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姐妹说着话一直到马车停下来,侍女禀道:“曲江池到了。”
侍女打起车帘,仙蕙出去,扶着武延基的手踩着脚凳下车。裹儿出去时,就见武崇训红着脸伸出手,裹儿笑了一下,扶着他的手,从马车上跳下来。
“小心!”武崇训忍不住惊呼道,引得前面的仙蕙和武延基回头看,他的脸更红了,垂着头,不敢看裹儿。
裹儿穿了绣兰花杏黄短襦,石榴红长裙,罩着红底印姚黄牡丹披风,愈发映得人鲜艳妩媚。武崇训甚至不敢看她。
一行来到挂着“兰汀”凉亭前,只见亭前种着几棵桃李,正值花开,缤纷如梦,一弯活水穿过凉亭。
四人进了凉亭,分次坐下。“这莫不是流觞曲水?”裹儿笑问。
仙蕙道:“正是。”说着,几人听到远处有丝竹之声传来,袅袅杨扬,曼妙动人。
裹儿问:“这是谁家在奏乐?”话音刚落,武崇训就命人去看。
不一会儿,侍女领着几个弹琴吹箫的乐人过来,报说:“太平公主在前面设宴,见了我,知道郎君和娘子都在此,就命他们过来为娘子和郎君解闷。”
仙蕙几人闻言,立刻起身,说:“长辈在此,我们怎能不去拜见?”
说罢,几人去了太平公主处,只见四周用围幕挡着,入口管事见几人过来,忙行礼,一面命人去通禀,一面亲自引着几人进去。
裹儿进去,放眼望去,桃花烂漫,绿柳垂金,青草如茵,每隔数步放着大香炉,焚着百合香,香雾氤氲,又有树上扎着绫纱花儿,侍女穿梭其中,正中央的大亭子中宾朋满座。
四人来到亭中,只见正中坐着一位仪态万千的美妇人,正是太平公主,神采飞扬,文采精华,世之罕见。
“拜见姑母(婶娘)。”裹儿等人行礼道。
太平公主满面笑容命他们起身,叫上前细看,又问裹儿怎么今日得闲了。几个小的都一一答了。
太平公主笑道:“延基你们两个随他们一起坐,仙蕙和裹儿伴我左右。”侍女忙在太平公主身侧设了一榻一几,延基和崇训二人也随人去了。
裹儿坐下来,看着众人三五成群在几案前提笔凝思,小声问:“姑母,他们在做什么?”
太平公主笑说:“他们在写咏桃花诗。若婉儿在就好了,有好诗,也有好裁判。你们要做吗?”
仙蕙忙道:“我不行。”说完,将目光投向裹儿,裹儿连摆手:“我那点本领,姑母还不知道?我那真是献丑。”
太平公主噗嗤一笑,道:“行吧,你们再等一炷香,看他们这些人做得如何?”
裹儿抬眼望去,只见诸人有的衣绫罗绸缎,有的是粗布褐衣,有的年少青葱,有的头发花白,不知太平公主从哪儿找的人。
这样想着,裹儿就问了。太平公主笑了一下,说:“他们去公主府行卷,我拣文采好的下了帖子邀请至曲江池作诗。”
裹儿心下明白,这些人估计是科举的举子,今年科考已过,进士科录取人数最多只有二十多名,今天来这里的大半是落第的举子。
但若得了太平公主的青眼,以后不愁前程。裹儿心中不禁羡慕起来,不知是羡慕太平公主掌控人事的权力,还是众人对太平公主的追捧。
一炷香尽了,侍女收完卷,呈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看一张,抛一张,最后只留下一张。
裹儿心中好奇,早就起身立在太平身侧观看。太平公主将选中的诗递给她看,问:“你觉得如何?”
裹儿想了想,道:“当得第一,但不如上官才人多矣。”
太平公主听了,对比这些人与婉儿的才华,不觉意兴阑珊,赐了诸人绢帛,又送了“魁首”一套文房四宝,便宣布开席。
歌伎、舞伎和乐人鱼贯而入,歌声婉转、舞姿曼妙、乐声清扬,令人流连忘返。
裹儿忍不住念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1
太平公主听见,抚掌叫好:“还有呢?这两句风雅新奇,比他们写得都好。”
裹儿指着脑袋,苦笑:“脑子里突然浮现的,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太平公主没好气道:“你太不中用了,只这两句就才尽了。”
裹儿不以为意,笑说:“姑母,要有人联上好的,你千万记得要告诉我。”
太平公主答应了,亲自写了这两句,纷发下去,令人联上。裹儿和仙蕙吃了几杯酒,就起身告辞。太平公主的眼睛在四人身上扫来扫去,笑着放他们走了。
出了围帐,仙蕙拉着武延基要去看鱼,径直走了,只剩下武崇训和裹儿二人。
武崇训手足无措站在裹儿身边,问:“郡主,你想去什么地方?”
