王、张柬之,这四人几乎代表了除二张之外的所有势力,而他们全部将目光移到那道威严厚重的宫门。
玄武门。
这道宫门拒绝了太子、相王和太平的进入,内外隔绝带来的隔阂让外面的人孤注一掷,决定联手闯入宫闱。
局势一触即发。
然而,最关键的人物太子李显对于张柬之等人的催逼,却是敷衍搪塞。
政变不是请客吃饭,成功固然欣喜,然而失败却是举家赴难。
李显心下明白,他是太子,即便不政变,他也是将来的皇帝,何必去趟浑水?
相王李旦和宰相张柬之的势力浮出水面,也让势单力薄的李显感到心悸和恐惧,所以他一直敷衍搪塞,一直到最后一天,被羽林军堵到了东宫。
第58章 逼宫 声音震天,图穷匕见。
“张公,不如趁势,一并解决诸武,肃清宇内,天下立可太平!”敬晖拉来的好友薛季昶如是劝说张柬之。
政变前,已被好友劝动的敬晖一直劝说张柬之趁机剪除诸武,还天下太平。
然而,张柬之听了,婉言拒绝,说出了一个连他都不信的理由:太子年轻时英武令太宗,留武三思交给太子处置。
“真的吗?”薛季昶官小很少见太子,但敬晖却是一副不信的表情,然而张柬之的神情却十分郑重。
张柬之知道队伍难带,但没想到政变的队伍这么难带,大家的政治诉求根本不一样。
敬晖、薛季昶等主张诛二张、复李唐,剪除诸武。
相王、姚崇、袁恕己、太平以及诸武只主张诛二张。
而他、桓彦范、崔玄暐诸人主张诛二张,复李唐。
张柬之执意政变,对敬晖薛季昶等人搪塞,对相王、姚崇等人含糊其辞。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入夜,万籁俱寂,两队人马在静谧的神都悄然行动。
张柬之领着五百余名羽林军,藏在玄武门外的林中,他们在等待玄武门守军换坊,同时也在等待一人的到来。
李显。
刚才张柬之已命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李义府子李湛,以及李显的三女婿王同皎一起入东宫迎太子。
李显从梦中惊醒,甲胄的声音让他战战兢兢。韦淇忙起身穿衣,问:“外面是谁?”
“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请殿下出宫翦灭竖逆!”
“子婿王同皎请殿下出宫翦灭竖逆!”
李显急得压低声音,颤抖道:“怎么真来?”
外面催他的声音如同催命似的,李显浑身发软,韦淇想了想,咬牙道:“殿下,与其让他们闯进来,不如直接出去问个究竟。”
“只怕东宫的卫士也……”韦淇强忍恐惧道:“显,安抚外面的人。”
李显急道:“我怎么说?”
韦淇道:“你跟着我说:诸将,孤这就来!”
李显颤着声音重复了一句,外面果然安静下来。韦淇执着蜡烛,与李显一起出了殿。
外面黑压压的一片,灯笼映出三张狂热的脸,李多祚、李湛和王同皎。
韦淇喝道:“你们深夜闯东宫,这是做什么?”
李多祚跪下恳切道:“先帝将社稷托付给殿下,无端废黜幽禁,神人共愤。如今二张专权跋扈,欲行不轨,北门羽林军和南衙兵以及朝臣决议诛杀竖逆,请殿下随我们一道,抚慰众心。”
李显想也不想便拒绝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圣人……圣人养病,为人子不敢惊扰母亲,这是不孝。”
李多祚一愣,王同皎上来抱住李显的腿,苦劝:“殿下,奸臣当道,将士们义愤填膺舍生忘死诛竖逆。殿下不去,难道忍心看着他们枉死吗?”
李显猛地抬头对上士兵的眼睛,里面充斥着狂热、期待以及惊惧,就像山里的饿狼一样,不由得身子晃了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