裹儿笑说:“不用这么紧张。堤岸上桃花柳绿,咱们就绕着走一走。”
“好。”武崇训连声道。
两人走在桃花绿柳下面,武崇训找话说:“外面的人都说郡主宅心仁厚,是菩萨心肠。”
裹儿歪头看他,面色不解,武崇训忙又解释:“就是你上奏允宫女二十五岁出宫。”
裹儿笑起来:“这事啊,说起来还要感谢梁王鼎力支持。”
武崇训:“应该的,应该的。阿耶说了,郡主是自己人,不支持你支持谁?”
最后一句话刚出口,武崇训就觉说错了,怕裹儿害羞,忙改口又道:“李武同气连枝,郡主提的又是好事儿,怎么不支持?”
裹儿掩口笑起来:“我明白,你叫我裹儿吧。”她笑起来,笑容灵动,酒窝迷人,周身萦绕着甜美和优雅,看得武崇训不觉怔愣。
第28章 金镯 她亲生的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夕阳照进来,裹儿坐在窗前,微笑着转动手腕上的龙纹嵌宝石金镯,这是武崇训送给她的。
龙纹刚猛威严,以红宝石做眼睛,若仔细盯着,便有被金龙凝视的错觉。女子戴这镯子过于阳刚,但裹儿却十分喜欢。
想起武崇训期期艾艾颤抖着为她戴镯子的情形,裹儿就忍不住想笑。武三思这个老匹夫怎么就有个兔子般的儿子?
不过,裹儿喜欢这个长相俊俏又容易拿捏的未婚夫。转了会儿手镯,裹儿托腮望向窗外,不禁感慨又美貌又年轻真好啊!
武崇训摄于裹儿的魅力,他以为自己是情之所至,可他永远不会知道,那是裹儿故意这么做的。当然,张昌宗也是如此。
拥有权势的人无师自通地利用权势,而拥有美貌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自己的美貌。
随着裹儿年龄渐大,她成为了皇宫最耀眼的明珠。
她比圣人比太平公主都要年轻美貌,这让她升起了虚荣心。
连张昌宗都快要臣服于她了!
裹儿揽镜自照,镜中美人嘴角抑不住上翘。她细细盯着,仿佛通过镜子,照见自己猎人般的本性。裹儿发现自己对于周边的猎物,会不由自主地狩猎和掠夺。
她突然叹一口,将镜匣关上,脑海中又双叒叕突然浮现一句话:高端的猎手总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美貌啊,宫中有名有姓的男男女女谁不曾拥有过?
六十年前,圣人艳冠宫廷;二十年前,太平公主和她阿娘韦淇也曾为群芳之冠。
除了这三人,宫里还出现过高阳公主、萧淑妃、韩国夫人武氏、魏国夫人贺兰氏、阿耶的赵王妃……各个姿色美艳,有的不缺家世。
然而,光有美貌,没有智慧和才干,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更遑论走出自己的路,闯出一片天地。
圣人珠玉在前,裹儿一出生就拿了一把好牌,比当年的圣人强了不知多少倍,将来必定要超越圣人才好。
正想着,忽然听到一阵脚步声,裹儿回头望去,原来是韦淇过来了。
韦淇的眼睛被金芒璀璨的镯子闪了下,又见女儿神思不属,哑然失笑,但不知又想起什么,转头吩咐说:“来人,将尚功局送来那套镯子拿来。”
韦淇说完,坐在榻上,伸手点裹儿的额头,笑说:“你是郡主,一个镯子就能收买你?”
裹儿笑着将金镯褪下,推到韦淇面前,示意她细看。
韦淇看了一眼,眉头微皱,道:“崇训那小子也太没成算,这镯子不伦不类,女子戴着不好看,男子不会戴。”
裹儿闻言,笑说:“这或许是梁王送来的。”
闻听梁王,韦淇眉头微皱,道:“他呀,只会阿谀奉承。”
裹儿又重新戴上,点头赞同:“但我喜欢这个纹样。”
韦淇一顿,哼了一声。可巧宫女送来一个雕漆长匣,打开一看,是六只金手镯,镶宝嵌玉,金光璀璨,精巧华美。
裹儿一只只拿到腕上比划,笑问:“这都是给我的?”
韦淇摇着团扇,说:“你不要,我给你们姊妹送去。”
“当然要!”裹儿选了一对,分别戴在腕上,然后合上匣子道:“阿娘留着自己戴。”
韦淇回推:“我们在东宫不用见人,戴这些做什么,你带走,自己戴也好,送人也罢。”
侍女打起车帘,仙蕙出去,扶着武延基的手踩着脚凳下车。裹儿出去时,就见武崇训红着脸伸出手,裹儿笑了一下,扶着他的手,从马车上跳下来。
“小心!”武崇训忍不住惊呼道,引得前面的仙蕙和武延基回头看,他的脸更红了,垂着头,不敢看裹儿。
裹儿穿了绣兰花杏黄短襦,石榴红长裙,罩着红底印姚黄牡丹披风,愈发映得人鲜艳妩媚。武崇训甚至不敢看她。
一行来到挂着“兰汀”凉亭前,只见亭前种着几棵桃李,正值花开,缤纷如梦,一弯活水穿过凉亭。
四人进了凉亭,分次坐下。“这莫不是流觞曲水?”裹儿笑问。
仙蕙道:“正是。”说着,几人听到远处有丝竹之声传来,袅袅杨扬,曼妙动人。
裹儿问:“这是谁家在奏乐?”话音刚落,武崇训就命人去看。
不一会儿,侍女领着几个弹琴吹箫的乐人过来,报说:“太平公主在前面设宴,见了我,知道郎君和娘子都在此,就命他们过来为娘子和郎君解闷。”
仙蕙几人闻言,立刻起身,说:“长辈在此,我们怎能不去拜见?”
说罢,几人去了太平公主处,只见四周用围幕挡着,入口管事见几人过来,忙行礼,一面命人去通禀,一面亲自引着几人进去。
裹儿进去,放眼望去,桃花烂漫,绿柳垂金,青草如茵,每隔数步放着大香炉,焚着百合香,香雾氤氲,又有树上扎着绫纱花儿,侍女穿梭其中,正中央的大亭子中宾朋满座。
四人来到亭中,只见正中坐着一位仪态万千的美妇人,正是太平公主,神采飞扬,文采精华,世之罕见。
“拜见姑母(婶娘)。”裹儿等人行礼道。
太平公主满面笑容命他们起身,叫上前细看,又问裹儿怎么今日得闲了。几个小的都一一答了。
太平公主笑道:“延基你们两个随他们一起坐,仙蕙和裹儿伴我左右。”侍女忙在太平公主身侧设了一榻一几,延基和崇训二人也随人去了。
裹儿坐下来,看着众人三五成群在几案前提笔凝思,小声问:“姑母,他们在做什么?”
太平公主笑说:“他们在写咏桃花诗。若婉儿在就好了,有好诗,也有好裁判。你们要做吗?”
仙蕙忙道:“我不行。”说完,将目光投向裹儿,裹儿连摆手:“我那点本领,姑母还不知道?我那真是献丑。”
太平公主噗嗤一笑,道:“行吧,你们再等一炷香,看他们这些人做得如何?”
裹儿抬眼望去,只见诸人有的衣绫罗绸缎,有的是粗布褐衣,有的年少青葱,有的头发花白,不知太平公主从哪儿找的人。
这样想着,裹儿就问了。太平公主笑了一下,说:“他们去公主府行卷,我拣文采好的下了帖子邀请至曲江池作诗。”
裹儿心下明白,这些人估计是科举的举子,今年科考已过,进士科录取人数最多只有二十多名,今天来这里的大半是落第的举子。
但若得了太平公主的青眼,以后不愁前程。裹儿心中不禁羡慕起来,不知是羡慕太平公主掌控人事的权力,还是众人对太平公主的追捧。
一炷香尽了,侍女收完卷,呈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看一张,抛一张,最后只留下一张。
裹儿心中好奇,早就起身立在太平身侧观看。太平公主将选中的诗递给她看,问:“你觉得如何?”
裹儿想了想,道:“当得第一,但不如上官才人多矣。”
太平公主听了,对比这些人与婉儿的才华,不觉意兴阑珊,赐了诸人绢帛,又送了“魁首”一套文房四宝,便宣布开席。
歌伎、舞伎和乐人鱼贯而入,歌声婉转、舞姿曼妙、乐声清扬,令人流连忘返。
裹儿忍不住念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1
太平公主听见,抚掌叫好:“还有呢?这两句风雅新奇,比他们写得都好。”
裹儿指着脑袋,苦笑:“脑子里突然浮现的,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太平公主没好气道:“你太不中用了,只这两句就才尽了。”
裹儿不以为意,笑说:“姑母,要有人联上好的,你千万记得要告诉我。”
太平公主答应了,亲自写了这两句,纷发下去,令人联上。裹儿和仙蕙吃了几杯酒,就起身告辞。太平公主的眼睛在四人身上扫来扫去,笑着放他们走了。
出了围帐,仙蕙拉着武延基要去看鱼,径直走了,只剩下武崇训和裹儿二人。
武崇训手足无措站在裹儿身边,问:“郡主,你想去什么地方?”
裹儿笑说:“不用这么紧张。堤岸上桃花柳绿,咱们就绕着走一走。”
“好。”武崇训连声道。
两人走在桃花绿柳下面,武崇训找话说:“外面的人都说郡主宅心仁厚,是菩萨心肠。”
裹儿歪头看他,面色不解,武崇训忙又解释:“就是你上奏允宫女二十五岁出宫。”
裹儿笑起来:“这事啊,说起来还要感谢梁王鼎力支持。”
武崇训:“应该的,应该的。阿耶说了,郡主是自己人,不支持你支持谁?”
最后一句话刚出口,武崇训就觉说错了,怕裹儿害羞,忙改口又道:“李武同气连枝,郡主提的又是好事儿,怎么不支持?”
裹儿掩口笑起来:“我明白,你叫我裹儿吧。”她笑起来,笑容灵动,酒窝迷人,周身萦绕着甜美和优雅,看得武崇训不觉怔愣。
第28章 金镯 她亲生的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夕阳照进来,裹儿坐在窗前,微笑着转动手腕上的龙纹嵌宝石金镯,这是武崇训送给她的。
龙纹刚猛威严,以红宝石做眼睛,若仔细盯着,便有被金龙凝视的错觉。女子戴这镯子过于阳刚,但裹儿却十分喜欢。
想起武崇训期期艾艾颤抖着为她戴镯子的情形,裹儿就忍不住想笑。武三思这个老匹夫怎么就有个兔子般的儿子?
不过,裹儿喜欢这个长相俊俏又容易拿捏的未婚夫。转了会儿手镯,裹儿托腮望向窗外,不禁感慨又美貌又年轻真好啊!
武崇训摄于裹儿的魅力,他以为自己是情之所至,可他永远不会知道,那是裹儿故意这么做的。当然,张昌宗也是如此。
拥有权势的人无师自通地利用权势,而拥有美貌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自己的美貌。
随着裹儿年龄渐大,她成为了皇宫最耀眼的明珠。
她比圣人比太平公主都要年轻美貌,这让她升起了虚荣心。
连张昌宗都快要臣服于她了!
裹儿揽镜自照,镜中美人嘴角抑不住上翘。她细细盯着,仿佛通过镜子,照见自己猎人般的本性。裹儿发现自己对于周边的猎物,会不由自主地狩猎和掠夺。
她突然叹一口,将镜匣关上,脑海中又双叒叕突然浮现一句话:高端的猎手总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美貌啊,宫中有名有姓的男男女女谁不曾拥有过?
六十年前,圣人艳冠宫廷;二十年前,太平公主和她阿娘韦淇也曾为群芳之冠。
除了这三人,宫里还出现过高阳公主、萧淑妃、韩国夫人武氏、魏国夫人贺兰氏、阿耶的赵王妃……各个姿色美艳,有的不缺家世。
然而,光有美貌,没有智慧和才干,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更遑论走出自己的路,闯出一片天地。
圣人珠玉在前,裹儿一出生就拿了一把好牌,比当年的圣人强了不知多少倍,将来必定要超越圣人才好。
正想着,忽然听到一阵脚步声,裹儿回头望去,原来是韦淇过来了。
韦淇的眼睛被金芒璀璨的镯子闪了下,又见女儿神思不属,哑然失笑,但不知又想起什么,转头吩咐说:“来人,将尚功局送来那套镯子拿来。”
韦淇说完,坐在榻上,伸手点裹儿的额头,笑说:“你是郡主,一个镯子就能收买你?”
裹儿笑着将金镯褪下,推到韦淇面前,示意她细看。
韦淇看了一眼,眉头微皱,道:“崇训那小子也太没成算,这镯子不伦不类,女子戴着不好看,男子不会戴。”
裹儿闻言,笑说:“这或许是梁王送来的。”
闻听梁王,韦淇眉头微皱,道:“他呀,只会阿谀奉承。”
裹儿又重新戴上,点头赞同:“但我喜欢这个纹样。”
韦淇一顿,哼了一声。可巧宫女送来一个雕漆长匣,打开一看,是六只金手镯,镶宝嵌玉,金光璀璨,精巧华美。
裹儿一只只拿到腕上比划,笑问:“这都是给我的?”
韦淇摇着团扇,说:“你不要,我给你们姊妹送去。”
“当然要!”裹儿选了一对,分别戴在腕上,然后合上匣子道:“阿娘留着自己戴。”
韦淇回推:“我们在东宫不用见人,戴这些做什么,你带走,自己戴也好,送人也罢。”